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顾炎武的评价
1、顾炎武的评价200字
(1)、1650年,顾炎武对抗清运动彻底失望,于是选择剃发、归隐、著书立说。他和黄宗羲一样,开始反思明朝灭亡的原因。顾炎武总结出了明朝灭亡的两大原因:一是明朝亡于空谈;二是明朝亡于士大夫无耻。在明朝灭亡后,顾炎武眼见大量的明朝士大夫不顾礼义廉耻地投降清朝,弃民族大义于不顾,心中非常悲痛。
(2)、·南宋朱熹高颂范仲淹“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自作秀才时,便以天下为己任,无一事不理会”,“范文正方厉廉耻,振作士气,曰如寇莱公也”,“此宋朝忠义之风却是自范文正公作成起来也”,“范文正公作《严子陵祠堂记》云:先生之志,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器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
(3)、黄龙士具有独特棋负,着子看似乎平淡无奇,但寓间极深,对手不易察觉,若敢于用强,他即随机应变,出奇制胜,迫使对手相形见绌,反以自困。邓元鏸推崇说:“龙士用思尤密,深入奥窍。当危急存亡之际,群已束手智穷,能于潜移默运之间,益见巧心妙用,空灵变化,出死入生。”又说:“龙士如天仙化人,绝无尘想。”时人甚至将他同黄宗羲、顾炎武等人并称为“十四圣人”,推为“棋圣”,足见其影响之大。曾让三子与徐星友对局,为双方聚精会神之作,有血泪篇之称。
(4)、二是注重实地调研。他写《天下郡国利病书》,一半得之于博览群书(为写此书,他读了上千部相关书籍),一半得之于实地调研。潘次耕说:“先生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
(5)、·毕瑜称赞范仲淹:“千百世之下,闻公之风,诚足以廉顽而敦薄”。
(6)、为了说明顾炎武的性情,我再讲几个关于他的小故事。他在北游之前,家中仆人曾被人利用,告他从事反清运动,他把那仆人抓住,直接扔海里去了。他也为此入狱,差点送命。他在北京时,山东闹文字狱,牵涉到他,他立即决定去济南对簿公堂,为此又坐了半年牢。康熙开博学鸿儒科,很多人想招他去,他的回复是“刀绳具在,无速我死”。次年开明史馆,史馆负责人极力推荐他参与,他回复说:“先妣未嫁过门,养姑抱嗣,为吴中第一奇节,蒙朝廷旌表。国亡绝粒,以女子而蹈首阳之烈。临终遗命,有无任异代之言……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再相逼,则以身殉之矣。”
(7)、·文学家马中锡赞扬范仲淹:“夫范公一代奇才业,彪炳轰烈,撑扶天地”。
(8)、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著名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9)、·范邦瑞称赞范仲淹:“学问渊海,闻望圭璋”。
(10)、·钦宗皇帝于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诏褒赠近世名臣时赠范文正公特追封魏国公。
(11)、不过,作为“通儒之学”,顾氏做学问并非像清代朴学家那样局限于书斋,仅做博览群书式考证,而是主动走出书斋,直面大千世界,进行类似田野调查的实地考察,广泛求证于学友。这是顾氏儒学区别于清代朴学的一个独特之处。潘耒在《日知录序》中提道:“先生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全祖望《顾亭林先生神道表》说:“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
(12)、·既敷赞曰:“范文正公是个有位大抱负的人,他的品学识度,在宋代实不愧为第一流人物。”
(13)、(根据8月14日光明日报国学版,光明日报客户端刊载内容,综合山东省图书馆发布信息整理)
(14)、顾炎武一生勤于著述,被收录于《顾炎武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的各类著作共有34种(经部9种、史部17种、子部5种、集部3种)。在所有这些著作中,最能代表其“通儒之学”成就的有3种:《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和《日知录》。
(15)、·秦桧赞扬范仲淹:“高贤貌已远,凛凛生气存。韩范不时有,此心谁与论”。
(16)、明朝灭亡后,年仅三十二岁的顾炎武誓不损节,不为清朝服务,还参加抗清复明的复社。每年端午节,他总是在门前悬挂一块红色的蔓菁,在里面塞上一点蒜青,并在后面挂一块白布。
(17)、·袁洪愈赞扬范仲淹:“自古杰士名流岂少哉?...惟公一人,礼仪之宗盟,道学之师范邪!”
(18)、出狱后,有人问他,这是牢房要你做的苦工吗?
(19)、主讲人:王志民(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
(20)、·宰相杜衍赞扬范仲淹:“三黜无愠,天下称赞。修明百度,更张四维。忠臣倦倦,远不忘国。大名罕见,五福难具”。
2、对顾炎武的评价是什么
(1)、(3)“文须有益于天下”的实用原则--《日知录》第十九卷专列《文须有益于天下》一条来论述之。而顾炎武自称“所著《日知录》三十余卷,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而有王者起,得以酌取焉,其亦可以毕区区之愿矣”。又称“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可见,《日知录》是欲为“王者”(顾炎武所期待出现并坚信必将出现的未来华夏王)治国平天下提供思想参考的实用之作。
(2)、顾炎武曾经五次来到陕西关中。在此,他结识了不少朋友,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富平的李因笃、周至的李颙(二曲)、华阴的王宏撰(山史)。
(3)、·诗人元遗山称颂范仲淹:“范文正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位名将,其才、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在朝廷则又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其忠,可以支倾朝而寄末命;其量,可以际圆盖而蟠方舆。堵天下如泰山治安”。
(4)、南明的鲁王授他为兵部司务,事情没有成功,他的母亲便绝食而死,死前告诫顾炎武不要到异姓的清朝做事。
(5)、嘉靖皇帝听完之后,最终还是没有处置海瑞。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嘉靖皇帝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怎么样也吞不下被海瑞骂的这口气,他还是决定了将海瑞逮捕,但是逮捕海瑞之后,嘉靖皇帝迟迟没有做下一步的安排,这样海瑞就在狱中住了十个月。
(6)、意思是说,当今所谓的宋明理学深受禅宗污染,背离了传统儒家经书的精神。他又说:
(7)、顾炎武最大的特点,在通过“博学于文”这个口号,提出了与古人不同的知识论。“博学于文”典出《论语·颜渊》,顾炎武认为,不仅文化典籍属于“文”的范围,“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都是“文”。简而言之,顾炎武的为学之道更加强调实践与文化学习的结合,这是对明中后期以来知识分子一味言心言性之“空虚之学”的拨乱反正。
(8)、·王夫之赞曰:“以天下为己任,其志也。任之力,则忧之亟。古人之贞邪、法之疏密、穷箪之疾苦、寒士之升沉、风俗之醇薄,一系于其心。”
(9)、·毛泽东早年在长沙师范给黎锦锡的信:“学颜子之箪瓢与范公之齑粥自爨。”
(10)、 关于顾炎武与程朱的分歧,从本质上讲就是对“经学和理学”的认识问题。顾炎武认为理学的本质是经学,经学的本质是实学,即通经致用。他说夫子从不抽象地谈论性与天道,夫子所讲的性与天道都在日常生活中:“夫子之教人文、行、忠、信,而性与天道在其中矣,故曰不可得而闻。”(《夫子之言性与天道》,《录》卷七)在他看来,下学与上达是不可分割的,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非器则道无所寓。”(《形而下者谓之器》,《录》卷一)顾炎武更注重“下学”,更注重“器”。认为“道”存在于“器”中,离开“器”,就不能谈什么“道”。程朱也讲“下学”,这是顾炎武赞赏程朱的地方。他评价说:“有能由朱子之言,以达夫圣人下学之旨,则此一编者,其硕果之犹存也。”(《下学指南序》,《亭林文集》卷六)而顾炎武与程朱不同的地方就是上面讲的“下学和上达”、“器和道”的关系。程朱并不认为“下学与上达”、“器与道”就如此不可分,在很多情况下,他们是离开“下学”而谈“上达”的,如他们认为“道”和“理”是独立存在的,并支配自然和社会。程颐说:“道则自然生万物”(《河南二程遗书》卷十五);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对社会和自然的运动,程朱都有自己的抽象思考。
(11)、本书为最新增订版,未删节最全本,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隆重推出!增加十二万字增订内容,首次披露台湾中研院大量珍贵史料、照片,增加大量亲历者采访资料,如曾氏家族后人、刘文典等大师后人亲述。
(12)、其实不然,历史上的贪官数不胜数,而海瑞仅仅只是清廉而已。《万历十五年》之中记载了一件事,当时海瑞的上司胡宗宪竟然用传递特别消息的口吻告诉别人,说是海瑞替母亲做寿,大开筵席,竟然还买了两斤肉。细细想来,海瑞竟然用两斤肉来给母亲办寿宴,知道海瑞为人的,可以说是海瑞清廉,不喜欢铺张浪费,不知道的还以为海瑞不孝,苛待自己的母亲,从这件逸闻小事我们也能看出海瑞的清廉程度。
(13)、 在《日知录》中,顾炎武还说:“《黄氏日钞》曰:夫子述六经,后来者溺于训诂,未害也;濂洛言道学,后来者借以谈禅,则其害深矣”。“孔门弟子不过四科,自宋以下之为学者,则有五科,曰语录科。”(《夫子之言性与天道》,《录》卷七)这话虽然没有明确批评程朱理学,但对其不满情绪也显而易见。他曾借孔子的话批评宋玉“为俑者不仁”,濂洛言道学,导致后来借以谈禅,是否也可以说“不仁”呢?
(14)、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关注、参与、转发及提出您宝贵的建议和意见至本平台 :
(15)、·毛泽东《讲堂录》:“中国历史上不乏建功立业的人,也不乏以思想品德影响后世的人。前者如诸葛亮、范仲淹;后者如孔孟等人。但二者兼有,即办事兼传教之人,历史上只有两位,即宋代的范仲淹和清代的曾国藩。”
(16)、·顾沅赞曰:“文正当国,先忧后乐;立庄润族,廉顽敦薄。”
(17)、顾炎武主张“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故考据是顾氏经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顾氏的经学考据,是从音韵训诂入手,旨在准确把握经文字义,进而合理阐发经义。他认为,训诂是经学的基础,而“汉人犹近古”,故汉学训诂最可信赖。他特别看重东汉古文经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论字者必本于《说文》”。但许慎对字义的训释,主要是从字形方向去进行“形训”;顾炎武则认为“考文自知音始”,故其经文字义考证是侧重于从字音方向来进行“音训”,并且是围绕《诗经》来开展“音训”,其成就集中反映在《音学五书》中。
(18)、·张寿镛赞:“道学之气节,则文正公为之魁”。
(19)、明朝灭亡后,顾炎武投身于南明朝廷,写出了“乙酉四论”,力图纠正明朝的种种弊政,挽救南明王朝。然而,南明很快就崩溃了,顾炎武又和归庄一起投笔从戎,加入了反清的事业中。清军进攻昆山时,顾炎武的家人遭到了杀害,只有顾炎武幸免。此后,顾炎武又加入了隆武政权等抗清活动。
(20)、1898年8月《申报》上有题为《论改试策论后士人家塾诵习课程》的论说:“今之势固急经济而缓词章也”,所以,除传统必读之书,古近名人论经济的文章亦不可不读;而《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之类有关中国与世界的时务书,更应“次第阅识”,在家塾中或令初学者取报章分别句读,“以清纹理”。经济文章应当成为圣贤文章之外的必读书目。《申报》时务书广告中有言:“自科场改制之诏下,坊肆所出近人策论几于充栋汗牛。”《日知录》《明夷待访录》《通鉴》等史论书籍也因为改试策论而畅销起来。1901年《申报》上《劝诫学生文》:“今之所谓学者,时文而己,诗赋而已,小楷而已,训诂而已。问有能以历代政术为学者乎?无有也。问有能以本朝掌故以为学者乎?无有也。问有能以天下郡国利病为学者乎?亦无有也。”是以人才不兴、国势不振。作者于是呼吁广设学堂,习有用之学。《得气之先》一文,论及八股取士时代,国家崇尚时艺,士子沉埋八股,无复有宏通淹雅之才者,“方今朝廷锐意求新,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首重经世有用之学”。
3、评价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1)、1936年6月14日,彻底衰老的狂士,饭后绕住宅散步,猝然倒地,没有留下什么遗言,走得很干脆,很安静。
(2)、·楼钥写道:“文正公盛德绝识,非赞扬所能尽也”。
(3)、·牟谳赞扬范仲淹:“公登第、立朝、为守、为师,以至大用,名位日盛,禄赐日厚,遂成义庄义学。为其宗族者宅于斯,学于斯。所耕者义田,所由者义路。何适不宜?嘉遗后人,可谓笃志”。
(4)、顾炎武出生于江南富翁之家。据说他长相很丑,瞳孔中间白,四周黑。他的性格也耿介古怪。少年时代,他就博览群书,尤其是各种史书,无不涉猎。他还喜欢抄录各种典籍,每次读到书中重要的言论,他都专门归类抄录,而且举一反相互印证、评点,他青年时代的名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主要就是这样写成的。但这本书还没写完,清军就南下了,明朝面临覆灭的危机。他于是组织义军坚守吴江,但很快就失败了。他母亲是个极重气节的人,在清军攻破家乡昆山以后,她选择了绝食而死。死之前,她严命儿子绝不能做满清的官。他先是把母亲薄葬,本希望京城恢复以后再正式安葬母亲,但两年后,他发现这个希望不可能实现了,才安葬了母亲,决计远游。事实上,他后来再也没有回过家乡,那是他的伤心之地。
(5)、·方孝儒称赞范仲淹:“古之至人,忘己徇民;孰若先生,唯民之忧。饮食梦寐,四海九州”。
(6)、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
(7)、有人或许会问,他这么长年在外游历,钱从哪里来呢?这对顾炎武来说根本不是问题,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他家原本有钱。虽然因为天下板荡,他家已经破落,但毕竟根基深厚,基本生活保障还不成大问题。另一方面,他又非常善于理财。他在游历过程中,发现某个地方不错,就会在那里买田,然后交给朋友、弟子去经营。他在苏北、山东、山西等地都购置了田地。67岁时,他开始定居陕西华阴,原因是:“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实他邦所少。而华阴绾毂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而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志在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势。”67岁了还有四方之志,不能不说顾炎武是个豪杰。
(8)、实在惹不起,最后袁世凯只要将章太炎软禁在龙泉寺,每月给五百大洋的费用,要什么给什么,而且要求看押的宪兵要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9)、内容简介:在宋明理学向清代朴学转变的过程中,顾炎武努力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其引古筹今,综贯百家的经世理念,“采铜于山”,熔铸成文的原创意识,考文知音,重视证据的科学方法,实地考察,身体力行的实践精神,在明末清初的学术界独树一帜,成为清代朴学的先导。
(10)、·钱公辅称赞范仲淹:“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陲,共名满天下。”
(11)、海瑞的另一个品质就是他敢于进谏、不畏强权,而历史又总是选择站在他身边。嘉靖皇帝一生都在研究怎样长生不老,他宠信严嵩这样的奸佞小人,发生重大失误就推卸责任,对忠臣的意见置若罔闻,当时整个朝廷都是知道他是这样的人,但是没有一个人想要指出他的问题。
(12)、章太炎的眼里是揉不进沙子的,只要他觉得不对,那就是沙子,这又是他狂士的一面。
(13)、说章太炎是可爱的狂士,从他征婚,结婚,给女儿取名字这些事情上也能看出来。
(14)、自定居华阴后,顾炎武再也没有回过山东,更没有再入京师,只是往来于秦、晋之间,直到康熙十八年(1679年),才做了一次长途旅行,目的地是嵩山少林寺。当年十一月返回华阴,他写下《五岳》诗,自我表白了二十余年来之所以“行游”北国是因为不肯做异国臣子。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顾炎武自华阴出游山西曲沃,翌年正月在曲沃病逝。
(15)、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成为开启一代学术先路的杰出大师。他继承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
(16)、·李维祯赞曰:“张南轩称范公本朝第一人,起表率‘中庸’,实开濂、洛、关、闽诸儒之先;文学故事,卓然不群。”
(17)、戊戌政变后,激烈排满的章太炎受到通缉,一度到台湾避难,做了一名记者。
(18)、同盟会成立后,章太炎担任《民报》主编,有一次孙中山自作主张拿走了大量经费,章太炎知道后很愤慨,一把就将孙中山的照片从墙上撕了下来。
(19)、学习目标既已明确,那么学习的路径是什么呢?总结起来,有两条:
(20)、·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蔡襄称赞范仲淹:“公乃言事,倾动天下,触指权奸,开道谏诤”。“君国以忠,亲友以义,进退安危,不易其志。立身大节,明白如是”。
4、顾炎武评论
(1)、·张临追思范仲淹:“先生以刚大毅决之资,拔出众人之中,进退超迈;委靡之世为变,尊王黜霸,明义去利,凛然有洙泗之风”。
(2)、《天下郡国利病书》是顾炎武在27岁摒弃科举后开始写作的。据顾炎武《利病书》自序说,他写这本书,事先并没有确定写作框架,只是在博览群书过程中对所接触到的材料加以选择、归类和编辑,由此形成了一部带有资料长编性质的作品,后来有部分书稿被弄丢,也有部分内容变得过时而有待于修订。也就是说,《利病书》是一部“未定稿”。它在清代没有刻本,到民国才由张元济收入《四部丛刊》,其主要内容涉及兵防、赋役、水利,有学者称此书是“一部明代社会经济资料书”。
(3)、顾炎武尤重县令之权。他认为,应将七品知县改为五品县令,县令于其县政应有专断之权。比如文书、马政、矿务、军饷等事项的处置,县令不必事事向上面请示汇报,自己决断即可。县令的副手为县丞,由吏部选授,县丞以下职务,由县令自主,报备于吏部即可。每个县每年推举一个贤能之士,参加吏部考试,上者为郎,郎之优异者可以候补县令,一般的可以为县丞,更一般的可以充县衙一般职务。县令从试用开始,不断接受政绩考核:起初仅为“试令”,略似今日所说的代理县长;三年称职,正式为县令;又三年称职,封为“父母”;又三年称职,玺书劳问;又三年称职,进阶加薪,并可任职终身。县令若因事、因病不能视事,可推荐儿子、兄弟或旁人代行其职,代行职务者为“试令”。县令得罪县民则受罚,不称职则流放,贪腐则诛之。废督抚司道之官,任巡方御史监察全国县政,御史一年一换。数县设一郡,郡太守三年一换。也就是说,县令虽有极大自主权,但不是完全不受监督。
(4)、·张益赞曰:“惟公间气所生,心与学术俱正。虽其才不尽展,乃若功德之人者尚多。节义足以厉俗,进退绰绰。非古之所谓大臣着,何能与与此乎?当时使能尽用,必将成就大业,以济天下,此概君子所深惜也。然公之自立于天地间者,百世不泯,祠当百世愈新。”
(5)、以上所述,皆为思想流转的历史语境;这个语境,也关联到实际的载体。在晚清中国,亭林以及顾著出版,有更为具体的制度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事实上,亭林身后,他的思想和著作从未湮灭,在清代中国持续传布,除了家刻、坊刻,像《四库全书》《皇清经解》这样大部的出版工程中,也都收有顾著。只是,到了晚清,这个不绝如缕的荧荧烛火变得更像是一股时潮。人们更热衷于阅读和谈论顾炎武,不仅与作为语境的危局、国变有关,还与晚清中国所经历的大的制度变革以及印刷革命相关。
(6)、·冯梦祯赞曰:“宋范文正公学术则为纯儒,立朝事业则为纯臣,垂范子孙则为祖贤,而师表百世则为殊绝人物。”
(7)、对前者而言,因为顾炎武过度推崇古代经书的真理性,认为它们是不证自明的真理,这就限制了科学求真精神的发展。因为,即便是先秦儒家,也不重视科学思维,也没有科学思维,儒家思想本质上是以道德为中心的人文主义。这种人文主义主要关注的是人在现实社会中生活如何幸福、和谐的问题,而不是宇宙万物运行规律,因此是无法激发科学思维的,过度强调这种人文主义,反倒会抑制科学思维的发展。
(8)、·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位卑未敢忘忧国”、“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岳飞的《满江红》,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等等,都以全部热情为祖国放歌抒怀”。
(9)、 顾炎武的“理学,经学也”,意在纠正空疏之学的流弊,使理学回到经学的轨道上。他树立经学,提高经的地位,而抑制理学,说舍经学而言理学就导致禅学。这一论断对“理学”的打击是沉重的。因为它是在理学盛行,特别是陆王心学控制整个社会风气的情况下被提出的,所以具有解放思想的作用,梁启超对此评价说:“有清一代学术,确在此旗帜下而获得一新生命。昔有非笑六朝经师者,谓‘宁说周、孔误;不言郑、服非’,宋元明以来之谈理学者亦然,宁得罪孔孟,不敢议周、程、邵、朱、陆、王,有议之者,几如在专制君主治下犯大不敬律也。而所谓理学家者,盖俨然成一最尊贵之学阀而妇视群学。自炎武此说出,而此学阀之神圣,忽为革命军所粉碎,此实五百年来思想界一大解放也。”(《清代学术概论》)然而,“矫枉”未免“过正”,“理学,经学也”的命题虽然没有否定理学,却抹去了理学的独立性。事实上,理学不应等同于经学,它是经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比原始的经学更为理论化,它以儒家思想为本位,吸收了道家和佛家的一些思想,使儒家思想体系进行了一次自我更新、自我完善。梁启超对此又有另一方面的评论:“‘经学即理学’一语,则炎武所创学派之新旗帜也。其正当与否,且勿深论一以吾侪今日眼光观之,此语有两病。其以经学代理学,是推翻一偶象而别供一偶象。其理学即哲学也,实应离经学而为一独立学科。”(同上)
(10)、 可见,所谓“理学,经学也”之论断,字面上虽没有反对理学,但实际上具有否定理学的含义。批判陆王心学,绝不是为了恢复程朱理学,而是要大张经学之旗,恢复孔子经学的本来面目。他治音韵说,花三十余年时间,“所过山川亭邦,无日不能自随”,五易其稿,终成《音学五书》,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说:“愚以为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答李子德书》,《亭林文集》卷四)所谓“必有圣人复起,举今日之音而还之淳古者”(《音学五书序》,绝非《四库全书总目》所讥之为“复古”,顾炎武一向反对模仿古人说话,“以今日之地为不古,而借古地名;以今日之官为不古,而借古官名;舍今日恒用之字,而借古字之通用者。皆文人所以自盖其俚浅也。”(《文人求古之病》,《录》卷十九)顾炎武这里的意思是通过“知音”而达到“通经”。他认为“经学自有源流,自汉而六朝、而唐而宋,必一一考究,而后及于近儒之所著,然后可以知其异同离合之指。”(《与人书四》,《亭林文集》卷四)但决不是为了恢复到汉代经学。清代惠派所谓“凡汉皆好”,“惟汉是尊”不能算是顾炎武经学思想的延续。顾氏恢复的是“五经三代之书”。他借孔子的话,非常明确地表达了这种思想:“‘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今之《广韵》,固宋时人所谓菟园之册,家传而户习者也。自刘渊韵行,而此书几于不存。今使学者睹是书,而曰:自齐、梁以来,周颙、沈约诸人相传之韵固如是也,则欲韵不攻而自绌。所谓‘一变而至鲁’也。又从是而进之五经三代之书,而知秦汉以下至于齐梁历代迁流之失,而三百五篇之诗,可弦而歌之矣。所谓‘一变而至道’也。”(《答李子德书》,《亭林文集》卷四)他的《音学五书》,希望“举今日之音而还之淳古”,就是欲达到“一变而至道”的目的。
(11)、综上所述,顾炎武欲以地方与中央分权,目的是通过县级自治给人民以自由。美国的政治制度是联邦自治,自由建基于自治之上,顾炎武此意与美国立国精神大致相似。
(12)、·张一麟赞扬范公曰:“苦学之精神——恶衣菲食,常人所难;公处安然,持之以恒。廉洁之精神——俭以立名,侈以败德;颂公言行,惕然自溃。化育之精神——爱人以德,化人以德;天下有人,旨在公言。勤政之精神——社稷之固,莫如仲淹;素练军政,兼德功言。泛爱之精神——待人则丰,奉己殊俭;不为禄仕,始终其志。处能亲仁,动能俟时,进思齐物,守成不回。四者兼行,周旋进退。”
(13)、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
(14)、往返数千里,不辞跋涉之苦。又在漂泊各地途中,两次到北京昌平县长陵哭吊明成祖朱棣,六次到明思陵哭吊明代末帝朱由检。
(15)、·徐有真称赞范仲淹:“盖自太祖而后,君德莫盛于仁宗;辅政之臣,人才莫盛于仁宗之朝;就仁宗朝之人才论之,该莫盛于范文正公”。
(16)、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江苏昆山人,尊称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