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精品文案 >

精选102句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作文(你心目中的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1、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1)、孔子对颜渊那句近乎惨无人道的教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绝不可能对第二个人说的。如此高难度、已接近临界状态的标尺,其实反映了颜渊内心修养的张力程度,但也许正因为这种对于完美的过分追求,要了颜渊的命。

(2)、孔子说,就是因为天下不太平,我才想改变它。只有天下太平了,我才会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3)、儒学失败的地方也是最优秀的地方,儒学没有教我们如何面对没有学儒学的野蛮敌人,所以近现代受灭顶之灾。某种学说的经典也正是在于此,对某种思想极致偏激的专只有这样,在他那个领域才能做到极致。幸好面对强大的敌人,我们又出了一个毛主席,他教我们如何与最强大的敌人相处。

(4)、有一次,孔子和弟子在路上碰到一个隔壁邻居,那人对他大喊大叫,说:“孔子你可真了不起,你学了那么多玩意儿,你究竟会什么呀?”孔子一听,歪过头来,对弟子说:“是啊,我会点什么呢?驾车呢,还是射箭?我还是驾车算了。”——那语气、神态,立马浮凸出一股周星驰、吴孟达式的俏皮和谐谑。

(5)、(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6)、孔子是一个具有很高的贵族修养的人,他对人的态度是很谦恭的,做人的行为是很严肃的,日常是很讲究教养的;他还是一个博学和有文化的人,他有艺术修养,也有经典知识;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理想就是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而他认为恢复秩序、治理国家的手段就是“礼”,他对此很有自信,也能躬身实践,但他以礼治国的观点并没有得到哪个君主的认同,因此他一生在政治上是失败的,但在学问和教育上却取得了成功,这种成功使他享誉后世,而且死后的社会地位逐渐攀升,最终由人而圣,但那个被万世景仰的孔圣人早已经不是那个为理想而奔波而育人的孔丘了。

(7)、孔子说:“难道你没有见过丧家的狗吗?那丧主的尸体已经装敛入棺椁, 祭品已经摆好且开始祭祀了,而那丧家狗还东张西望,寻找著它的主人。丧家狗不得志,然而还在寻找著、想有所作为哪!但现在上无英明的君王,下无贤士和优秀的地方官,王道已经衰微,教化失落了,强大的欺凌弱小的,人多势众的欺侮势单力薄的,百姓随心所欲,毫无纪律和规范。他以为我孔丘还想承担改变世局的重任,能为天下做点什么,这我哪敢当呢?”(资料来源:《韩诗外传》)

(8)、(译文)颜渊问仁德。孔子道:“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颜渊道:“请问行动的纲领。”孔子道:“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道:“我虽然迟钝,也要实行您这话。”

(9)、作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毫无疑问,曾子心中最大的榜样就是自己的老师。所以他所说的三省吾身可以理解为是以老师孔子为榜样的。

(10)、有一回,冉求下班后,来看孔子。——当时冉求在鲁国当权者季氏家任职。孔子对冉求有些偏见,还曾公开号召,说冉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攻之可也”,其实,冉求并没有对不起老师的地方。——孔子问,怎么这么晚才来啊?冉求回答,有国家政事。孔子接话道,不是国家政事,是季氏家的私事吧?我现在虽然不参政议政了,但有国家大事,我能不知道吗?这话怎么听,怎么有股说不出的怪味儿。

(11)、他仰慕西周的制度,可他生活的时代,偏偏是礼已崩坏,天下失序的春秋晚期,所以他批评不知礼不守礼的人(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表扬知礼的人(如子产)。他也呼吁人们要“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要懂得“尊尊亲亲”的道理,要“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他想达到的政治理想境界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12)、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篇第十二(凡24章)

(13)、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尧曰篇第二十(凡3章)

(14)、《论语》中,谈个人修养(包括学习、理想)和处世之道外,孔子谈政治的条目最多。如果把个人修养中涉及政治的加在一起,《论语》全书超过一半,甚至接近三分之二的篇幅,与政治有关。其中《论语•乡d》的几段描写,尤其让人过目难忘:

(15)、所以,七十三年起起伏伏,跌跌撞撞,冷雨暖风,孔子在给后人留下一些“漂亮外套”的同时,也没忘记留下另一些冷硬实用的“里子”,我们权且称之为孔子的城府之语吧。

(16)、孔子说:“君子以自己的行动说话,小人以自己的舌头说话,所以君子在仁义的事上急于互相劝解,而私下里是相互爱护的;小人在制造动乱的事上互相支持,私下里相互诋毁。”

(17)、在这种基础上谈论孔子,要做到不盲人摸象,不两小儿辩日,难。

(18)、齐国和鲁国曾经打过仗,后来决定和解。两国的国王选了一个地方,建了一个高台,要在高台上办一个和解的仪式。

(19)、孔子能够对损害国家形象或者危害社会违反法律的人采用雷霆手段,可见孔子虽然温和宽厚,却也不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

(20)、0 《诸子百家》:回望那个可以相信梦想的时代

2、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作文

(1)、在周朝以前,女性的地位很高,可参政可打仗。

(2)、有一次,孔子跟老师学习弹琴。一连学了十天,只学一首曲子。老师说,这首曲子你已经很熟了,可以练习一下新的曲子。

(3)、孔子后来没能找到用他的国家,直到73岁去世。不过,孔子还是一个大教育家,他带出了很多学生,讲过很多教育人的道理。

(4)、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

(5)、6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译文)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道:“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便是仁人了。”子张道:“请问哪五种。”孔子道:“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工作效率高、贡献大,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6)、孔子就是这么个人,平时看上去挺庄重肃穆的,一疯起来,比谁都更能嘻嘻哈哈。在所谓周游列国,其实就是流亡途中,听到有人把他形容成“丧家之狗”,老先生笑了,说,比得真像。

(7)、孔子与他那众三教九流、龙蛇混杂、老中青三代同堂的弟子,远观近瞧,都有点像刘邦与韩张萧,像刘备与关张赵孔明,还有点像宋江和一百单八将。这样的师生关系,孔子之后,绝迹了。

(8)、不管什么宗教,以思想和礼为名杀人都是邪教。

(9)、本书是解读孔子传记《孔子世家》和他的七十子高足弟子的传记《仲尼弟子列传》两篇的内容。“世家”与“列传”是两个类型,在《史记》中,《孔子世家》卷《仲尼弟子列传》卷相隔二十篇的距离,而内容却是姊妹篇,合成一本书,就是师生的合传。《孔子世家》不仅是孔子个人比较完整的传记,而且还是儒家学说思想汇编,是《史记》中的一篇大传。作者通过对孔子生平史记的具体记载,生动传神地反映出孔子所处的时代以及他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风范,是研究孔子政治、哲学、教育思想的重要历史文献。

(10)、一方面,它帮助皇权维系了中国,另一方面对于皇权,它又是一柄悬在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儒家读书人,也把它当作对抗专制不公、为民众争取福祉的道德武器。

(11)、可见孔子虽然学养深厚,受人景仰,却也并不是时时刻刻都正襟危坐,口吐莲花,说出来的话都是一字不改的真理,有时候他也和学生逗逗乐,开开玩笑。

(12)、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宋,建都商丘。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晚年娶年轻女子颜徵在生下孔子。孔子3岁时父亲叔梁纥病逝,孤儿寡母移家鲁国都城曲阜,贫寒度日。孔母富有远见,从小注重孔子的文化教育,孔子20岁的时候,已经是鲁国相当有名的博学之士。

(13)、“唯(语首词,无义)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4)、孔子说,好的农夫会种庄稼,但是如果天气不好、土地不好,他也不会有大的收获;好的工匠,也不一定能做出人人满意的东西。我们研究学问,应该不管收获,只记得努力把它做到最好。如果因为没有人接受,就去改变自己的学问,顺应别人,那就太没有理想啦。

(1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4)

(16)、孔子从不谈论怪异的事情、暴力的事情和鬼神的事情。这些事情,孔子也认为不庄重。

(17)、三跪九叩是礼,男当太监是礼,纳妾也能是礼。

(18)、孔子没事的时候跟人唱歌玩,唱得兴高采烈,他一定得让人家再唱一遍,然后自己跟着唱。

(19)、不过卫国也是个记打不记吃的窝囊废。卫灵公死后,其孙继位,邀孔子回来。孔子及其贤徒们又腼着脸回了卫国,继续当白吃!

(20)、“礼”字在《论语》中出现了74次,讲到礼的地方有49处。孔子认为:

3、你心目中的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1)、姑布子卿说:“是鲁国的孔丘吗?我听说他好久了。”

(2)、流传下来的文字以及思想是死的,后代怎麼解释和运用却是活的,所以我们只需要把好的事情继续留传给后代,而不好的思想观念止於现在就够了。

(3)、但在孔子所梦想恢复的周礼中,极端压制女性。

(4)、(译文)仲弓问仁德。孔子道:“出门[工作]好像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好像去承当大祀典,[都得严肃认真,小心谨慎。]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就不强加于别人。在工作岗位上不对工作有怨恨,就是不在工作岗位上也没有怨恨。”仲弓道:“我虽然迟钝,也要实行您这话。”

(5)、“点!尔何如?”鼓瑟希(稀疏,指瑟声渐小),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6)、不学《诗》,无以言|季氏篇第十六(凡14章)

(7)、真实的孔子,应该是个急性子。章太炎说他“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孟子的原话,是“三月无君则吊”,意思都是闲居三个月,孔子就心神不宁,寂寞难耐了。《论语•乡d》中有一笔传神的描写,说孔子“君命召,不俟驾而行。”——听到国君召唤,没等车备好,就急冲冲地出门。这样的性格,显然并不适合从政。“圈内人士”不过略施小计,孔子就敏感地自动辞职下岗了。

(8)、假如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放在一块,平等地来评选个人心理素质与道德修养的得分,估计孔子最多只能挤进前五名。至少,那个说“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的闵子骞,要排在孔子前面。仲雍、曾子、子游等,都可能排到孔子的前面去。

(9)、孔子见南子剧照,其实是周迅见周润发哈,但是谁也不知道南子长什么样。就当她是南子吧!

(10)、老师非常惊讶,很佩服地说,这就是周文王的曲子。

(11)、有两件很相似的事情,让后人看到了这种寂寞、烦闷对孔子的影响,和孔子性格中隐藏着的冲动性一面。

(12)、这就是孔子身上的文人小毛病,情绪不好,心里有话不明说,偶尔使个小性子。但跟这比,孔子的言行不更让人印象深刻。

(13)、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微子篇第十八(凡11章)

(14)、孔子说,我虽然熟悉了这首曲子,但我弹得还不够熟练,我再练练吧。

(15)、孔子下车步行,姑布子卿迎面看他走了五十步,又从后面望着他走了五十步。然后姑布问一旁的子贡说:“这个人是做什么的呢?”

(16)、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该说的说,见有不对,也说他两句;但说过就是,千万别太固执,自讨没趣。后来子游把孔子这话精炼为: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意思还是话多招人烦。

(17)、其后便是长达14年的游历生涯,孔子经历了“匡蒲之困”“陈蔡绝粮”等困境,而依然坚守理想,坚韧不拔。这14年,是孔子一生极为重要的阶段,也是他思想成熟与丰富、精神锻铸与新生的14年。

(18)、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其祖上为宋国贵族。他幼年丧父,青年丧母,家境贫苦,但他自小喜欢学习(主要是周礼),且学无常师,虚心求教,三十而立,于礼有成。青年孔子为了生活,干过一些底层工作,如委吏(管仓库、会计的)、乘田(chéng,管畜牧的)。三十多岁时他曾问礼于周,求仕于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但齐景公并不想用他,于是36岁时他回到鲁国,此后至到50岁,他主要在家修诗书礼乐,教书育人做学问。

(19)、孔子研究出一套治理国家的学问。这一套学问,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导人守规矩、讲礼节。孔子认为,人人都守规矩、讲礼节,国家就有前途。

(20)、为了找到明智的国王,用自己的方法来管理国家。孔子带着他的学生周游了很多地方,齐国、鲁国、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

4、你眼中的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1)、“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5次,讲到仁的地方有58处。什么是“仁”?孔子最精炼的回答是这样:“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如何实现这种爱人之仁呢?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也就是推己及人,同时还应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这两个方面合为一体,就是孔子“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

(2)、鲁迅说,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3)、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已的假借字,意为止)也。居(平时)则(辄,每每,常常)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4)、知错就改不讳言。颜回将落灰的米饭吃了,孔子误以为其偷吃。弄清真相及时承认,并反思"眼见不一定为实"来提醒自己与大家。行为示范以为师表,堪称典范。

(5)、公元前500年前后,人类文明几乎在同一个时间点上被照亮,印度有释迦牟尼,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把它叫做“轴心时代”。

(6)、孔子的名字叫“丘”(字仲尼),因为他“生而首上圩(yú,也可读xū)顶(头顶凹陷,中间低,四边高)”(《史记·孔子世家》)这可见他的头比较独特。他的个头也高出常人,战国时的荀卿在《荀子·非相》中说“仲尼长”,到了汉初司马迁给出了准确数据,“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算下来,孔子的身高达到222厘米(此据魏根深《中国历史研究手册》的说法),比姚明(228厘米,9尺8寸)低一点点。

(7)、孔子曾说过一句话被道学家考证了千百年,都考证不出来什么名堂来。孔子曾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句话记录在《论语》第十七篇的末尾,这个地方也没有记录孔子说这句话的情境,就单独一句话,显得有些莫名其妙。有人把它作为孔子不尊重女性的证据,有人说这里的女子可能是其他词的误写。这些考证和猜测都有一个预设,孔子说的每一句话都有着良苦的用心和深远的涵义。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孔子也是人,有时候也会和人开开玩笑。这一句话,很可能是他在什么情境下说的一句玩笑话。

(8)、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9)、《春秋穀梁传》,《春秋》三传之儒家“十三经”之一。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体裁与《公羊传》相似。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穀梁赤,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晋人范宁撰《春秋穀梁传集解》,唐朝杨士勋作《春秋穀梁传疏》。《春秋穀梁传》在西汉宣帝时曾经盛极一时,是研究先秦到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10)、孔子从51岁任中都宰到任鲁国大司寇,共有4年时间为官,这是他一生中仅有的从政岁月。虽然时间短暂,孔子却以“夹谷会盟”“堕三都”等著名历史事件留名青史。

(11)、但是,孔子对别人要求高,是出了名的。很多大臣对齐王说,孔子的要求很高的。你要是用了他,他会给你定很多很多的规矩。衣服怎么穿、走路怎么走;国王大臣之间怎么说话,怎么做事,要麻烦死。用这些来管老百姓,肯定没人听。

(12)、有一回孔子向子贡感叹:“莫我知也乎!”子贡问,您怎么这么说?孔子回答:我不怨天,也不怪人,我辛辛苦苦靠自学,弄懂了高深的道理,知我者其天乎!——说是不怨天尤人,一股怨气已扑面而来。

(13)、葛兆光2007年5月在东南大学的演讲《最后的贵族:孔子的时代和他的理想》(载《解放日报》2007年5月13日,又收入《看澜集》)

(14)、动荡变化的时代,大起大落的人生,容易失衡的心理,决定了孔子不可能是个单纯的人,而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人,痛苦彷徨的人。孔子的言不由衷,言行不冲动、敏感与中庸之道,激情与颓唐,理想与世故,都是矛盾的体现。正是这种错综复杂、内心与环境的矛盾,形成了孔子丰富、凝结着智慧之光的思想。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真实、自嘲、活生生的孔子。

(15)、孔子对应该尊敬的人,特别讲礼貌。比如见国王,必定弯腰低头,恭敬有礼。上前跟国王说话,小步快跑,不让国王等;跟国王告辞,倒着走,不把背影留给国王。

(16)、(本文选自李木生《孔子:我不是圣人》,中华书局出版)

(17)、看他们的书,看他们的叙述和注释,孔子的话无一句无道理,孔子想做、所做的事情,无一件无理由。总之,孔子的言行是不会有问题的,都能解释得通。强为之说,曲为之说,讳为之说,再不,就王顾左右而言它,反正,绝不能明说孔子的不是。——就算实在难以圆说,最多也只是留下空白,让你自己去猜想,去领悟。在他们的笔下,一生浪迹江湖,看惯风云,饱经风霜的孔子,倒像是成了一个皮肤吹弹得破的婴儿,只能呵护,不能触碰;一个步履蹒跚的孩子或老人,随时有闪失,会摔倒,要不停地预防和搀扶;更像是一个高高在天的神明,只能仰视、瞻拜、敬畏、维护,不可有丝毫亵玩,乃至平常相待之心。

(18)、孔子就是这样的儒,但他可谓是“君子儒”,他授徒不独传授技能,并且传授主义,他不只把礼看作谋生的职业,而是视为实现其政治理想的事业,他为礼注入了新的思想内涵,因此他之后“儒”这个概念被孔门之徒所专有了。换句话说在孔子的时代儒还只有职业阶级的意义而没有学派的意义,儒之成为学派的名称乃是战国初年的事;那时已有了与儒对抗的学派(最早攻儒的是墨家),即所谓“道术分裂”以后的事。

(19)、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0)、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胡适曾推测老子生于周灵王初年,当公元前570年),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苦县,古县名,史学界普遍认为在今河南省鹿邑县)。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5、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200字

(1)、过了知天命之年的孔子开始仕于鲁,相继任中都宰、司空、大司寇,但最终不得意而率弟子离开鲁国。55到68岁(前497年—484年)时孔子周游列国,14年间他去过卫、曹、宋、郑、陈、蔡和楚的边境(但没来过山西),但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其间过匡被围、险遭司马桓魋杀害、困厄于陈蔡之间,这真是他人生的最低谷期,有人说他如丧家狗,他欣然接受。68岁时应季康子召,回到鲁国,此时他的弟子众多,贤者有七十多人,一般的达千人,他的声名很大,前479年73岁时去世。

(2)、齐国国王这才发现,原来自己齐国的大臣们,竟然连基本的礼节都不懂,比鲁国差得太远。为了表示对鲁国的歉意和尊敬,齐国国王把打仗时占领鲁国的土地,全都还给了鲁国。

(3)、孔子跟他曾相处无间的凡尘俗世,就非得要如此森严壁垒,方能显示出伟大卓绝么?

(4)、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泰伯篇第八(凡21章)

(5)、2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6)、一天,孔子从卫国的东门出去,姑布子卿的马车也正迎面而来。孔子对弟子说:“你们二三个人赶车回避一下,有个人要过来。他一定是为我相面来的,要记住他说的话。”

(7)、孔子的弟子很多,其中“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政事:冉有,季路。言语:宰我,子贡。文学:子游,子夏。(《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这些弟子及再传弟子遍布各国,使孔子的思想得以传播,也使得儒学成为当时的显学。但孔子思想(仁与礼)的发展,主要还是由孟子(强调仁)、荀子(强调礼)完成的。

(8)、游历之中厄于陈。在不受统治者待见的日子里,孔子带数个弟子四处游历,被困于陈,断粮缺水,几欲命绝,弟子们始终不离不弃,说明其深受众弟子爱戴。

(9)、(注释)⑴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⑵悱音斐,fěi,口欲言而未能之貌。⑶不启,不发——这是孔子自述其教学方法,必须受教者先发生困难,有求知的动机,然后去启发他。这样,教学效果自然好些。

(10)、孔子有句名言,叫“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即使在今天,使用率也颇高,但实际上,“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孔子一生,正儿八经的从政经历,不足四年,但他所到之处,回回都以政治热心人士的身份出现。鲁哀公十四年,孔子已年逾当他听说齐国的陈恒杀了齐简公,竟然特地沐浴一番,登朝,要鲁国出兵讨伐比鲁国强大许多的齐国。——那时的孔子,已离退休多年,早已不在其位。

(11)、我们再摘录《论语·先进》中的一个片段来看看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聊天的场景。

(12)、孔子路过匡地的时候,由于他长得像阳虎,阳虎曾经虐待过匡人,匡人就把孔子拘禁起来。拘禁了五天也不放人,孔子的学生又害怕又着急。孔子却说:“如果老天要灭绝这些文化,后代的人就不知道这些文化了。如果老天不灭绝这些文化,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13)、读了《论语》之后,孔夫子说过的话,总会在我心里跳出来,好像就等在那里,等着我想起他的话。他教给我们什么?他教给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什么是好的或正确的,什么是坏的或错误的,在各种场合,我们应该怎样做,当不能决定时,什么是我们的道德基础。

(14)、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孔子这样学富五车的大学问家、天天研究道德礼仪治国理政之术的人恐怕会整天绷着个脸,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吧。

(15)、但孔子,却以一种公共形象,矗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16)、子贡问:“他说您不怕辛劳艰苦、不为自己谋求,我能理解;然而有如‘丧家之狗’是什么意思呢?为何您说承担不起呢?”

(17)、大意都是,怎么做,才能跟人把关系处好,才能活得安全无恙,还有点滋润。

(1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9)、关于孔子的面孔,《孔丛子》说他“河目隆颡”,是个长眼高颧骨的人,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奔颅头。《荀子》上则说“仲尼之状,面如蒙亻其 。”蒙亻其 是上古时代人们避邪驱鬼和送葬时所用的神像,既然是用来吓唬鬼魅的,其样子狰狞可怖自然可以想见。史料上留下了一段这样的记录。那是当年孔子仓惶从宋国逃出以后,在郑国又和门人走散了,有人见他独自可怜兮兮地站在东门的城墙根下,就对到处找他的子贡说:“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传说中尧正是瘦长的身子,“河目隆颡”的脑袋,而“皋陶之状,色如削瓜”,皮肤泛着青色,禹的身高据史载正是九尺二寸。说孔子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大概是说他还是个腰长腿短的人吧。

(20)、这时候,孔子是鲁国的大臣,他从台下跑上来,大喊,不行不行。两国的国王要订和约,怎么乐队的人上来却拿着武器,这不合礼仪。我们两国订约,怎么可以用少数民族的乐队,这也不合礼仪。

(1)、又过了一些天,老师对孔子说,这首曲子,你弹得已经很熟练了。可以换一首曲子。

(2)、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缩缩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