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人物介绍
1、巴金人物介绍300字
(1)、2003年11月,中国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称号。
(2)、9:说真话不应当是艰难的事情。我所谓真话不是指真理,也不是指正确的话。自己想什么就讲什么;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这就是说真话。
(3)、1937年7月,抗战爆发,与茅盾编《呐喊》;后上海陷落,辗转武汉、重庆、成都、昆明等地,完成《春》、《秋》等大量作品。
(4)、他受过新思想熏陶的“新青年”,虽不满旧家庭的专制,但处在长房长子这样特殊的位置,加上受封建礼教较多约束,使他养成了委曲求全懦弱顺从的性格,导致他的思想与行动总是矛盾,结果就是奉行“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与梅相爱却奉父亲之命娶了瑞珏,婚后还算幸福,但梅后来的回归给他带来无限内疚与痛苦,而梅也因此不久病逝。办高老太爷的丧事时,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把即将临盆的瑞珏赶到郊外生产。瑞珏难产而死,觉新因习俗礼教无法见她最后一面,在悲痛之下转而支持觉慧离开这个破碎的家。
(5)、觉慧逃出家庭后获得了自由,但家中的悲剧还在一幕幕上演。觉新兄弟的继母周氏的娘家人来到成都,要为觉新的表妹蕙完婚。蕙是聪明美丽的女孩,却被顽固的父亲许给荒淫的郑家的孙少爷郑国光,蕙的母亲与奶奶都不同意,但周伯涛(蕙的父亲)执意要把她嫁到那里去。大家都替她惋惜,觉新在她身上看到梅与珏的影子,却无力帮助……这时,觉新的爱子海儿不幸病死,他对生活没有了信心。觉民与琴则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鼓励家中的弟妹走出家庭。
(6)、巴金硕果,大哥是他爱得最深的人,三哥是最关心他的。巴金还说,他们三兄弟的共同之处,就是愿意为别人着想,多付出一点。
(7)、1952年1月,译完屠格涅夫的《木木》,5月出版。
(8)、巴金同志长期担任中国作家协会的重要领导,重视团结广大作家,关心作家队伍建设,推动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学作出了卓越贡献。
(9)、在《家》中,就有梅的悒郁致死,瑞珏的惨痛命运,鸣凤的投湖悲剧,婉儿的被逼出嫁,——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无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通过这些故事,作家批判的锋芒不仅指向旧礼教,更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其所描述的恋爱婚姻悲剧的真正意义,也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而是唤醒青年“人”的意识,启迪与号召他们与封建家庭决裂。在作者看来,觉慧与婢女鸣凤的恋爱悲剧,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之间的婚姻悲剧,其根源都在于他们追求幸福爱情、婚姻的愿望与封建礼教以及封建专制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旧的家族所代表的专制制度,扼杀了他们的幸福和生命。巴金写这部小说,目的在于他要以笔为武器,对这个“垂死的制度”,喊出“我控诉”。
(10)、◆作家金庸:巴金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敢于用作品解剖自己的灵魂。
(11)、20年代中后期到30年代初期的《灭亡》(处女作)、《新生》(《灭亡》的续篇)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是巴金小说创作的初步尝试,显示了巴金创作的基本风格,主要以家庭为题材背景,以年轻一代的命运抉择为主要内容,作品充满了热忱的情感。
(12)、1951年2月,编选散文集《华沙城的节日枣波兰杂记》3月出版。
(13)、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任《救亡日报》编委,与茅盾共同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杂志。
(14)、1921年,参加编辑《半月》刊,组织“均社”,参加些革命性的社会活动。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并翻译俄国作家迦尔洵的小说《信号》,这是他第一篇译作。
(15)、1966年8月,中国作协上海分会贴出攻击巴金的大字报,不久巴金即遭批判,被关进“牛棚”。1967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巴金被点名批判。随后在上海奉贤县“五七干校”劳动两年半。
(16)、三兄弟是高老太爷的继承人,但具有不同的性格。克明的作风比较正派,克安、克定是地主阶级“坐吃山空的败家子”典型,在父亲的荫庇下,吃喝嫖赌、抽大烟、捧戏子,挥金如土,把父亲的那种淫秽的行径完全继承、效法了下来,平时对高老太爷敬重的唯恐不周,但高老太爷刚刚去世,这些人就为财权族权争闹不休,演出了一幕幕的丑剧。
(17)、1981年春,他率代表团出席在瑞典召开的世界语代表大会。
(18)、1949年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当选为文联委员。
(19)、他积极拥护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
(20)、巴金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曾在四川广元县做县令,为官清正,辛亥革命后辞官归隐。
2、巴金人物介绍ppt
(1)、茅盾的文学创作一直实践着现实主义的主张,这一主张始终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从《蚀》三部曲到《腐蚀》,始终追随中国现代社会历史的风云变换,他的创作是中国现代社会历史的艺术记录,作品中充满了对中国现代社会历史重大事件真实而客观的反映。如:《蚀》反映的是大革命前后的风云变换,《子夜》反映了30年代中国最动荡时期的社会本质,《腐蚀》则是表现皖南事变国共合作危机的政治小说。
(2)、我们仿佛看到了,封建制度下一个个被抬出的尸首,一动不动。
(3)、创作题材:巴金的长篇小说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并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短篇小说则题材多样,涉及范围相当之广。喜欢通过描写家庭生活情景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
(4)、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5)、觉慧在家标新立异的行为,反映了他身上的人权意识,他认为坐轿子是对下人的侮辱;他鄙视玩龙灯的行为;他想要思想上平等的爱情,想要冲破门当户对的思想观念,和鸣凤在一起。
(6)、1927年,巴金23岁,在法国学经济。这个时候美国发生了一件事,美国政府抓了两个意大利的移民,这两个人都是无政府主义者,在美国搞工人运动。当时大家觉得,这两个人是不至于被判死刑的。没想到两个月后,美国政府还是把这两个人杀掉了,并且用的是残忍的电刑。这件事情对巴金的刺激非常大,他把这件事写成了一部中篇小说,这本小说就是巴金的处女作——《灭亡》。写完之后巴金就把小说印出来寄回国,当时叶先生正在编《小说月报》,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没有征求巴金的意见就在《小说月报》上连载了,连载是从1929年的1月到4月。1929年的中国是什么时代?正是白色恐怖的时代。巴金在书里写出的痛苦、绝望,他对社会的诅咒,完全契合了当时中国屠杀革命者的环境,所以这部小说一下子就流行起来了。
(7)、2:爱真理,忠实地生活,这是至上的生活态度。
(8)、1945年,于重庆作《第四病室》。11月返回上海。
(9)、而他也能投身时代浪潮,随着时间的发展写出不同风格的著作,从而紧紧抓住时代精神屹立不倒,相比较很多在民国时出名几年、十几年就消散的作家,他的作品常青长驻,也许就像他所言:“我爱人生,所以我愿像一个狂信者那样,投身到生命的海里。”那般,将自己投身于写作之中,从而换来了大众对他的喜爱和“人民作家”称号的认可。他的一生,是用写作来展现时代给予的馈赠,再让时间把它流传下去,影响乃至教育后人。
(10)、“九一八”事变后,他热情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抗战全面爆发后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1)、1993年获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资深作家敬慰奖”,
(12)、他和别的作家不同,他的安慰不是呐喊、搏斗,而是一如既往的人道、爱,对民族和人民的关切。
(13)、1967年5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点名批判巴金。
(14)、1928年12月,归国回到上海,是年翻译的《托尔斯泰论》载于《东方杂志》,首次署名巴金。
(15)、1923年到上海求学,1924年考入南京东南大学附中,1925年高中毕业后在上海从事社会活动和编译工作。
(16)、把觉明放在三兄弟的中间来阐述,是想说明觉明的中间型,他有作为二哥的稳重型,不像觉新一样一味地懦弱顺从;他崇尚新思想,但是却不想觉慧那么激进冒失。
(17)、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出生于四川成都。本名李尧棠,字芾甘。现当代著名作家。
(18)、他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编辑和出版工作上,支持许多进步作家的创作,为发展进步文艺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20)、1928年12月,回上海。从事文学编辑与创作。
3、巴金的人物介绍简短
(1)、巴金(19025—20017),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d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2)、4:友情在过去的生活里,就象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3)、新文学问世以来,以揭露旧家庭旧礼教为题材的创作很多,但以长篇系列小说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规模,对封建家族在现代逐步走向崩溃过程做系统深入描写的,《家》以及《春》《秋》还是第一次,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根据该作品改编越剧曾于2003年首演,由越剧名家赵志刚、单仰萍、孙智君等担纲主演。四川交响乐团根据《家》改编的歌剧《鸣凤》于2013年11月25首次与观众见面。《鸣凤》由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李元华、高育发分别担纲导演及艺术总监。
(4)、《随想录》是作家巴金晚年所著的一部散文集。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直面自己的内心以及过去在“文革”中所经历的一切,对个人、民族、以及未来进行了深深的思考。这其中包含的不仅有作者对“文革”中的错误所进行的反思,更有对人性中存在的弱点所进行的剖析与拷问。这本书所展现出的人性的某些弱点,不仅仅体现在那个时代,还体现在现在,体现于我们每一个人自身。
(5)、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6)、1920年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学习,广泛接触西方文学及社会科学著作,并参加了《半月》杂志的工作和一些进步社会活动。
(7)、他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他专横、冷酷的性格特征。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对。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他坚决反对孙子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他逼觉新和瑞珏结婚,制造了觉新和瑞珏、梅三个人的爱情悲剧。他对家中男女仆人视同牲畜,硬是要把只有17岁的鸣凤送给60多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鸣凤死后,他并没有任何改变,他又把婉儿抬到冯家受煎熬。在高老太爷的生命中,维护大家庭的秩序、兴盛,是他意志的全部。高老太爷冷酷的同时,也流露出长辈慈祥的一面,年夜饭的微笑,临终前的忏悔,对觉民婚姻的最终成全等,既表现了他面对强大新生力量的幻灭感,没落感,也表现了亲情未泯的一面。
(8)、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9)、他的创作主题思想是:真善思想,批判封建,生命意识,死亡意识;艺术特点是时间艺术,空间艺术,语言艺术;人物形象有叛逆者形象,革命者形象,无私者形象,多余人形象。
(10)、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他衷心拥护中国共产d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
(11)、文洁若:“我觉得,假若巴金不认识萧乾,巴金还是巴金,但假若萧乾不认识巴金,就不一样了。”
(12)、1983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版了《随想录》之《病中集》、《无题集》等作品。
(13)、面对封建旧制度,觉慧是名副其实的叛逆者,他在思想上排斥,在行为上反抗。敢于挑战封建权威,是时代的新生力量,揭示封建制度灭亡的必然性。
(14)、毕淑敏:“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正直、光辉,包括他提议建文革纪念馆,让整个民族反思、自省,都让我们敬佩。我要向巴老学习,做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学习他是一种精神的星火传承。”
(15)、1983年任中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03年3月在中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6)、1949年6月,被选为中国文联常务委员和文协(后改为作协)常务理事。9月,在京参加政协会议,当选政协委员。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参加天安门城楼观礼。
(17)、他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8)、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19)、他觉得封建权利才是是至高无上的,人权并不是那么重要。他强迫大儿子觉新,娶自己并不喜欢的李瑞珏,造成了觉新和梅两人之间的爱情悲剧;他把年轻的丫鬟鸣凤嫁给六十岁的冯老太爷。高老太爷一直拼命维护着自己不可侵犯的家长身份。
(20)、今天就跟着小编一起学习人物素材篇——巴金。学会在写作中熟练运用巴金的相关人物素材。文末还可以免费领取PDF文档哦!
4、巴金的人物介绍一下
(1)、觉新年少聪慧,在学堂轻易就能得到好成绩,学校他领悟到进步的新思想。但是觉新是里面承受心理折磨最多的人,他深受时代和家庭的双重折磨。
(2)、巴金虽然早被公认为二十世纪不多的几位文学大师之但他从来不认为自己为文学而文学,甚至不以文学家、作家自居,他认为自己的写作全是为了说心里话,发出内在的呼喊。如他自述所言:“我现在的信条是,爱那需要爱的,恨那摧残爱的。”如此的谦虚,公正。
(3)、出于对客死他乡的巴恩波同学的纪念,写了一个“巴”字,作为笔名的第一个字。1958年3月,巴金在《谈〈灭亡〉》一文中说:“我的笔名中的‘巴’字,就是因他而联想起来的,从他那里,我才知道百家姓中有个‘巴’字。”笔名应有两个字组成,另一个用什么字好呢?正颇费踌躇时,詹剑峰走了进来,见他似在思考什么,便询问原因。李尧棠如实相告,并说要找个容易记住的字。詹剑峰是个热心人,见桌子上摊着李尧棠正在翻译的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一书,指指说:“就用克鲁泡特金的‘金’吧。”于是李尧棠爽快一点头:“好,那就叫‘巴金’,读起来顺口又好记。”随之便在“巴”字后边写了个“金”字。
(4)、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据,只剩下57元银元。萧珊从菜场买来价廉的小黄鱼和青菜,用盐腌起来,晾干。每天取出一点,就算全家有了荤腥蔬菜吃了。这两只菜,竟然支撑了全家半年的伙食。
(5)、《秋》,我国著名作家巴金所著的《激流三部曲》之三。小说继续叙述了高公馆的故事。
(6)、1986年10月,巴金连续用三封信“申明”他的意见。巴金在信中写道:“我想谈谈故居的事,一直没有工夫写出来。我的意思就是:不要重建我的故居,不要花国家的钱搞我的纪念。”“关于故居的事就这样说定了。不修旧宅,不花国家的钱搞这样的纪念,印几本《选集》就够了。”
(7)、2005年,101岁。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10月17日19时零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8)、巴金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文学的范围,他给了我们兵荒马乱、灾难重重的民族以灵魂上的安慰。
(9)、巴金却说自己“不”。这个“不”,不是他在《随想录》中对自己灵魂的拷问,而是对自己的文学成就,文学生命:他说,他的作品,百分之五十是废品。
(10)、1940年七月始,辗转于昆明、重庆、成都、桂林、贵阳等地,从事抗日文化宣传活动。
(11)、三房的克明在女儿跑后有所悔悟。两个弟弟却想卖掉公馆分家,儿子又不争气,克明在郁闷中丢下怀孕的妻子去世。淑英的丫头翠环敬佩觉新为人,三太太决定将她给觉新。四太太王氏为了利益将六少爷觉世过继给陈姨太(她刻薄到自己的丫头倩儿死了也只是让“下人”抬走,对觉新买棺材大为不满),克定克安大胆地将小旦请到公馆里唱戏,还在外面“包养”。四小姐淑贞受不住克定与沈氏的争吵及沈氏对其仇恨跳井身亡,沈氏万分痛苦,决定带着春兰与袁成离开。
(12)、他通晓英、法、俄、德、世界语等多种语言文字,翻译了十几部世界名著。
(13)、她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梅在父母包办之下,嫁给省城外的一个姓赵的人家,可惜结婚不到一年她的丈夫死了。婆婆对她不好,只好回娘家来。回省城以后,她和觉新虽然尽是避免接触,但是她和觉新之间的感情却始终不能泯灭。梅有流不尽的泪水,只好在忧郁、苦闷、悲伤之中渐渐消瘦、憔悴,最后含冤死去。
(14)、鸣凤是宁死不屈的人物形象,受不了别人的侮辱。当她被迫嫁给六十多岁的冯乐山,选择了投湖自尽。书里有段情节富有深意,就是倩儿给鸣凤烧纸钱时,也给活着的婉儿烧了一份。
(15)、1962年8月,率团参加了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八届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以后又多次去日本访问。
(16)、13:我绝不悲观。我要争取多活。我要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17)、他孤立无援,左右的苦楚只能自己背负,是被时代压垮的青年。在时代的摆布下,他想用自己的退让换取大家的幸福,结果害得妻子离世。觉新这一人物是丰满的,复杂的,也是被封建制度毒害的。
(18)、1936年10月初,与鲁迅、郭沫若等21人联名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形成。
(19)、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充满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为了争夺家产,陈姨太、克安、克定等打着维护家族荣誉和高老太爷的招牌,耍尽了花招。他们先是闹“鬼”,吓死了老太爷,接着又闹“避血光”,害死了瑞珏;他们很清楚是军阀混战,导致商场被毁,但却硬逼觉新赔偿股票的损失,并且在老太爷尸骨未寒时大闹分家。除此而外,这个封建大家庭挥霍奢侈的寄生生活,还造就了一代整日只会挥霍无度,过着穷奢极欲糜烂生活的“败家子”,这在高家“克”字辈人物身上显得尤为突出。如高老太爷最喜欢的五儿子克定,不但嫖、赌、抽大烟、玩小旦样样精通,而且还骗取妻子的金银首饰去当卖,在外面私设公馆,蓄妓取乐。
(20)、1955年2月,《春》《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版。
5、巴金的人物介绍卡
(1)、◆作家陈忠实:巴金是中国文学巨人,是我们新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远远地超越了文学的欣赏意义,而形成一个时代的呐喊。
(2)、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感动中国》巴金颁奖词
(3)、巴金,中国当代作家,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2005年10月17日,因病在上海逝世。本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除巴金以外,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
(4)、巴金先生是一位封建社会的先进青年,一位文革期间的著名作家,一位情感淳朴真挚的长寿仁者。虽然巴金先生被人赋予了“文学巨匠”的称号,但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要正确认识到巴金先生作品的文学价值,走进巴金先生的精神世界。
(5)、觉民便是如此,他身上有很多矛盾性,比如他同情鸣凤的遭遇,觉民说:“她一点也不像丫头,又聪明,又漂亮,还认得字。可惜得很!”觉民抗婚逃走时,觉慧去看他,觉民却说:“但是我有点害怕”,但是觉民是一个动态的角色。
(6)、2005年1月5日上午,上海市文联发动上海文艺界近300位着名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向海啸灾区捐款,得知此消息,刚刚度过101岁生日的巴金托人两次共送来6万元,代表这位老作家前去捐款的人留下的签名却是“上海作家李尧棠”,这正是巴金老人的真名。
(7)、这句话揭示了封建制度对人的毒害,那么书中的几个人物,在当时是如何应对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