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名句及出处
1、论语名句书法作品欣赏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故知新)
(2)、(直译)以道为志向,以德为准则,以仁为凭借,以六艺为学习活动内容。
(3)、(直译)学习知识从不满足,教诲别人从不懈怠。
(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5)、白话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大小事情都由此出发。有行不通的时候,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7)、(译)孔子说:“三军可以丧失它的主帅,一个男子汉不可以丧失他的志向。”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举一反三)
(9)、清·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10)、译文: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
(11)、(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读“lè”,快乐)乎?(《学而》)
(1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13)、(译文2)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在⼀起相互谋事。”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14)、(译)孔子说:“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智慧的人活跃好动,有仁德的人沉静稳重;聪明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15)、译文:说话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结果,这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吗!或许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吧。
(16)、(意译)品行好的人和谐相处而不同流合污,品行差的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相处。
(17)、(译)子贡说:“如国有人广泛地给人民百姓许多实惠,又能扶贫济困,怎样?可以算仁人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那必定是圣人!尧舜尚且为做不到这样而感到为难呢!所谓仁人,自己想要成功,先要帮别人成功,自己想要通达,先要帮别人通达。凡事都能从切近的生活中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算是实行仁的方法啊。”
(18)、(意译)在实行仁德之事的时候对自己的老师也不要谦让。
(1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20)、(原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
2、论语名句全文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2)、(原)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3)、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是怎么可以在社会上站住脚的。
(4)、(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7)、白话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8)、(意译)以道作为前进的志向,以德作为做人的准则,以仁作为行动的凭借,以六艺作为学习演习的内容。
(9)、(原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0)、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2)、出自《论语》:“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解释:取自“其乐融融”、“其乐无穷”、“乐在其中”,一个名字能出自多个成语非常难得,“其乐无穷”指的是,其中的乐趣没有穷尽。“乐在其中”的含义跟“其乐无穷”类似,指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13)、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15)、白话文释义: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1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17)、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18)、译文:说话一定守信用,行动一定坚决果断。
(19)、(译)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倦怠,这三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20)、译文:人没有对将来的考虑,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3、论语名句摘抄
(1)、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2)、白话文释义: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4)、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5)、译文:(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知另外的三个角,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了。
(6)、宋·李清照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7)、语出春秋·鲁·孔子《论语·卫灵公》。对于有不同主张的人,就不要与他相互商议。现代社会,人们经常引用这一句话,表示不愿跟某些与自己思想观点不一致的人一道共事。
(8)、语出春秋·鲁·孔子《论语·季氏》。不懂得礼貌,就很难有立身处世。任何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没有基本的礼仪,不懂得礼貌是不行的。不同的工作,面对着不同的人,都应该把“礼”作为待人准则,以礼待人,热情服务,就能够赢得别人的好感,良好和睦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人的前途的发展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10)、(译)季文子遇事总要思考三次,然后才行动。孔子听说后,说:“思考两次就可以了。”
(11)、(原)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13)、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14)、清·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15)、(原)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6)、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17)、(意译)凡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18)、(注释)犯了错误却不改正,那就是最大的过错呀。
(19)、(意译)年轻人是值得敬佩的,怎么知道他将来的造诣不如现在呢?
(20)、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4、论语名句及出处及解释
(1)、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
(2)、(原文)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
(3)、译文:士兵不可以不宏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的责任重大,路途遥远。
(4)、寓意宝宝在日后的发展中,能够念念不忘,做一个有敢为人先优良品质的人。
(5)、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出自先秦孔子《论语·子路》
(6)、(译)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您的学说,而是我的能力不足。”孔子说:“如果是能力不足的话,是走到中途才废弃而停止,但现在你还没开始,就给自己划了一条截止的界限而停止前进了。”
(7)、(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8)、A.以德为国者,甘于饴蜜,固于胶漆,是以圣贤勉而崇本而不敢失也
(9)、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10)、三军的主帅是可以俘虏过来的,一个人的志向是不能强行改变的。
(1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1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13)、(原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14)、(原)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6)、译文:聪明,爱好学习,向下面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分
(17)、译文: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18)、(译)司马牛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命中注定,富贵由天安排。’君子(只要)敬业而不犯错误,对人恭敬而有礼貌。四海之内都是兄弟呀。君子担心什么没有兄弟呢?”
(19)、(直译)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20)、(原)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5、论语名言名句摘抄大全
(1)、译文: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出自春秋孔子《论语·为政篇》
(3)、白话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5)、译文: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6)、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按时温习?”
(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9)、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1)、东汉永平元年(58年)徐防上书云“发明章句,始于子夏”,是汉人于七十子重子夏,故以《毛诗》直承子夏。清代学者崔述则对《论语》的成书提出不同看法,他注意到今本《论语》前后十篇在文体和称谓上存在差异,前十篇记孔子答定公、哀公之问,皆变文称“孔子对曰”,以表示尊君。
(12)、《论语》语言简练,浅显易懂,用意深远,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给人启迪。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书中的经典名句。
(13)、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5)、(意译)一个谦虚的人学习知识从来不会满足,一个敬业的人教诲别人从来不会懈怠。
(16)、后生是值得敬佩的,怎么知道他的将来不如现在呢?
(17)、(意译)我们之所以用最高的礼节热烈欢迎来自世界各国的朋友,是因为我们认为同世界各国的朋友和谐相处是最可宝贵的。
(18)、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9)、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
(20)、译文: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努力去钻研,越钻研越觉得艰深。
(1)、〔宋〕夏元鼎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
(2)、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3)、(译)孔子说:“(对任何事业)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实行它为快乐的人。”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语出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容易使人拘泥刻板,流于教条主义的泥淖;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因不切实际而疑惑不解,白白浪费了时间却无所成,所以就要思考和实践相结合,学习才会大有长进。
(5)、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因,毋我。——《论语·子罕》
(6)、(意译)品行好的人光明磊落心胸宽广,品行差的人多行不义经常忧愁。
(7)、语出春秋·鲁·孔子《论语·里仁》。君子在言语上可以表现得木讷、迟钝,但是在行动上一定要敏捷、勤快。孔子最讨厌那种巧言令色的人,他欣赏的是沉默寡言的实干家。说的越多,必然失误越多,因此,孔子提倡慎言,就是希望有修养的人要少说话,不说无用的话。多干实事,才能积累经验,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同时也能够赢得人们的赞赏和信赖。这就是告诫人们要少说废话、多做实事,这样才能逐渐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9)、清·陈于王玉树歌残迹已陈,南朝宫殿柳条新。
(10)、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59 –
(1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1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13)、白话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14)、(译文1)大道,不同,不选择一起去谋划。比喻实现理想的道路有很多,即条条道路通罗马。
(15)、《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