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精品文案 >

精选83句原来是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伏尔泰卢梭斯鸠鸣)

伏尔泰和卢梭

1、伏尔泰卢梭斯鸠鸣主张

(1)、伏尔泰雕像 图/iStock/Elenarts

(2)、我们来看卢梭和伏尔泰是怎么认识的,这在《忏悔录》中有所记载。1745年,卢梭受黎留希公爵的邀请,负责将伏尔泰的剧本《那瓦尔公主》改编成歌剧《拉米尔的庆祝会》。卢梭接到任务后,首先想到的写信给伏尔泰,以征求原作者的同意。

(3)、这种零碎的用法难道会让一个不是热衷于思想连续性的人感到不快吗?对此我们不能肯定;但是,这种引用方式也意味着某种无拘无束,与同期引用卢梭时的情绪性和概括性的使用相去甚远。

(4)、伏尔泰和卢梭生前是仇敌,死后却成为了永远的邻居。1791年,伏尔泰被革命d人视为精神领袖,他的灵柩请进先贤祠。三年后,法国国民公会作出决议,把卢梭的遗体也请进先贤祠。卢梭的灵柩离伏尔泰棺木仅几尺之遥。伏尔泰和卢梭都具有统一欧洲的思想,这一思想最终得以实现的事件是1993年《马约》生效,欧盟建立。

(5)、正是因为伏尔泰和卢梭所处的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导致两者最终的观点存在差异,卢梭的观点严重过激。

(6)、1749年曾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而闻名。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1778年在巴黎逝世。

(7)、伏尔泰与卢梭始终互相关注着对方,尽管带着仇视的眼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两人的激战甚至成了他们生命的必要支柱。但是,尽管两人交恶甚深,当卢梭遇到危险时,伏尔泰还是通力相助。1762年,卢梭因《爱弥尔》一书而遭通缉狼狈出逃时,伏尔泰同时向卢梭可能去的七个地点发信,邀请卢梭去他那里避风,不过此事没有结果。

(8)、伏尔泰因此匿名写了《一个公民的情感》指责卢梭,而卢梭则以鸿篇巨制《忏悔录》作为回应,此后二人彻底闹翻,再也没有见面或者通信。

(9)、总之,这两人生命不息,撕X不止,身为人的阴暗面,大师们也无法免俗。不要说卢梭和伏尔泰了,启蒙时代那些大师,就没有几个能相处得好的。

(10)、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

(11)、这样的分期显然意味着,时段的划分也是一种思想的划分。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反革命观点,它是菲耶韦(Fiévée)提出来的:“德行败坏之人”的兴起应归咎于伏尔泰,而卢梭则招募疯子为追随者。

(12)、叔本华(我家狗狗“世界精神”最近老掉毛):连我的偶像康德都说好,楼主绝对差不了。@黑格尔,黑傻蛋,你娃儿别整那些哲学垃圾了,赶紧过来膜拜大师吧!

(13)、最后,我提下和卢梭特别像的一个中国人,是的,这个人就是鲁迅。鲁迅和他弟弟周作人的故事也和伏尔泰、卢梭的故事很相似。

(14)、伏尔泰出生在巴黎,流亡英国、普鲁士,后长期居住在瑞士边境的凡尔内,也曾在日内瓦住过。卢梭比伏尔泰小18岁,在地理上的人生道路正与伏尔泰相反:他生于日内瓦,之后去法国。卢梭12岁时徒步流浪去法国,在巴黎自学成才并成名。

(15)、康德极为推崇卢梭,他将卢梭的头像挂在自己卧室的墙头,卢梭的《爱弥尔》出版,为了一睹为快,康德甚至不惜打乱了持之以恒的下午四点遛弯的习惯。 这本让宅男康德爱不释手的《爱弥尔》,其实是一部教育学经典,卢梭重点讨论了当文明开始束缚人性,我们该如何教育儿童。在卢梭看来,一个婴儿从出生之日起,就处在不自由的奴隶状态,大人们拿竞争、虚荣、猜疑、贪婪、嫉妒等这些孩子们尚未形成的欲念去刺激和教育他们,孩子们每被灌输一次,心灵中就种下了恶的祸根。在书中,卢梭以小说的形式讲述了一个被隔离开来的孩子的故事。爱弥尔是一个被城市文化隔离的自然人,他的老师是大自然。卢梭以此来论证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对娃娃要实行自然教育,让他们使用大自然赋予他们的一切,对他们的身体进行帮助和补充,但不能纵容他们的欲望,鼓励他们表达和发展自己的天性。孩子们的第一个情感是自爱,第二个情感是爱周围的人。他们的教育应该远离腐败堕落的社会和文明,不受任何偏见与欲望的诱惑。

(16)、伏尔泰这种“中华文明崇拜论”搞得我们中国人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尽管伏尔泰的中国论有不客观之处,但伏尔泰却能借中华文明这种异邦文明去审视基督教文明,批判基督教的愚昧与迷信。其实,伏尔泰何止是借中华文明去审视欧洲文明,他还借外星文明来审视人类文明,伏尔泰想象力如天马行空,文笔又极好,他的科幻哲理小说《小大人》放在今天也是上乘之作。

(17)、看起来像是一个自大的前辈打击新秀的故事,其实吧,不能全怪伏尔泰。

(18)、尽信书不如无书,大家看书时,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思想。

(19)、那么通过讲述伏尔泰和卢梭这两个一生之敌的故事,并分析两者观点差异及原因后,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20)、一个胸襟开阔的人的思想和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心中的想法   

2、原来是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

(1)、当时伏尔泰已经是名人,而卢梭还是无名之辈。但伏尔泰的回信还是很客气,并赞扬卢梭的才华。他是这么说的:“文学和音乐是两种不可兼得的才能,但你竟能兼而得之。这使我钦佩你,羡慕你。这个剧本只是我仓促写成的,毫无价值,其实不值得用你的才能修改。既然现在交由你改编,就请你绝对自由支配吧。”

(2)、当巴卜可(Babouc)将那座小雕塑献给天使易迪列(Ituriel)时,他向后者提了一个重要问题:真的因为这雕塑不全是黄金和钻石做的就要把它打碎吗?故事中提示的回答是否定的,这就让人明白,伏尔泰同时认为两种真理都是可以接受的,而大革命可能愿意接受其中的一个,但对另一个则抱有深刻的拒斥。

(3)、我们再来看“暴君依仗暴力蹂躏法律,人民就有权用暴力推翻他”这个观点。暴君为什么能依仗暴力?这是有历史原因的。暴君依仗的是不是暴力?他的暴力至少是有法律依据的,是合法的暴力。那么人们应该怎样推翻不合理制度?制度是人制定的,人们应该通过修改制度使制度更合理,方式可以是协商、抗议及非暴力不合作,并不一定需要暴力来推翻。可以看出,“人们有权用暴力推翻他”这个观点是依据不足的。

(4)、伏尔泰既是预言者,也是创造者,他的作品,正如1791年7月《普罗旺斯信使》提到的,“就是摧毁巴士底狱的武器”。将启蒙视为大革命的缔造者的观念——这种从现实回溯既往的幻觉在19世纪进一步发展——如此迅速地成为一种常识,这不免让人震惊,尽管存在一些十分孤立但很清晰的批判声音,如穆尼耶的看法。的确,人们在1791年制宪议会完成的工作中,可以被认为出自伏尔泰的著作的各种措施,能拉出一个长长的清单:如出版自由,立法统刑事诉讼程序的改革,以及教士领取薪资的制度。

(5)、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主力选手,他们俩都推崇自由和平等,都推崇自然神论,他们都受到当局的压迫,过着各处流亡的日子,他们有太多的相同点。按理说,他们应该是同一战线的战友,应该是密友,应该是最亲近的人。但事实上,他们却是一生之敌,他们生前互相仇视,互相攻击。我觉得这种反常,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

(6)、天赋人权指导了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民主革命,为近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其理论观点也被载入到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和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中去。

(7)、《忏悔录》一出,众人皆惊。于是乎,卢梭同志在有些人眼里简直是敢作敢当的学术巨星,在另外一些人眼里不过就是猥琐老流氓。要是卢梭哪天在网上发个帖子,那么定会出现以下几种回复:

(8)、天赋人权指导了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民主革命,为近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其理论观点也被载入到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和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中去。19世纪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家如孔斯坦、奥斯丁、梅因、边沁、密尔、狄骥等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对天赋人权说做了否定。

(9)、卢梭在日内瓦城郊经一位牧师介绍结识年轻美貌的华伦夫人,她原名路易丝,贵族出身,后与丈夫不和,只身跑到日内瓦湖畔安纳西市靠年金生活。在华伦夫人建议下,卢梭到都灵一家救济院改信了天主教,他希望在此能找到一个赖以糊口的职业而无着落。后在一个贵族家当仆人,因熟悉古法语而受青睐。1731年卢梭再次回到华伦夫人家。卢梭受到华伦夫人许多帮助和保护,华伦夫人称他为“孩子”,卢梭则称她“妈妈”。他们经历过一段诚挚的爱情生活。1732年卢梭曾因人推荐到了巴黎,由于找不到合适工作,又回到已迁往尚贝里的华伦夫人家。一度他担任秘书工作,在空闲时间自学算术、几何、植物、化学和解剖学等课程,最感兴趣的还是音乐。不久辞去秘书工作,一心从事音乐,上门求教的学生也多了起来。卢梭仍坚持博览群书,涉及历史、地理、宗教、生理学等各个领域。一段时期卢梭身体很差,他曾因化学实验而双眼受损,在华伦夫人细心照料下视力恢复,病体复原。1737年,他与华伦夫人曾搬到乡村居住,田园生活使他充满乐趣,后在华伦夫人劝告下,他到蒙佩利埃就医。回到华伦夫人家,发现家中多了一个年轻的男管家,视卢梭为情敌,再加上华伦夫人经济越来越拮据,卢梭决定离开华伦夫人。

(10)、1762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被法国议会查禁,他先后流亡瑞士、英国,1764年开始写《忏悔录》。卢梭晚年得了一种受迫害的妄想症,认为有一种世界性诽谤阴谋针对他。1767年回法国避居。1770年获准回巴黎,仍以抄乐谱谋生。1775年完成《对话录》,次年写作《孤独散步者的梦想》,但未完成。1778年病逝于爱尔蒙维尔镇。1794年灵柩迁往巴黎国葬所。

(11)、1791年7月11日,伏尔泰被迎入先贤祠,当时国王出逃瓦伦被截回没几天,大革命正经历一个特别混乱的阶段,而伏尔泰的第二次加冕就是在这种情境下完成的。

(12)、Anyway,卢梭也不是省油的灯,回信反唇相讥,梁子就这么结下了。

(13)、但更为出人意料的是被用来论证平等:“人都是平等的,人之所以有差异不是因为出身,而仅仅是因为美德”,《穆罕默德》(Mahomet)中的这两句韵文成了大革命期间的引用经典。

(14)、第不管是谁,都要善待他人,要以人为本,不得对他人暴虐。

(15)、卢梭则是革命的鼓动者,他坚决的反对君主制,大革命时期的罗伯斯皮尔、马拉等人都可以看作是卢梭的精神门徒。

(16)、孟德斯鸠反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提出“三权分立”学说;法律是理性的体现。孟德斯鸠的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17)、一次意外事件中断了卢梭幼年时期的教育,影响了他的一生。1722年,卢梭10岁时,他父亲与一位法国军官发生纠纷。事端平息后,卢梭父亲为了名誉和自由,愤然离开日内瓦,远赴他乡,从此再没有照管过卢梭。卢梭被托付给舅舅。舅父有一个儿子与卢梭同年,两人被送往色塞,寄宿在牧师朗拜尔西埃家,学习拉丁文和其他科目。这是卢梭仅有的在别人指导下的正规学习。在此环境下,卢梭对大自然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培育了他的个性。两年后,卢梭与表兄又回到舅舅家。

(18)、“我俩生命本为一体,我的生命无法较他为长。。。”

(19)、 有人认为,正是这篇东西促使卢梭写下了名垂后世的《忏悔录》。这算是两人争吵的唯一的积极成果。读过卢梭的《忏悔录》,很少会有人怀疑卢梭的真诚忏悔。但是,在《忏悔录》中,人们更多地读到的是卢梭对自己小错误和小缺陷的忏悔,而对自己弃婴的大错误却避而不谈,这一方面说明卢梭的忏悔不彻底,另一方面可能也说明,由于这个问题是伏尔泰挑起来的,他不愿意从文字上作答。《忏悔录》没有忏悔自己的弃婴,这不能不说是《忏悔录》的一大缺憾。伏尔泰与卢梭始终互相关注着对方,尽管带着仇视的眼光。从某种意义上,两人的激战甚至成了他们生命的必要支柱。

(20)、罗伯斯庇尔(雅各宾派万岁,万万岁):谁有楼主qq?我想去围观楼主真人!

3、伏尔泰卢梭斯鸠鸣

(1)、卢梭出身在一个钟表匠家庭,他父亲是逃亡到日内瓦的新教徒。母亲早逝,但他在10岁之前得到父亲的加倍疼爱,他的童年是幸福的。10岁至12岁期间,他被送到乡村生活,他感受到农民的淳朴,对乡村和农民都颇具好感。但在13-16岁期间,他过得却很压抑。学当律师书记时被师傅嫌弃,学当零件镂刻师时,被师傅暴虐地对待。零件镂刻师的暴虐对待影响了他的一生。

(2)、大革命对于伏尔泰的享乐主义者形象显然更为反感,他本来可以用另一个带点美德色彩的、更为欢快的词来定义愉悦(plaisir)(“人啊,正因为你们的愉悦你们才认识神”)。伏尔泰不信任“苍白病态的推理者”,他承认自己更喜欢热爱感官享乐的人,这在很多人看来就被罗伯斯庇尔排除在其群体之外了。

(3)、两人起初只是纯粹的学术争议和政治观点上的辩论,但像绝大多数激烈争论一样,渐渐演变成了相互的人身攻击。

(4)、多年来被引用滥了。放在当时的情景,伏尔泰确实和卢梭的观点针锋相对,长年撕x,这话显得尤为难得可贵。

(5)、同为启蒙时代的笔杆子,卢梭和伏尔泰谩骂起来,可谓嘴下不留情。卢梭攻击戏剧,一棍子打死伏尔泰大部分著作前面说过了。伏尔泰对卢梭作品评价也不高,比如他说小说《新爱洛伊丝》是“乡下小资的自以为是。”《爱弥儿》是“一个愚蠢保姆的胡言乱语。”

(6)、卢梭、达朗贝尔还有擅长写动物的那个布封,三个人曾联合起来抵制另一位启蒙大将霍尔巴赫。

(7)、华伦夫人出身贵族,受过良好教育,有着广博人际圈,又乐施好善,落魄的小毛孩卢梭能遇上如此贵妇人,与美妙的天方夜谭中故事无异一一华伦夫人叫卢梭为“孩子”,“孩子”当然就十分自然地叫华伦夫人为“妈妈”……华伦夫人认定这位眉清目秀、聪明伶俐的孩子是可塑之材,应该接受系统的教育,于是花钱送送他到意大利都灵上学,并学习音乐……五年后,卢梭找不到工作衣食无着,华伦夫人又让他回到她身边,帮她打理家务。

(8)、认为在国家形成之前的自然状态下,人是自由和平等的,生命、自由追求幸福与财产是人的固有品质,也是人固有的权利。这种权利受到自然法(人类理性)的指导与规定。

(9)、在对垒中,双方用词愈加尖刻。1760年,卢梭给伏尔泰写了一封信,这也是他给伏尔泰的最后一封信。这封信后来被他附在《忏悔录》里。信的第一段说:“先生,我一点也不喜欢您,我是您的门徒,又是热烈的拥护者,您却给我造成了最痛心的苦难。日内瓦收留了您,您的报答便是断送了这个城市。我在我的同胞中极力为您捧场,您的报答便是挑拨离间。是您使我在自己的家乡无法立足,是您使我将客死他乡⋯⋯”信是这样结束的:“总之,我恨您,这是您自找的⋯⋯别了,先生。”收到信后,伏尔泰不知作何答复,一直没有回信,但忍不住到处发泄。在给一个朋友的信中他写道:“我收到卢梭一封长信,发觉他是越来越疯了,这是很令人遗憾的事。”1764年,伏尔泰匿名发表了一本小册子《一个公民的感触》,公开反对卢梭的种种观点,并指责卢梭弃婴。两人彻底闹翻。

(10)、说出这话几个月后,卢梭就去世了。法国人把这对冤家葬在了一处,都在巴黎先贤祠,互相隔棺相望。

(11)、卢梭出身于瑞士日内瓦的一贫苦家庭,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一生颠沛流离,备历艰辛。

(12)、这就让人怀疑,大革命对伏尔泰的抵制植根于伏尔泰的人性论中。

(13)、第孤僻之人需要及时反思,在发表自己思想时,要特别注意尺度,不可过激;对孤僻的人的思想要保持警惕,即便其有才华、有影响力。

(14)、以上就是伏尔泰和卢梭这两个一生之敌的故事。故事结束后我们需要思考本应是密友的他们为什么会成为仇敌?他们俩之间的争吵到底谁对谁错?

(15)、1742年卢梭经人推荐到科学院宣读自己关于新记谱法的论文,未获成功。他于1743—1744年到威尼斯的法国大使馆当秘书,陶醉在意大利音乐中,后因与大使不和而回到巴黎。继续出现于巴黎上流社会的沙龙中,但他总感到与他们格格不入。有一次霍尔巴赫问卢梭对他为什么如此冷淡,卢梭回答:“你们太有钱了。”卢梭经常表现出对富人和上层人物的厌恶情绪。1745年,卢梭结识一位容貌一般、智力平庸的女佣人苔莱丝·瓦瑟,很快就共同生活在一起,卢梭没有那种与上流人士交往中的窘迫感,觉得很愉快。第二年他们有了第一个孩子,卢梭认为无力抚养,把婴儿送往育婴堂,瓦瑟伤心了很久。但他们以后所生另4个孩子也都送入育婴堂。卢梭这期间以为剧团和个人抄乐谱度日。约1746年他结识启蒙运动领袖人物伏尔泰,两人开始交往但思想观念差距很大,以致最后互相攻击,敌意很深。伏尔泰在宗教上反教会意识很强烈,是自然神论者中的左翼,但政治上则主张开明君主制,至多接受君主立宪制。卢梭在宗教观上是较保守的自然神论者,甚至承认灵魂不灭,政治上则较激进主张共和制、主权在民,代表资产阶级左翼与小资产阶级的要求。这是两人分歧的根源,也是卢梭与狄德罗等人决裂的因由,但卢梭的个性也是矛盾激化的一个原因。

(16)、第所有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都尽量克制自己,不要太冲动,太过激。

(17)、最后可以指出,严格的计量方法表明,提到伏尔泰的次数随着大革命的进展而不断下降。R.加利亚尼曾仔细翻阅17171793年的4500份小册子,他注意到,1791年伏尔泰被提到的频率比卢梭更高,这很可能是因为攻击天主教的缘故;1792年这两位作家大体持平;1793年卢梭超过了伏尔泰,而且,总的来说,提到他们二人的总次数在逐渐减少,好像大革命已经越来越不需什么庇护人了。

(18)、18世纪的法国曾兴起过一场中国热,伏尔泰自称是孔门弟子。伏尔泰盛赞“孔子是真正的圣人”,他二十余年如一日地在家中悬挂孔子像,伏尔泰在《论孔子》里说:“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对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19)、1740年卢梭在里昂贵族官员马布利(启蒙思想家马布利和孔狄亚克的哥哥)家做家庭教师。次年,卢梭带着自己编写的《新记谱法》和歌剧《新世界的发现》满怀信心地前往巴黎,他结识了不少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如孔狄亚克、霍尔巴赫等人。特别是狄德罗,两人年岁相仿,出身背景相当,都爱好音乐、读书、写作,狄德罗也做过家庭教师,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20)、之后他们的好几次交流之中卢梭和伏尔泰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他们之间根本没有共同话题,毕竟一个是从小生活在城市的贵族,一个是村里来的大叔,你说能找到什么共同话题呢?

4、伏尔泰卢梭斯鸠鸣的作品

(1)、而卢梭崇尚平等,他认为人人生而平等,但社会使人分化,所以自然状态下的平等是人类最美好的状态,为此他甚至反对文明本身 。

(2)、伏尔泰的凯旋曾经确定了自由革命的基调,但是在那之后,是否清理了场地,以迎接更契合平等革命的卢梭统治时期的到来呢?

(3)、伏尔泰是一个和平主义者,并不主张用暴力革命解决问题,他反对绝对君主制,但对共和制也有所怀疑,更加喜欢英国式的君主立宪。

(4)、孟德斯鸠一般指查理·路易·孟德斯鸠,他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律师,西方国家学说以及法学理论的奠基人。1755年,孟德斯鸠于旅途中染病,去世。

(5)、        那又如何,好与坏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这就是社会的本来。

(6)、由于大革命不是一天完成的,这种分工也就是一种阶段性的分工。如在路易·勃朗那里,伏尔泰是18世纪的表达和总结,而卢梭是19世纪的预言者。或者是二人在同一个革命进程中有各自受青睐的阶段。在基内看来,伏尔泰的阶段是在革命之前。制宪议会推崇的是孟德斯鸠。立法议会和国民公会都是卢梭的阶段。

(7)、在卢梭死后50年,他对人类政治文明的贡献终于被日内瓦所承认。人们于是为他在巴黎做了一尊雕像,放在日内瓦湖与罗纳河相交的一座小岛上。小岛以卢梭的名字命名,岛很小,在蓝绿色的湖中,风吹得浪花高溅。尽管离熙攘的老城不远,小岛就像一个隐藏的花园,清幽静谧,只有几只肥硕的天鹅在水中嬉戏。

(8)、但相比之下,伏尔泰更温和,卢梭更激进,伏尔泰崇尚自由,主张对社会进行理性的改良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权利。

(9)、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老实人》等,1778年5月30日逝世,享年83岁。

(10)、有人这时会翻白眼了:中文世界三大忏悔录没一本合格,不要太狂妄好不好?

(11)、设计与哲学ID:PhilosophyDesign

(12)、卢梭的才华是公认的,但他完全没有意识的自己的思想过激。其实在他的观点不被身边的人接受的时候,他就应该反思下自己,同时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下问题,他就有可能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但他没能发现(可能是天意吧),他一意孤行,得罪了朋友,他还在认为是其他人在迫害他。

(13)、1778年5月30日,伏尔泰与世长辞,他在遗嘱中说:“当我离开人间时,我热爱上帝,热爱我的朋友,也不嫉恨我的敌人。”卢梭应当在他所不嫉恨的人中间吧?33天后卢梭也逝世了,他们两人似乎不能单独在这世间上活着。

(14)、        我很感激他,他给我介绍了很多朋友,当然也有装成朋友的小人。

(15)、开启两人通信是卢梭。1755年,卢梭43岁,他满怀尊敬得把参加第戎科学院竞赛的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寄给了伏尔泰,这篇论文本是启蒙时代思想丰收的硕果之与伏尔泰的理性精神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卢梭满心欢喜地期待着伏尔泰老师的首肯与赞扬,然而等来的却是他毫不客气的批评:“从来没有人用这么多的才智来让我们变成野兽”。凝聚了自己思想的作品居然被如此尖刻地讽刺,卢梭自然是不解又委屈。

(16)、卢梭的观点过激的最主要原因是他在青少年时期遭到师傅的暴虐对待(之前已论述),但造成他观点过激还有其他一些因素。

(17)、现在,先贤祠仪式的组织者做了这样的规划,在伏尔泰的遗体从修士们那里被夺过来之后,就缓慢向巴黎进发,并在巴士底狱的原址上逗留片刻,他的棺椁被放置在一个堆起来的土丘上。随后,四匹白马拉着装载棺椁的大车穿越城市,并在一些象征性的地点停留:植物亭,按当时一些小册子的说法,那位被宪法羞辱的国王和凯旋的公共舆论之王的对峙给所有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夏尔·维莱特公馆前,这里的戴蒂尼会修士(Théâtins)码头变成了伏尔泰码头,附近的圆形剧场上可以看到卡拉斯小姐们站在了显眼的位置;再就是停在了民族剧院,以向这位《布鲁图斯》(Brutus)的作者致敬。最后,遗体被隆重安放在先贤祠,这几乎是将伏尔泰曾经梦想的人类典范赋予了宗教般的神圣性,而他本人就是主张伟人高于国王和英雄的理论家。

(18)、各种小册子都在演绎同一个主题:伏尔泰像祖父一样教导自己的“小孙女”,即大革命。

(19)、对任务进行划分,就好像这两个伟人分别承担了大革命的各项伟大工作一样。伏尔泰主持的是源于自由原则的各项措施,卢梭则主持平等所要求的各项工作。按米什莱的说法,前者要承担“火热的人道”的繁重工作,后者则要挑起博爱的重担。雨果则认为,伏尔泰要拨动“普世主义”的心弦,卢梭则负责拨动公民的爱国心弦。朗弗莱(Lanfrey)认为伏尔泰是大革命的智慧,卢梭是大革命的动力。一个(伏尔泰)关注形式上的权利,另一个(卢梭)侧重实际权利。

(20)、1725年,卢梭被送往本地法院书记官那里学当律师书记,他非常讨厌这个只为赚钱而枯燥无味的职业,终因被看做无能的笨东西而辞去。后又在一个雕刻匠家当学徒,卢梭本来很喜欢这种工作,但他的师傅暴虐专横,使卢梭受尽惩罚和折磨,而感到苦不堪言。但卢梭仍然酷爱读书,手不释卷,有时甚至误了作而遭师傅责罚。终于有一次,卢梭与朋友外出游玩,回城时,城门已闭。第二天同伴进城去,卢梭则决心离开师傅。1728年3月,卢梭开始了长达13年的流浪生活。

5、伏尔泰和卢梭的关系

(1)、意义: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奠定了近代民主政体理论基础。

(2)、        我在殿堂里等你,那个亿劫不弃的的朋友,虽然,你成了…

(3)、而是代表神明制订出哪怕一条这样的政治性法律,那就是不了解人类的心意。人都是为了一己的私利才欺骗别人的。伏尔泰认为,自然法是制定法的基础,就是在公正的观念上奠定法律基础。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