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风文案 >

精选79句龚自珍最有名的10首诗已亥杂诗(龚自珍最有名的10首诗拼音版)

龚自珍最有名的10首诗

1、龚自珍最有名的10首诗 古诗

(1)、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2)、他的许多诗既是抒情,又是议论,但不涉事实,议论亦不具体,而只是把现实的普遍现象,提到社会历史的高度,提出问题,抒发感慨,表示态度和愿望。他以政论作诗,但并不抽象议论,也不散文化。

(3)、创作背景:全诗结构严谨,起承转合章法井然,用朴素的语言直抒胸臆,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4)、北京出发时,龚自珍先后与吴葆晋、朱雘、黄玉阶、汤鹏、陈庆镛、何绍基、何绍业、潘谘、裕恩、周之彦、王继兰、托浑布、刘良驹、桂文灿、丁彦俦、戴綗孙、奎绶、黄纕云、江鸿升、步际桐、僧唯许瀚、吴式芬、徐松等同僚故友别过,每次相别都有诗作。这些人除了官员、僧人等显著身份之外,大部分都各有所业,遍及诗人、书法家、画家、经学家、金石学家、史地学者等各个领域。这是那个时代的精英。龚自珍之所以对京城有所眷念,这些精英显然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故此,每一首诗也几乎都是由衷的感慨,富于人间气息。告别潘谘时写道:“少慕颜曾管乐非,胸中海岳梦中飞。近来不信长安隘,城曲深藏此布衣。”告别王继兰时写道:“多君媕雅数论心,文字缘同骨肉深。别有樽前挥涕语,英雄迟暮感黄金。”告别托浑布时写道:“三十年华四牡腓,每谈宦辙壮怀飞。尊前第一倾心听,兕甲楼船海外归。”用不着举更多的例子,这些诗向我们展现了龚自珍出都时的那种难以排遣的心绪,雄奇而又苍凉。

(5)、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6)、从军疆场的壮志难酬令人怅惘,只能将对东南形势的忧虑情怀注满诗行。

(7)、其中就有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这位诗人--龚自珍,他不仅预感到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还写下诗文进行呐喊,试图唤醒统治者们振作起来,带领***走上复兴之路。

(8)、余世存:我刚下高铁就转地铁,谈不上对市容市貌的印象,但我许多好朋友都居住在西安,听说现在3分钟就能办成落户手续,而且也有朋友从国外回来定居西安,说明这个城市还是很宜居的,这是很好的事情。

(9)、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10)、到了扬州时,龚自珍又遇到了小云,另一位青楼女子。诗人这样写她的出场:“能令公愠公复喜,扬州女儿名小云。初弦相见上弦别,不曾题满杏黄裙。”我总认为,“初弦相见上弦别,不曾题满杏黄裙”比前面写灵箫出场的那句“大宙东南久寂寥,甄陀罗出一枝箫”更加可爱。

(11)、诗人一路南下来到清江浦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名叫灵箫的风尘女子。诗人是这样写她的出场的:“大宙东南久寂寥,甄陀罗出一枝箫。箫声容与渡淮去,淮上魂须七日招。”东南各省寂寥已久,因一个女子而变得璀璨起来,或者说,只为了等待一个女子的出现。这是何等的浪漫。辞官南归的诗人流连于此,灵感喷薄而出,“未免初禅怯花影”,“撑住东南金粉气”,“鹤背天风堕片言,能苏万古落花魂”,“盘堆霜实擘庭榴,红似相思绿似愁”。而最出名的当属这一首了:“风云才略已消磨,甘隶妆台伺眼波。为恐刘郎英气尽,卷帘梳洗望黄河。”英雄迟暮的诗人已经疲于宦海,才略消磨殆尽,只沉迷于温柔乡中的女子。可是,女子生怕他将平生英气真的消磨一空,于是在梳洗的时候,特意卷上窗帘,引导诗人望着不远处的黄河。为什么是黄河?因为黄河澜翻不穷,泥沙俱下,代表了一种英雄气象。这真是浪漫的极致。

(12)、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13)、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他们是***文化上升期的代表,他们很坎坷,怀才不遇,但是他们在那种文化氛围里面,心态是张扬的,是信心百倍的,没有我们感受到的这种无可奈何,但龚自珍最先感受到,并帮我们表达了,所以他能感染200多年来***这么多的精英。

(14)、只是他们不知道,诗人写这首诗可不仅仅只是为了祭神,而是大有深意,要不然一首祭神的诗,怎么跟人才扯上关系了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诗人隐藏在诗里面的深意吧!

(15)、在前去接眷属途中经过曲阜时,知县王大淮设宴款待了龚自珍。王大淮是龚自珍的庚午科(1810年)同年举人,那时是嘉庆十五年。龚自珍突然想起了“嘉庆文风”,他在诗中写道:“嘉庆文风在目前,记同京兆鹿鸣筵。白头相见冬山路,谁惜荷衣两少年?”在全部《己亥杂诗》中,这首诗算不得醒目。然而“嘉庆文风”四字后,而继以“白头相见冬山路,谁惜荷衣两少年”,颇使人生一种怅惘之感。道光十九年己亥,去嘉庆不远,但又似乎很远。这种感觉当然是很个人的,不必有任何深意。但是,按照一般的历史叙述,嘉庆与道光带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色调,一个据说是盛世的余光,一个是衰世的开始。在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夕,龚自珍己亥之行忽然吟了这么一首诗。难免让人感慨。

(16)、创作背景:此词牌以周邦彦所作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句,故取为调名。又名“玉簟秋”、“腊梅香”。重头六十字,平韵。

(17)、这一天,龚自珍坐着马车来到了江苏镇江的郊外。这时,他看见许多百姓聚在一起,堵住了道路。

(18)、赵翼(1727年~1814年)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诗人。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摹拟。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19)、曾经春风得意的我现在已经如倦飞的鸟一样,辞官回家过自在的生活。

(20)、法学博士解三酲说:“一个守序中立的当代人很难在私人阅读史中回避龚自珍,也很难在私人阅读的舒适区中完全了解龚自珍,《己亥杂诗》就是你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而余世存《己亥》就是勾连当下的钥匙链。”

2、龚自珍最有名的10首诗已亥杂诗

(1)、狄金森可以说是灵魂风景画的丹青妙手,但也不排斥***性的重大题材。她在相对意义上的内向,不是自由的选择,而是她那基本上作为家庭妇女狭窄的生活圈子强加给她的无可奈何的限制。

(2)、更让人没想到的是,余世存在其新作《己亥》中认为《己亥杂诗》中还蕴藏着龚自珍教大家如何摆脱中年油腻的智慧。

(3)、我为什么写这《己亥》,其实也是想告诉大家,只有从这样的书中才会对文化有直观的感受,但我写这本书也留下了一些遗憾,有些考据功夫做的不够,龚自珍的诗无论通俗或深刻,但背后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含义,值得仔细品读。

(4)、龚自珍的时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正是这样的时代,产生了这位近代史上启蒙思想家。他意识到封建的闭关锁国政策行不通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更加暴露出封建主义衰朽没落的本质。

(5)、壮岁:三十岁任一史官。髫tiáo年,幼年。“万一:谓参悟人生妙义之后境界顿开,柔情豪气两相交融。禅关,佛教称参悟教义时遇到的种种障碍。砉然,皮骨剥离声。美人如玉,弄玉吹箫引凤的典故,象征不屈追求。用荆轲刺秦典故,象征献身情怀。

(6)、张杨:您之前写过很多人物,这些人物里面,您曾提过龚自珍是您的开篇第一人,您跟龚自珍神交这么久是什么机缘?他是如何吸引您并写出这本书的?

(7)、弗罗斯特(1874—1963),***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学习两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8)、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出自清代龚自珍的《咏史》

(9)、东华:故宫东门。杨素曰:臣但恐富贵来***臣,臣无心图富贵。

(10)、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11)、她的语言,一洗铅华,不事雕饰,质朴清新,有一种“粗糙美”,有时又如小儿学语那样有一种幼稚的特色。在韵律方面,她基本上采用四行一节、抑扬格四音步与三音步相间,偶数行押脚韵的赞美诗体。但是这种简单的形式,她运用起来千变万化,既不完全拘泥音步,也不勉强凑韵,押韵也多押近似的“半韵”或“邻韵”,有时干脆无韵,实际上已经发展成一种具有松散格律的自由体。

(12)、在古代,人们认为,如果天气持续干旱,就一定要请风神和雷神出动,普降甘霖,才能恢复大地的生机。

(13)、《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十六岁。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14)、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家、思想家,维新志士。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四岁,与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并称为“戊戌六君子”。代表作品有《仁学》、《狱中题壁》、《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

(15)、诗中“万马齐喑”指的是千万匹马都像变哑了一样,默不作声,诗人用它来形容雷雨前沉闷、低沉的景象,大家想一想这样的景象是多么令人难受呀!

(16)、译文:在那繁华绮丽的江南富庶之地,无限的恩宠和肆意报怨齐集于名流士林。

(17)、先说两句闲话吧,余老师,您是第几次来西安?

(18)、弗罗斯特的著名诗集还有《山间》(1916)、《新罕布什尔》(1923)、《西去的溪流》(1928)、《又一片牧场》(1936)等。1949年出版了《诗歌全集》,以后仍陆续有新作发表。

(19)、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人材一作:人才)

(20)、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3、龚自珍最有名的10首诗拼音版

(1)、圣者饱与言,夫岂夸大陈。四海变秋气,一室难为春。

(2)、在这首诗中,诗人对死气沉沉、缺乏生机的社会现状,深表痛心,急切地希望巨大的社会变革迅速到来。

(3)、敦煌诗刊初心未变:在西部擎起一面***诗歌艺术的旗帜

(4)、释:四海都进入了秋季,一室很难保留住春天。指每个人都应关心***大事。

(5)、创作背景: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6)、有人说世界将终止于火,有人说将终止于冰。依据我对于欲望的体验我赞同那些倾向火的人。但如果不得不毁灭两次,我认为我懂得十分憎恨去说那毁灭的原因冰同样伟大绝伦会满足如此重任。未选择的路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呵,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7)、创作背景:相思不眠之际,没有什么可以相赠,只有满手的月光。诗人说:“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8)、在回乡的路上,他并没有停止对***命运的关注和担忧,百姓们请他写祝神诗,使他又一次受到了触动:如果说大地的生机要靠风雷的激荡,那么恢复***的生机,不是同样需要一场像暴风、像雷霆般的变革吗?

(9)、创作背景: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这两句诗还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还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10)、创作背景:这首《木兰花令》常被我们当做爱情诗来读,其实只要稍微下一点功夫的话,就会在道光十二年结铁网斋刻本《纳兰词》里看到词牌下边还有这样一个词题:“拟古决绝词,柬友”,也就是说,这首词是模仿古乐府的决绝词,写给一位朋友的。现在一般认为这个朋友就是指容若公子的知己,当时另一位诗词大家顾贞观。

(11)、创作背景: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12)、Q:人与人达成的共鸣是妙不可言,站在你和龚自珍达成共鸣的角度,用一句话简单的阐述一下你认为龚自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3)、赋诗抒怀和仗剑抗敌是我平生志愿,如今十五年过去,白白辜负了“狂士”声名。

(14)、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家、思想家、教育家,光绪廿一年(1895年)进士,曾与弟子梁启超合作戊戌变法,后事败,出逃。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定居上海辛家花园,主编《不忍》杂志。

(15)、龚自珍出生在浙江杭州,家里世代为官,外祖父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段玉裁。良好的家教,加上从小耳濡目染,使龚自珍不仅学识渊博,还立下了报效***的志向。

(16)、而到了杭州,诗人悼念了一位往昔的故人。这位故人是杭州的一位女子,似乎在前一年即1838年病危。诗人并未来得及见她最后一面。诗人是知道她病危、病逝的消息的:“拊心消息过江淮,红泪淋浪避客揩。”等到了杭州以后,诗人只能看着她生前的小楼,梳妆的镜子,想着她曾经的生活与足迹:“小楼青对凤凰山,山影低徊黛影间。今日当窗一奁镜,空王来证鬓丝斑。”诗人更进而哭诉道:“天将何福予蛾眉?生死湖山全盛时。冰雪无痕灵气杳,女仙不赋降坛诗。”好一句“生死湖山全盛时”! 

(17)、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是无法让他实现理想的。整个***就像一艘破船,处在风雨飘摇的境地,内部***腐败,民生艰苦,外部强敌环伺,把大量的鸦片输送进来,赚取不义之财,***害***的百姓。

(18)、讵(jù):岂,难道。表示反问。胜:比得过,胜得过。耦(ǒu):两个人在一起耕地。

(19)、创作背景:作者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家、军事家曹操,此诗约作于公元208年初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诗一开头便无限感慨地吟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壮志。

(20)、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4、龚自珍最有名的10首诗意思

(1)、袁枚(1716-1797),汉族,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与纪晓岚素有“南袁北纪”之称,袁枚倡导“性灵说”,为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与赵翼、张问陶并称乾嘉性灵派三大家。

(2)、而要想推动变革顺利进行,就需要有各种各样有用的人才。于是,诗人借着与天公的对话,发出热切的呼吁:请朝廷打破各种陈旧的规定,破格推荐、使用各种人才吧!

(3)、译文: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4)、田横壮士今在何处?难道都已封官拜爵、归顺大汉朝廷?

(5)、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

(6)、千古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7)、龚自珍在很多领域,比如建国方面、社会改造方面都有很多设想,并且都实现了,比如说他预言***必须建省,只有建省,***才不会成为一个国际关系敏感地带。中央***可以直接管理,以便它跟内地的融合。一个书生50年前提出这样一个建言,很了不起。

(8)、为什么龚自珍在***近现代文化史上这么重要呢?我在北京跟很多人讲过说龚自珍就是现实版的贾宝玉,很多人都听傻了,这个话不是我说的,是著名的红学专家周汝昌先生说的,***文化史上第一次对少女有至高无上赞美的就是红楼梦,借助贾宝玉说的“天地钟灵毓秀”,就是说女孩子没有出嫁之前,是世界上的无价之宝。龚自珍有一个很有名的句子“世上光阴好,无如绣阁中”,是说世上光影最好的地方就是女孩子的闺房,“静原生智慧,愁亦破鸿蒙”,想起了少女感觉特别的安静,***文化特别推崇静,静能生智慧,最后那句就是说女孩子突然没来由的哭了,青春期的女孩没有谈恋爱,突然会忧愁,但龚自珍说不要紧,愁能把懵懂未开的世界忽然打破。所以你们看龚自珍这个诗非常的温情,对女孩子确实是有一种至高无上的礼赞。这是龚自珍跟贾宝玉的相似。

(9)、因此,诗人在开头便赞颂了风神和雷神的法力无边:

(10)、我们这代读书人有这么好的研究条件、研究范式,其实足以让我们对***未来10年、20年做一个预判,但我们预判不了,可龚自珍的预判很坚定,且有信心。

(11)、在道光十九年,也就是鸦片战争发生的前一年,四十八岁的龚自珍因为不满官场的黑暗,决定辞去官职,回到故乡。

(12)、她写自然如家园。常有细致入微、准确生动的描绘。有些平凡的景象,在她笔下总能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置疑,确实存在,而又不曾为常人意识到的美。

(13)、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4)、A:其实龚自珍跟我是同一个精神家族的人,包括很多人说,如果龚自珍有朋友圈,他的朋友圈是什么样子,我马上想到我自己的朋友圈,想到我好几个朋友的朋友圈,我们其实是同一类人,我们身上都有家国情怀。

(15)、用拿破仑的一句话来说,***这时候就像一头沉睡的狮子,无论什么样的呐喊也是唤不醒它的。就在诗人写下这首诗的第二年,鸦片战争爆发,本来又穷又弱的***从此坠入了战争和苦难的深渊。

(16)、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17)、创作背景: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18)、弗罗斯特的诗歌最初未在***引起注意,1912年举家迁往***定居后,继续写诗,受到***一些诗人和***诗人埃兹拉•庞德的支持与鼓励,出版了诗集《少年的意志》(1913)和《波士顿以北》(1914),得到好评,并引起***诗歌界的注意。1915年回到***,在新罕布什尔州经营农场。他的诗名日盛,于1919191943年四次获得普利策奖,并在几所著名的大学中任教师、驻校诗人与诗歌顾问。他晚年是***的一个非官方的桂冠诗人。在他75岁和85岁诞辰时,***参议院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的诗歌在形式上与传统诗歌相近,但不像浪漫派、唯美派诗人那样矫揉造作。他不追求外在的美。他的诗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他的诗朴实无华,然而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的《白桦树》一诗,写一般人总想逃避现实,但终究要回到现实中来。《修墙》写人世间有许多毫无存在价值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墙。除了短篇抒情诗外,他有一些富于戏剧性的长篇叙事诗,刻画了新英格兰乡间人物的精神面貌,调子比较低沉,亦颇有特色。在格律方面,弗罗斯特爱用传统的无韵体和十四行体的各种变体,在节奏上具有自己的特色。

(19)、他身上有一种张力,语言雄奇、温柔、瑰丽。读过西方哲学的人都知道,20世纪西方有一个语言转向,大家感觉语言跟我们的精神生命密切相关,大家会讲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这是年轻人知道的。而***近代史上的语言转向,就是龚自珍的太老师——戴震先生率先发动的,龚自珍更是语言学转向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把历史和现实问题纳入汉语言当中,这种语言摆脱了传统考据那种小学工夫,直指人心,导致龚自珍的语言有一种魔力,为什么龚自珍会在200年来得到***精英阶层的喜欢,因为他是一个金句大王。他去世的时候,诗文被一代又一代的士大夫和诗人偷用,后来这个现象演化成诗歌史上一个很奇特的现象——集龚。集龚你们都知道,这是文人的游戏,就是说梁启超从宋人或者杜甫的诗里面看到一个句子喜欢,跟他的句子集成另外一首诗,这样的现象是文人的雅好,但是没有人有像龚自珍的诗一样,这么多人去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及内容相关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