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精品文案 >

精选120句曾国藩的历史评价怎么这么高(对于曾国藩的评价)

对曾国藩的历史评价

1、曾国藩的历史评价为什么高

(1)、太平天国运动以极其惨重的代价迫使满清贵族放松了一部分权利到汉族或者先进力量手中。

(2)、曾国藩对自己也很有自知之明,他评价自己“生平短于才”、“自问仅一愚人”。曾国藩在给家里写信时也说,“吾兄弟天分均不甚高明”。他曾以读书、做事为例,“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曾国藩的作战指挥也是如此,“行军本非余所长,兵贵奇而余太平,兵贵诈而余太直”。

(3)、是曾国藩的湘淮军系统一直在修补满清这个快要倒的房子。

(4)、首先,这种评价是要引起国人对改善与提高道德素质的重视,达到推动社会进步的目的。

(5)、不少人心中的曾国藩,往往是“权谋”的形象。曾国藩因此也成为官场权谋的代名词。事实上,曾国藩领导力的核心,并非权谋,而是理念。

(6)、曾国藩在近代历史上可以说是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照耀着整个清朝晚年,其历史地位之崇高那是不言而喻的,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曾国藩在晚清时期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7)、有个故事讲到他小时候晚上在书房背书,这时一个小偷来偷东西,他背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深夜还在背,小偷实在不耐烦了,就出来说,“我都早能背出来了,你怎么还没记熟?”,虽然是个笑话,但至少能说明他的用功程度和自我约束能力。

(8)、综上所述,可以看到这么一个曾国藩,即:为了达到圣人目的,行事不择手段,即便禽兽之举,也敢坦然使用。但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不择手段,是对下面不择手段,但对皇帝等还是很恭敬的,争做一枚好奴才!因此,从结果上看,曾国藩好像成功了,但从过程上看,曾国藩和古代圣贤相差甚远,至少古代圣人可不敢屠杀无辜百姓!显然,曾国藩是一个伪圣!如今,我们可以赞同曾国藩的处世哲学,但却应该反思鄙视他的行为!如果不加分辨的粉曾,那么可能无益有害!

(9)、法国领事丰大业认为官方没有认真弹压,持枪在街上碰到天津知县刘杰,因发生争执开枪射击,当场击死刘杰仆人一人,民众激愤之下先杀死了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信徒,焚毁了法国领事馆、望海楼天主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4座基督教堂。

(10)、因为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主要负责镇压的人里,就有曾国藩,期间更曾有洋人,如英军参与援助作战,而负责联络英军的官员里,也有曾国藩,而这也是他背上卖国贼***名的主要原因之一。

(11)、给自己的薪水压根就不够用,所以,他只能等地方官员,来京求自己办事时,象征性地收点小费,以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曾国藩后来回忆道,

(12)、梁启超认为,曾氏不仅重视个人道德修养,而且善于推己及人,“卒乃变举世之风气,而挽一时之浩劫。”(7)他说“我们一回头看数十年前曾文正公那般人的修养,他们看见当时的社会也坏极了,他们一面自己严厉地约束自己······渐次声应气求,扩充到一般朋友,久而久之便造成了一种风气,到时局不可收拾的时候,就只好让他们这般人出来收拾了。所以曾(国藩)、胡(林翼)、江(忠源)、罗(泽南)一般书呆子,居然被他们做了这伟大的事业。”(8)

(13)、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成功学的著作,把曾国藩描写成一个老***巨猾的一个官僚,认为曾国藩是权谋的代名词,实际上,我认为这是对曾国藩的一个极大的误读。

(14)、曾国藩对人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不用权术。他说——最贵推诚不贵权术,最重要的是要推心置腹。

(15)、张宏杰:我觉得,首先最好是要读一下岳麓书社的《曾国藩全集》,大约是31本,比较厚,读起来有些门槛儿,因为大部分是古文。所以,如果觉得这个难的话,至少也应买一套《曾国藩家书》与《曾国藩日记》。此外,还可以买一本朱东安先生的《曾国藩传》以及唐浩明先生的《曾国藩传》。

(16)、曾国藩带领湘军二万,淮军六万,配备洋枪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针是“重迎剿,不重尾追”,并提出“重点设防”等计划,妄图把捻军阻击在运河、沙河地区,使捻军无处可逃,然后加以消灭。

(17)、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有一句名言:“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揭示出历史研究的当代特征。德国学者伽达默尔关于“理解的历史性”有助于人们认识这一特征形成的原因。他指出,对历史的理解与阐释,受理解者、阐释者本人所处的历史环境、历史条件与历史地位的影响。所以他认为,所谓理解就是从被理解的东西译解成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在一切理解与阐释中,都含有阐释者本人经验结构。梁启超对曾氏的评论,也自然包含着他本人的经验结构,这主要是指梁氏对***当代社会的感受与认识,他从事变法维新的斗争经历,他进步的社会***观、伦理观以及在上述基础上形成的与传统史学观所不同的新史学观。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梁启超的新史学观是他整个启蒙宣传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在《新史学》中曾经尖锐地指出,***传统史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知有朝廷而不知有***”,“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20)故他倡导“新史学”破除旧史学,目的在激励起国人的“爱国之心,团结其合群之力,以应今之时势而立于万国”

(18)、《保富法》的作者聂云台系旧上海首任商会会长,同时也是曾国藩的外孙。那么,他是不是阿谀奉承、为自家长辈歌功颂德呢?当然不是。

(19)、当时的天津民众实际上对于曾国藩抱有很大期待,原因是清廷之前对法国方面一再示弱,这导致了天津百姓的强烈不满,而反看曾国藩的官职与在民间的口碑来说,他们认为曾国藩的到来会使问题得到解决,或是向天津方面强硬表态,为天津百姓说一句足够硬气的话。

(20)、这就给别人制造一种假象:曾国藩始终统帅着湘军,是湘军说一不二的领导,他指挥着各路兵马,最终平息了太平天国运动,成为了清朝中兴之业的大功臣。在此,笔者就来说说,曾国藩是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把别人的的努力做自己的嫁衣的。有以下几点理由:

2、曾国藩的历史评价怎么这么高

(1)、看过书中的战争场面描写,你会对作者的功力叹服,用一位读者的话说:“生动太低估这本书了,只能说是三维也能用二维表达。”

(2)、曾国藩于道光二十三年的四川乡试正考官至道光三十年的工部左侍郎,从官制底层爬上二品大员,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当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庭的八旗军和绿林军节节败退,曾国藩抓住咸丰皇帝鼓励团练的机会,组建了不可一世的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最终平定了这场暴乱。也是这场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使得曾国藩成为了大清王朝的肱骨之臣。随后追剿捻军,主办洋务,站在大清权力顶峰上做出了辉煌的政绩。也因后半生的功绩而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死后谥号“文正”,这也是所有文官都渴望的最高荣誉,他也被后世称为“曾文正”。三十而立的无奈曾国藩三十岁之前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考试,终于为自己打开了仕途的大门,这一点上仿佛如同当今的高考,但不同的是曾国藩是读的起书才有了考试的资本,如今的高考则是将教育普及,惠泽所有的少年,更为公平。

(3)、1861年4月12日–1865年4月9日***正在打南北战争。林肯改变了***的历史走向。

(4)、如前所述,曾国藩虽然一生致力于修身,但他并不是一个只知高谈性理的理学家、道德家。曾氏追求“立德”是为了“立功”;他讲求“内圣”之学,是为了推行“外王”之道;他致力于心性修养,是为了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即“效法前贤,澄清天下”。为此,曾国藩十分重视知行的统强调“力行”,说:“天下事未有不自艰苦得来而可久可大者”“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可以说,曾国藩的道德修养最后落脚在一个“行”字上。是“力行”的信念使他作为一介儒生自觉地奔赴血与火的战场,从事于历史上一场罕见的卫道事业。梁启超对曾氏这种“因困而知,而勉而行”的力行精神十分钦佩。他说,曾国藩“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勇猛精进,坚苦卓绝。”曾氏一生所言,“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他认为,***要变革社会风气,实现改良***、救亡图强的目的,十分需要曾氏当年的“力行”精神。他强调,要将救国的理想变为现实,关键在于行动。“人生于天地之间,各有责任。知责任者,大丈夫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12)他替那些对变革旧***持旁观态度的各类人物的嘴脸一一作出勾画,指出他们“或为不知责任之人,或为不行责任之人”,批评他们“知而不行,与不知等尔”梁启超对当时国人道德水准的沉落无比痛心,对上层统治者的腐败无比愤恨。他寄望于新一代的***青年,激励他们以曾国藩等中外***家为榜样,树立坚定的道德操守,以卓厉风发的精神行动起来,肩负起改造旧***的重任。他满怀期望地说:“使举国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为未来之***,其进步未可量也。”(14)

(5)、其曾氏主张,不留钱财给子孙,但留诗书和家规。在富厚堂里最让人徜徉的地方,是3栋藏书楼,多的时候,藏书30万册,这些书是曾国藩从北京琉璃厂买来的,从北京运到湘乡山沟,历经艰辛,方显宝贵。曾国藩的公记藏书楼,曾纪泽的朴记藏书楼,曾纪鸿的芳记藏书楼,都曾雇专人管理。曾纪泽在家乡待到39岁才出来做官,靠自学的英语获得留欧公使一职。在这山清水秀的清净之所读书思考,坐拥万座书城,又有父亲的谆谆教导,怎能没有出息。遥想30万册的藏书楼,我真想就留这里当个图书管理员,可惜已经是楼在书空。

(6)、梁启超此番感发正是他流亡***之时。在此前几年,轰动全国的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等六君子就义,梁启超本人与康有为逃亡海外。此时,他痛定思痛,重温曾国藩的成功之路,旨在以曾氏坚忍不拔的毅力自勉,并鼓励“吾d之真有志于天下事者”,战胜失败后的沮丧情绪,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逆境中看到希望,以百折不回的毅力肩起民族救亡的重任,实现变革***社会的理想。

(7)、……他亲手创立的两淮盐票,定价很便宜而利息非常高;每张盐票二百两,后来卖到两万两,每年利息就有四千两;当时,只要有一张盐票的,就可称为富家了。而曾文正公特别谕令曾氏一家人不准承领;在他逝世后多年,后人也没有一张盐票。

(8)、做事,要用最踏实的办法去做,用最老实的办法去做。要用最彻底的方式去做,要做就从根儿上做起。这是他为人处事的最大的特点。

(9)、上世纪四十年代,上海《申报》连载了一篇奇文曰《保富法》,其中主要观点是:

(10)、一个严峻的问题,家里没有一个读书人。终于,曾国藩父亲打破了这一魔咒,然而曾国藩的父亲参加了16次乡试后,依然没有考中秀才(第17次乡试考中了)

(11)、现在,几乎所有历史学家都认为,洪秀全是一支退步的历史力量。曾国藩可以说改变了***的历史走向。

(12)、立言:著有《治学论道之经》《持家教子之术》《冰鉴》《曾国藩家书》泽被后世

(13)、曾国潘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

(14)、小女儿曾纪芬1852年出生在北京贾家胡同曾国藩寓所。曾纪芬的外孙周麒说:“外婆是曾国藩最小的一个女儿,湖南人称之为‘满女’。曾国藩对家人十分严肃,只有对‘满女’不一样,非常疼爱她。”

(15)、聪明智慧,都是从这些敬中产生的。庄重宁静则一天比一天强,安闲敬纵则越来越懒惰,都是自然的征兆验效。如果不论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以恭敬之心相待,不敢懈怠,那么身体的强健,还有什么令人怀疑的呢?

(16)、孔夫子是至圣先师,两千多年的传承,自不多说。

(17)、这无异是对曾国藩与湘军成功之道的最好总结。可以说,他的信念、他的抱负、他强烈的救世意识,以及他执着地将自己的理念付诸行动所形成的强大感召力,便是他的领导力的核心。

(18)、同治三年,其夫人、媳妇、女儿来到江宁督署,署内“办纺车七架,每日纺声甚热闹。”堂堂督署后院而终日纺车之声,贵为总督家属却须自纺棉纱,曾国藩治家之严,其家风之淳厚,由此可见。

(19)、第二地利,世界上大国的位置在发生着变化,从***,***,德国后期脱颖而出就可以证明,***人口众多,地域辽阔。

(20)、曾国藩的两个儿子:曾纪泽是著名外交家,曾纪鸿是著名数学家;孙辈中曾广钧,二十三岁即中进士;第四代孙曾约农、曾宝荪均是大学校长、著名教育家;第五代、第六代遍布海内外,大都学有所成……

3、对于曾国藩的评价

(1)、在战争上,他不像孔明一样有很多锦囊妙计,用的也是笨拙的计策。他以“扎硬寨,打硬仗”而著称。湘军主动攻城时,如同巨蟒缠人一样,用一道一道的壕沟把这座城市活活困死。他们攻城的时间,不是一天、两天,而往往是一年、两年,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不停地挖壕沟。安庆、九江、天京,都是这样打下来的。等战争结束,城墙外的地貌就都被湘军彻底改变了。在他和太平天国对峙,被围祁门时,他死守了10个月,遗书都写好,随时准备挥刀自尽,最终柳暗花明,战胜太平军。他曾用两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战争生涯一是“屡败屡战”,一是“艰苦卓绝”。

(2)、挫败一度使曾国藩陷入无尽的焦虑抑郁之中,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一心一意想做事,所到之处,官场却总是跟他作对,甚至连朝廷都对他弃之如敝履。正在他焦头烂额、走投无路的时候,他的朋友欧阳兆熊一席“岐黄可医身疾,黄老可医心病”的话,使他突然意识到,也许问题并不在别人,而在自己。

(3)、第一与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并称中兴四大名臣。

(4)、曾国藩慧眼识珠,像李鸿章、左宗棠、刘铭传等一批晚清重臣,都是在他的提携下成长起来的,清王朝在他的倡议下,建造了第一艘轮船,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留美学子,开创了无数个第可以说是***近代文化建设的开拓者。

(5)、二是他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尤其是在占领南京以后湘军进行了疯狂的屠杀和掠夺。虽然太平天国运动存在若干历史局限性,但是太平天国运动毕竟是***近代史上的一次反封建的农民运动,前后占领14个省,建立了政权,是***农民运动的高峰。

(6)、曾国藩是满清王朝的忠臣,是完美的封建士大夫。

(7)、转发一下,北京大学***发展研究院宫玉振教授文章:

(8)、康浩民先生的创作过程也是呕心沥血,遍查历史资料,此书应该是描述的最接近曾国藩生平的一本书;

(9)、三是因为左宗棠脾气不好,得罪人多,所以当时和他打过交道的人都对他风评不好。

(10)、他提出了很多,第一个开展了西方文化的拓展,不但去研究士人读书还研究无产阶级的发展。

(11)、历史给予了曾国藩一个重任跟极大的机会改变这个***的历史跟命运。

(12)、……所以,为官者躬行廉洁,就是暗中为民造福;如果自己贪钱,那么部下将领官吏,人人都想发财,老百姓就会受害不小了。总而言之,保富必须有智慧眼光,也要有辽远的见识与宏大的心量。”

(13)、曾国藩律己甚严,对子女的要求也主要扣在“勤俭”二字。他曾教育子女,“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家事忌奢华,尚俭。”

(14)、如果文章能引起大家共鸣,请大家点赞和转发,谢谢!

(15)、当然,笔者承认曾国藩白纸画图,白手起家,从一无所有开始办团练,期间和太平军作战失利,几度***,被人救回,最后曾国潘坚定信心,屡败屡战,最后取得了攻占太平天国首都天京的胜利。这也是曾国藩一生最大的成绩,曾国藩暂时安定了清朝的局势,并打下一个同治中兴的局面,客观上为清朝争取一些***利益创造了条件。不过,曾国藩只是运气好罢了,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摘取谁都可以摘取的胜利果实。换句话说,这些“巨人”的努力为曾国藩做了嫁衣,才使他最终攻入天京,拿下了平反太平天国运动的首功。

(16)、程朱,即程颢、程颐兄弟与朱熹,是理学的大师;申韩,即申不害与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黄老,即黄帝与老子,是道家的别称。欧阳兆熊的这段话,很好地点出了曾国藩的领导力从“儒”到“法”再到“道”的理念变迁,也是其从理想到现实再到成熟的螺旋式成长轨迹。

(17)、但这句话对曾国藩来说貌似不管用,他的一生始终扑朔迷离。

(18)、不能接受的,那便是遗臭万年的大错,能接受的,无非说两句不痛不痒的批评。

(19)、第稳定住了晚清的社会局势。这不仅对清***很重要,对于晚清的民众来说同样是很重要的。太平天国运动本身是很复杂的,把它单纯的理解为一个促进社会发展的破坏性力量,并不符合历史。太平天国运动对***东南地区造成的社会危害其实也是很巨大的。曾国藩稳定住了晚清东南地区的局势,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总体上还是一种巨大的贡献。

(20)、湘军为什么能够取胜?就两个字,一个是拙,一个是诚。所以,我希望大家也用这两个字,共勉。

4、对曾国藩历史人物评价

(1)、在这篇檄文里,他攻击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荼***生灵”,“举***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言行上,他流传下无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箴言,句句被后世奉为经典。而且百年后,竟能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掀起一波“曾国藩热”。

(3)、若曾国藩,战胜清朝,建立汉人王朝,以曾国藩的学识以及湘军系统刚刚崛起起的旺盛生命力,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一定能够建立一个世界第一流的强国,不需要等到100多年后中华民族才回到世界一流集团。

(4)、第咸丰十一年(1861年),曾国荃在攻打安庆之前,收到了曾国藩的一封书信,重点有这么一句话,即:“克城以多杀为妥,不可假仁慈而误大事。”意思很明确,就是攻破城池之后,要以多杀为主,这才是大事。曾国荃攻下安庆之后,将城内2万多太平军,无论投降抵抗,全部屠戮一空!

(5)、他的学生李鸿章: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6)、曾国藩“非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

(7)、用曾国藩的话来说就是——凡正话实话,多说几句,久之人自能共亮其心。你经常说些实话说些批评别人的话也无妨,时间长,日久见人心。但不可背后攻人之短。

(8)、曾国藩从1853年帮办团练,至1864年攻克天京,在与太平军长达11年的军事较量中,历尽挫折,备尝艰辛。他初次出师即接连兵败岳州、靖港,后来在湖口受挫,数次处于绝境,本人几至被俘。在金陵决战中,面对太平军的顽强抵抗,加之疾疫流行,湘军伤亡惨重,曾国藩胆战心惊,旦夕彷徨,寝不安席,但最终赢得了胜利。这固然有对手方面致命的原因,但梁启超认为,曾氏制胜的主观原因不容忽视,这就是在他与太平军较量中坚韧不拔的毅力。梁氏说,天下古今成败莽然不“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15)他认为希望多与失望相随,人在失望之时,决不能绝望,要养其希望,“勿使失者,厥唯毅力。”(16)因此志不足恃,气不足恃,才不足恃,“唯毅力唯足恃”。(17)他指出曾国藩苦心经营衡州水师积年,“甫出即败于靖港,愤欲自沉”,“及同治元年,合围金陵之际,疾疫忽行。上至芜湖,下至上海,无营不病。”“诸统将皆呻吟床蓐,城堞无守望之兵,厨无炊爨之卒。而苦守力战阅四十六日乃得拔”,“使曾文正毅力稍不足者,则其为失败之人无可疑也。”(18)故此,梁启超充满感慨和钦佩地说,“吾以为曾文正生今日而犹壮年,则***必由其手而得救矣。”“吾d欲澄清天下,文正之书不可不一日三复也”。(19)

(9)、这个结论从整体上看还是目前最为客观公正的。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对曾国藩的评价相对负面,但90年代以后,史学界进行了一定的反思,对于很多近代史人物的评价进行了调整,曾国藩的历史地位有所提高,但并没有上升为一个英雄形象。晚清中兴名臣当中,只有左宗棠一人因为收复***而获得了民族英雄的地位。

(10)、下面具体的谈一谈曾国藩的功过。曾国藩的功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道光十五年,二十四岁的曾国藩会试未中,只得留京复读,二十五岁时再次参加恩科会试,不幸再次落榜,于是回乡继续深造。道光十八年,二十七岁的曾国藩再次参试,这次终于登第,在殿试中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但此还没结束,清朝科举制度中,新科进士引见前,必须由皇帝亲自主持一次考试,也就是朝考,朝考后才根据成绩授予官职,前列者为庶吉士,次之为主事、中书、知县等。曾国藩在朝考中列一等第三名,但受道光帝青睐,提为第二名,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至此,曾国藩才踏上了仕途。

(12)、野蛮战胜文明,笨拙战胜机巧,这是***历史上一直在发生的事情,特别是在战场上。一定要万众一心,一定要令行禁止。心眼儿太多,太油滑的人,你用他去打仗,肯定要失败。

(13)、由此可见,他给我的启示是;“智,仁,勇”排在首位的是智,智就是明,明有两个方面。一般人只看到近前的事物,我则看见更远的事物,这叫高明。

(14)、但这并不是代表曾国藩的官职就稳妥了,他还要参加一次实习期满后的考核,即散馆试。道光二十年,二十九岁的曾国藩在散馆考试名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这个检讨是官职,也就是庶吉士实习期满经考核成绩优等之后,原三甲进士均授检讨之职。因此,曾国藩在三十岁来临之际才确定了自己的官职,才为自己后半生的光辉岁月开启了大门。台阶的重要性

(15)、若作为一个满清的忠臣,一个儒家士大夫:“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曾国藩都做的极为完美。

(16)、历史给了曾国藩一个机会,也给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一个机会,推翻腐朽的清王朝。

(17)、湘军集团的其他领袖,像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个个都是天才,都是十几岁就考中了秀才,智商比曾国藩,那都高出多少倍。但最后,这些人都老老实实的,团结在曾国藩地麾下,为他所用,主要原因就是曾国藩的独特的领导方式——拙诚待人。

(18)、曾国藩若是不仅仅计较于个人生前身后名,起兵反清,一定是灭清王朝如秋风扫落叶。

(19)、(2)曾国藩的行为,可能在早年就埋下了。早年刚到北京时,曾国藩就立下这么一个志向,即:不为圣贤,便为禽兽!或许,这也说明曾国藩行事会不择手段!

(20)、二是主敬则身体强健。在内专一纯净,在外整齐严肃,这是敬的工夫;出门如同看见贵宾,对待百姓像行大祭祀一样崇敬,这是敬的气象;自我修养以让百姓平安,忠实恭顺而使天下太平,这是敬的效验。

5、曾国藩的历史评价和影响

(1)、同样是***发展的转折关键期,这样一群历史人物用自己的努力为***创造出不一样的未来。曾国藩也努力,但是因为诸多原因,他,没有创造一个***崛起的奇迹。

(2)、慈禧跟满清贵族为了一己之私,让李鸿章以北洋系一系之力对战一个******。

(3)、推动***近代化的进程,曾国藩也是有功之人。在曾国藩的倡议下,清***建造了***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4)、所以后来,曾国藩在总结,湘军为什么能够平定太平天国,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时候,他说过一句话——世之乱也,因为***伪相吞,变诈相角。就是说天下为什么大乱?就是因为天下聪明人太多了,大家都在相互欺骗。

(5)、书绝对是正品,腾讯商务人员推荐的,也在腾讯商务备了案。下面是书的更详细介绍。

(6)、因为说到近代完人及其家族传承的话,放眼神州,这一两百年来恐怕还没有超过曾氏家族的。古语有云,“君子之泽,三世而斩”,那曾氏家族长兴不衰的道理在哪里呢?

(7)、曾国藩一生能文能武,完全来自他的苦读书,善读书,他读书涉猎广泛,历史、理学、诗词古文,兵书、政事都读,而且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比如他曾建议统治者要“内圣外王”,能熟练应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等。他学习戚继光建立起一支战斗力胜过绿营兵的湘军,就是他灵活学习兵书的悟性体现。

(8)、1867年中华之大敌***还没有开始明治维新。后来,明治维新

(9)、日后的淮军统帅李鸿章在遇到曾国藩前,原来带兵十年还只是个前科累累的“逃跑知府”,入湘军后仿佛开窍一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10)、由此可见,曾国藩是一位与时俱进,敢于创新,拥有民族情怀的时代先锋!晚年时期大家知道,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是非常讲究风水的,曾国藩也不例外。曾经,有人给曾国藩物色了一个风水宝地,风水大师

(11)、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就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在清代末年,他不仅精通诗文书画,还刻苦学习英语。在西北边境危机中,曾纪泽凭着其斗志和谈判艺术舌战强敌,从沙俄口中夺回了伊犁城,取得了清末外交史上一次重大的胜利。次子纪鸿喜爱自然科学,是清末的数学家,只可惜中年早逝。孙子曾广钧是诗人。其曾孙辈曾约农是***东南大学第一任校长,玄孙曾昭抡是北大化学教授,曾昭燏是南京博物院第一任院长,也是著名的考古学家。

(12)、咸丰三年(1853年)藉着清***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在团练湘勇期间,他严肃军纪,开辟新的军队,他先后将5000人的湘勇分为塔、罗、王、李等十营,先后将团练地点由长沙迁至湘潭,避免与长沙的绿营发生直接矛盾。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

(13)、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所有人都喜欢。

(14)、什么是历史小说或者历史书,其实就是现代人的一种解释。历史是毫无逻辑和规律的,而写书要有逻辑,所以,都加上了作者个人的思维或主观感受。

(15)、唐浩明说,曾国藩的人生历程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层是平凡而顺遂,第二层是在快乐中度过,第三层是有事业、有成就,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天资不高且出身寒门的曾国藩正是凭着自己的文化底蕴、道德原则和***智慧在人生功名道路上做了一次智慧的选择。

(16)、至于其穿戴就更简略,全部衣物总值三百两银子,一件青缎马褂,一穿就是三十年。

(17)、就拿天津教案来说,在案件发生后,整个清廷内部的官吏们几乎都在互相推卸,让谁去,不是说身体抱恙,就是名声不好,唯有曾国藩的话语权还算重,百姓也都算相信他,所以平常干事儿多的人,很容易就在某些关键时刻被人为的推举上去,从而迫不得已成为某个事件里的重要角色。

(18)、这件事直接使曾国藩从圣人变为老鼠、卖国贼。甚至北京的湖南同乡会都宣布开除他的湖南省籍。

(19)、太平天国起义,一时席卷天下,大清王朝的那些著名的将领都束手无策,派出多少军队都是一触及溃。这个时候,曾国藩要赤手空拳创立一支湘军,来镇压太平天国。他怎么创建湘军?选仕人,领山农。选读书人来做军官,率领一帮山里的农民作战。

(20)、什么叫结硬寨?就是扎营扎的结实。湘军行军打仗最大的特点是半天行军,半天扎营。在自己营地周围,挖两道深沟,深三米宽三米。然后再用挖出来的土,砌两堵非常高的墙,也就是修建了一座小型的城堡,把自己围起来,晚上睡一觉。第二天早晨起床再接着走半天,然后下午再接着建一个小型城堡,把自己围起来。所以湘军打仗十来年,实际上也就成了一支民工建筑队,主要的工作就是在那儿不停地挖沟挖沟挖沟。

(1)、若曾国藩,能够力挽狂澜战胜清朝,建立汉人王朝,以曾国藩的学识以及湘军刚刚崛起的旺盛生命力,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一定能够联手建立一个世界第一流的强国。

(2)、草根的门槛曾国藩是嘉庆十六年人,出生于湖南的一个普通家庭,祖辈基本都是农民,但与普通寒门相比,曾国藩的家庭算是宽裕的。其父曾麟书还是名秀才,自然会给曾国藩提供优于普通农家子弟的学习条件,六岁的曾国藩便在家塾“利见斋”读书学习。

(3)、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尽管清***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已不堪一战因此,清***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

(4)、历史上有两种英雄:第一等英雄是开创性英雄,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三国时候曹孟德是,不在意历史评价,不在意当时人的评价,总想为这个时代打出一片新天地出来,思想上没有束缚,没有个人的小得小失,总想位民族趟出一条新路。

(5)、一生三变:曾国藩从“儒”到“法”再到“道”的理念变迁

(6)、道光六年,十四岁的曾国藩便参加长沙府童子试,考取了第七名。道光十年,十九岁的曾国藩前往衡阳唐氏宗祠读书,次年又转入湘乡涟滨书院。道光十二年,二十一岁的曾国藩考取了秀才。清朝的秀才只是获得了进入州府学习的资格,这种资格的取得要求学员通过童子试,也就是曾国藩十四岁时参加的那一场考试。而只有取得了秀才的身份才能参加当年的乡试,所以可以理解成曾国藩在二十一岁时考上了高中。

(7)、同时,来到天津后的曾国藩,面临着两方面的双重压力,一方面是来自于清廷内部,即将这块烫手山芋扔给他的清廷皇室,以及要求他彻查此事真相的官员。

(8)、所以只能说曾国藩确有治国之能,也确实想要一改当时的局面,但可惜时局动荡,很多事情就算他有心也无力,同时就算他不想做,但站在那个位置上,也不得不做。

(9)、而左宗棠虽然也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但是毕竟有收复边疆的功劳,被给予了很大的肯定,此消彼长之下,左宗棠的评价才超过了曾国藩。

(10)、此外,曾氏客观上也不具备争夺帝位的实力,虽然他创立的湘军一时风光无量,他也官至直隶两江的最高行政长官,但他更清晰地看到,其嫡系打下南京后便彻底腐败,不可再用,而另一支嫡系水师,在未来的北方战场上,因缺乏河流可用也失去了优势。

(11)、然而等到曾国藩抵达以后,却明确了自己的态度,即对外要保持友好,这是处理天津教案的首要前提。

(12)、《清史稿·曾国藩传》说:“国藩事功大于学问,善以礼运。”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大师”,事业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13)、其次,曾国藩有一个团结人凝聚人的精神价值观。曾国藩为什么创建湘军对抗太平天国?是因为太平天国跟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都不一样,他是以毁灭***传统文化为己任的。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是基督教的一个变种。他每到一地,都要烧掉各种庙,孔庙,关帝庙等,烧毁各种古书,毁灭***传统文化,宣扬西方中世纪的基督文化。

(14)、武夫有一时之勇,但他没有自己的精神信仰,所以他做事很难有大的格局,同时旧军队来的军官身上往往是有旧习气,曾国藩创建湘军正是要克服这些旧习气。所以他选读书人有一个十二字的标准叫做——有操守,没官气,多调理,少大言。有操守就是要有信仰有原则,没官气就是没有那些官僚的习气,多调理就是做事头脑清楚,少大言就是不吹牛,说话实在。

(15)、第一副对联中可以看出曾国藩的志向是要为圣贤,这是立志高远而且是立德之志,下联是不问结果,只关注修身的过程。所以这副对联是要修圣贤之德,立德做好了,立功立言自然而成。

(16)、建立在踏实的基本功上,别人也许会走捷径,但他不会,而且,曾国藩从小就饱读诗书。(富裕的家庭环境给他创造了良好的读书条件)在京为官阶段曾国藩考中进士后,被分配到了翰林院。进京之前,曾国藩从家中携带了大量的银子。看到这,好多人就开始纳闷了!进京为官,还要自带银两,可真谓是:滑天下之大稽,然而,事实的确如此。

(17)、曾国藩的遗嘱对其子孙后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其子曾纪泽在曾国藩死后才承荫出仕,从事外交;曾纪鸿一生钻研数学;孙子曾广钧中进士后,终老翰林;曾孙、玄孙辈中大都出国留学,曾氏后代子孙没有一个加入到行伍之列,甚至也极少有人出仕。曾家后裔恪遵先祖遗言,远离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政界、军界,洁身自好,大隐于世,实现了曾氏“长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遗愿,倘若曾国藩九泉有知,也定会捻须颔首微笑的。

(18)、如果不站在宏观历史的大角度,单纯从他个人层面上来考察,是可以给曾国藩一个更好的历史评价的。

(19)、曾国藩并非天资聪明之人。左宗棠对曾国藩的评价是“才略太欠”,是个“书憨”,即书呆子。梁启超也说曾国藩“非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他没有超群绝伦的才华,在当时的杰出人物中,被认为是最笨的一个。

(20)、在一部风云迭起的近代史上,曾国藩与梁启超是两位接踵而起、引人瞩目的人物。两人在历史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一为旧制度与纲常名教的维护者,位高权重的理学名臣;一为变法维新的志士与启蒙思想家。但梁启超对曾氏非但无一贬语,而且评价极高。他说:“曾文正者,岂唯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唯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及内容相关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