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风文案 >

精选108句清明古诗杜牧(清明古诗杜牧翻译)

清明古诗杜牧

1、清明古诗杜牧的思想感情

(1)、②欲断魂—形容愁苦极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2)、《同锦州胡郎中清明日对雨西亭宴》(唐)张籍

(3)、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4)、这里是朗读者的聚集地,你来朗读,你来倾听!

(5)、全诗意境悠远、清新明快,留韵邈然、耐人寻味。《寒食》唐代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6)、杜牧写景抒情的小诗,文词清丽生动,意境简明爽朗。其诗在晚唐成就较高。

(7)、其二是江南的春天,低气压非常多。低气压里的云走得很快,风很大,雨很急。每当低气压经过一次,就会出现阴沉、多雨的天气。  

(8)、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赏析:自古清明是亲近自然游山玩水的日子,如今清明节已至,看着窗外的春色满园,不禁顿生感慨。

(9)、“断魂”,本是形容人们悲痛欲绝的心境。逝者已去,生者痛断肝肠,那种哭天抢地的悲情不可能持久,而对亲人的怀念却是永远难于割断,一个“欲”字,又使扫墓人此时此刻怀念逝者的那种断魂般的伤感呼之欲出。

(10)、词人将“空樽”、“青山”、“残月”等意象都加以人格化:空樽因无酒而啜泣,青山因入梦而无语,残月因窥人而当门。这种拟人的手法其实都是词人孤寂心绪的外化,即作者主观情愫的对象化。

(11)、②欲断魂――形容愁苦极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12)、穿过蓊蓊郁郁的杨柳丛,紧收马缰,马儿一声嘶鸣,抬头望去,佳人斜倚秋千,回眸一笑,连带啼叫的黄莺、漂亮的花朵,灿烂明媚的春光似要将人迷醉。

(1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两句是说,请教当地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远处的杏花山村。这是写“未来之美好”。在落拓之外,诗人因想借酒浇愁,而派生出一片诗意广阔的天空。这里面有闲适、有逍遥、有狂放、还有无惧与凛然,壮阔与疏朗。

(14)、昨天邻居家讨要了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赐百官,称为"新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各用不同的木材,易季时新取之火称新火)天蒙蒙亮的时候在窗前用火将灯点燃读书。

(15)、其三是清明前后,江南一带大气层里的水汽比较多,这种水汽一到晚上就容易凝结成毛毛雨。由于这些原因,因此清明时节下雨的天气特别多。

(16)、因此,蘅塘退士批注:“唐代宦者之盛,不减于桓灵。诗比讽深远。”

(17)、杜牧这首七言绝句诗已成了清明扫墓的千古绝唱,短短二十八个字,有景有情,唱出了江南清明那醉人的雨、花和酒,衬托着人们对远逝亲人的哀思,情真意切,恰到好处,似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意境深远,寂寞空旷。自古咏清明的诗作不算少,而至今未能见到有出其右者。

(18)、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19)、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

(20)、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月当门。

2、清明古诗杜牧

(1)、所著有《香台集》、《咏物诗》、《存斋遗稿》等。王磐:《清江引清明日出游》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2)、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是由己推及他人,着力写出人们的感情世界。纷纷的细雨下,自己不但彳亍孤行,见路上行人也是愁绪悲思,伤心欲绝,因为这些今天皆为悼念逝去的亲人。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刻写这春雨下的悲凉。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3)、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4)、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不,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音乐”。

(5)、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途中寒食》(唐)宋之问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6)、打卡形式:以朗诵和吟诵为主,同时也可以进行笔记的摘抄和默写。

(7)、又遇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诗人的焦虑和惆怅,遂向牧童打听酒家的所在,牧童便指点着远处的杏花村。前两句令人愁肠寸断心神恻然,后两句则开拓出广阔的想象空间。

(8)、像这样不用一字指斥,就达到讽刺效果的写法,就叫含蓄。我们仔细一琢磨,就能品味到里面暗含的讽刺意味。

(9)、这才是诗人和我们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长的地方。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10)、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清明的诗歌呢?把故事名称和作者留言在下面吧~

(11)、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他感叹地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12)、江南也有一杏花村。相传杜牧任池州(今安徽省贵池县)刺史时,颇好当地名酒。年年清明,就饮城西杏花村黄姓酒肆。从此记载来看,江南杏花村的可能较大。诗中还有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为什么清明时节这一带的天气总是“雨纷纷”呢?搞清楚这一点,是进一步确认杏花村究竟在何处的关键所在。 

(13)、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lian四声)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14)、贤愚干载知谁是④,满眼蓬蒿⑤共一丘。(注释)①桃李笑:形容桃花、李花盛开。

(15)、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语言=十分通俗易懂,写得自如之极。诗的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此诗用平水韵上平声“十三元”,“纷”为平水韵上平声“十二文”,借用作第一句韵脚。此法宋以后诗人多有效仿,以致约定俗成。诗中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情感又由低而高、逐步上升、最后达到高潮。

(16)、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

(17)、韩翃《寒食》赏析作者背景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唐代诗人。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18)、张继:《闾门即事》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宋代黄庭坚:《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笃天地龙蛇蛰,两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封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邱。

(19)、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赏析: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

(20)、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清明古诗杜牧翻译

(1)、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者,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诗是讥讽宦者的得宠。

(2)、这首诗是作者触景生情之作,用对比的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虽然诗人看到的是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字里行间。

(3)、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4)、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5)、与此相反,晋国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悠悠干载,贤愚混杂,谁是谁非?最后都是掩埋在长满野草的荒坟中。

(6)、宋之问:《途中寒食》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7)、《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8)、你的一个(在看)一个(分享)一个(评论)我都当做是你的一种喜 欢~

(9)、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10)、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赏析:这是作者上坟时的感受。

(11)、所以“只愁余”。《清明》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12)、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13)、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赏析:由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

(14)、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15)、小朋友们,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下清明节的历史:

(16)、这一天正是清明节,诗人杜牧在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17)、注词释义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18)、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扬扬的漫天漂洒,路上的行人一个个情绪低沉,面带忧愁之色。请问,往哪里去才有小酒店呢?牧童指了指远方那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

(19)、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20)、意思: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4、清明古诗杜牧PPT

(1)、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明绝句。历史上记录下这几个字:会昌四年(844)九月,杜牧迁池州刺史。

(2)、可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

(3)、这一年杜牧42岁,依旧行走在被贬谪的人生道路上。距他离开人世也不过八年光阴。在这剩下不多的光阴里,依旧被落魄、清贫、失意所围绕,“断魂”成为杜牧生命的底色。但他却不甘命运的安排,在逆境中寻找一颗自由的灵魂与生命的意义。他用无数绝美的诗句,书写着失意而又诗意的人生,成为晚唐天空中最耀眼的那颗诗星。

(4)、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十杏花村。

(5)、与晚唐诗人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约在阳历四月五日左右。

(6)、清明节的诗歌《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7)、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吗?不是的。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8)、同时诗中也唱出一个闻名千古的杏花村,而诗中所说的“杏花村”究竟在何处?今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9)、⑴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10)、.......................................................

(11)、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远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秉性贪玩的孩子们,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就像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说“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12)、清明:节气名,在阳历每年4月4日或5日。此诗《樊川诗集》及《别集》、《全唐诗》均未收。最早见于谢枋得编《千家诗

(13)、末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去处。“牧童”,是对问路的对象的点明与补充。“遥指”,远远地指着,诗人要找的去处可望可及了。牧童这一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味,已经使诗人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牧童遥指”把诗人与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在这里诗人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让人倍作振奋。《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此句作注脚。诗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

(14)、欲断魂――形容愁苦极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15)、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6)、《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17)、诗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的闻讯而喜,怎样的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的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的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付与读者的想象,为读者开拓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18)、这种人的人生萎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不要高官厚碌,宁可隐居山中。

(19)、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20)、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王孙公子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5、清明古诗杜牧朗诵

(1)、意思:清明节无花无酒像个野和尚般好没意思。

(2)、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民间有踏青郊游、扫墓祭祖等风俗。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

(3)、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4)、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极、王逢时五人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5)、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6)、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

(7)、雷惊天地龙蛇蜇③,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8)、人间有并刀可以剪断三江水,可这愁绪即使用并刀也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呵!古时并州出产的剪刀以锋利著称,杜甫有诗云:“焉得并州快剪刀,剪断吴淞斗江水。”姜夔有词云:“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

(9)、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chóng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10)、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闾门即事》(唐)张继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11)、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诗人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这一天,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是身处异乡。这天天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纷纷”二字形容那春雨连绵不断,而自己也被这连绵的春雨下得心烦意乱。这给人们一幅江南春雨弧行的画卷。

(12)、有人说是山西汾阳的杏花村,那里也出酒,而且出的是名酒。据记载,山西汾阳县城北15公里,有古井一口,俗称神井。古井上有一亭,名申明亭。据古碑文记载,井水“味如醴,甘馨清洌”,取水酿酒,馥郁芬芳,为汾酒和竹叶青酒的水源。杏花村酿酒始于北魏,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历代文人墨客,题诗刻碑,盛赞佳酿.神化传说中的“醉仙居”酒店,最为人乐道。有谓仙翁老道,衣著褴褛,三次饮酒,不付分文,巧吐芳香,清水成酒,变古井为神井。

(13)、在清明时节到来之际,在细雨纷纷飘落之时,道路上的行人,也如诗人一样落拓断魂。请教当地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远处的杏花山村。

(14)、江南的清明,一向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片湿雨,冷暖空气经常在此地交汇,从而形成阴雨绵绵的天气。

(15)、清明宋·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①,野田荒冢②只生愁。

(16)、这一年杜牧42岁,依旧行走在被贬谪的人生道路上。距他离开人世也不过八年光阴。在这剩下不多的光阴里,依旧被落魄、清贫、失意所围绕,“断魂”成为杜牧生命的底色。但他却不甘命运的安排,在逆境中寻找一颗自由的灵魂与生命的意义。他用无数绝美的诗句,书写着失意而又诗意的人生,成为晚唐天空中最耀眼的那颗诗星。这首诗无疑是写清明最绝妙的名篇佳作。其“断魂”二字,可作全诗诗眼,亦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如果说李商隐的诗歌像一位小家碧玉,总是那么心思缜密,捉摸不定,深情绵邈;那么杜牧的诗歌就像一位大家闺秀,显得大气率真,明丽动人,旷达秀艳。

(17)、杜牧,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太和二年(828年)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

(18)、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池州市贵池区秀山门外。

(19)、《寒食上冢》杨万里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20)、    此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1)、《寒食上冢》(宋)杨万里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诗人只用了“欲断魂”寥寥三个字,便将扫墓人对亲人的思念、对亡者哀悼的心境跃然纸上了。

(4)、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但是用来写雨,却是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种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倾盆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5)、生者与死者虽然幽冥永隔,却“不思量,自难忘”。特别是梦中夫妻相顾无言的情景,令人感动。

(6)、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7)、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后人学习继承的地方。

(8)、.............................................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