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精品文案 >

精选109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心论点是哪一句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心论点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心论点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心论点阐述了孟子

(1)、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请再举出与本文中心论点意思相近的名言。

(2)、⒉本文的标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请写出两个与题目两个分句意思相关的成语,并解释。(1)多难兴邦:国家多灾难,可激发人民发奋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兴盛。(2)玩物丧志:只顾欣赏所喜好的东西因而消磨志气。

(3)、⒈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分别指出这六人的人名及身份:⑴舜(农民) ⑵傅说(工匠) ⑶胶鬲(商贩)  ⑷管夷吾(囚犯) ⑸孙叔敖(隐士)⑹百里溪(奴隶)

(4)、 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6)、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7)、(19)恒过:常常犯错误。恒,常。过,过失,错失,此处是过失的意思。  

(8)、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

(9)、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10)、《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文开头列举了六个事实论据,这六个事实论据有着怎样的讲究,给我们以怎样有益的启示呢?

(11)、入则无法家拂士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

(12)、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责任在这个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而体肤消瘦,使他缺乏钱财、受贫困之苦,使他所行不顺,做事错乱,用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增长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13)、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14)、(2)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原来在历山耕田,30岁时被尧起用,后来成了尧的继承人。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发,起,指被任用。畎亩,田间,田地。  

(15)、第一部分(第2段):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分两层)

(16)、⒊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17)、《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主要记录孟子、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情色彩。

(18)、      A.曾益其所不能。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9)、孟子在文中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这一点标题就已经明示,行文也表达得非常明确。那么,作者的这个论点是针对什么问题(即论题)提出的?又是怎样来论证这个观点的?下面,我们逐一做出分析。

(2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儒家典籍《孟子》,题目为后人所加。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心论点是哪一句原文

(1)、第一部分(第2段):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分两层)

(2)、(25)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喻,明白,了解。  

(3)、(5)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字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士,狱官。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  

(4)、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经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行为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5)、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6)、同样精彩的关于人才“生于忧患”的事实论据在司马迁《报任安书》中也有陈述:“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可作为补充,记诵。

(7)、(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行拂乱其所为(违背)(2)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10)、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11)、⒑你能列举出一个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吗?

(12)、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

(1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14)、⒍所以动心忍性 动:使……惊动  忍:使……坚韧   (使动用法)

(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通过列举名人的事例,并进行正反对比论证,证明了个人和国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16)、⒋而后喻   古义:明白,了解     今义:说明,打比方

(17)、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畎,田间水渠。

(18)、用这些来     使……坚韧     有所作为   被举用,被选拔、  知晓    表现 

(19)、答案:示例:科学家将青蛙投入已经煮沸的开水中时,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来的高温刺激立即奋力从开水中跳出来,得以成功逃生。当科研人员把青蛙先放入装着冷水的容器中,然后再加热,结果就不一样了。青蛙反倒因为开始时水温的舒适而在水中悠然自得。当青蛙发现无法忍受高温时,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不知不觉被煮死在热水中,这正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20)、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翻译: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受饥饿,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情不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翻译: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并在声音上显露出来,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心论点原文

(1)、征于色,发于声(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征讨)

(2)、⒉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被举用   今义:往上托,推举

(3)、这六个人的共同点是都出身卑微,历经磨难,又都有所作为。

(4)、   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饿:使……饥饿     动:使……惊动   忍:使……坚韧

(5)、⒋从行文看,文章第二自然段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是人”指上述六人及此相似的其他人,作者认为,对那些将要委以重任的人物,应该经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磨练,最终达到今天人们说的“铁不炼不成钢”,“玉不琢不成器”中的“成钢”、“成器”的境界。

(6)、⑦孙叔敖: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隐居海边,被楚王发现后任为令尹(宰相)。

(7)、译文: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才能。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9)、发于声     发:显露、流露。           

(10)、  要有忧患意识、逆境成就人才、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11)、请你试着再举一两个例子来证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150字左右。

(12)、请转到朋友圈!中考、高考生家长会感谢你的,这个对他们有用!

(13)、(3)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殷王武丁用他为相。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筑,捣土用的杵。  

(14)、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5)、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6)、百里奚(xī):又作百里傒。本为虞国大夫。晋国灭虞国,百里奚与虞国国君一起被俘至晋国。晋国嫁女于秦,百里奚被当作媵臣陪嫁到秦国。百里奚逃往楚国,行至宛(今河南南阳),为楚国边界之鄙人所执。秦穆公闻其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于是与之。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至秦,秦穆公亲释其囚,与语国事三日,大悦。授以国政,号称“五羖大夫”。史称秦穆公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政,“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事迹见于《史记·秦本纪》。

(17)、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18)、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19)、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20)、(名师密卷)2019年中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是什么

(1)、第二部分(第4段):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国无忧患则往往遭灭亡的道理。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分三层)

(2)、译文: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能匹敌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常常会灭亡。

(3)、  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  

(4)、  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  

(5)、把一只青蛙放入盛有凉水的锅中,青蛙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弋着。此时开始加热锅中的水,水温开始升高,当青蛙意识到死亡逼近它的时候,它已无力跳跃,最终命丧锅中。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7)、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8)、本文的作者为_______时期的思想家______。(2分)

(9)、⒌本文开头列举一系列的历史人物,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造就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第三段第一句从正面讲人处困境才能奋发,第二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从反面讲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本段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的必要性。

(10)、傅说(fù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见武丁,武丁曰:“是也。”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遂以傅险为姓,名为傅说。事迹见于《史记·殷本纪》等。

(11)、⒍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用这些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12)、(1)发于畎亩(动词,兴起,指被任用)      (2)发于声(动词,显露、流露)           拂:

(13)、(10)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  

(14)、⒎入则无法家拂士  古义:在里面,指国内(名词)   今义:进入(动词)

(15)、舜(shùn)畎(quǎn)亩 胶鬲(gé) 

(16)、而欧阳修所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莫不是这个道理?

(17)、本文选自《           》,它与《          》、《大学》和《中庸》并称为“四书”。(2分)

(1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9)、劳其筋骨 (劳:使 ……劳累。使动用法。)

(20)、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儒家经典之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论据论证

(1)、B.本文认为人要有所作为,既要经受客观艰苦环境的考验,也要在主观精神意志上经受磨练。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

(3)、⒈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必将导致灭亡。

(4)、其次,作者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阐明观点。在论证“人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作者无论是“摆事实”,还是“讲道理”,都是在谈“忧患造就人才”,而没有谈“安乐让人才消亡”。在论证“国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作者提出的是“如果耽于享乐,国恒亡”,而没有谈“多难兴邦(忧患让国家兴旺)”。这样,作者在论证“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问题时,分别从正(生于忧患)、反(死于安乐)两个角度入手,两个部分的论证形成对比,一详一略,互相照应,相互补充,共同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5)、一分钟改一篇中考作文!阅卷老师在看什么?不想吃亏的同学必看!

(6)、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

(7)、中考最后一周,这样查漏补缺(语数英),才能突破你的分数极限!

(8)、第1层(人恒过……而后喻):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挫折、困苦,才能长进和有所作为。

(9)、 (译文: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懑而写作的。)

(10)、⒒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

(11)、⑪法家拂士:法家,有法度的大臣;拂,假借为“弼”,辅佐;拂士即辅佐的贤士。

(12)、先说论题。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么,“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呢?也就是说,这句话的陈述对象是什么?从论证看,孟子在此文中实际上谈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人才造就”问题,另一个是“国家治理”问题,作者在此文中要表达的论点即是“人才和国家”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3)、阐述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才观。

(14)、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

(15)、  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  

(16)、在“摆事实”之后,作者便采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进行说理,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进行了分析。首先分析的是“人才需要经受怎样的忧患及其忧患的作用”,即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人要成为人才,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才可能成为人才。其次分析的是“人才面对‘过’、‘困’、‘衡’应该采取的态度”,即人要成为人才的“主观因素”。“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要成为人才,在“过”、“困”、“衡”的面前,要“改”、“作”、“征于色,发于声”,要积极主动。第作者分析的是“国无忧患就常有灭亡的危险”。作者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对于国君来说,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这样国家就会有面临灭亡的危险。在这样的分析论证之后,作者便提出了自己的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7)、鱼盐:此处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史记》称燕在渤碣之间,有鱼盐之饶;齐带山海,多鱼盐。

(18)、(1)而后作 作:                

(19)、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心气郁结,殚思极虑,然后才能奋发而起;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由此可以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20)、A.本文首先论证造就人才的条件,接着论证国家存亡的道理,最后自然得出结论,水到渠成。

(1)、(24)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2)、(22)而后作:然后才能奋起。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3)、名著导读|《水浒传》中高考知识点整理,建议收藏!

(4)、(初中语文)7-9年级文言文实词一览表,非常有用!

(5)、也:助词,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加以解说。

(6)、(1)行拂乱其所为(违背)(2)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7)、还记得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个波斯商人坐船出海,之前没尝过坐船的苦,哭闹得让人心烦,大家百般安慰也无济于事。一位哲学家把他推入了大海,几经沉浮才拉他上船。从此,波斯商就非常安顿,有说有笑。原因何在?哲学家说,历经灭顶之灾的忧患,才知安乐的价值。

(8)、第2层(入则无……国恒亡):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炼的必要性。

(9)、《孟子·告子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