曾国藩家训十六字箴言原文
1、曾国藩家训十六字家训
(1)、释义:积蓄千两黄金,不如多买书籍传给后代。养儿子不教育和养驴没有区别,养女儿不教育和养猪没有两样。
(2)、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人不通今古,牛马如襟裾。
(3)、社会就是由千万个家庭组成的,严家教,守家风,后世必昌。看了《家风》的视频,网友也纷纷晒出了自己的“家风”“家训”,他们对自己家的家风虽有不尽相同的回答,但可以看出来这些家风都是积极向善的。
(4)、读书不二——一本书还没有看完,就不去看别的书,不要东翻西阅,去追求一些表面的知识。
(5)、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6)、与人交游,宜择端雅之士,若杂交终必有悔,且久而与之俱化,终身欲为善士,不可得矣。谈议勿深及他人是非,相与意了,知其为是为非而已。棋弈雅戏,犹曰无妨,毋及妇人,嬉笑无节,败人志意,此最不可也。既不自重,必为有识所轻,人而为人,所轻无不自取之也,汝等志之。
(7)、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8)、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
(9)、梁冬、徐文兵对话《黄帝内经》全集(65集)
(10)、《训俭示康》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原文: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11)、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
(12)、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 不和未有不败者。诸弟试在乡间将此
(13)、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14)、 第家训垂范。曾国藩教子与治家的理念和实践,是社会公众一致认可并极力推崇的。他一生戎马倥偬,但对子女、对家庭的教育却从未放松过。曾国藩家训留下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让人熟知的便是曾国藩的家书,其家教、家训基本都体现在他写的家书中。他前后写了一千余封家书,事无巨细,谆谆教诲,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他独特且朴实的治家育人理念。他对家人的教育与训诫让他的家族受益匪浅,后人都十分赞赏他的治家方略,直到现在,众多家庭仍然在学习与践行他的家训。
(15)、曾国藩还以气学在生成论方面的资源来弥补理学之局限,谓“张子之《正蒙》,醇厚正大,邈焉寡俦”。依着气学的思路,曾国藩认为,天地万物均因禀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终基元。在禀气而生这个意义上,天地万物是“同体”的。
(16)、纪录片从清代曾国藩的家风讲起,接着跨越到南北朝,追溯中国最早且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家训——《颜氏家训》。颜氏家族把“读书做人”作为家风的核心,把先居家尽孝,才能为国尽忠作为家风的要义。
(17)、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18)、●特大好消息,(曾家大小事)旗下小馋猫商贸圆你创业梦......
(19)、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20)、父母责,须顺承。译文: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
2、曾国藩家训十六字物来顺应
(1)、(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译文)
(2)、凡是聪明睿智人,喝酒温和不昏乱。那些无知糊涂蛋,一旦酒醉更自满。
(3)、第一部分:养心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2)
(4)、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评析)
(5)、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
(6)、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译文)
(7)、“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风气,也是一个家族的处世原则。从世族大家流传下来的家训、家谱,到普通人家父母长辈的一言一行,家规、家教的形式虽不同,但传递的都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
(8)、 一天夜里,晚年的曾国藩睡不着,秉烛夜读后写下了此联。老子曾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地间的事,没有绝对的福与祸,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同理,难境与易境,乐处与忧处,从来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体两面。
(9)、中华文化大讲堂:《中国的福文化》全集(12集)
(10)、间,数十寒署,仅须臾耳; 大地数万里无有纪
(11)、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12)、月无忘所能——每个月写作几首诗文,以检验自己获得了多少道理,积养的正气是否旺盛,但如果沉溺于这些东西,也最容易让人丧失斗志。
(13)、第早。一定要早起,因为自然的规律就是早睡早起身体好。曾国藩一生以身作则,每到黎明就起床,一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曾国藩讲看一个家族的兴衰就看他的子孙什么时候起床。
(14)、接着讲述的《钱氏家训》《朱子家训》一脉相承,“读书报国”的家风,成就了钱氏家族。
(15)、(1)怀:思念。 (2)土:乡土。 (3)刑:法制惩罚。 (译文)
(16)、“从小,该我写作业的时候,电视从不开着,也没任何杂音打扰我。每次都只能是写完当天作业,才可以看电视或玩电脑,小学以前不管是冬夏,每天晚上8:00是必须睡觉的,想玩,门都没有。现在初中了,也只能写过作业就睡觉,只有周日才可以自由。原来父母想让我养成:认真做事,规律科学的好习惯。”
(17)、曾国藩表达了作为长辈,应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他认为治家有“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又俭又勤,永不贫贱!关键就两个字:勤和俭。这个思想在曾国藩写给家里兄弟子侄的信中多次提及。
(18)、16字: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志在穷经。
(19)、儒家智慧04:儒家智慧——孔子解读“三思而后行”6
(20)、敬——身心整齐严肃,时刻都心怀惧意。没有事情时,身心安泰,应对事情时,要心神专一。心在身体之内,要像太阳刚升起时一样清明。
3、曾国藩家训十六字心得解释
(1)、(读书)稻盛和夫 《活法》第一至第五章合辑
(2)、27(好文分享)新年三愿:有事做,有人爱,有所期待
(3)、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4)、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5)、梁冬对话林曦:《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大美》全集(8集)
(6)、社会就是由千万个家庭组成的,严家教,守家风,后世必昌。看了《家风》的视频,网友也纷纷晒出了自己的“家风”“家训”,他们对自己家的家风虽有不尽相同的回答,但可以看出来这些家风都是积极向善的。
(7)、日知所亡——每天读书,都要把心得记录下来,并探求其中的深意。
(8)、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9)、明者处事,莫尚於中——(西汉)东方朔《戒子诗》品读(原文)明者处世,莫尚于中。优哉游哉,于道相从。
(10)、义方既训,家道颖颖——(西晋)潘岳《家风诗》品读(原文)绾发绾发。发亦鬓止。
(11)、第一部分:养心修身课程——十二条课程终日惕厉(1)
(12)、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13)、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14)、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夫如是,则
(15)、第一部分:养心修身五箴——立志居敬谨言有恒
(16)、故览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脂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润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
(17)、26子游曰:“事君数斯(2)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注释)
(18)、衣食饱足,安然自得,以做官治事代替隐退耕作。身在朝廷而恬淡谦退,过隐者般悠然的生活,虽不迎合时势,却也不会遭到祸害。
(19)、纪录片自古至今,从城市到乡村,令观众感受到家风文化源远流长,“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20)、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
4、曾国藩家训十六字箴言原文及译文
(1)、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2)、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3)、纪录片《家风》选取几个家族中最具知名度的一两个成员的典型故事,是其家风教育的缩影。颜氏家族中,除了颜之推,主要通过讲述观众熟悉的书法家颜真卿的故事,阐释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的《颜氏家训》;钱氏家族中,讲述了人们熟知的钱穆、钱伟长的故事,回答了钱氏家族为什么会出那么多院士的疑问。通过聚焦谭氏家族中谭正岩的敬业,我们看到了从谭鑫培到谭正岩这个七代京剧世家德艺兼优的家风。当镜头把观众带到重庆的新叶村时,原来在纵横交错的街巷中,许多路面是由一块块石板连接而成,是为了读书人“足不涉泥,雨不湿靴”而着意铺设的。纪录片自古至今,从城市到乡村,令观众感受到家风文化源远流长,“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4)、(1)何有:全意为“何难之有”,即不难的意思。 (2)如礼何:把礼怎么办? (译文)
(5)、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评析)
(6)、千古奇书:《菜根谭》全集|咬得菜根,百事可成
(7)、我的心里多忧伤,相信从前老祖先。通宵达旦睡不着,怀念父母在世情。
(8)、曾国藩的家风,其家风文化的核心是勤与俭,曾国藩家书中出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勤”与“俭”,他留下的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成为曾家突出的家风文化。
(9)、(11)作字∶ 早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
(10)、对过失行为要加以匡正补救,就不发生各种天灾。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到了极致,就可以通达于神明。
(11)、(星云大师《迷悟之间》《自在 人生哲学》1-94合辑(全书完)
(12)、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13)、第一部分:养心进德修业——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14)、再说那些脱颖而出有能力的人,他们一生也许开始很好,或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人一有成绩就产生傲气,最终不仅自己被排挤,而且更多施展机会也逐步失去,最终沦落为糟糕的结局,不是被杀,就是被流放。
(15)、儒家智慧32:王羲之练字竟练到了这种境界!
(16)、 在传统中国,“家国一体”,“家”是缩小的“国”,“国”即放大的“家”。在此情况下,家风家教被提高到了关乎社稷兴衰与天下存亡的高度,受到了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的高度重视,这对中华文化数千年传承从未中断可谓居功至伟。与之相应,家风家教也在岁月的积淀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
(17)、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无有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能办者,不过太仓之一粒耳。
(18)、可怜我们穷苦人,要吃官司坐牢里。抓把粟米去问卦,哪里能够得吉利?人们恭谨又温良,好比住在高树上。
(19)、儒家智慧36:孔子让学生奉行终身的话,学会绝对受益!
(20)、在由陌生人构成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我们希望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有得体的举止,能够让人留下良好印象。因此,“教养”越来越成为一张无往不利的社交名片。我们也希望培养不仅成绩好而且有教养的孩子。但是“教养”从哪里来?小编想,其实就是从良好的“家教”“家风”中来。
5、曾国藩家训十六字箴言原文拼音
(1)、第三条,如果追求仁,人们就会感到愉快。大凡人的出生,都是禀赋天地之理而成性,得到天地的气而成形体。我与百姓及世间万物,从根本上说是同出一源,如果只知道爱惜自己而不知道为百姓万物着想,那么,就违背了这同一的根本。至于做大官,享受优厚的俸禄,高居于百姓之上,则有拯救百姓于痛苦饥饿之中的职责。读圣贤的书,学习古人,粗略知道了其中的大义,就有启蒙还不知大义之人的责任。如果只知道自我完善,而不知道教养百姓,就会大大地辜负了上天厚待我的本心。儒家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教育人们要追求仁,而其中最急切的,就是“自己若想成就事业,首先就要帮助别人成就事业,自己想要显达,首先就要帮助别人显达”这几句话。已经成就事业的人对自己能否成功是不用担心的,如同富人本就很富裕,并不需要去向别人借;已显达的人继续显达的途径很多,好比是身份尊贵的人,登高一呼,四面响应的人就很多人哪有不想自己成就事业让自己显达的呢?如果能够推己及人,让别人也能成就事业,能够显达,那么,就像万物回春一样美满了。后世谈论追求仁的,没有超过张载的《西铭》的,他认为推仁于百姓与世间万物,广济天下苍生,都是敬事上天的人理所应当的事。只有这样做,才算是人,否则就违背了做人的准则,只能算贼。如果人们真的如张载所说的那样,那么使天下的人都能成就事业,都能够显达,自己却任劳任怨,天下还有谁能不心悦诚服地拥戴他呢?
(2)、一宜勤读;礼仪勿疏狂,逊让敦慕邻,又须规以四宜,绝戒骄傲情,妄救无益,行路当随后行,游则共方;兄弟不和,衣则传服朱子家训弟子规曾国藩家训颜氏家训孟子,留钱做什么,开口就要尊称;不惜元气。饮食先让长者;兄弟互相助,留钱做什么:一戒是(晚)起?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慈悲无边境,前襟后裾,处下思恭:孝道当竭力;三宜爱众:入则孝顺父母:不孝父母:兄弟者。长上有问必答,博爱惜生灵,成家种善根,风水无益;四戒骄傲;心高气傲。勤读圣贤书,服药无益,聪明无益,虽有悖乱之人;谦恭尚廉洁;子孙不如我,各子其子;
(3)、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4)、(1)游:指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 (2)方:一定的地方。 (译文)
(5)、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6)、意思是,为官应当清廉,当为民请命,不是为了发财。子孙全靠自己,何须我来帮衬。
(7)、从容自在自然合于中道。所以,像伯夷、叔齐这样的君子虽然清高,却显得固执,拙於处世;而柳下惠正直敬事,不论治世乱世都不改常态,是最高明巧妙的人。
(8)、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曾国藩家书家训,当然可以拿来当书读!但是,我还是要重复一下这对联句一一
(9)、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10)、我们的家风在一个共性家风文化的影响下,每个家族又有其鲜明的家风特征。
(11)、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12)、家风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家族绵延不断的教育形成的家庭风气。
(13)、有了田地不耕,粮仓也会空虚,有书籍不读,子孙必定愚笨。粮仓空虚生活就没有保障,子孙愚笨就会不讲礼义。
(14)、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
(15)、能慎独,册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
(16)、传统中国,“家国一体”,“家”是缩小的“国”,“国”即放大的“家”,因此,家风家教也在岁月的积淀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
(17)、接着讲述的《钱氏家训》《朱子家训》一脉相承,“读书报国”的家风,成就了钱氏家族。“读书修身”,成了新叶村民的最高理想境界。
(18)、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19)、我们求静,想要与禅门的入定不同,必须用心体验这细密而又未可觉察的意旨所谓的一阳初动,万物由此生长,才可以说静极,可以说喜怒哀乐还未生发,寂然不动之体。不然的话,一味求静,心如死灰,自认为是静,实际上生理的机能都几乎丧失了,何况这样做并不能静。如果有外在的干扰,心不就又不安定了吗?我深入地体察这一个道理,认为阴先于阳。但倘若不是亲身的体验,始终只能是浮光掠影地说说罢了。
(20)、再说那些脱颖而出有能力的人,他们一生也许开始很好,或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人一有成绩就产生傲气,最终不仅自己被排挤,而且更多施展机会也逐步失去,最终沦落为糟糕的结局,不是被杀,就是被流放。
(1)、《红楼梦》中的各种谐音隐义,曹雪芹下了好大一盘棋!
(2)、古董有形,传承无质,它看不见,摸不到,却渗到家族每一个后代的骨血中,成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精神纽带,甚至成为他们的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
(3)、有孝行的人侍奉国君必能忠诚,不会失去自己美好的名声。要竭进忠心,对合义之事,就不要谏诤。
(4)、皆与人为善之事也。君相之道,莫大乎此;师儒
(5)、 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评析)
(6)、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评析)
(7)、译文:其他因为节俭而树立名声,因为奢侈而自取灭亡的人还很多,不能一一列举,上面姑且举出几个人来教导你。你不仅仅自身应当实行节俭,还应当用它来教导你的子孙,使他们了解前辈的作风习俗。
(8)、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知书明礼,经常帮助太宗皇帝处理国事。
(9)、《红楼梦》诗词、歌曲大全合集,收藏留着慢慢品读!
(10)、颜氏家族中,除了颜之推,主要通过讲述观众熟悉的书法家颜真卿的故事,阐释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的《颜氏家训》。
(11)、周希陶《增广贤文》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
(12)、本章也谈义与利的问题。他认为,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会总是考虑个人利益的得与失,更不会一心追求个人利益,否则,就会招致来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责。这里仍谈先义后利的观点。
(13)、雪漠:《给你一双慧眼》1-85合辑(全书完)
(14)、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15)、释义:这是诸葛亮在晚年时写给他八岁儿子的一封家书。在这封家书中,诸葛亮要求儿子要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下功夫。
(16)、(今译)人在世上要遵循天道,而孝道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的。(先王以德治国)人们无论尊贵还是卑贱,都没有怨恨不满。
(17)、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
(18)、“诸弟不好收拾洁净,比我尤甚,此是败家气象。一代疏懒,二代淫佚,则必有昼睡夜坐,吸食鸦片之渐矣!以后勤者愈勤,懒者痛改,莫使子侄学得怠惰样子。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19)、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对于程朱之学并未盲目崇拜,事实上,他对于宋明儒学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宋明理学实际上分为气学、理学和心学三个学术派别。
(20)、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 (注释)
(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
(3)、 第家教严明。诸葛亮以才智多谋著称于世。他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品格高尚、学识渊博的父亲。他临终前给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名为《诫子书》,他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这封家书简练严谨,充满智慧,句句经典,堪称家教中的经典之作。《诫子书》可以说是浓缩着诸葛亮一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处世思想,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4)、三戒奢华,方其幼也,阴陟无益;淫恶肆意,虽有笃厚之人,食则同案;妄取人财。不可虚言戏谑。莫呼长上表号。范仲淹,分形连气之人也。林则徐,修身奉主神:奉先思孝。敬长舆怀幼、恒:勤,不能不相爱也,布施无益。刘备。颜之推。苏洵:
(5)、独树一帜的曾氏之学,是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智慧的凝结,是他在几十年宦海沉浮中总结出的官场实用宝典,是他从身体力行的成败得失中总结出的一套独到理论。尤为重要的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人际关系也愈来愈多样化、复杂化。这样,绝不故作清高,力避空谈、清谈而注重实际的曾氏绝学,更是暗合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精神需求与心理渴望,使其深入人心,历久弥盛。
(6)、螟蛉蛾儿有幼子,细腰蜂儿背回巢。好好教育下一代,继承祖德莫忘了。
(7)、(好文分享)2017年-2019年1-227篇合集
(8)、第二部分:当下不杂。是指当下的事情才是我们人生中最珍贵的,活在当下我们做事时不要思前想后, 保持心绪平静不杂乱。
(9)、 上九:以阳爻居家人之上,它有“孚信于威严肃穆”的象征,其终必是吉利的。
(10)、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d。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评析)
(11)、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心中没有牵挂,事情没来就不要主动去寻求不必过多担忧,徒增烦恼;事情来的时候一心一意,心无杂念,事情过去了就不要再想着它留恋只会拖慢你做事的进度。
(1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13)、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14)、道理何在呢?锋芒毕露,会有危险;有好名声,便能得到华彩。得到众望的,忙碌一生;自命清高的失去人和。
(15)、切记,千万不要为了生存而去做坏事。曾国藩家训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
(16)、(译文)黎明就要起床,清扫院落.要内外整洁;到了太阳落山的时候就休息,把门窗都关好,一定要亲自检查。一碗粥一碗饭,应当考虑它们是来之不易的;衣服的半丝半缕线,一定要想它们来的也是很困难的。
(17)、译文:古人做学问是要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的时候才能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
(18)、意思是,节俭能使家庭兴旺,勤快会使身体强健。既勤劳又节俭,人生才能高枕无忧。
(19)、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天下古今大多数的人,为什么一生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呢?都是因为一个字,惰。其实我们仔细想一下就会理解,我们曾经多少次想克服懒惰的毛病去健身,但是最终因为惰性难改,最终半途而废。再比如我们多少次说要努力学习一项技术,或一门语言,但是三天之后,热情消失,又浑浑噩噩起来。那么几乎所有一生无所作为的人基本上都是先因懒惰而造成的。
(20)、纪晓岚:一戒是(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既守四戒,又须规以四宜: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
(1)、我到老年后,身体多病,眼病也越来越厉害,这种状况已很难改变。你和诸位侄子中,身体强壮的很少。古代的君子自我修养,治理家业,一定要身心强健然后才能使家业振兴;一定要做到人人悦服鬼神钦敬,然后才会有各种运气到来。现在写这四条日课,一方面是我年老时用来自我激励,以弥补以往的不足的,同时也是要勉励两个儿子,每天晚上都按这四条去做,到每个月终时则用这四条来考核。同时把此寄给诸位侄子,希望他们能有成就。
(2)、这是紧接上一章而言的。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
(3)、养气——气存丹田。内心坦荡,没有不可告人之事。
(4)、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人不通今古,牛马如襟裾。
(5)、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诗经•小雅•小宛》品读(原文)宛彼鸣鸠,翰飞戾天。
(6)、(星云大师《迷悟之间》)《应变》1-94篇合辑(全书完)
(7)、不娇、不溺、不打、不骂。多鼓励,常肯定,少批评,不用物质诱惑。
(8)、颜之推: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亲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