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弹琴退司马懿
1、诸葛亮弹琴退司马懿成语
(1)、《三国志》中记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什么意思?诸葛亮没有出来辅佐刘备的时候,在家种地隐居。平时的娱乐生活就是唱他自己作词作曲的《梁父吟》。
(2)、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由此还产生了千古名言,“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事实上,在诸葛亮空城计前,司马懿就因为诸葛亮的反间计,结果受到曹叡的猜忌而丢了一次官。如果这次把诸葛亮抓住了,自己就没有利用价值了,原本就对自己怀疑的曹叡,很可能就会痛下杀手,最大威胁还在,自己就能高枕无忧。
(3)、看来,《三国演义》里的空城计,是有很大的虚构成分了。
(4)、这样,司马懿就给自己创造了生存空间和发展余地。等到把诸葛亮“磨死”之后不久,他就退居幕后就装起病来,似乎不久于人世了,借以麻痹政敌减少猜忌,暗中密谋、等待时机、发动政变,最终夺取了曹魏的大权。(至于忠、奸之说,应另当别论。追根求源他曹魏政权也是从别人手中篡夺来的,这属历史的轮回报应。)
(5)、在空城计中,魏军将领司马懿完全沦为了成就诸葛亮传奇的背景板,也成为了历史笑柄。在很多人看来,司马懿是一个胆小如鼠的人。而无数后世学者认真探析历史后,却发现真相并非如此。
(6)、那是在公元234年,诸葛亮于54岁第五次率军北伐,这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次北伐。这次北伐至八月时,诸葛亮因积劳成疾而病倒,病情日益恶化,司马懿得知诸葛亮重病的消息之后,大喜,以为击败蜀汉大军的机会终于到了,于是,亲自率领大军袭击蜀军后方,并且步步逼进,蜀汉军队已危在旦夕。
(7)、而且哪怕是真的,司马懿知道诸葛亮兵少,如果怀疑他有伏兵,谨慎一点就是了,干嘛要退兵呢?所以裴松之直接就否认了这件事的真实性和逻辑性。
(8)、“(后主建兴)六年春,(亮)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
(9)、死,后知半夜水冷毒散方渡无事。马岱于夹山峪夺了蛮粮。二洞主擒孟获见孔明,获
(10)、(哑泉,灭泉,黑泉,柔泉)败蜀兵。孟获之兄孟节为蜀兵解毒,蜀兵掘地得水。蛮
(11)、方二十一洞主杨锋擒孟获献孔明,孔明五纵之去。
(12)、历史上,司马懿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对于很多《三国演义》的读者来说,《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诸葛亮六出祁山,意图北定中原,与魏国都督司马懿对阵沙场了。
(13)、因为魏主曹睿最害怕两大敌人,一个就是蜀国的诸葛亮,另一个就是司马懿。深知司马懿有反叛之心,迟早会取代魏主。所以,魏主曹睿先利用司马懿杀掉诸葛亮,等诸葛亮一死,司马懿利用的价值也就没了,魏主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下一个必杀的人就是司马懿。
(14)、先说马谡是谁,马谡把诸葛亮当成父亲一样,因为受哥哥马良托付…虽然挥泪斩马谡是情非得以。
(15)、三国时期,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追击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随后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诸葛亮等人早已离去,最终大胜司马懿。
(16)、因为街亭之败,诸葛亮反应不及,身边缺兵少将,才被迫“唱”了一出空城计。
(17)、但诸葛亮“空城计”这件事确确实实是记载在史书中的。
(18)、城不下,向姜维求计。姜维诈降曹真,费耀替曹真出征,中计自刎,蜀兵三至祁山。
(19)、孔明于多洱河畔设寨,坚守不出,待获兵疲乏而四擒四纵。秃龙洞洞主以的毒之四泉
(20)、《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也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
2、诸葛亮弹琴退司马懿讲的什么
(1)、因为司马懿知道,如果诸葛亮死了,自己就是历史上的韩信,鸟尽弓藏就是他的下场。当然诸葛亮也是看出来了这点,诸葛亮也知道,司马懿进攻,诸葛亮必死无疑。但是诸葛亮的琴声告诉司马懿,如果我死了,你也就活不久了。司马懿大局观强大,考虑事情长远。不能杀诸葛亮,杀了诸葛亮对自己没有好处,但是可以一直对付诸葛亮,在对付的过程中慢慢的掌握兵权,等到时间到了,诸葛亮也活不久了,自己也掌握了兵权,就可以反水,自己当大佬。当然最后天下尽归司马氏。
(2)、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 琥侯弹琴退仲达
(3)、其二:影响了司马懿的正常抉择!因为当司马懿听琴时,诸葛亮的琴音所传达出的消息(营造的境界等),比如会对司马懿产生影响。如在《军师联盟》中所表现的那样,司马懿在城下听琴后幻想而出的,他跟诸葛亮单独对抗的场景。
(4)、凭司马懿机智谋略,怎能不了解15万大军与小小西城所形成的军事态势?马谡的前锋精兵已被歼灭,又乘胜连下三城,蜀军其余各部都受到重创,此时的西城已在司马懿的“瓮中”,胜券在握。司马懿对诸葛亮的总兵力和大概部署也早已心中有数,一座小小的西城,即使“十面埋伏”,充其量也不会超过一二万人,是“空城”也罢,是“实城”也好,先派几千名先遣小分队攻打西城的四门,其虚实便立见分晓,还用得着竖起耳朵“听琴声”吗?这是连中等智商的下级军官都懂得的军事常识,何况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不带扩音器的古琴声,在当时纷扰嘈杂的战场野外,充其量也不过传播到几十步开外,当在硬弓、强弩的射程之内,司马懿一路风风火火的追来,岂能一箭不放,一弩不发,空手而退往返徒劳呢?他单单是为了欣赏诸葛亮的“琴声”而来的吗?肯定不是!如果诸葛亮当时不在西城,西城肯定会轻而易举地落入司马懿的手中,城中尚未转移的物资也统统成为司马懿的战利品。
(5)、当此关头,双方兵力的对比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孔明的意念中,必须要与滚滚而来的十万雄兵决然相抗,这样一股信念不知不觉地流露于琴声,于是便有了足以抵挡千军万马的气势。
(6)、至今流传甚广的琴曲《高山》、《流水》,硬是有不少人相信那就是当年钟子期被面试的考题,甚至还有人在公开场合言之凿凿地向听众科普:这是流传至今最古老的琴曲了……试问,如果你弹了一曲《高山》,我马上听出来:“你刚才弹的是高山!”然后你又弹了一曲《流水》,我又说:“你弹的是流水!”你会因此而认为我就是你的知音么?
(7)、孔明不用魏延长驱直入之计,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赵云杀死西凉大半韩德
(8)、第二场:陆逊羽扇纶巾,大摆空城计,终反败为胜。陆逊,20岁就被周瑜发现,并引荐给孙权,从此跟随孙权、周瑜南征北战,后来,在周瑜英年早逝之后,鲁肃、吕蒙相继接替周瑜,陆逊的才能开始展现,并于吕蒙任大都督期间,设计一举俘虏关羽,为孙权拿下荆州立下汗马功劳,从此,东吴进入陆逊时期。陆逊任大都督伊始,于公元221年到222年,陆逊指挥东吴大军在夷陵一战大败刘备,刘备因此气死在白帝城,陆逊从此名享天下,成为三国时期顶尖的统帅,比肩周瑜、诸葛亮、司马懿。后来,又于公元228年,陆逊率领东吴大军,在石亭一役大败曹休率领的十万大军,曹休因此被活活气死,如果不是陆逊保守,那东吴可以直捣曹魏老巢,三国的历史或许会重新改写。陆逊因此一役被孙权拜为东吴上大将军,地位高于三公。
(9)、明。孔明于刘备死后立刘禅为帝。曹丕趁备亡用五路大兵夹攻之。后主亲往相府请孔
(10)、曹睿更不放心了,怎么才能制服司马懿呢?大都督曹真献计,要曹睿效仿当年汉高祖刘邦,伪游云梦捉韩信的办法,擒住了司马懿,夺了司马懿兵权,打发司马懿回老家种地去了。
(11)、想到这些,司马懿才下令军队停止前进,等他确认城头上弹琴的,确实是诸葛亮时,司马懿果断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12)、但是,百弟发现,史料当中确实有诸葛亮用空城计的记载,只不过,不是在西城,也不是在街亭之战后。
(13)、第八十五回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14)、第八十七回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
(15)、他知道司马懿是个高手,一般的高手,即便亲近如蜀中大将关羽、张飞等,也只是大叹诸葛亮的谋略之能而已,而司马懿,他能更深地看透自己,他是高手中的高手。诸葛亮却正是深入地利用了这一点,成功地实施了他的心理奇谋战。这不是一场眼见的烟硝之战,他争胜于无形。然而,如果就只因对司马懿的了解,而诸葛亮就因此取胜,那司马懿也就不是高手中的高手了。为了取胜,诸葛亮显露出更令人叹服的本事,所以司马懿是输得心服口服;不,司马懿应该是震撼于诸葛亮,才有后来"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事情发生。诸葛亮在城楼上焚香弹琴,怎么就让高手中的高手司马懿震惊了呢?这难道不是诸葛亮的故作悠闲态的心理战而已吗?当然不,它是这场高手相争中最重要的攻坚战役,成不成在此一举!
(16)、笔者认为司马懿确实有要故意放走诸葛亮的嫌疑,为什么这么说呢?
(17)、司马懿上任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了孟达的反叛,然后派张郃为先锋,直取汉中咽喉街亭。
(18)、司马懿既然能从琴声中听出千军万马,我相信孔明的琴声里确乎是有千军万马的。
(19)、司马懿遇到的对手是诸葛亮。诸葛亮对司马懿的了解也是极深的。
(20)、司马懿已经看出秦岭之西的街亭以及旁边的列柳城都是汉中咽喉,诸葛亮想欺负曹真曹子丹没有准备,一定会攻取街亭。
3、诸葛亮弹琴吓退司马懿
(1)、裴松之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蜀记》“郭冲三事”记载:
(2)、这就给诸葛亮实施空城计奠定了基础。司马懿不知道诸葛亮的主力何在,再加上自己对诸葛亮的性格了解,诸葛亮不会弄险,那么诸葛亮的十万大军就在近旁。面对疑似空城的西城,再对在城楼焚香抚琴的诸葛亮进行一番观察,更加坚定了中计的判断。因此,司马懿才会率领大军撤走,没有胆敢攻城。诸葛亮究竟弹奏了什么曲子。诸葛亮的空城计看似神机妙算,其实是步步用险。这是因为诸葛亮已经没有退路,只能以此脱险。如果一着不慎,就会满盘皆输。因此,诸葛亮在城楼上的表现,就直接关系到计谋是否成功。面对老奸巨猾的司马懿,诸葛亮和他进行的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双方斗智斗勇,武器则是诸葛亮手中的瑶琴。
(3)、上林木深处下寨。懿领兵围山,谡下山而逃。懿先于郭淮得列柳城,后兵出箕谷。孔
(4)、尚书孙资建议曹睿分兵守险要,养精蓄锐,以图吴蜀,曹睿驾回洛阳。赵云不少一将
(5)、第九十一回 祭沪水汉相班师 伐中原武侯上表
(6)、首先,纵观史料,诸葛亮从来没有在阳平关拒守魏军,司马懿也没有到阳平关与诸葛亮交战。两人主要是在祁山与渭南作战。
(7)、司马懿在三国演义绝对是装傻充愣的高手,他的演技比起现代的演员高出几筹,当有人问起为什么撤兵时,司马懿承认是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而且还谦虚的说:“诸葛孔明,吾不如也,”这抬高了诸葛亮,也让其他魏将对诸葛亮更加忌惮。
(8)、这样的情形,虽说会错了意,却也可以算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卿自弹琴,我会我意。各得其所,又有何妨?
(9)、这时候,诸葛亮手下只有2000多士兵,2000人对阵15万人,什么概念?诸葛亮摇着鹅毛扇,站在城墙上,看见司马懿的军队越来越近,扬起来的灰尘,遮天蔽日!
(10)、诸葛亮毕竟是诸葛亮,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大开城门,派军士扮作百姓,清扫街道,自己身披鹤氅,带两个小童,在城楼上焚香抚琴。诸葛亮故意亮个相,目的是让司马懿第一时间知道,自己就在城里,其实大有深意。
(11)、就说最近这次被贬吧,表面上看是曹睿中了诸葛亮的反间计,其实骨子里是小皇帝对司马懿压根不放心,那后来为什么又下旨请司马懿出山呢?还不是因为夏侯楙,曹真让诸葛亮揍得鼻青脸肿,自己人顶不住了才想起司马懿的,这个司马懿心里跟明镜一样。
(12)、《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应该就是移花接木于陆逊的这一伟大杰作。
(13)、处兵马。孔明根据参军马谡建议使反间计,曹睿把司马懿削职回乡。孔明上表伐魏,
(14)、而同样处于危在旦夕中的诸葛亮,在弥留之际,向手下作了最后的军事部署,然后交待自己死后,不能发丧,必须按照他的要求从容撤退。交待完之后,一代传奇诸葛亮就这样与世长辞,在秋风中的五丈原里告别他的一生。诸葛亮死后,杨仪、姜维按照诸葛亮的临终部署,秘不发丧,整顿军马从容撤退。
(15)、敢问,整个标题中可有“空城”?所以,诸葛亮的空城计到底高明在何处?跟空城没关系。我们可以从《三国演义》中的这段描写中看出关键之处,原文如下:
(16)、当时司马懿率领十几万大军,来追杀诸葛亮,诸葛亮只有一点点的残兵败将。但是司马懿拉到西城,诸葛亮却做坐城上逍遥自在的弹琴,完全没有紧张,完全没有害怕,城门大开,只有几个小兵在扫地。后来司马懿就退军了,人们以为司马懿太谨慎了。其实不然,而是司马懿太智慧了,西城才那么一点的地方,就算有埋伏,他十几万大军还搞不死诸葛亮?不可能的,而且他也可以先派小部队去探探虚实再打诸葛亮,诸葛亮完全就是要被活捉。
(17)、孟获被扮做蛮兵的马岱所捉。孟获不服,孔明放回,谓众将三擒三纵,“诚欲服其心,不欲灭其类也”。
(18)、第九十四回 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马懿克日擒孟达
(19)、与诸葛亮派“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马谡镇守街亭不同,司马懿对战略要地街亭给予了绝对的重视,他决定跟张郃一起攻取街亭,并且准备伏击失街亭之后溃退的诸葛亮:“彼若回动,吾提兵于小路击之,可得全胜;若不归时,吾却将诸处小路,尽皆垒断,俱以兵守之。一月无粮,蜀兵皆饿死,亮必被吾擒矣。”
(20)、被赵云救入白帝城。陆逊追备,误入八阵图之死门,诸葛亮岳父黄承彦引其出生门。
4、诸葛亮一曲琴音退司马懿
(1)、周泰等请战,陆逊以前面山路有伏兵不让出击,三日后,伏兵不得其便果出。陆逊等
(2)、诸葛亮很快平定天水,南安,安定三郡,还收降了大将姜维,蜀军声名大振,附近州郡望风而降,可把魏主曹睿吓坏了,聚集文武商议退兵之策,司徒王朗举荐大将军曹真挂帅,据敌诸葛亮。
(3)、而正当司马懿的两个儿子说要活捉诸葛亮时,则被司马懿给拦住了。司马懿说诸葛亮用兵一向谨慎,不可妄动!但实际上,司马懿听诸葛亮弹琴的声音中,同时也想到了自己。如果此时司马懿真的把诸葛亮等人杀了,也就意味着他自己的前途命运也就到此为止了。
(4)、在现实中,张郃在街亭打败马谡后,并没有向位于西城的诸葛亮大本营进行攻击。这是因为张郃心里知道,如果他冒然进攻西城,可能会让战役发生不可知的变故。因此张郃见好就收,转而去陇西郡与守军会合,平定叛变的三郡去了。
(5)、或有人解释说孔明的琴艺极高,刻意在琴声中制造了千军万马的假象,以此来掩饰城中空虚的事实,我却不这么认为。
(6)、诸葛亮见离间计成功,大敌司马懿被贬,再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了,于是上了著名的《出师表》,以赵云,邓芝为先锋,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兵出祁山。
(7)、(图)叶雄三国人物图谱,文聘,生卒年不详,字仲业,南阳宛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8)、看到这里大家一定有很多疑惑,司马懿已经率领大军(15万人),即便真的怀疑西城中有疑兵,他完全可以先假装撤离,然后派一小股侦察兵折返来侦查一番。或者司马懿完全可以将西城彻底包围起来,以逸待劳,他实在没有理由直接立刻撤兵。
(9)、诸葛亮如此淡定,司马懿心中疑虑顿生,他对司马昭说:“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看到司马懿大军撤离,诸葛亮对身边人说:“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10)、这时候,司马昭过来跟他爸爸说:“父亲,让儿子带领一队人马,杀进城内,活捉诸葛孔明。”司马懿听完说:“且慢,这里恐怕有埋伏!”说完,司马懿催马来到了城下喊道:“上面可是诸葛先生?”
(11)、曹叡即位之后,谨遵祖父的临终遗言,极力排挤司马懿,将司马懿在朝堂上的权力架空。之后,诸葛亮的离间之计再次让曹叡对司马懿的不满达到了极致,直接让将司马懿逐出魏国朝堂,赋闲在家。
(12)、司马、征西大都督,司马懿为大将军、征西副都督,刘晔为军师。引四十万大兵,来
(13)、孔明祭泸水入师回成都。曹丕崩,曹睿立。司马懿被封为骠骑大将军,提督雍、凉等
(14)、司马懿从曲子中,由晏子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联想到自己。如果诸葛亮的空城计被自己所破,自己杀掉了诸葛亮,灭了蜀国。到那时功高盖主不说,倍受疑忌的自己很可能会遭到鸟尽弓藏的下场。因此思来想后,司马懿最终还是选择了撤军。结语:诸葛亮的空城计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两个原因。一个是马谡在街亭的军队只占蜀军的一部分,主力还控制在诸葛亮之手。一个是因为司马懿对诸葛亮性格的判断,认为诸葛亮一生谨慎,不会弄险。因此,当逼近诸葛亮的大本营西城时,司马懿始终害怕遭到诸葛亮主力的袭击。
(15)、然而,“不喜掌兵”的司马懿依旧被曹操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即使在弥留之际,也千叮咛万嘱咐的让曹丕重用司马懿,却不让其直接领兵作战。
(16)、假设诸葛亮弹的是钢琴,我认为他应该弹中国三十大钢琴名曲之一的《摇篮曲》。
(17)、被魏兵杀败。蜀兵劫曹真寨,司马懿救曹真。孔明斩陈式留魏延。又作书送曹真,曹
(18)、所以诸葛亮弹琴,正是以险取胜,向司马懿展示自己胸有成竹的镇定。除了神机妙算,更有超乎常人的心理素质,实为艺高人胆大方可为之。
(19)、张郃之所以不敢攻打西城,这是因为诸葛亮的主力就在西城。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率领的兵力至少有六万人之多,而马谡在街亭的人马不超过二万。这是因为诸葛亮用兵谨慎,他把主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分给马谡一部分兵力是为了守住街亭,消磨张郃的斗志,为决战做准备。
(20)、既然是这样的话,说明司马懿也是懂音乐的人。
5、诸葛亮弹琴退司马懿手抄报
(1)、作为三国时期最后的胜利者,司马懿隐藏的是极深的,从曹操到曹丕,从未掌军的司马懿只是在谋略上为曹氏集团出谋划策。
(2)、这首曲子完全符合空城计当时的场景,立刻就吸引了司马懿。从这首曲子中,司马懿看到了诸葛亮的胸怀,更是从中感受到了诸葛亮暗藏的杀机。经过对曲子的品味,司马懿完全没有发现诸葛亮的任何破绽,更加坚定了空城计是针对自己大军阴谋的判断。
(3)、懿兵退后离西城往汉中而走。司马懿叹不如孔明。
(4)、现在,文聘任江夏太守,虽然职位普通,但那是曹操对文聘的高度信任,因为江夏临近东吴,对抗东吴的重任从此就落在文聘的身上,尤其是赤壁之战,曹操大败,江夏就成为曹魏对抗东吴的最前线,而东吴水军又是当时三国中最强大的军队。文聘镇守江夏数十年,不但没有给曹魏丢脸,最终也成为文聘流传千古的胜地,文聘之所以在三国众多英雄中终有一席之地的根本原因,那就是成功演绎了一场名震敌国的空城计。
(5)、除非这个听者对于琴者有着足够多的了解,不仅仅是了解琴者的生平、性格,还要了解琴者近期甚至是即时的处境,结合琴韵中所流露出来的气息以获得某种联想,才可能猜知琴者心意。
(6)、一方面,因为音乐的抽象性,旋律的内涵与语言的意义并非直接对应,其中的任何一个乐音单元都可以有无数种歧义的存在,我们无法用密码的方式来翻译它;另一方面,又因为涵义的不确定性,给了演奏者一个表达的自由,最为理想的情形就是琴者能够以即时的心境与琴声相融合,此时的每一声、每一韵在琴者的心中又清清楚楚地有了他自己的意义。
(7)、这就不得不说一个在三国历史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代枭雄曹操。曹操生性多疑,看人极准。“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这便是曹操对司马懿的评价。
(8)、曹真上任,几仗打下来,很不顺利,司徒王朗被诸葛亮活活骂死了,自己也是损兵折将 ,实在支撑不下去了,只好给曹睿上表,乞求援兵。
(9)、第九十三回 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
(10)、曹睿见蜀国发兵,派驸马夏侯楙总督关西人马,迎战诸葛亮,夏侯楙哪是诸葛亮的对手,没几下子让诸葛亮打得灰头土脸,本人也被诸葛亮生擒。
(11)、第九十回 驱巨兽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
(12)、历史传说中另有一对十分著名的知音,那就是诸葛亮与司马懿。此二人一生相知,长期殚精竭虑地揣摩着对方心意,只不过是彼此将对对方的理解用在了斗智斗法上面。而偏偏是这一对难得的知音,却在琴声上发生了一场著名的误会。
(13)、营,但已为时晚矣。陆逊先使淳于丹探险明蜀兵虚实,夜里借东南风放火,刘备败走,
(14)、问题是,站在听者的立场,他又怎么能够明白此刻琴者心中的意思呢?可以说,旁听者能够破解的概率是非常之低的。
(15)、而且,与诸葛亮对阵的是魏将张郃,不是司马懿,不存在弹琴退仲达的可能。
(16)、朋友连忙解释,在弹琴的当时,他恰见廊下一只螳螂作势捕虫,于是一边弹琴一边想着这螳螂能一击成功否,不知不觉间,这意念竟然从琴声中流露出来,致生误会。
(17)、魏军看到陆逊在孙权撤退之后,竟然不是逃跑,还要发动进攻,不知道陆逊到底要干什么,于是,马上撤下包围圈,进城进行抵抗,陆逊军队被包围的危险就已解除。陆逊与诸葛瑾依然率领大军前行,并且虚张声势,使魏军不敢进攻。到了白围(今湖北白河口)之后,陆逊竟然放出风声,扬言狩猎,暗中分兵将军周峻、张梁等攻打江夏、新市、安陆(今湖北云梦)、石阳(今湖北汉川西北)等地,一场大战似乎不可避免,这个时候魏军不知道陆逊带了多少人马,吴军所过之处,魏军吓得纷纷逃入城,以至于守城魏军在大家还未进城之际就将城门堵住,无法关门,魏军只得自相残杀,然后才得以关上城门。吴军趁势杀上前,斩俘千余未进城的魏军,然后突然向后挥兵,安全撤回。等魏军将领醒悟过来之后,陆逊率领的断后部队早已到了东吴的势力范围。
(18)、诸葛亮心生一计,大声说:“来人呀,把城门打开!把城墙的旗子都收起来,再派上几个士兵乔装成百姓去城门口扫地,司马懿大军到的时候,不许乱动,继续扫!城内谁也不许大声喧哗,家禽牲畜都看管好,再让人把我的琴搬上城楼,我要弹琴!”
(19)、在古代,像诸葛亮这样能弹会唱,还会作词作曲是很让人佩服的,在3000年前的周朝,好学生的标准是必须要学: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
(20)、西城多大个地方,能埋伏多少兵马,十五万大军一过就能平定,但诸葛亮在城里,而且第一时间通知了司马懿,这司马懿就不能不考虑一下了。
(1)、《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2)、曹睿更慌了,向众臣问计,太傅钟繇说:“上阵退敌,最重要的是用将,将领强过敌人,就能打胜仗,咱们大将军曹真虽然久经战阵,但远不是诸葛亮的对手,”
(3)、如果要深究诸葛亮在城楼上弹奏的曲子,其实我们也很容易判断出来。诸葛亮按照兵法中的原则,那就是有示之以无,无示之以有。诸葛亮既然摆下空城计,那么在曲调中就要向司马懿传递大军埋伏在旁的信息。可是这种信息不能表达得太过分,带有威胁的色彩,反而会让司马懿起疑。
(4)、俗话说:救兵如救火,曹睿心里比谁都急,他马上下旨,恢复司马懿的官职,加封平西都督,率军据敌诸葛亮。
(5)、第九十二回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
(6)、"城下的司马是我的爱,悠悠的城门今日为君开。…仲达你大胆进呀进城来,善良的孔明决不会把你害!"
(7)、琴为心音,最讲究心思安静,地清境绝。稍有情绪波动,定会注入琴音。冰雪聪明的妙玉,月夜听林妹妹抚琴,便得出了"必不久矣"之断,感到心惊匆匆离去。
(8)、孔明不顾劝阻,坚意南征。孔明先使反间计,破三路蛮兵。马谡建议孔明攻心为上,
(9)、诸葛亮做了两个动作,一个是笑,一个是弹琴!这一下就回到了这一章节的标题之中“武侯弹琴退仲达”。皆知有一个成语叫“高山流水”。
(10)、不服,孔明再释。孟获教弟孟优以诈降进宝于孔明以里应外合,孔明用药麻翻孟优,
(11)、司马懿心想:”诸葛孔明,你这个计策,骗得了别人,还能骗得了我吗?肯定埋伏了不少人等着我呢!”赶紧命令大部队全体向后转,跑步走,撤退!这就是诸葛亮巧摆“空城计”,弹琴一曲,吓跑司马懿!下期精彩继续~
(12)、孙权为吴王,加九锡。刘备大败吴兵,从巫峡建平起,直接彝陵界口,七百余里结连
(13)、这就对这首曲调有了很高的要求。诸葛亮必须用这首曲子打动司马懿,还用让他判断失误。那么这首曲子的曲调既要典雅悠扬,又要恢弘宽广。既要有君王的远志,还要有谋臣的智慧。既要有夺取天下的雄心,还要有对将士的同情。这首曲子还必须是诸葛亮最熟悉的曲子,这样在演奏的时候才不会发生失误。
(14)、勿战。先主求战不得,移寨于山林树木间避暑。
(15)、司马懿怎么也想不出这里的奥妙。司马懿的人生经验给了他一个基本的做事原则,就是在形势不明朗、看不清利害的时候,绝不贸然动手。宁可滞后,绝不冒险。于是司马懿传下军令,前军变后军,后军变前军,往北山而退。
(16)、很多人只看了司马懿说话的前半截,却有意忽略了下半截。按照司马懿前半截话的意思,他确实说过,如果蜀汉丞相换做是他,早就拿下长安城了。
(17)、诸葛亮平定南中,稳定了蜀国的后方,积极准备北伐中原。当时曹魏掌权的是曹操的孙子曹睿,他派骠骑大将军司马懿总督雍,凉兵马,积极备战,诸葛亮得到细作禀报后大惊失色,对众文武说道:
(18)、父子五人,大败魏军,楙退入南安郡。诸葛亮计取南安郡和安定都,擒夏侯楙。
(19)、想了解更多大军师司马懿的管理之道请关注:百家讲坛主讲人、国学大师赵玉平的新作《管理之道:中西方管理的理念与方法》。
(20)、紧接着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进军路线进行了一番分析推测,而且事实证明,这些分析推测百分之百的准确,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诸葛亮不管是派魏延奇兵偷袭,还是亲率主力出击,在子午谷都会受到司马懿游骑的袭扰,当他们疲惫不堪地走出子午谷,就会看见司马懿大军阵容严整地都守候在那里,准备发出致命的一击。
(1)、不过这件事被史学家裴松之直接就在《三国志•裴松之注》中反驳了。
(2)、魏主曹睿见到布告,对司马懿也不放心,赶忙召集文武商量对策,太尉华歆直言不讳的说:
(3)、“空城计”,是诸葛亮临危冒险巧设的妙计,司马懿以诸葛亮行事谨慎,从不弄险为由,也就将计就计、假装“中计”而故意放诸葛亮一马。真正的高智商的大赢家不是诸葛亮,而是看似低智商的司马懿。
(4)、如果对诸葛亮的生平事迹有所了解的人,就会猜出是那首曲子了,那就是诸葛亮从少年时就经常吟唱的《梁父吟》。这首曲子在北方一带十分流行,说的是晏子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这个曲子中有对晏子智慧的赞赏,也有对那被计谋杀死的三位壮士的悲悯。
(5)、所以,在关于人生的选择中,能够得90分靠奋斗,得100分则要靠运气。能碰着就行,碰不着,90分也可以了。所以,司马懿的原则就是,我能把诸葛亮逼退,能收复失地就已经很不错了,根本没必要非要去追那个100分,这个原则在管理上叫作“最好是好的敌人”。什么意思呢?做事情,追求好可以,但如果你要追求最好,局面就有可能变坏,就会走到反面去。做事情,没有百分之百的完美,只有百分之百的错误。你要追求百分之百的完美,就一定会得到一个错误。我们要适可而止,满意就可以了。所以司马懿觉得,我能把诸葛亮逼退,这就很满意了,不追也可以。所以,司马懿的部队就退去了。
(6)、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面对的情况,与张郃现实中遇到的情况相似。在《三国演义》中,对双方的兵力都有所夸大。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书中没有说明蜀军的兵力。不过从诸葛亮对手的兵力来判断,曹真率领二十万人马,羌兵二十五万人马,司马懿二十万人马,诸葛亮的兵力至少也要有十几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