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精品文案 >

精选123句论语十二章原文及分析(论语十二章欣赏)

论语十二章赏析

1、论语十二章的分析

(1)、⑤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2)、寓意:讲学习方法,讲学习的乐趣,讲个人修养学习要温故而知新,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研究探讨学习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3)、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5)、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热之恶。小人反是。(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和这相反。) 

(6)、第三个层次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不耻下问”这是一种宁要学问不要面子的学习态度。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问”字,它表明你是在一种仰视的心态看待学问,看待你所要学的知识,它需要你越过世俗的眼光,以渴望之心求索学问。

(7)、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8)、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9)、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10)、莫春者,春服既成:莫春:指农历三月。莫,通“暮”。既:副词,已经。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几个成人,几个孩子。五六都是虚数。

(11)、子zǐ曰yuē:“由yóu,诲huì女nǚ知zhī之zhī乎hū!知zhī之zhī为wéi知zhī之zhī,不bù知zhī为wéi不bù知zhī,是shì知zhī也yě。”

(12)、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13)、译文:孔子说:“饭疏食饮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4)、在《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1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6)、✦回: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堪:能忍受。✦乐:乐于学。

(17)、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9)、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超出规矩。”

(20)、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2、论语十二章原文及分析

(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4)、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之: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7)、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8)、孔子的学说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对于人格的重视。孔子不但希望每一个人能够生存,还希望他能够好好地生活。因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人有道德的或精神的生活,而禽兽只有生物的或物质的生存。要发展人性,政治家不但要使人民丰衣足食,还要培养他们的人格,使他们都能修身立德。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有了这样的理想,就不应再沉溺于物质的欲望,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把对物质的追求提升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这样就不会去计较私欲得失,蝇营狗苟,而会敏于事而慎于言,使自己的内心清澄,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

(9)、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10)、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11)、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1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3)、第九章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请教,取长补短,同时要有端正的态度。

(14)、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15)、②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6)、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7)、大家对此句常有的误解,好象孔子在此是在贬低小人、否定利。事实果然如此吗?我们来看看,什么叫“义”?什么叫“利”?朱子说:“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朱子所说的“天理”,相当于孔子所说的“天道”,《礼记·乐记》中记载,孔子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没有私心的好恶,便是无私,便合乎天道、天理,我们总不能说我喜欢的就说是对的、不喜欢的就是错的吗?“天理之所宜”告诉我们的是,一个君子,不管是自己喜欢不喜欢,只要是符合道义的时候,符合仁义的事情,就要去做,而且要做到最好,不符合的,即使自己喜欢也不能做。什么叫“君子”?什么叫“小人”?程子说:“君子之于义,犹小人之于利也。唯其深喻,是以笃好。”杨氏曰:“君子有舍生而取义者,以利言之,则人之所欲无甚于生,所恶无甚于死,孰有舍生而取义哉?其所喻者义而已,不知利之为利故也,小人反是。”由此可知,能不为利所动,能够见利而先思义,便是君子;见利而忘义,抛弃人生原则,便是小人。那么,请问,谁喜欢与这样的小人一起做事交朋友呢?贬低这样的小人,而提倡人们学习着去做个君子,不是要害人害社会,而正是要有益于人有益于社会。那么,孔子是不是否定“利”呢?《易传》中说“利者,义之和也。”只要我们能尽职尽责地按照自强不息的精神去做事了,那么,利也就在其中了。最大的利是使我们活得心情舒畅、问心无愧,而不是富贵。富贵不是人们想求就必然能够得到的,也不是得到之后就永远能拥有的,因此,不必有意地去提倡追求“利”,却应该提倡做好此时此刻该做、能做的事。

(18)、回: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19)、《论语》,儒家经典之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这个语录集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20)、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3、论语十二章欣赏

(1)、(做事)好比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堆成了,如果停下来,那是我半途而废停下的;(做事)好比用土平地,即使才倒下一筐,如果能继续做下去,那是我坚持不懈做成的。

(2)、如果孔子果真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形势,一味地维护周礼,那他肯定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保守派。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正文翻译注释赏析

(4)、设计意图:通过查找搜集,体会古代文化传统在今天的延续,积累词语。

(5)、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天生喜欢学习的人。”

(6)、(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7)、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说:(“做一个人,却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可以。)诚信,诚就是诚实,就是不欺人,信是信用,就是重承诺,守信用,不耍花招,敢于负责。作为一种传统美德,诚信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底线,也是人就交往和各种社会事务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8)、。另外,孔子是很少谈论关于死的内容,此处却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从常理推测,孔子应该知道自己的“道”不可能实现,仅是一种奢望,轻易言死,只能说明其道要实现太难了,几乎就是不可能实现。就如我们平时说的:要是能怎样怎样,就算死,也值了。为什么敢这么说,因为明知那个怎样怎样的内容不可能实现。朝闻道,夕死足矣。其实孔子真正地意思是:如果在早上听到自己的仁义之道,被某个诸侯国国君接受并实施了,那即使晚上死去,也没什么可遗憾的了。

(9)、见到有才华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10)、⑤余立侍在右,援疑致理(《送东阳马生序》)

(11)、意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实的人交友,同见识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同表明老实而心术不正的人交友,同善于谀奉承德人交友,同善于花言巧语而胸无实学的人交友,是有害的。”) 

(12)、鼓:弹。瑟:古乐器。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舍:放下。作:立起来,站起身;撰:才具,才能。

(13)、翻译: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14)、(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1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6)、(翻译)曾子说:“男子汉大丈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把推行“仁”当作自己的职责,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漫长吗?”

(17)、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1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9)、说,通“悦,”愉快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0)、孔子说:“同学们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4、论语十二章讲解分析

(1)、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2)、•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3)、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此章讲的是“学”和“思”的辩证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与“思”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不迷茫不疑惑,才能有所收获。

(4)、第十章这句话是孔子对于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感叹。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6)、第三章孔子自述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随年龄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7)、(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8)、《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

(9)、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0)、 “君子”,与“小人”相对,有二义:一指身份,即出身贵族的人;二指修养,即有的德行学问的人。这里用二义。

(11)、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  三十而立 三省吾身 从心所欲等 解释略。

(12)、翻译: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1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4)、•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做好你想说的,之后再把它说出来,)

(15)、然而孔子并不是迂夫子,他深知,救世不是单纯靠君子们的努力就可以完成的,还要受制于因时势决定的时命,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但是承认时命的存在并不等于放弃主观上的努力,《论语》中记载“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这正是君子的态度,是超越了功利计度的精神境界,无论结果如何,我都要遵从内心的理想行我的道义啊!

(16)、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7)、寓意: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也是孔子认为的君子应该具有的气度与修养。

(18)、对曰:“方六如五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sì)君子。”

(19)、✦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通假字,同“悦”,愉快。✦愠yùn:生气,发怒。✦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有才德的人。

(20)、“文质彬彬”是现在常用的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文静而有修养。很多人可能没有想到,这个成语也来自《论语》来自孔子的创造,而且是被孔子作为做人的一种境界提出来的。 

5、论语十二章解析

(1)、《论语》十二章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

(2)、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冉(rǎn)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4)、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5)、孔子一贯反对“陪臣执国政”,对三桓的指责在《论语》中就有许多记载。

(6)、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8)、(赏析)“克”有两种意思:一为“克制”,二为“战胜”。这里两种解法都有意味。克制自我,战胜自我,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合乎礼仪,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需要。

(9)、•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10)、文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            。”

(1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2)、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3)、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14)、唯求则非邦也与:唯,难道。邦:国家,这是指国家大事。与,同“欤”,疑问语气词。

(15)、在商品经济社会,会出现金钱至上的思想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面对金钱、财富,我们要“义”字当头。合于“义”的“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行义以达其利,通过做“义”之事,获得利益。

(16)、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17)、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18)、翻译: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19)、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diān)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

(20)、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贤,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内,名语作状语,在心里。

(3)、(翻译)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从中有所创新,就可以当老师了。”

(4)、《论语》十二章,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新版),为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材“部编版”教材,分为六三制七年级上册和五四制七年级上册,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

(5)、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6)、《论语》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

(7)、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长,年长。毋吾以也:吾,作“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以,动词,用。居则曰:居,闲居,指平日在家的时候。则,就。如或:如果有人。如:假如。或:无定代词,有人。则:连词,那么,就。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以,动词,用。

(8)、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9)、子zǐ曰yuē:“温wēn故gù而ér知zhī新xīn,可kě以yǐ为wéi师shī矣yǐ。”

(10)、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1)、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1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3)、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委婉的反问。说,同“悦”,愉快。

(14)、颜渊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就是仁。一旦所有的人都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全天下就尽归于仁了。对仁的追求完全取决于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具体的做法。”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15)、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6)、有句老话说的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学习,这样才可以进步,而怎么学习又该向谁学习呢? 

(17)、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

(18)、文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          ,            。

(19)、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泛指多次。一说,实指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20)、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2)、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原因是          ,          ,        。不能伐,也没必要伐。

(3)、(赏析)也有译作“早上明白了道,晚上死了也可以”,总觉得太狠,学识诚可贵,生命价也高。“死”作为动用法,译作“为……而死”更好。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