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1、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主张
(1)、“五四”时期的封建复古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是林纾(琴南)。1919年,他发表《致蔡鹤卿书》,攻击新文化运动,又发表小说《荆生》,《妖梦》影射和攻击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蔡元培在《答林君琴南函》中提出了著名的“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
(2)、简析《雷雨》、《日出》的结构特点和曹禺戏剧结构艺术的变化
(3)、1)宏扬道家的人生哲学,用来批评我们的正统文化,并对道家寄予厚望用传统的一反面来批评传统的另外一方面,行不通。
(4)、全诗共五节。第一节(“小船呀轻飘”至“莲舟上扬起歌声”)写摇舟入池。“轻飘”既写采莲舟之轻巧,又写其行进之快;“杨柳”、“颠摇”则彰显了采莲女的婀娜身姿。荷叶大而绿,荷花娇而艳。夕阳中闪闪的微波,所有这一切均感染了采莲女,使其不禁放声歌唱。
(5)、关注国际国内政治斗争,反映重大的社会矛盾,有着明确的政治指向和强烈激情的抒发。
(6)、⑤王愿坚《d费》描写的地下d员黄新英雄性格的核心是(对d和组织的无限忠诚。)
(7)、双簧戏: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新文学与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复古主义者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却暂时没有人公开出来讲话。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给《新青年》编者写信,再由刘半农写复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注意。
(8)、第二条线索是周朴园和侍萍的关系,三十年前周朴园为了要和有钱小姐结婚,把刚生了孩子的侍萍赶出家门,造成了侍萍一生的不幸。在以为侍萍死后,又把侍萍作为他的第一夫人怀念,当侍萍真的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又想用金钱来封侍萍的口和赎自己的罪,他的这种态度是对他的怀念的虚伪性最本质的揭露。他和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的关系上充分表现了他的冷酷的性格。他故意淹死民工发昧心财,指使警察打死罢工的工人,使用利诱收买手段破坏工人运动。
(9)、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10)、普及样板戏的运动:组织“样板团”去外省巡回演出
(11)、小说集《呐喊》中的阿Q、《故乡》中的闰土、《风波》中的七斤,是三种类型的农民形象。他们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共同点:都受封建势力压迫剥削,却愚昧麻木不觉悟。不同点:闰土是个典型的旧中国农民,勤劳、质朴但精神近乎麻木。他儿童时代机灵、能干,二十多年后,由于社会的压迫使他像个木偶人。七斤是另一类农民形象,虽与外界有接触,但仍然十分愚昧。“辫子风波”,使他自己没有辫子而发愁得不知如何是好。这些都表现了农民的愚昧落后缺乏觉悟。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他是赤贫的雇农,被地主压迫,他不正视现实,常以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而忘却了自己失败者的悲惨屈辱的处境。通过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小说揭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矛盾:农民被封建主义残酷压迫剥削,生活极其悲惨;农民精神上愚昧麻木,却没有改变自己悲惨境遇而奋斗的思想和行动。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农民问题。要改变农民悲惨的地位境遇和启发农民的思想觉悟,使农民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进行反封建斗争。
(12)、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意”常见于言外,“情”不外露文中,如《多收了三五斗》作者对农民的同情深深地潜伏在不露声色的笔致后面。同情与讽刺兼备,是作者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对于潘先生等主人公,作者看不惯他们的怯弱、自私自利,不由得要刺他们一下;但他也深知他们的甘苦,造成他们这些不良表现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时他们自己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样既有讽刺,又有同情,于是讽刺也显得温婉。
(13)、(4)1923年周作人结集出版了评论集《自己的园地》,强调尊重创作个性,抒写表达作者各自的情思,主张“人生的艺术派”,对新文学中日益膨胀的功利性是一种清醒的制约。
(14)、作为新时期发出的第一声真实的呐喊,“伤痕文学”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5)、对现代作家的重评:新月派徐志摩,象征派李金发,现代派戴望舒等诗人和诗歌流派;“新感觉小说”(海派);沈从文、老舍维代表的“京派”作家;“孤岛文学”;钱钟书、张爱玲的小说;路翎的“七月派小说”;穆旦等的“九叶诗派”等作家的创作被重新发掘,并给以新的评价,认识,从而打破了左翼文学一统天下的局面。
(16)、思想意义。否定封建,提倡民主与科学,进行思想启蒙。文学观念。白话文,“人”的文学,审美多样,革命使命。联结中外。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吸收了外国文学营养,形成开放态势。形象更新。帝王将相、秀才英雄、才子佳人被农民、市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取代。
(17)、分析《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地位
(18)、★“左翼文学”经由40年代解放区文学的改造,它的文学形态和相应的文学规范在50——70年代,凭借其影响力,也凭借政治的力量而“体制化”,成为唯一可以合法存在的形态和规范。
(19)、余永泽、卢嘉川、江华都是北大学生。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北大产生了第一批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以北大为小说背景,具有象征性。三人分别代表着中国知识分子不同的历史选择。
(20)、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伟大而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不同于历史上包括近代产生过的文学变革或文学改良,它所带来的是文学观念、内容形式各方面全方位的大革新、大解放。
2、徐志摩的诗歌创作成就
(1)、作品用极细腻的笔法描写了养蚕的程序、礼仪等民俗风情,为烘托人物的心境作了殷实的铺垫。
(2)、先锋小说:先锋派小说又称新潮小说,它主要是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批具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青年作家所创作的新潮小说,个人主体的寻求,和历史意识的确立已经淡薄,它们重视的是“文体的自觉”,即小说的虚构性,和“叙述”在小说方法上的意义。他们关心的是故事的“形式”,把叙事本身看做审美对象。虚构与真实有意混淆,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残雪、扎西达娃、苏童、格非、北村、孙甘露、余华等。
(3)、国统区无产阶级戏剧口号的提出:★“阐明社会的矛盾,引导大众发生一种革命的热情来反抗奋斗,达到革命的目的”。
(4)、在中国传统通俗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中,报恩与复仇是表达得最为集中的伦理观念。在中国这样的血缘宗法制社会里,报恩复仇的观念通过小说和戏曲的不断传播,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即使新派武侠小说中的争斗,大部分理由是为报家族门派之仇,孝道为其提供道义支持。
(5)、这两个“特色”,是60年代对小说评价上的分歧点,也是小说内在结构矛盾的“根源”。侧重日常生活情景和亲友、恋人之间纠葛的描述,重视社会风俗和对周炳、陈文婷等的行为、感情状态的细致描写,在小说的批评者看来,是以生活风俗画冲淡了革命的气氛,粉饰了残酷激烈的阶级斗争现实。即使是为这两部小说辩护的论者,也会指出这种描述方式对反映“整个”阶级斗争形势和面貌带来牵制,和作家对周炳的弱点“批判”不够,对他与诸多女性关系的描写“格调不高”。这里涉及的是“革命小说”与旧“言情小说”的关系问题。50年代以后,由于“革命”的崇高和“纯洁”化特征的强化,由于现代“言情小说”受到的摒弃,作家对这一问题处理更加谨慎。欧阳山多少离开了这种严格的局限。那种“革命加恋爱”的人物关系和情节类型,传统“才子佳人”言情小说的叙述方式和语言格调,在他小说中多有泄露、正因为如此,当时的一些批评者,便会把《三家巷》、《苦斗》的这种表现,看作是对陈旧的美学情调和气息的不健康迷恋。《三家巷》的作者当然是要严肃地叙述,也多少明白“才子佳人”和他们的爱情,在现代革命小说中既不应占太多篇幅,也不具独立的性质——只有作为对“革命”的或正或反的证明才能存在。但情爱的纠葛可能展示的细腻、曲折,加上中国言情小说“传统”所提供的艺术经验,在写作中显然成为更具诱惑力的因素而让作者着迷。
(6)、(1)宋宝琦是一个正在被拯救出来的畸形儿,是文革极左思潮的必然产物。在宋宝琦的躯体里,只有愚昧无知的空虚灵魂。他是文革毒化出来的变了形的灵魂,以小流氓的身份存在于社会。
(7)、第十九章 解放区小说 第一节 解放区小说概述
(8)、⑧“文革”:发生在196——1910之间“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d和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这次民族浩劫是d和国家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以来极左思潮和极左政治路线不断发展、恶性膨胀的结果。
(9)、l抗战期间有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等。
(10)、l王蒙 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
(11)、公刘 “红小鬼“-----à“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19公刘的创作发生巨大变化他看到了社会生活的不合理现象《禽兽篇》近30岁的公刘首次陷入情网,自比“迟开的蔷薇”。
(12)、冰心的文学创作是多面的,小说、诗歌、散文,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尤其是散文。而贯串于她的文学创作的,是“爱”的哲学。冰心的“爱”的哲学,其内容包括母爱、童真、爱自然、爱祖国。母爱、童真、大自然三者以母爱为中心而有内在联系。童真是母爱的自然延伸,爱大自然与母爱也一脉相承。冰心的爱国主义也和母爱、亲友之爱,对祖国河山之爱密切相联。
(13)、首先,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4)、史称“文革文学”。虽然和十七年文学有相似的地方,但在性质上有明显的区别。“阴谋文化”的渗透,对十七年文学的彻底否定使文革文学呈现出“文化专制”“极端政治化”的特征。
(15)、★文艺理论:理论批评与文艺政策阐释,与对文学作品和作家的价值“裁决”难以分开。
(16)、李国文《改选》政治生活的不合理,一心一意为工人的干部永远上不去
(17)、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18)、背景让从中国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以来逐渐被迫分离在两个地区的文艺工作者进行大会师
(19)、①对诗的真实性的普遍关注,这是对前一时期诗歌,尤其是十年动乱中所出现的虚伪和矫情的反拨和矫正;
(20)、分析《呐喊》中的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
3、徐志摩1928年的诗
(1)、他勤劳、淳朴,有着在几千年的私有制中形成的生活和伦理观念,希望通过在自己的土地辛勤劳动,过上幸福安康、老幼同堂的生活,充满对富裕的崇尚和敬慕。
(2)、1958年2月,在第一届人代会第五次会议上,一些代表在发言中引用了一些歌谣化了的政治、生产口号,来说明工农业生产的“跃进”形势和群众的劳动干劲。诗人萧三挑选了其中—部分,集中在报刊上登出,并称它们是“最好的诗”(见1958年2月11日《人民日报》)。3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谈到我国诗歌的发展退路,提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并倡议在全国范围内搜集民歌,认为民歌是中国新诗的一条出路。根据这—倡议,《人民日报》于4月14日发表了《大规模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强调这是“一项极有价值的工作,它对于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首先是诗歌和歌曲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号召“需要用钻探机深入地挖掘诗歌的大地,使民谣、山歌、民间叙事诗等等像原油一样喷射出来”。此后,毛泽东在郑州会议和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又两次谈到搜集民歌问题及搜集的方法。《人民日报》于7月3日和8月2日,又相继发表了《要抓紧领导群众文艺工作》和《加强民间文艺工作》的社论,对民歌创作、搜集运动进行政治领导。从4月开始,全国文联以及各省、市、自治区和各地、县d委,都纷纷发出相应的通知,要求成立“采风”的组织和编选机构,开展规模浩大的“社会主义采风运动”,并强调“这是一项政治任务”。5月,当时分管文艺的中宣部副部长周扬,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以《新民歌开拓了诗歌的新道路》为题发言,把“新民歌”作为毛泽东提出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的范例,对“新民歌”的思想艺术价值,新诗发展意义,都做了极高评价,称它“开拓了民歌发展的新纪元,同时也开拓了我国诗歌的新道路”。在毛泽东的倡议和各级d委的领导下,新民歌创作,成为了由领导部门发动、组织的一个自上而下的群众运动。
(3)、《乡村的夜》(五十年代出版的贺敬之的第一部诗集)收录了他在延安时期的早期的创作(贺敬之对王统照,臧克家尤其是对后者的摹仿痕迹是显而易见的)
(4)、主要成就是创造了“开拓者家族”系列人物形象。《乔厂长上任记》中的乔光朴,是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改革者形象。小说在多种冲突中展示乔光朴的思想性格,他的一身正气、光明磊落、英勇无畏、坚忍不拔,还有杰出的企业管理才能,几乎十全十美。小说也暗含英雄美人模式。乔光朴是新时期工业改革题材中较早出现的改革者形象,因其人格魅力而赢得读者共识,一时成为当代工业改革家的代名词。
(5)、程仁是村农会主席,因与钱文贵侄女黑妮相恋,怕斗了钱会伤害黑妮,行动犹豫不决。随着革命的深入,他毅然上台揭示钱,对斗倒钱起了重要作用。小说对农民在土改运动中的内心活动和思想矛盾挖掘比较深,着重写他们在土改中作为小生产者的思想弱点不断克服和发展提高的过程。描写地主富农的阶级特征,而不脸谱化。
(6)、②同样表现革命军民,与两位男作家塑造的英雄形象相比,她写的几乎算不上英雄,起码不是他们作为英雄的那一面,因此着力表现的也不是他们在尖锐冲突中的惊人壮举,而是平常时、细微处闪露出的灵性的光辉。
(7)、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属于“干预生活”的创作,抱着单纯而真诚信仰的“外来者”林震,来到新的环境,却不能顺利融入,因此感到困惑,以富于浪漫激情的青年知识者的形象,描述他们所看到的社会危机。此书在“反右派”时被打倒。
(8)、雄浑、豪放是刘白羽散文风格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9)、宣扬爱的哲学。如果说初期“问题小说”只是问病源,不开药方。《超人》则标志着冰心对种种社会问题开出了她的“药方”——这就是“爱”的哲学。《超人》《烦闷》《悟》构成了冰心“爱的三步曲”,爱的核心是“母爱”。
(10)、贺敬之:借鉴国外政治抒情诗的“楼梯式”形式,并将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和对仗,以及民歌中的某些形式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正如茅盾所说:“总之,从艺术构思,诗的语言,行、句的对仗和平仄等等看来,不能不说《十年颂歌》对‘楼梯体’这个新的诗体做了创造性的发展,达成了民族化的初步成就,而同时也标志着诗人的个人风格。”
(11)、《林海雪原》以传统通俗小说的“英雄”、“儿女”、“鬼神”等文学元素,造成了对严肃的革命的“嬉戏玩弄”。
(12)、小说《班主任》通过对宋宝琦、谢惠敏的剖析,使人们看到一代青少年在文革的思想禁锢下,而临着怎样可悲而又可怕的厄运。
(13)、与文学研究会倾向相近的语丝社、未名社等构成现实主义流派,与创造社倾向相近的南国社、弥撒社、浅草-沉钟社构成浪漫主义流派。新月社、湖畔诗社大约可以归为格律派。
(14)、为获取宣传鼓动的效果,在诗情表达上经常使用反复渲染、铺陈的手段,重视节奏分明、声韵铿锵的音乐感,对偶、排比和华辞丽句的形式。
(15)、“新的也要,旧的也要”,全国人民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开始“采风行动总动员”从上至下的新民歌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察看民情”是当时人们对“搜歌”号召的起初理解)
(16)、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的关系,作家在生活中不做“旁观者”的主张,对他们来说不仅是叙事意义的,更是“社会功能”的,赵树理“问题小说”的观念,他们写小说是为了“劝人”具有“指导现实意义”
(17)、四十年代活跃的一批诗人(以郭沫若,何其芳,徐迟为例)在建国初期五十年代仍在歌唱,然而已无法代表这个时代。情感的空洞使诗歌变得苍白和不值一体。
(18)、了处于“土地改革”与“农村集体化运动”之间的中国农民的精神风貌。
(19)、②文学内容上,体现着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充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
(20)、1960年冬,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文艺界也开始实行文艺政策的调整,甄别平反曾经受到错误批判的作家作品等。这些举措在文艺界产生了较强烈的反响,局部地调动了一些作家、艺术家的积极性。
4、徐志摩1927年出版的诗集
(1)、分析评价《狂人日记》的思想艺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2)、戴梦鸥,杭州人。《雨巷》显示了由新月派向现代派的过渡,《我的记忆》成为现代诗派的起点。其诗多写爱情苦闷和个人忧郁。诗人在抗战中被关在香港监狱,诗作表现为爱国主义。
(3)、汪曾祺的小说创作是对建国以来单一的审美情趣和单一的小说形式技巧的一次冲击。汪曾祺小说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当代小说创作多元化趋势的开始。
(4)、语言富于幽默感,娴熟的白描技巧,构成独特的风格。
(5)、⑤所受影响:欧洲启蒙主义、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6)、巴金小说的创作风格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929-941年为早期:主观色彩浓厚,风格多样,热情是他作品中最稳定、最有价值的东西。1942年后:热情有所收敛,风格由多样趋向统在客观写实的日常生活琐事中寄托人生理想,风格朴素自然。
(7)、(4)试比较(杨朔、刘白羽、秦牧)在(表现形式)上的(异同)?
(8)、l他曾采用阶梯式、民歌体、自由诗、新辞赋体等多种诗体形式进行创作,尤其是在学习我国民歌和古代诗歌、词赋的表现手法,倡导与实践新格律体诗歌创作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文革”期间,他创作的《团泊洼的秋天》、《祝寿》、《秋歌》,怀有隐忧,深沉而悲慨。★郭小川诗作的总体特色是:具有鲜明的时代光彩,还善将对人生、对事物细致、敏锐的观察,凝炼为哲理性主题,这使他的许多诗立意深刻、发人深省。
(9)、③“对《武训传》的批判”在建国之处首开了混淆文艺问题与政治问题用政治斗争、群众运动代替文艺争鸣、文艺批评的恶劣先例。
(10)、疏于修辞,语言比较冗繁,个别性文字表述不够清晰。
(11)、生平和创作★曹禺1910-19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剧本《胆剑篇》、《王昭君》
(12)、②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在总结清算“文革”的基础上,巴金反思自身,对自己在“文革”中所做的一切违背真心的选择,作了严肃的自我解剖、自我反省、自我谴责和自我批判,不仅揭示了“文革”产生的原由和危害,也不仅对自己曾经失去独立人格进行追悔,而是想把对自我的谴责与对民族心理和性格弱点的反思连在一起,力图体现出一种立足自我又超越自我的勇气,因而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如《怀念萧珊》,在痛苦地责问自己、解剖自己的同时,不仅祭奠了自己的亡妻,也在怀念着所有在十年浩劫中冤死的灵魂;相同题材的还有《小狗包弟》。
(13)、①从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价值角度对动乱年代的苦难历史、人性毁灭、理性沦丧进行反思与批判;
(14)、★民初小说以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最为著名。鸳鸯蝴蝶派“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江湖奇侠传》它是中国第一部正宗的武侠小说。
(15)、①关于作者的考证,根据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和后期刘心武的考证,确实有曹雪芹此人,胡适对其人的年代、家世等的考证已十分的具体,另外,据当代刘心武的详细考证,甚至具体到家居构造、小说中家族人物都有历史原形,可见关于作者曹雪芹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16)、“知青作家”:80年代,曾出现“知青文学”(主要是小说),评论界普遍认为,所谓“知青文学”,因此,知青作家普遍指以知青题材为内容的小说作家,如韩少功,张承志,史特生,贾平凹,王安忆,郑义等。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孔捷生《南方的岸》,被认为是最早的知青文学。卢新华《伤痕》;陈建功《萱草的泪》;郑义《枫》;遇罗锦《一个冬天的童话》;老鬼《血色黄昏》,
(17)、《红旗谱》中的三代农民代表着三个不同的时代:朱老巩——旧式农民的自发反抗;朱老忠——成长中的农民群体:从个人反抗到自觉革命,从家族反抗到阶级斗争;大贵、运涛等——觉醒的农民。
(18)、以问题小说闻名。《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社会问题,《超人》:人生是什么?爱-母爱-“爱的哲学”,《分》:阶层意识,憎爱皆有。《关于女人》等赞美女性。 以人物心理刻画和主观感受表达见长
(19)、此外还有一些反映城市改革的作品。张洁《沉痛的翅膀》、李国文《花园街五号》(有意识流的痕迹)。
(20)、新时期重要的诗歌创作潮流,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而得名;代表性诗人和作品有,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顾城的《一代人》等;曾创办民间诗歌刊物《今天》;侧重表达对“文革”政治神话的抗争和反思,对自身价值的追问与探求,对自由理想的追寻;从整体上改变了当代诗歌的基本格局和基本风貌。
5、徐志摩创办的诗派
(1)、《家》表现和赞颂了年轻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高家的第三代中的觉民、觉慧就是觉醒青年的代表。觉慧在学校里参加了反对军阀的学潮,和同学一起半反封建的刊物,在家里支持觉民抗婚,怒斥“捉鬼”闹剧,并离家出走到社会上去,成为封建家庭的叛逆者。觉民是个个性主义者。他和琴的自由恋爱,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决然离家抗婚。觉慧、觉民代表着一种生气勃勃的青春力量,一种反对封建的叛逆力量。
(2)、★农村题材:▲ 反映中共领导的从土改——农村合作社——大跃进——人民公社——中共对农村政策的调整。 主要有短篇、长篇。马烽《三年早知道》; 赵树理《登记》; 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李准《李双双小传》。
(3)、《野草》的多数篇什在艺术上采用象征主义的方法,以创造又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复杂的内心感受。例:人物如过客;自然景物如天空、枣树都是象征性形象。作品中的故事也都具有象征性形象。 艺术构思奇特,写梦境的作品有9篇,创造了许多非现实性的形象和境界:如影和人的告别。 《野草》的艺术境界奇幻、神秘,但表现的是现实性的内容。 《野草》的语言精致形象,饱含诗情,具有音乐美、绘画美的特点。
(4)、然而,二者实质上是一种继承发展的关系,因此不能割裂的对待文革文学和十七年文学,他们的区别在于,前者将后者中的主导思想高度的强化了,也就是说,文革文学是更符合毛泽东文艺要求的文学。
(5)、主要反映城市生活、工业生产,关注工厂在管理上的革新,关注社会改革对传统的生产方式、人际关系和人们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揭示现实问题如经济体制和干部制度的改革问题,权力与腐败问题,批判落后的思想观念。
(6)、诗服务于政治,诗与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是当代诗歌观念的核心,“人民诗歌”在五六十年代,衍生出两种基本模式。一是强调从对写作主体经验情感的表达,转移到对客观生活,尤其是工农兵生活的反应,出现写实性的诗,产生了“政治抒情诗”;二是忽视否定新诗自身“传统”即五四以来的诗。
(7)、“水粼粼,夜冥冥,思悠悠,何处是我恋的多情友,风飕飕,柳飘飘,榆钱斗斗,令人长忆伤春的歌喉。”诗人由回忆又回到眼前之景,只见水波粼粼夜色冥冥,伊人不见而只有思念悠悠。“她到底在何处呢?因何久等不来?”诗人陷入深深的茫然思想中。夜色已深春风渐冷,飕飕冷风吹落柳絮飘飘榆钱斗斗,更添无限惆怅伤感,而“令人长忆伤春的歌喉”。
(8)、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新诗进入发展的间歇期,新诗人都在寻找现代诗发展的新方向,新月诗派就是当时新诗潮的一脉,另外两条新路一是前期象征诗派,二是新起革命诗派。
(9)、★沈德鸿,字雁冰,浙江人,《幻灭》《动摇》《追求》合称《蚀》三部曲,表现抱着美好幻想参加革命的知识女性的悲剧。写有小说和《买豆腐的哨子》等散文。另有论文《从牯岭到东京》《读〈倪焕之〉》。
(10)、⑥同年冬天,陈独秀、李大钊创办了《每周评论》杂志,同时,傅斯年、罗家伦等办了《新潮》月刊,也都致力于提倡白话文,提倡反映现代生活的新文学,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介绍西方文艺思潮,文学革命的影响就越来越大。
(11)、大跃进民歌运动是全国范围的一次大型的诗歌运动,它的发生直接受当时政治、经济政策的操纵,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由政治冒进和经济失衡延伸下来的一次文学上的片面繁荣,确立了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创作理念。
(12)、贺敬之:借鉴国外政治抒情诗的“楼梯式”形式,并将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和对仗,以及民歌中的某些形式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正如茅盾所说:“总之,从艺术构思,诗的语言,行、句的对仗和平仄等等看来,不能不说《十年颂歌》对‘楼梯体’这个新的诗体做了创造性的发展,达成了民族化的初步成就,而同时也标志着诗人的个人风格。”
(13)、②打破过去诗歌线性因果或单向直抒的方式,以主体情感和情绪流动的内在曲线结构作品,情感呈散点辐射状态,主题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平面状态,在结构上实现了真正的“自由”。
(14)、④钗黛合一说:钗黛两个虽分而合,合二为才代表作者的人格理想和美学理想。
(15)、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
(16)、从主观上来说:个人奋斗的理想。祥子没有能看清当时社会的本质,也没有认识到个人奋斗根本不是劳动者人民摆脱穷困的求生之路。祥子的悲剧在于他的长期“执迷不悟”。个人性格上,心理上的弱点。接踵而来的打击使祥子滋生了自暴自弃。他曾经全力反抗命运去最终屈从于命运的安排,他曾经对虎妞干预他的生活目的的企图有所抵制却最终受制于她,最后在虎妞生亡而小福子又自尽以后,他的理性彻底泯灭。他的道德之柱彻底崩溃,终于自我放纵,跌入了流氓无产者之列。
(17)、三祥子悲剧的原因 ★第社会没有提供成功之路。第婚姻的失败。第更重要的是,祥子走的是个人奋斗的道路。他走得越远则陷得越深。
(18)、赵树理的《三里湾》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色是(民族化、大众风格)
(19)、4同时也深刻揭示了中国农民运动只有在d的领导下才能走向胜利的历史规律。
(20)、秦牧提出了题材与表现形式多样化、散文知识化与艺术化等悖于当时文学观念的创作主张,在文坛上独树一帜。其散文的影响与成就远在当时一般作家之上。
(1)、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提出文学改革主张。他的态度比胡适更为坚决。
(2)、1976年4月“清明节”前后,人民群众冲破当时的禁令,掀起一场以悼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为主要内容的“天安门诗歌”运动。这场诗歌运动主要利用旧体诗词的形式,表达了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的愤怒与谴责,体现出文学极强的现实功利性。诗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深沉思考,直面现实的战斗式的人文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思潮趋向,并引发了“伤痕”类型文学创作的出现。同时,“天安门诗潮”也是新时期文学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悲愤”式悲剧文学审美形态的滥觞。
(3)、l第三节《寒夜》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特定时期下小人物的挣扎影像,作品通过他们生存挣扎,家破人亡的悲剧,揭示了战争环境中正直善良的小人物的生存困境。作品的艺术成就相当高。
(4)、▲反映中共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斗争。主要是长篇。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梁斌《红旗谱》 孙犁《风云初纪》 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周立波《山乡巨变》 杨沫《青春之歌》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 欧阳山《三家巷》 柳青《创业史》 赵树理《三里湾》冯志《敌后武工队》 冯德英《苦菜花》
(5)、《还魂草》是风格转变的代表作。这种风格演变有三个标志:
(6)、这一时期,尤其是1927年以后,中国近代小说的发展走向成熟,这一时期例如老舍的《老张的哲学》,巴金的《灭亡》,茅盾的《蚀》三部曲,鲁迅的《故事新编》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除此之外,还有众多年轻作家登上了历史舞台,比如沈从文,张天翼,吴组缃,沙汀,艾芜,李颉仁,丁玲等。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在1933年到1936年达到顶峰。1936年抗战爆发,小说的宣传功能加强,于是梁启超式的小说理论方式提升,而王国维式的小说理论方式下降。应时之作,例如“七月派”的写作,成为那时的主流。但是战争之于小说也有积极的一面,那就是让广大东部地区的人见识了广阔的中国。
(7)、反封建:《呐喊》《彷徨》的总主题。《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
(8)、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中国作家的大多数,选择和接受的主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但又常吸收现代主义的某些因素于其创作中。象征诗人首推李金发,象征诗的特点:朦胧、含蓄、暗示。无产阶级文学: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是创造社和太阳社。创造社主要人物有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等;太阳社的成员主要有蒋光慈、钱杏邨等。
(9)、1930年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1932年中国诗歌会成立。
(10)、55万知识分子被打成右派。文学界是重灾区。首先从报告文学作家刘宾雁开始,一系列青年作家,如刘绍棠、王蒙等,都遭到批判。
(11)、1955年5月13日,《人民日报》开始刊登“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毛泽东写了编者按语,断言胡风等人是“一个暗藏在革命阵营的反革命派别”,“是以推翻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恢复帝国主义国民d的统治为任务的”。
(12)、(小品散文)小品散文一般指的是散文中短小隽永而偏重于记叙、抒情、述感一类的文章,以即兴抒写作者日常观感、情思为其主要特色。小品散文一词最早出现在胡适1922年月写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一文中。小品散文在20 世纪20 年代盛极一时,出现了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冰心等一批著名作家,他们的代表作写得漂亮、缜密、雍容、雅致,显示了白话散文的实绩。30 年代小品散文分化拓展,抒情小品诗化倾向明显,闲适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等旁支曼衍。抗战以后小品散文的发展势头有所减弱,在大后方、华北沦陷区等地仍有所发展。
(13)、“诗体大解放”(湖师大-2008)是胡适在其《尝试集》的自序中提出的理论主张,倡导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胡适之体”诗。胡适这一主张的核心,旨在打破中国传统诗歌“五七言句法”的约束,提倡所谓白话文的自然文法,彻底放弃诗歌的形式要求。在新诗诞生过程中,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俞平伯是创作主力,经过他们的努力,新诗形成了没有一定格律,不拘泥于音韵,不讲雕琢,不尚典雅,只求质朴,以白话入行的基本共性。这种要求符合当时的五四破旧立新的语境,但是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新诗后来的“散文化”、“缺乏诗味”。
(14)、②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15)、《海滨故人》是庐隐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16)、⑦重获新生的中短篇小说:刘心武的《班主任》、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卢新华的《伤痕》、莫伸的《窗口》、邓友梅的《我们的军长》、周立波的《湘江一夜》、王愿坚的《足迹》、成一的《顶凌下种》、李陀的《愿你听到这支歌》、宗璞的《弦上的梦》等。
(17)、1984年,刘心武发表长篇小说《钟鼓楼》,该作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是刘心武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P95)
(18)、②表现角度:作家选取了一个最有表现力的角度,就是裕泰茶馆,三幕戏都在这里展开。“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茶馆联系着广泛的社会生活,从茶馆的变迁和茶馆里出现的人物和事件中,折射出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19)、革命胜利以后,我们一道捋着白须、游遍江南;
(20)、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规范下,美好的共产主义前景被空前的强化,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被作品所回避。
(1)、90年代的小说:历史题材很多,《康熙大帝》《雍正皇帝》
(2)、在我手中,d员介绍信紧贴着我的胸膛。我走进农村。我走进工厂。我走向黄河。
(3)、夫妇情感的抒写,写闺房之趣相思之苦,透露出性爱有信仰、人性与佛性的冲突,以及二者由共处到对抗的经路,而以人本主义对禁欲主义的胜利表明了作者终于弃佛入世的心路历程。
(4)、l “文革”后,创作热情更盛,发表了大量的短、中篇及评论,其中《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春之声》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蝴蝶》、《相见时难》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5)、①《茶馆》展现的社会背景、生命形态、人们的情绪愿望等方面具备了鲜明的中华文化特征。
(6)、语言运用上,“拟骚体”,挥洒,张狂,瀑布型,汪洋恣肆。王蒙对语言的运用有过人的才能,善于“以最公开的语言,传达最不宜公开也不易公开的灵魂秘密的说话艺术。”这种反讽,在王蒙其他的小说如《说客盈门》、《冬天的话题》、《一嚏千娇》等小说中都得到很好的运用。
(7)、分析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内容及意义。
(8)、左联主要贡献:①组织各种团体,推动左翼文学发展;②同国民d文化“围剿”展开斗争;③重视理论批评,研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④开展文艺大众化运动;⑤开展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③重视培养文学青年。主要错误:①理论上的教条主义和机械论;②组织上的关门关义、宗派主义。
(9)、旧的叙事形式削弱了新的内容的表达。“要将这新的现实装进旧瓶里去,一装进去就炸了。”(老舍)“旧形式在尽量地限制着、改造着和压杀着新的内容。”(冯雪峰)
(10)、简析《四世同堂》中祁老者的形象:祁老者是“四世同堂”的祁家的长者:他思想守旧,胆小怕事,顽固地想照陈旧的法规维持全家族的生活。当侵略者点燃的战火烧到家门口的时候,他还一厢情愿地力图保住自家的安宁。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他似乎置若罔闻。他持有传统观念的偏见,瞧不起大杂院的普通人家。当战争初起时,他认不清日本侵略者的野心,但随着残酷的战争现实击碎了他安度晚年的幻梦,他心中逐渐萌生了仇恨和反抗的种子,他怒斥侵略者的罪恶和卖国者的丑行。老一辈北平市民觉醒的过程,在祁老者身上得到了信服的反映。
(11)、(鸳鸯蝴蝶派)鸳鸯蝴蝶派发端于20 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期间,代表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等,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小说的主要题材是言情,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文学革命对其进行批判,其中以文学研究会的批判最为激烈。鸳鸯蝴蝶派重视文学的娱乐作用有其合理性,但把游戏消遣作为文学的唯一目的则有失偏颇。
(12)、1917年初,陈独秀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后迁京,并从1918年1月号起改为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钱玄同等轮流编辑,周作人、鲁迅也为该刊撰稿,实际形成了反封建的思想文化战线。由于当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新旧思潮在北大讲坛竞争的结果,大大促进了“新思想,新学术”的发展,新文化运动也借由北大的学术自由空气而推波助澜,并最终导致1919年的“五四”爱国学生运动。
(13)、此外还有反映抗美援朝生活的作品,路翎《洼地上的“战役”》等。
(14)、迫切希望实现现代化的理想受到了现实的阻力,情绪受挫的情况下回顾历史成为必然。
(15)、语言富于幽默感,娴熟的白描技巧,构成独特的风格。
(16)、上弦的月亮已经弯在天边,除了海浪拍打着岩石的声音,海边早已悄无人声,可是这两个年轻人还一同在海边的沙滩上徘徊着、谈说着。林道静的心里渐渐充满了一种青春的喜悦,一种绝处逢生的欣幸。对余永泽除了有着感恩、知己的激情,还加上了志同道合的钦佩。短短的一天时间,她简直把他看作理想中的英雄人物了。
(17)、《纪要》:全面阐述了激进派别“文艺纲领”的纲领和策略。在批判旧文艺的同时,要创造新文艺,题材上“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艺术方法要“采取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