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训十六字箴言慎独则
1、曾国藩家训慎独则心安
(1)、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观密微,二者阙一不可。
(2)、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3)、姚氏注重对日常生活、世俗人情经验的总结,所以家训也多事要求朴素、平易、实用。
(4)、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毕竟国人最重视教育了。欧阳修认为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而成平行恶劣的小人。
(5)、 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
(6)、读书如譬若掘井,掘数十井而不及泉,不如掘一井而见泉。读书总以背熟经书,常讲史鉴为要,每日有常,自有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未完,勿换彼书耳。
(7)、 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8)、建议收藏起来的曾国藩家训经典优秀名言(篇二)
(9)、曾国藩认为读书对人生有两个关键的作用:一是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另一个是形成属于自己的专业特长,可以立足于社会。 无一日不读书。精神世界强大、现实世界才能强大。唯有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
(10)、10)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眈着,最容易溺心丧志。
(11)、 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自柔出,柔能克刚。
(12)、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
(13)、 .............................................................
(14)、事后论人,局外论人,是学者大病。事后论人,毋将智人说得及愚。局外论人,每将难事说得及易。
(15)、变:洞察势情,识破天机;深识远略,出奇善变;
(16)、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
(17)、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诸弟试在乡间将此三字于族戚人家历历验之,必以吾言为不谬也。
(18)、和:恶语难消,忍过事堪;和睦相处,万事谐通;
(19)、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将,具要好师,好友,好榜样。
(20)、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礼义之旗帜也。
2、曾国藩家训一曰慎独
(1)、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 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2)、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曾国藩
(3)、退:节制锋芒,谦和退避;激流勇退,养精蓄锐;
(4)、惟正己可以化人,惟尽己可以服人。——曾国藩
(5)、学而废者,不若不学而废者。学而废者恃学而有骄,骄必辱。不学而废者愧己而自卑,卑则全勇多于人谓之暴,才多于人谓之妖。——曾国藩
(6)、吕字两个口,家训也是两个字两个字。如果能做到这些,真乃持家有道。
(7)、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8)、北宋司马光,为了编写《资治通鉴》,提供给皇帝做治国参考。历时十九年,先后查阅几千卷藏书,三百多种史学著作,草稿堆放了整整两间屋子,他的儿子后来翻看草稿,发现居然没有一个潦草的字,可见司马光对待此事的庄重严谨。由于它的材料丰富、剪裁恰当和考证严格,加上文字精练生动,所以成为我国史学史上最有价值的著作之一。
(9)、 由央视科教频道、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联合制作的纪录片《家风》播出后引发强烈反响。《家风》使人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和悠远绵长的文化根基,值得老中青少几代人共同学习。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部系统阐述家风的纪录片,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意义。
(10)、此后曾国藩念念欲改过自新,他在日记里写:“思从前与小珊有隙,实是一朝之忿,不近人情,即欲登门谢罪“。
(11)、挺:艰难险苦,坚定意念;决不气馁,振作精神;
(12)、穷要穷的有气节,富要富的有谦虚。刚正不阿的方孝孺完美诠释了这句家训。
(13)、一曰慎独而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14)、(9)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15)、“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16)、人人料必胜者,中即伏败机,人人料必挫者,中即伏生机。
(17)、莅事以明字为第一要义。明有曰高明,曰精明。
(18)、曾国藩还敦促家人每日坚持学习,并多次为全家拟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工)、细(工)四字缺一不可。”
(19)、他听了唐先生这一席话之后,在日记里写道:“昭然若发蒙也”。
(20)、人家不论贫富,贵贱,只内外勤谨,守礼畏法,尚谦和,重廉耻,便是好人家——张履复《训子语》
3、曾国藩家训慎独则心安的解释
(1)、患不能达,不患不能立;患不稳适,不患不峥嵘
(2)、不轻进人,即异日不轻退人之本;不妄亲人,即异日不妄疏人之本
(3)、(12)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插图)
(4)、 轻财足以聚人,侓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5)、⑤读史∶丙申购二十三史,每日读十叶,虽有事不间断。
(6)、人人料必胜者,中即伏败机,人人料必挫者,中即伏生机。
(7)、治*总须脚踏实地,克勤小物,乃可日起而有功
(8)、居有恶邻,坐有损友,借以检点自慎,亦是进德之资。
(9)、0专:凡为一事,事皆贵专;以专而精,以纷而散;
(10)、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
(11)、以上可见曾国藩十分的俭朴了,而他的子女也一并保持着这种俭朴的家风,个个混的十分有出息,跟那些吊儿郎当的富二代十分不同。
(12)、思古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以言诲人,是以善教人也; 以德薰人,是以善养人也,
(13)、慎独的人,无论在哪里都会严格要求自己,保持自己真实的本性,在欲望面前不动摇,在诱惑面前不贪恋。
(14)、古之人修身以避名,今之人饰己以要誉。所以古人临大节而不夺,今人见小利而易守。
(15)、谚云吃一暂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明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戡恭然自馁也。
(16)、曾国藩还敦促家人每日坚持学习,并多次为全家拟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工)、细(工)四字缺一不可。”
(17)、夫知之而不用,与不知同;用之而不尽,与不用同。
(18)、建议收藏起来的曾国藩家训经典优秀名言(篇一)
(19)、“传家有道惟存厚”,是曾国荃所写的一幅楹联,“忠厚传家,率真处世”便是他家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之道。
(20)、 5)读史:丙申购二十三史,每日读十叶,虽有事不间断。
4、曾国藩家书慎独
(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敕后主辞》
(2)、这样的情况很多,养出一身懒病的孩子,必定不能适应这个社会。
(3)、诸弟在家教子侄,总须有勤敬二字。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
(4)、内而专静统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三曰求仁则人悦。
(5)、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 知书籍之
(6)、和明清之际的“官本位”崇拜形成鲜明对比,志气是立身持家的第一要义。
(7)、三字于族戚人家历历验之,必以吾言为不谬也。
(8)、人德八本:“习勤崇俭谦谨敬恕毋贪去私专一有恒。”
(9)、独立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高义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虑也。
(10)、 观人四法:讲信用、无官气、有条理、少大话。
(11)、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12)、一书不尽不读新书:精读,读通读透,沉浸其中,不苦求强记;做杂记:将所感所想记录。
(13)、他留下了近130万字的《日记》是中国古代罕见的一部巨型书法作品。他的楷书劲健刚拔,竖起了一面承唐继宋明而刚柔相济的正书旗帜。他的行书劲健遒俊而华美。他的小楷与小行书是整个清代的典范。他应是与同代包世臣、何绍基齐名的大书家。
(14)、通,所谓达也。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
(15)、恕:宁人负我,我勿负人;宽以待人,容人之短;
(16)、若一个人在独处时没做问心有愧的事,那他会觉得安稳,心情也会是快乐满足的。这正是“乐以忘忧”和“不改其乐”的境界。
(17)、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18)、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19)、曾国藩一生恪守“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训,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大贤。在家风方面曾国藩一直保持严格和节俭的美德。他自己总结说:
(20)、积劳之人,非成名之人,成名之人,非享福之人
5、曾国藩家书慎独则心安在哪一篇
(1)、重:心胸宽博,举止端庄;步履稳重,字墨刚劲;
(2)、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 不和未有不败者。诸弟试在乡间将此
(3)、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革、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所著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训》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不下百数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另著有《为学之道》、《五箴》等著作。
(4)、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
(5)、自其外者学之而得于内者谓之明,自其内者得之而兼于外者谓之诚,诚与明一也。——曾国藩
(6)、曾国藩在政治实践和军事斗争中也渐渐地看到了程朱理学“指示之语,或失于隘”、或“病于琐”、或“偏于静”的局限。在这种情形下,曾国藩对心学表现出了宽容的学术姿态。对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学术争辩,他认为对于两家之争应取其同,避其异,扬其长,兼收并蓄,扬长避短,推进儒学的发展。
(7)、治心治身,理不必太多,知不可太杂,切身日日用得着的,不过一二句,所谓守约也。
(8)、很好的解释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想要有和谐的家庭环境,自己要先达成亲人的期望。《颜氏家训》堪称家庭关系的科学发展观。颜之推认为教育子女是作父母的严肃而重要的课题。他把儒家的“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主张从胎教开始。
(9)、浑:难得糊涂,愈致混淆;藏锋剑锐,戒骄装愚;
(10)、慎:三思而行,谨始慎终;深思熟虑,慎者受益;
(11)、失意事来,治之以忍,方不为失意所苦。快心事来,处之以淡,方不为快心所惑。
(12)、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曾国藩
(13)、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清神意平,物乃可正。——曾国藩
(14)、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曾国藩《家书》
(15)、不自是,有此三者,自然鬼伏神钦,到处人皆敬重。”“盖凡带勇之人,皆不免稍肥私囊。余不能禁人之苟取,但求吾身不苟取。以此风示僚属,即以此仰达圣主。”
(16)、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17)、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聚守口,独居守心。
(18)、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19)、《曾国藩家族家训》全新揭示了曾国藩这个神秘人物的真实面纱,生动阐释了曾国藩家训的智慧与思想:修身、养性、自立、自达;识人、用人,立人、达人。
(20)、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乃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赞。
(1)、鉴为要,每日有常 ,自有进境,万不可厌常喜
(2)、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3)、一曰:慎重独处,心胸泰然;二曰:庄严恭敬,身体强健;三曰:追求仁义,心悦虔服;四曰:正心诚意,则神灵钦敬也。
(4)、意思是,家人节俭,家道自然兴旺。人越勤劳做事,不单身体越健康,还会更有积极性,思维大脑也会更活跃,也能做更多事情。一个家庭既勤奋又节俭,就不会堕入贫贱之地,而一个人只要勤俭,便能有好的生活,好的事业,好的未来。
(5)、人最容易原谅的是自己,最不容易原谅的是别人。敢于直对自己的缺陷才是真勇气。
(6)、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7)、态度严肃,内心专注宁静,外表衣着整洁,这就是敬。
(8)、 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
(9)、君子所性,虽破万卷不加焉,虽一字不识无损焉。
(10)、曾国藩身居高位,但常怀“冰渊惴惴之心”,在给儿子曾纪泽的家书中告诫道:
(11)、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12)、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13)、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写字,凡事都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14)、 曾国藩说,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间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15)、曾国藩家族家风文化的核心是勤和俭,这也是曾国藩家书中出现最多的两个字。他留下的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成为了曾家突出的家风文化,也是被后世所称颂的经典训诫。
(16)、唐太宗本人虚怀纳谏,也为李家做出了典范。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严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17)、 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无有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能办者,不过太仓之一粒耳。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蠲除矣。
(18)、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19)、曾国藩为做慎独功夫,在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初十日,他拜访了唐镜海先生,请教读书、修身的要领。唐先生劝他以《朱子全集》为课程,身体力行。
(20)、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袁彩《袁氏世范》
(1)、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2)、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则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曾国藩
(3)、学而废者,不若不学而废者。学而废者恃学而有骄,骄必辱。不学而废者愧己而自卑,卑则全勇多于人谓之暴,才多于人谓之妖。——曾国藩
(4)、古之人修身以避名,今之人饰己以要誉。所以古人临大节而不夺,今人见小利而易守。
(5)、 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6)、4)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叶为率。
(7)、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朱子家训》
(8)、“积善成德”是很多家族所世代奉行的箴言,刘氏家训也同样如此。
(9)、曾国藩以此为家训,经常要求自己和家人,以俭持家,勤于治学。
(10)、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11)、傲:恃才傲物;惰:非懒,懒是不做,惰是总做无谓的事。
(12)、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
(13)、莅事以明字为第一要义。明有曰高明,曰精明。
(14)、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