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散文
1、龙应台散文精选摘抄
(1)、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后去德国、美国等。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结婚。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
(2)、同名主打篇《目送》,这篇文章分成两个段落,
(3)、因为失去了这一切,所以难民家庭那做父母的,就把所有的希望,孤注一掷地投在下一代的教育上头。他们仿佛发现了,只有教育,是一条垂到井底的绳,下面的人可以攀着绳子爬出井来。
(4)、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5)、这也难怪现在催生出那么多出租女友了啊。真的是被逼无奈之举啊,只要你没女友、男票,家里七大姑八大姨三天两头往你家跑,好似成了他们的头等大事,非要让你觅得一人才罢休。可姑娘们、小伙们,这一辈子的大事一定要几多斟酌啊。性格、爱好、习性,有些细节,虽看着并无大碍,但这些却是你们今后的话题,共同的话语,床头的谈资。这不仅能促进感情,还能使你们能够相互学习,寻找不足,以此修正。
(6)、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7)、过了几天,安德烈突然说:“我们一起去买菜好吗?”
(8)、“或许是一个十年不逢的老友。久不通讯,但是你记得她在小院里种的花香,记得她念诗时哽咽的声音,记得她在深夜的越洋电话里谈美、谈文章、谈人生的种种温情。”
(9)、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10)、你怎么那么傻,居然相信电话里说的话。你是怎么考上大学的,不会是塞钱进的吧。你脑子怎么那么简单,里面装的是什么啊。以前不知道这些手法早就公之于众了嘛,平时不知道注意点啊。骗子那么多,自己怎么不好好防范啊你,真是的······
(11)、这里是朗读者的聚集地,你来朗读,你来倾听!
(12)、怎么会这样呢?三月杂树生花、柳絮满天时,很多人会得花粉热,泪水喷嚏不停。但是,有人得过“杜鹃忧郁症”吗?
(13)、我当了妈妈以后,轻而易举地活成了我妈的翻版,成为了我最讨厌的样子,我一度非常沮丧,觉得自己很没用,我后来才知道在女儿眼里那时的我象个怪物,她总是怯怯地看着我,在我面前小心翼翼。
(14)、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5)、在罗马、蒙古和日本原住民的远古传说里,狼都是高贵和力量的象征,但是挡不住污名化。人类对狼族进行理直气壮的"种族大屠杀",到了二十世纪,欧洲和北美的森林里,狼已经基本被清算干净。
(16)、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17)、”作为从大陆到台湾的移民,除了父母兄弟,小时候的龙应台没有其他家族亲人,因为这一背景,她对许多“人生基础课程”的学习有着严重的时间上的延迟。
(18)、何凡本名夏承楹,出生于1910年12月22日,祖籍台湾。早年毕业于,曾任《华北日报》、《世界日报》编辑,一九四八年赴台后曾任《联合报》主笔,《国语日报》社长、发行人等职务,著有《何凡游记》、《包可华专栏》、《何其平凡——何凡散文》等书。
(19)、200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李登辉颁赠二等景星勋章,2003年及200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陈水扁先后颁发第二届总统文化奖百合奖、二等卿云勋章。
(20)、《目送》是龙应台在父亲去世后逐渐体会的一些感悟,而在这本散文集中的最后一章有篇《注视》。她这样描述她病重的父亲。
2、龙应台散文代表作
(1)、真正的朋友,不会给你锦上添花,却会为你雪中送炭;不会与你天天肆意人生,却会让你明白时间可贵;不会让你独自一人,Ta永远在你身后,在你倒下时全力支撑。这才算得上叫朋友,称兄弟。朋友就像是一壶酒,越久越醇,越醇越好。
(2)、那么,有没有什么,是我二十岁前不相信的,现在却信了呢?
(3)、他把顶级的澳洲牛排肉展开,放在一旁。然后把各种香料罐,一样一样从架上拿下来,一字排开。转了按钮,烤箱下层开始热,把盘子放进去,保持温度。他把马铃薯洗干净,开始煮水,准备做新鲜的马铃薯泥。看得出,他心中有大布局,以一定的时间顺序在走好几个平行的程序,像一个乐团指挥,眼观八方,一环紧扣一环。
(4)、有的,不过都是些最平凡的老生常谈。曾经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色即是空”,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有点信了。曾经不相信无法实证的事情,现在也还没准备相信,但是,有些无关实证的感觉,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5)、曾经相信过海枯石烂作为永恒不灭的表征,后来知道,原来海其实很容易枯,石,原来很容易烂。雨水,很可能不再来,沧海,不会再成桑田。龙应台散文原来,自己脚下所踩的地球,很容易被毁灭。海枯石烂的永恒,原来不存在。
(6)、带孩子谁带谁亲,累谁亲谁,我和我姥姥感情很深。
(7)、那狼,不但会装出妈妈嗲嗲的声音,还会用面粉把自己的手敷成白色。三只小猪,那更别说了,被个大野狼搞得倾家荡产。最后,当然是邪不胜正,野狼总是会死的,而且格林总让它们死得很难看。小红帽的大野狼是被猎人的枪给轰死的,七只小羊的大野狼是淹死了以后再被开膛破肚的。
(8)、“他的嘴不能言语,他的眼睛不能传神,他的手不能动弹,他的心跳愈来愈微弱,他已经失去了所有能够和你们感应的密码,但是你天打雷劈地肯定:他心中不舍,他心中留恋,他想触摸、想拥抱、想流泪、想爱······”——《注视》
(9)、是秋天,海风徐徐地吹,一枚浓稠蛋黄似的月亮在海面上升起。
(10)、然而,又不那么简单,因为,和这个世界上所有其他的人都不一样,我们从彼此的容颜里看得见当初。我们清楚地记得彼此的儿时——老榕树上的刻字、日本房子的纸窗、雨打在铁皮上咚咚的声音、夏夜里的萤火虫、父亲念古书的声音、母亲快乐的笑、成长过程里一点一滴的羞辱、挫折、荣耀和幸福。有一段初始的生命,全世界只有这几个人知道,譬如你的小名,或者,你在哪一棵树上折断了手。南美洲有一种树,雨树,树冠巨大圆满如罩钟,从树冠一端到另一端可以有三十公尺之遥。阴天或夜间,细叶合拢,雨,直直自叶隙落下,所以叶冠虽巨大且密,树底的小草,却茵茵然葱绿。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铁轨,倒像同一株雨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尺,但是同树同根,日开夜阖,看同一场雨直直落地,与树雨共老,挺好。
(11)、她曾在议会的中心,在充满硝烟戾气、唇枪舌剑的地方。躲过语言的锤击,偷偷看着经文美丽的字:
(12)、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情色彩的语言运用上。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
(13)、早年入读淡江中学、彰化青年师范学校毕业,兵役期间因高烧不退造成听力障碍。战后就读台大中文系,因听力障碍,只好辍学。
(14)、笔名除琼瑶外,还曾用过凤凰、心如。琼瑶创作小说主要代表作有《窗外》、《潮声》、《水云间》、《一帘幽梦》、《心有千千结》、《梅花烙》、《海鸥飞处彩云飞》和《彩霞满天》等。
(15)、曾经相信过文明的力量,后来知道,原来人的愚昧和野蛮不因文明的进展而消失,只是愚昧野蛮有很多不同的面貌:纯朴的农民工人、深沉的知识分子、自信的政治领袖、替天行道的王师,都可能有不同形式的巨大愚昧和巨大野蛮,而且野蛮和文明之间,竟然只有极其细微、随时可以被抹掉的一线之隔。
(16)、之后,我目送着爷爷的身躯,被送往火场,装入盒子,放入地下,永世掩埋。这大概,就是目送吧。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17)、因喷门癌而再也不能进食固体食品的爷爷,短短一个月就只有不到100斤。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皮包骨是什么样子,皱软的皮肤坍塌在日渐疏松的骨骼上,血管清晰可见,骨骼棱角分明。这个世界上居然还有如此恶毒的病症,让我始料未及,却又无可奈何。
(18)、德国环保部今年二月开了一个很正经的会议,主题是:"谁怕大野狼?"穿西装的人们坐下来热烈地讨论:欧洲森林里消失了一两百年的灰狼又回来了,该怎么处理?
(19)、但我们不是。我们不会跟好友一样殷勤探问,不会跟情人一样长相厮磨,不会跟夫妇一样同船共渡。所谓兄弟,就是家常日子平淡过,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各自做各自的抉择和承受。我们聚首,通常不是为了彼此,而是为了父亲或母亲。聚首时即使促膝而坐,也不必然会谈心。即使谈心,也不必然有所企求——自己的抉择,只有自己能承受,在我们这个年龄,已经了然在心。有时候,我们问,母亲也走了以后,你我还会这样相聚吗?我们会不会,像风中转蓬一样,各自滚向渺茫,相忘于人生的荒漠?
(20)、这本书,是我在大学时候开始读的,不是说它有多迷人,而是它其中阐述的一种精神,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欠缺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可以说,构建出美国当下社会的基本精神形态,《光荣与梦想》这本书中提到,美国的稳定,是中产阶级社会的稳定,和他们对社会秩序构建的自发的行动和努力。这些都是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相关,反观我们当下的社会,是不是缺少一些精神呢?
3、龙应台散文名篇
(1)、时政作为文化部长的龙应台,对于政史是愤慨而热烈的。深处明争暗斗、暗流涌动之中心,看的自然比寻常百姓更透彻,更直观。那些人前打躬作揖,做尽谦逊礼让之态,背后中伤设陷、落井下石、伤口涂盐之举。她看的太多,太多了。
(2)、什么视频引起我女儿这么大反应,就是爹妈齐上阵陪娃写作业的一段小电影。
(3)、相信与不相信之间,彷佛还有令人沉吟的深度。
(4)、一段好的婚姻,对于两人是相对的,那种格局的提升,性情的改善,层次的升华,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并改变着彼此。《鲁豫有约》中,有一期对陈凯歌和陈红夫妇的采访。整个过程中,不难发现陈凯歌在思想层面对于陈红的影响是巨大的。你会发现,陈红变的越来越陈凯歌了,很多的遣词造句,很多的语言,一定是先是陈凯歌的,然后两人在一起时间长了,彼此之间的那种耳濡目染,你会不知不觉的会说对方的话,会用对方的语言。这种改变只有一段美好的婚姻才能体现。我想,当年陈红没有遇见陈凯歌的话,那她定不会变的如此通识豁达、字字珠玑。
(5)、“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6)、“格物总论”称杜鹃为“冤禽”。读到这两个字,我赶忙把窗关上。“冤禽,三四月间夜啼达旦,其声哀而吻血。”李时珍只说他“哀切”,这里说他“哀而吻血”了,彷佛杜鹃哭得一嘴湿淋淋的鲜血。此时窗外一片黝黑,杜鹃一声比一声紧迫,我打了一个冷颤。这比爱伦坡的”乌鸦”还要惊恐。
(7)、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8)、此前,五十多岁的她,从未经历过任何至亲的死亡。
(9)、女儿小学4年级时,我在辅导作业时差点铸下大错,暴怒之下我把钢笔向女儿胡乱扔了过去,差点就扎到了眼睛,女儿和往常一样,还是木然地站在那儿等着狂风暴雨的结束,我却在那一瞬间突然内视到自己的愚蠢。
(10)、2002年12月21早上在台北病逝。其妻为台湾知名作家林海音。
(11)、可这哪有那么容易啊?!面容、财富、事业、人品、家境、素养,缺哪一样都是以后的导火索。爱情是两个人的事,但是结婚却是两个家庭的事啊。不被亲人祝福的婚姻不会幸福,不被父母认可的婚姻终会坍塌。茫茫人海,想觅得一人白首,实属不易。
(12)、一个社会只追求“精英”的人生,寻找成功的典范,期许富有的生活。那就像一个幻境,一个美梦,沉醉其中,但却不切实际,甚至扭曲灵魂。最近的电信诈骗徐玉玉案,就是一个很好的警示。要知道,徐玉玉是在报完警后回家的过程中猝死的,为什么恰巧是在回家的路途中。因为,她大概想到了可能即将面临的狂风暴雨。
(13)、亲情“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目送》
(14)、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15)、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16)、还有我自己,总是有读不完的书,写不完的字,走不完的路,看不完的风景,想不完的事情,问不完的问题,爱不完的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忙,忙死了。
(17)、啊?不是说还能坚持两三天的嘛?不是说可以缓解的吗?不是说好了再等等的吗?为什么不叫我起来,为什么没让我看最后一眼,说最后一句,道最后一别?为什么我睡的那么死,居然那么大动静都没醒?为什么,为什么,那么快、那么匆匆······
(18)、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19)、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20)、钟肇政曾任国民小学教师、东吴大学东语系讲师、台湾客家公共事务协会理事长、总统府资政。
4、龙应台散文《目送》
(1)、我的阳台面对西南,而杜鹃北向而鸣,难怪了,它每天正是冲着我的阳台在叫的。“夜啼达旦,其声哀切”,李时珍显然也曾因为杜鹃的哀啼而彻夜失眠
(2)、李昂(1952—)台湾当代著名小说家,原名施叔端,台湾彰化鹿港镇人,台湾著名现代派作家施叔青之妹。台湾中国文化学院哲学系毕业,美国奥立冈大学戏剧硕士,后任教。
(3)、汤面端上桌时,安德烈,吃了两口,突然说:“青菜哪里来的呀?”
(4)、张小娴 ,关于爱情的较多吧,看过《相逢》、《拥抱》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