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的简介和代表作品散文
1、史铁生的简介和代表作品散文有哪些
(1)、这一倡议得到了不少人的响应,最终却没有成为现实。这或许是一种遗憾,所幸的是,经由凝结着思与诗的文字,史铁生早已与地坛建立起一种精神上的联系。对于众多的读者来说,《我与地坛》将永远充满魅力。2011年,华夏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关于史铁生的纪念文集,题为“永远的史铁生”。史铁生永远在他的文字当中,也永远在读者的心灵世界中。
(2)、《我的丁一之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3)、这部散文集选取了《我与地坛》《记忆与印象》《秋天的怀念》《合欢树》《黄土地情歌》等史铁生最为经典的散文。其中《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最为经典的散文之全文感情深厚隽永,哲理含蓄,感人至深,是史铁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多年来他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
(4)、1979年,由于下肢麻痹、肾功能受到严重破坏,不得不造漏排***。紧接着,由于肌肉萎缩,血液循环受阻,再加上每天长时间地坐压,褥疮发作,前景是败血症。
(5)、史铁生,虽然说过把悲伤当成享受,那只是一种感觉,真正的还是要寻找梦想的快乐。史铁生有个作品叫《好运设计》。当年我读《我与地坛》时是一遍遍的读,因为它里头有的句子不好理解,我不知道大家读的时候有没有这种感觉?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里有的句子你读一遍是无法理解的,没有印象。我怎么读呢?我是读了几遍之后,后来不在一天里把它读完了,这15000字我今天读一节,明天读一节,一次就读一节,自己收敛着读,这么去理解,当时真是把这个《我与地坛》当作神明一样的文章。
(6)、“设若有一位园神,他一定早已注意到了,这么多年我在这园里坐着……”
(7)、《信与问:史铁生书信序文集》花城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2008年1月出版)
(8)、《我与地坛》是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当代作家史铁生著。这部作品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9)、史铁生当然是优秀的。因为他是个残疾人,所以他的作品中有别的作家所没有的一股静气。史铁生的作品过于关注生死、宗教、信仰等问题,有人对这一点持保留意见,但我觉得他的思想是有深度的。——王蒙评
(10)、在《***作家》《人民文学》《中华文学选刊》《文艺报》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电影剧本,多篇作品入选各种文集,有文章被翻译成日文。
(11)、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市,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入***作家协会。
(12)、那些灵与肉的纠缠,性与爱的排演,那些孤独的感动和温情的抚慰,那些柔软的故事和坚硬的哲理,无不给人以情理之中的体验和意料之外的启示。
(13)、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根据他的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31日凌晨6时许,其肝***已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
(14)、1979年后,相继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小说与散文发表。
(15)、“世纪文学60家”书系入选作家,均以“精选集”的方式收入其代表性的作品。在作品之外,我们还约请有关专家撰写了研究性序言,编制了作家的创作要目,其意都在于为读者了解作家作品及其创作上的特点和文学史上的地位,提供必要的导读和更多的资讯。
(16)、《我与地坛》在2002年5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作者为史铁生。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17)、余秋雨(1946—),浙江宁波人,国际著名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现任***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剧协副***。2006年第一届“***作家富豪榜”首富,其文化散文集《文化苦旅》等著作,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的***大陆最畅销书籍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等地也有很大影响。海内外读者高度评价他集“深度研究、亲历考察、有效传播”于一身,以整整二十年的不懈努力,为守护和解读中华文化作出了先于他人的杰出贡献。
(18)、《好运设计》 《务虚笔记》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往事:史铁生作品集》《插队的故事》《合欢树》《宿命的写作》《史铁生散文选》《散文杂文》《我的丁一之旅》 《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关于一部以电影为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病隙碎笔(史铁生人生笔记)》 《活着的事》《以前的事》《写作的事》《史铁生自选集》 《务虚笔记:***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 《史铁生散文/插图珍藏版》 《信与问:史铁生书信序文集》 《我与地坛》《命若琴弦》《原罪·宿命》 《病隙碎笔》《史铁生小说选》《扶轮问路》《妄想电影》
(19)、王蒙(1934—),祖籍河北沧州,出生于北京。***当代作家、学者,曾任文化部部长。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近百部小说,其作品反映了***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他乐观向上、激情充沛,成为当代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始终保持创作活力的作家之一。2010年11月15日,荣登“2010第五届***作家富豪榜”,成为各界关注焦点。
(20)、他主要作品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合欢树》、《病隙碎笔》、《务虚笔记》、《我的丁—之旅》等。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老舍散文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
2、史铁生的作品精选
(1)、我常常在讲授写作的时候,告诉这些初学者,我说你别学哪位作家,你就用心里想给我讲的你的经历故事一样,把你的想法说到纸上去,你怎么说就怎么写,别学文绉绉的,就按口语化来写。这些话我今天复述给大家,也是说当你们有一天朗诵自己写的作品,你那时候朗读起来你心情是不一样的,你表达的情感是非常到位的。
(2)、在《我与地坛》一文中,除了我们在节选为课文的部分里所见到的内容外,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3)、那是在一本史铁生的名叫《灵魂的事》的合集里。他的很多作品合集中都会收录《我与地坛》,所以当我把它买回家,又迅速地从目录上翻到《我与地坛》所在的页码时,第一个先看它就是必然。
(4)、1919年加入《新潮》诗社,开始创作新诗,新诗处女作《睡罢,小小的人》于同年2月问世。代表作品有《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
(5)、史铁生(1951年—2010年),出生于北京,***当代作家、散文家。史铁生是***文学界的中坚人物,以真诚著称,也被先锋派作者奉为精神领袖。他年轻时就双腿瘫痪,后又患上******症,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主要作品有《我与地坛》《病隙碎笔》《扶轮问路》《务虚笔记》等。
(6)、倪匡(1935—),著名小说家。原名倪聪,字亦明。笔名卫斯理、沙翁、洪新、魏力、岳川、衣其、九缸居士、危龙。1957年到***。做过工人、校对、编辑,自学成才,成为专业作家。他的作品范围极广,包括武侠、科幻、奇情、侦探、神怪、推理、文艺等各类型的小说、杂文、散文评论、剧本。写作速度也十分惊人,每小时可写八千字,曾同时为12家报纸写连载。武侠小说以《六指琴魔》为代表,想象奇特。2012年获得第31届***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7)、《以前的事》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4月出版)
(8)、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1980年,他创作出的小说《我们的角落》被田壮壮改编成了电视剧,在当时的影视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9)、其次是小组答辩与评析。学生不仅能深入地挖掘文本,更能多角度、多侧面地挖掘作品主题的争论点,解读人物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由感性的心灵触动向理性的文学鉴赏迈进。如第六小组阐释“具有零度写作的美”的主题词时,认为史铁生在创作中带有“零度写作”的理性,每一次对“零度”的回望就是对命运的思考。生命本来是虚无的,但在生命的追寻过程中又是有意义的,史铁生从“零”到“有”的追求过程又是充满感性的。于是有同学提出了“是什么力量让史铁生从零到有再回归本真?”的问题,该小组同学进行了积极地答辩,有的从《我与地坛》里对大自然的喜爱中得出“是地坛、写作”给予了他力量,有的从《合欢树》中深沉的母爱阐释“母爱和人性的温暖”给予了他力量,还有的引用《命若琴弦》中开头结尾完全一致的艺术手法证明“对生死的彻悟”给予他力量,还有的联系《有了一种精神应对苦难时,你就复活了》认为是战胜苦难的理想给予了他力量。学生此时的思考已经超越了规定的文本,对史铁生的认识也不再是现成的规定性答案而是创造性的自我发现,思维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视角。
(10)、2018年9月27日,由***作协《小说选刊》杂志社、***小说学会、人民日报海外网主办,青岛市作家协会承办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评选在青岛揭晓。《务虚笔记》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小说。
(11)、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韩少功评
(12)、全书分为六个部分,243则,用生动优美而通俗的语言,探索我们都要面对的人生命题:命运、爱情、金钱、人性、信仰、健康的心灵、向上的精神……字字珠玑,充满着智慧和安详。
(13)、1《务虚笔记》2《我与地坛》3《病隙碎笔》
(14)、著名作品:《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法学教授及其夫人》《老屋小记》《奶奶的星星》《来到人间》《合欢树》《病隙碎笔》《***药》《命若琴弦》《原罪·宿命》《钟声》《午餐半小时》《我的丁一之旅》《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猜法》
(15)、这句话想必很多人都记得。我们去公园那么多次,从来没有想过有一个神仙能叫园神,但放在这里作者提出来又显得特别合适也灵巧。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后面变换了人称,用“你”来拷问“我”,来提醒,来对话,来劝慰。
(16)、这句话是不是让你吃了一惊?反正我当时看到这句的时候吓了一跳。如果不知道这篇文章的出处,单独拿这个上下文给我看的话,我肯定会说,狂妄,太狂妄了。一座四百多年的古旧建筑,一座地坛这样神圣的能通灵天地的圣地怎么能就为了等待一个渺小个体来到?但正因为看过了全文,翻过头来再去看这句话的时候又会觉得,这句话真不是白写的。它有一种大气魄,一种纵横时空,承接古今,承载个人命运的作用。四百多年来渐渐残破的地坛并不是为了等待某个体的到来,而是它,为了承接每个命运未卜的个体的到来。但因为这个万千中的某个体在来到时还狂妄,而后又在这里消磨了岁月,参悟了人生,并在之后写出了这篇文章,所以等待此个体又显露出了必然和缘分,狂妄又在情理中了。
(17)、老实说,我在三十岁前没看过《我与地坛》。虽然这篇文章鼎鼎大名,在文学青年和大众心目中都有着非常高的推崇度,但我还是刻意没去看它。原因有两个。知道史铁生的生平,知道他二十出头就瘫痪又在病痛中以钢铁意志度过了几十年。因为我小时候也有过一段不算短的吃中药岁月,料想他写出来的文必然沉重,而太沉重的文字我在三十岁前不主动碰。看史铁生的面相我觉得有点儿凶狠。史铁生的五官在北方人里面算是很“雄性”的。他棱角分明,眼睛和鼻子都很大,目光中有一种“狠”劲儿,而这种在健康男性身上正常的“凶狠”却在他一个一直不能站立的人身上,我总觉得有点儿残忍。所以,差不多都到了三十二岁,我才第一次翻开《我与地坛》。
(18)、文学创作其实就是写心里所想。巴金老人说过,文学的最高技巧是无技巧。把心交给读者,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
(19)、当代文学大家史铁生的长篇哲思散文《病隙碎笔》,是他经典的作品之是一部充满了深刻生命体验的人生笔记。这部作品是他从身患******症、接受透析开始,以四年时间写成,被誉为“2002年度***文学*为重要的收获”,是“在深刻的困境中,对神性和人生终极意义所做的一次艰苦卓绝而又辉煌壮丽的追问与眺望”。 在书中,史铁生从生命的困惑与痛苦出发,对所处的世界和时代进行审视,对人生意义和精神寄托不断追问。全书分为六个部分,243则,用生动优美而通俗的语言,探索我们都要面对的人生命题:命运、爱情、金钱、人性、信仰、健康的心灵、向上的精神……字字珠玑,充满着智慧和安详。 在史铁生幽默旷达的行文中,他自由的心魂漫游在世界和人生的无疆之域,启迪人们重新寻获爱与信心。
(20)、交响乐一般分为四个乐章:奏鸣曲,变奏曲,小步舞曲和回旋奏鸣曲。
3、史铁生作者简介及作品
(1)、《刘心武精选集(精)》精选刘心武先生的代表性作品,是对当代文学家作品的又一次梳理,为当代文学环境增加一份养料。要了解近半个世纪***当代作家的心路历程,刘心武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他是一个不可抹杀的文化存在。《刘心武精选集(精)》是从刘心武先生的众多已发表作品中精选出*能代表作者风格、*能展示作者各阶段文学历程的作品集。
(2)、《秋天的怀念》非常的短,大约就六百多字吧,但是这篇小文章却是大作品,他是史铁生这个名字第一次走向社会,被大众认可的一部作品,这是史铁生文学创作之路走向高峰的起点。而且这篇作品写的就是他本人的事,是他对母亲的怀念。
(3)、文学它的宗旨,哪怕是描写痛苦的,最终也是要像这样说的,描述社会的黑暗、负面儿是为了表达呼唤光明。那么我们也是,我们生命中生活中的这种不如意,通过我们对文学作品,文学艺术的喜欢,把自己的身心洗涤一下。让我们能够正确面对自己的现实,在现有条件下充分释放我们的快乐感,所以说幸福不是跟别人比,而是跟自己的过去比。
(4)、他说,好是真好。只是一个人如果每天都去地坛,连着又去了那么多年,就是每天写几十个字儿也能凑出一篇好文来了。
(5)、一书收录了作家从维熙六篇中篇小说,堪称他的代表作。包括《伴听》、《野浮萍》、《落红》、《假面》、《空巢》、《***游戏》。《伴听》通过一个女研究生的视角,描写了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退休将军。当女研究生见到他时,他已是一个脾气暴躁的老人。他永远活在对过去的记忆里,活在枪林弹丽的年代,时间无法改变他对信仰的执着,但面对而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他也无能为力。他无法理解他的子女,也得不到子女的理解。老人终于在孤独中死去。《野浮萍》讲的是一位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不幸被俘,从此战俘的屈辱就一直笼罩在他的头顶,带给他无数的厄运。*终还是进了劳改农场。他不懈地同命运抗争,但毫无结果。几十年后,他却摇身一变,成了名噪一时的算命先生,成了腰缠万贯的富翁。此时此刻,他依然没有忘记那些曾经和他共命运的战友……
(6)、几回回梦里回延安,随想与反省,答自己问,自言自语
(7)、他这样说自然有他本人创作时“慢工出细活儿”的创作特点,同样也能听出一点儿点儿年轻作家的桀骜不驯来。但我当时却想,如果一个人每天都去地坛,又接连着去了那么多年,就是每天写上几十个字也还是不一定凑出一篇《我与地坛》来。世界上凑出来的庸文,俗文,掉书包,堆资料的文常有,大量有,而写出来可以让人品读百遍的佳作却不常有。能写出《我与地坛》这样的好文绝对不是因为时间和阅历的简单叠加而产生的量变,而是是聚齐了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基本要素,才写出来的好文。
(8)、今天大家还都在接龙朗诵这个《秋天的怀念》,这个让我真的很怀念。我当年第一次阅读这篇小散文,真是受到极大的触动!
(9)、写作经历,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1983年他参加***作家协会。
(10)、1974年,史铁生为了生计,在北新桥街道工厂找到了一份临时工作。在这里上班既没有公费医疗,也没有任何劳保,所干的活儿是在仿古家具上画山水和花鸟,有时还画彩蛋。。
(11)、山顶上的传说,礼拜日,原罪宿命,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
(12)、此后有随笔集《病隙碎笔》、散文集《记忆与印象》、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出版。
(13)、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14)、《我的丁一之旅》的文字依然充满史铁生的标记,古典、诗意、灵动,在看似散漫实则缜密的结构里,精心构筑了一个睿智空慧的哲思世界。
(15)、这个篇章中,有我们已经熟悉的那句话: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16)、《病隙碎笔》该书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
(17)、2010年12月的最后一天,史铁生因病逝世。此后一些天,不少读者自发地在各地举办追思会,以表达对他的缅怀、思念和敬意。
(18)、梦想其实是人生命中的一块磁铁,它能把其他的东西吸引到你这里来,帮助你,支持你去完成你所想要的你所追求的。
(19)、半个多世纪以来,***当代文学可谓名家辈出,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俗话说“文无第武无第二”,以下介绍的30位当代著名作家,按作者出生年份先后排序。
(20)、很多杂志对每年第一期的稿子都会相当重视,考虑到这期的小说分量还不够,缺少重点稿,周介人曾提议把《我与地坛》当小说来发表。他认为,《我与地坛》内涵很丰富,结构也不单作为小说来发是成立的。
4、史铁生作者作品简介
(1)、注重情境学习任务,贴近现实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在语言表达与交流上,要求学生要深入研读作品,走进作家的精神世界,阐释对生命的认识和看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思维发展与提升上,重视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获得创造性的发展;在审美鉴赏与思维创造上,学生通过对史铁生作品的研习和交流会增进了对苦难的认识体验,激发了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有利于青年学子面对生命中的苦难,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史铁生年轻时就双腿瘫痪,后又患上******症,需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3)、赵凯,***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全国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辽宁省作家协会第九届签约作家,辽宁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沈阳市作家协会副***,沈阳市残疾人作家协会***,辽沈作家书会负责人,被***作家协会等六部委评选为“全国农民作家”代表、“2013全国十大读书人物”、“2014全国百姓学习之星”和“辽宁省最佳读书人、最佳写书人”等荣誉称号。
(4)、《务虚笔记》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2004年出版)
(5)、是当代文学大家史铁生的散文质朴通透,蕴含深刻的生命哲理,被誉为***文坛最美的收获。《记忆与印象》是一部构思独特的散文集,主旨深刻、文字优美,以饱含深情的细腻笔触讲述了故乡、故人、故事。
(6)、余华(1960—),***当代作家,生于浙江杭州,曾在卫生院当过几年牙科医生。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他的作品以精致见长。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2005年至2006年,先后出版长篇小说《兄弟》的上下部,该书因极端现实主义的写作,曾在***引起争议;代表作《活着》,该书出版后引起了轰动效应,成为文学类热门畅销书。
(7)、这是一部独特的,耐人寻味的现代爱情小说。小说家和思想者的史铁生用洁净优美,富于诗意和理性的文字描写爱情,性和性爱,追溯爱情的本原,探寻爱情的真谛和意义。
(8)、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对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9)、该书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
(10)、散文集《想骑大鱼的孩子》获得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作品集《我的乡园》入选全国百部农民作家大地印丛书,获得(2009)年度图书评选辽宁作家十大好书,长篇小说《马说》入选***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获得辽宁省曹雪芹长篇小说提名奖。另著长篇纪实文学《扛住》、长篇小说《蓝眼睛的***人》、中短篇小说集《白马新娘》和电影剧本《法律红娘》《爱情的故乡》等。
(11)、下面,作者先用了一个段落先把地坛和自己的缘分给写了出来,说自己家人最早来到北京就住在地坛边儿上,又怎么搬家都离不开它。这原本是个很普通的话,但到了下一段突然就变了。
(12)、文学艺术探讨表达的就是人类的情感,作家表达的情感能够被读者共鸣就是最好的。
(13)、《病隙碎笔(史铁生人生笔记)》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
(14)、《病隙碎笔》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15)、“史铁生作品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如下教学资源:重点阅读《我与地坛》《命若琴弦》,前者是教材的必修内容,后者为拓展内容。推荐阅读《合欢树》《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秋天的怀念》《史铁生,穿透云层的光》《有了一种精神应对苦难时,你就复活了》等文本。《合欢树》《秋天的怀念》两篇文章在初中已经学习过。这些文本从阅读难度上来说比较适合高一学生,语言表达和思想认识也都符合学生的阅读口味,是学生可以自读并可能读有所获的作品。
(16)、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作家、散文家。
(17)、当代文学大家史铁生的随笔思想深邃,文笔幽默,他从自身深刻的生命体验出发,关注每个人都会面对的困惑,探讨人生困境、社会弊病、精神歧途以及终极价值等问题,被誉为“最纯粹的写作者”,“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代表了我们当代文学所能达到的高度”。史铁生的随笔饱含沉甸甸的思想重量,文风坦诚温暖,有着激励人心的人格力量,语言字字珠玑,闪烁着灵性智慧的光辉。
(18)、黄易(1952—2017),原名黄祖强,***中文大学艺术系毕业,求学期间专攻传统***绘画,曾获“翁灵宇艺术奖”,后出任***艺术馆助理馆长,负责推广当地艺术和东西文化交流。1989年辞去工作,隐居大屿山专心从事创作。至1990年代,旋即以独树一帜的武侠作品,席卷港、台两地。代表作《大唐双龙传》、《寻秦记》。
(19)、下周我们来分享一本轻松欢快的书。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
(20)、这篇文章被选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系列《***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中。
5、史铁生简介及散文
(1)、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写道: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2)、《史铁生散文/插图珍藏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
(3)、这一次恋情的开始,给遭遇残疾的史铁生带来了希望和热情;它的终结,在当时又给史铁生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让他有种无法言说的痛苦,就连面对李燕琨这样无话不谈的好友他也不愿意诉说。
(4)、莫言(1955—),原名管谟业,祖籍山东高密,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11年莫言荣获茅盾文学奖;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生死疲劳》和《蛙》这两部作品所具有的罕见的宗教情怀,使它们超越了***作家同行,而进入了世界文学的行列。莫言的业绩,也使他当之无愧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
(5)、书中写童年伙伴、青年际遇,写故乡变迁、隐秘家史,写了邻居小姑娘姗姗、写了B老师、传奇的梅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