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手抄报边框
1、经典诵读手抄报边框图片
(1)、直接手绘或电脑绘制在手抄报正文之外,空白版面或文章四周;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3)、第二种:特殊符号型。可选取你喜欢的彩笔直接画切记:对自己没有把握应先用铅笔打稿。符号都应该水平,并且大小一致。
(4)、No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5)、10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
(6)、No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弟子规》
(7)、报头起着开门见山的作用,必须紧密配合主题内容,形象生动地反映手抄报的主要思想。报名要取得有积极、健康、富有意义的名字。
(8)、No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
(9)、02排版分区,设计构图(这一步和下一步是制作边角装饰的重点!!!)
(10)、No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11)、国学经典手抄报资料:国学经典诵读有什么好处
(12)、1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宋欧阳修戏答元珍)
(13)、No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14)、No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15)、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16)、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7)、1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唐李商隐锦瑟)
(18)、妈妈常常夸奖我,自从学了《弟子规》我长大了。今天我又一次坐在书桌前又一次打开《弟子规》这本书,“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读着读着,一幕幕的往事,在我脑海里一一闪现……
(19)、文章的主要内容字体大小一致,这样文章看起来才会舒适整洁。
(20)、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经典诵读手抄报边框怎么画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2)、No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3)、学习经典的目的是单单为了修心养性、完善人格、和谐社会吗?怎么才是完善的人格?怎么才能和谐社会?我们来看一段《易经》的文字,大家仔细思考一下。“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干,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4)、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梧)
(5)、(2)其字要大,字体或行或楷,或彩色或黑白;
(6)、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忍秋节至,炬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臂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革。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师,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9)、报头画、插图与尾花的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线描画法和色块画法两种。
(10)、No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11)、No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2)、制作手抄报最难的一点就是设计版面,做好整体的构图。
(1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14)、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15)、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白居易长恨歌)
(16)、No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17)、什么叫富有?很多人说,精神充实就是富有。这正是近千年知识份子的误区。近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学四书,认为精神充实就是富有,其实大错特错。精神要不要充实?当然要。但是不要忘了,你首先要解决的,是安身立命。所以《孝经》上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孝之终也。”如果只是精神充实,自以为是,如何能够做到立身行道?千百年来,知识分子满足于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上乃至于穷困潦倒,不以为忧,反以为喜。《易经》上说:“举而错诸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你一个人精神充实,哪里算事业?!举天下皆精神充实,庶可谓之事业。
(18)、第三种:唯美花朵型。用铅笔勾边,再用彩笔上色(这种用彩铅上色效果会比较好)切记:上色时要认真,这种类型的图画都比较细致。
(19)、人格优化,身心健康――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会在更高的起点上迈步,从而不仅身心健康,而且会使成功的几率明显增加。
(20)、色调统颜色不能过于花哨,看起来会有审美疲劳。
3、经典诵读手抄报边框简单又漂亮
(1)、No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2)、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3)、第四步:在边框和底纹设置中点击“页面边框”。
(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5)、No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志》
(6)、又是一个寒冷的晚上,我早早地做完作业,漱洗完后,悄悄地睡到妈妈的被窝里。心里不停地说:“快点暖起来吧!快点热起来吧!”当妈妈睡进暖和的被窝时,又惊又喜,一下把我搂进怀里说:“妈妈的好宝贝,谢谢你。”
(7)、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8)、(2)通读所编辑或撰写的文章并计算其字数,根据文章内容及篇幅的长短进行编辑(即排版)。一般重要文章放在显要位置(即头版);
(9)、小学时段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如果有效地开发,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但是,这种记忆潜能如果不予开发,就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天天蜕化。而一旦开发出来,不但现在记忆超人,而且可以伴其一生。从这个层面讲,国学经典诵读开发的是学生一生潜能。同时,诵读国学经典,也是为孩子一生打点文化底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且会惠及其一生。我班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在上学期,孩子们用了一半的时间学习课本,一半的时间在诵读经典,一学期下来,每个孩子都记诵了接近一百首古诗词,还背下了《笠翁对韵》,因为孩子们背得多了,逐渐从中找到了乐趣,也找到了记诵的一些好的方法。因为记忆速度的提高,对孩子们学习语文课本带来了许多方便,比如以前教学一首古诗,有时二十来个字的诗花一节课居然还有一半孩子背不下来。现在就不一样,每天早上花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孩子们就能记下三首古诗或一百多字左右的古诗文。比如在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我校语文组的全体老师和我们孩子比赛,老师们花了整整一个小时才勉强记下来,但我们孩子只花了四十分钟左右就能完成,而且完成的那么轻松。因为有了一定的记忆方法和速度,孩子们在诵读现代文的时候就得心应手了,孩子们刚刚进入三年级,那天新书一发下来,我随便说说:“看谁能在十分钟之内把课本上的第一课背下来?”那就说明他暑假的背诵任务一定是完成了的。”话音刚落,孩子们就放声朗读起来,即使是新的内容,都不需要我范读,他们知道该怎么停顿,该用什么样的语速语调去读,十分钟后,全班五十多个孩子,仅有十个孩子没能完成,而且不能背的内容也就那么一两小段。这充分说明,多诵读国学经典,一定会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
(10)、什么是“生生之谓易”呢?易就是变化的,是自然万物的必然规律。第一个生,是动词,变化出,实现。第二个生,是名词,新的,新鲜的东西,事物,包括思想。我们每天提出新的思想,新的思考,也每天不断地努力,编写新的教材,录制新的录音,这就是生生不息。太阳,她的阳光,是生生不息的,是万物生长的动力,是成就万物的源泉,所以“成像之谓乾”,成就万物,就是乾,“效法之谓坤”,坤是效法,不是生生,如同月亮,她是把太阳光反射过来,不是自身生发的,太阳的生生不息,与井水的源源不断,是真正的大义,是利万物而不绝的大义。
(11)、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12)、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13)、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
(14)、No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15)、19世纪末,面对西学和“欧化主义”的刺激,日本学界从世界文化格局中反思和重识本国文化,发出了提倡“国粹”、“国学”的呼声,从此“国学”一词在近现代流行开来。这就自然感染并刺激了处境相似的中国学人。1902年秋,流亡海外的梁启超曾与黄遵宪等人商议,在日本创办《国学报》。但黄主张先作“国学史”,使梁放弃了创办《国学报》的设想。而国粹派学者则趁机力倡“国学”。1904年,邓实在上海的《政艺通报》发表《国学保存论》,论述了保存“国学”的重要性。次年,邓实、黄节等人在上海成立了“国学保存会”,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发行《政艺通报》、《国粹学报》,标志着“国学”在国内的立足。
(16)、10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1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18)、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19)、阅读兴趣和能力大为提高――读懂经典,孩子会形成博览群书的习惯。许多诵读经典的孩子,在6岁-10岁时,能主动找书读。一个7岁前诵读10部左右经典的孩子,可创造1年阅读500册到1000册书的奇迹,从而视野开阔,智慧流溢,比不诵读经典的孩子的智商高出许多倍。
(20)、1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4、经典诵读手抄报简单字少
(1)、线描画法与色块画法,通常是同时使用,可以是多色亦可单色。不管是线描还是色块画法,最好不要只用铅笔去画。版面上的图形或文字不能剪贴。
(2)、No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阅读国学经典,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4)、No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5)、手抄报上的图画用彩色笔画,而内容就用黑色笔抄写,这样才既突出又有整体性。
(6)、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
(7)、10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
(8)、唐代贞元中,李勃隐居读书于庐山白鹿洞,至南唐时,在其遗址建学馆,以授生徒,号为“庐山国学”(亦称“白鹿洞国学”、“庐山国子监”、“庐山书堂”等),首次使用了“国学”这一概念。到宋代,又改称“白鹿洞书院”,为藏书与讲学之所。宋代书院兴盛,涌现出白鹿、石鼓(一说嵩阳)、睢阳和岳麓四大书院。由此来看,“庐山国学”实际上是一所既藏书又讲学的“学馆”,亦即后来的“书院”。在当时的境域下,所藏之书和所讲之学,自然是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从宋代四大书院的实际情况来看,也是如此。可见此时“国学”这一概念的使用,与“国医”是一样的。
(9)、记忆力大大提升――经常背诵经典,孩子的.记忆力将获得明显提高,50%的孩子能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一旦获得了这种记忆能力,记忆任何科目的知识都会很轻松,并一生保持这种超越常人的记忆力。
(10)、1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李清照醉花阴)
(11)、在经典诵读课上,老师给我们讲了黄香的故事。放学后我再也忍不住了,任凭羞愧的泪水在脸上流淌,心里暗暗地说:“妈妈,您放心,我再也不会让您为我暖被窝,而相反,我会为您暖被窝。妈妈相信我吧,妈妈,从今以后,我一定要做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
(12)、需要注意的是,整张手抄报必须保持统一色调,可以根据内容来选择用暖色调还是冷色调,然后整张报都用同一个色调来画。
(13)、据史书记载,这篇构思精巧、富有韵致的《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时一位叫周兴嗣的人于一夜间编成的。公元六世纪初,梁武帝萧衍博通众学,擅长文学,雅爱书法。他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因而命人从王羲之的墨迹中,选出一千个各不相同的字,让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用四言韵文的形式将其编撰成文,字句间要求有密切联系,且要富于文采和韵味,以供儿童学习识字,并从中掌握必要的知识。周兴嗣才思敏捷,一夜便将《千字文》编成,不过,第二天,他竟已是两鬓斑白。《千字文》迄今已有1400多年了。流传到今天,作为一部启蒙读物,它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书中还有关于学习的,如“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光阴的可贵,“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笃初诚美,慎终宜令。”修身、求学,重视开头固然不错,但始终如一坚持到最后更是难能可贵。做学问不可以半途而废、虎头蛇尾,应该坚持不懈,最终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守真志满,逐物意移。”说的是每个人要保持善性,学习要专不要转移意志,甚至玩物丧志。“孤陋寡闻,愚蒙等诮。”学问浅薄,见识少,就会被别人耻笑。我们不能只读死书,还要多增长见识,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否则就会成为“井底之蛙”。书中还写了许多历史传说,经典故事:如夜明珠,盘古开天,让我大开眼界。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在多读、多背中享受这部经典美文带给我们的乐趣吧!
(14)、第五步:点击艺术型后面的小三角,在下拉菜单中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花边样式。然后点“确定”按钮。就能看到文档加上了花边。
(15)、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16)、1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宋李清照五陵春)
(17)、在学校,手抄报是第二课堂的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具有相当强的可塑性和自由性。手抄报也是一种群众性的宣传工具,它就相当于缩小的黑板报。
(1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19)、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刘禹锡秋词)
(20)、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得太公《阴符》之课。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5、经典诵读手抄报边框设计
(1)、画好插图后,再根据版面和内容画上花边进行点缀。
(2)、而要实现举诸天下,没有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你做得到吗?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大业未举,先明大义。而所谓义者,《易经》上说:“井以辩义。”为什么是井,而不是杯呢?因为杯水车薪,不足道也。而往来井井,则可以无穷也。所以真正的义,不是一个人的义,乃是天下人的义。
(3)、原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黄香九岁时,母亲因病去世,他与父亲相依为命。夏夜,黄香用蒲扇扇凉父亲的枕席,使辛劳的父亲早些入睡。冬夜,黄香用自己的体温把被窝焐热,再让父亲睡下。黄香长大后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他的孝行成为千古美谈。”
(4)、顺着手抄报的边缘画上花边,并在底部画上一排小草,在人物的左侧画上一个方形边框,主题的右下角画上太阳和云朵。
(5)、(3)刻画细部,结合形体结构、构图、色调画出线条的节奏变化;
(6)、手抄报是古代的新闻传播媒介,是以纸为载体、以手抄形式发布新闻信息的报纸,又称为手抄新闻,现在的手抄报是指手抄自己写的或者选的文章在小报上,上面可以画出格式和图案,创造自己的手抄报。
(7)、再如读《论语》时,我对《论语》及其作者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们的很多风俗习惯、礼貌用语原来都来自于《论语》,《论语》在2500多年后仍能拥有如此深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广为流传。《论语》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的确,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学习要动脑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题海战术,要学会思考和总结。只有在努力的基础上,学会思考,自己的学习成绩才能更上一层楼。如果仅仅思考而不学习,那就像种庄稼想不劳而获一样。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着自己,工作也要讲究方法,不要一股劲走到头,才发现是个死胡同,要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从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时刻提醒着自己,只有亲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报,不要有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尝试,去付诸行动。《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
(8)、内容与图画准备就绪后,就可以开始着手制作手抄报了。
(9)、再来给草地涂绿色,毛驴涂棕色,人物面部涂肤色,裤子涂灰色,边框涂上粉色、黄色和橘黄色,太阳和云朵也涂色。
(10)、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传)
(11)、除要求造型准确外,还须善于处理色块的搭配和变化关系,而这些关系的处理要从对象的需要出发,使版面色彩丰富。作画时,可先画铅笔稿(力求造型准确),再均匀平涂大色块;后刻画细部;最后进行修整,使之更加统一完美。
(1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1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国曹操短歌行)
(14)、1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宋陆游病起书怀)
(15)、★2020护士节抗击疫情手抄报图片好看简单精选
(16)、1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宋苏轼杂说送张琥)
(17)、(4)排版还须注意:字的排列以横为主以竖为辅,行距要大于字距,篇与篇之间要有空隙,篇与边之间要有空隙,且与纸的四周要有3CM左右的空边。另外,报面始终要保持干净、整洁。
(18)、1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宋李清照如梦令)
(19)、插图是根据内容及版面装饰的需要进行设计,好的插图既可以美化版面又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文章内容。插图及尾花占的位置不宜太大,易显得空且乱。尾花大都是出于版面美化的需要而设计的,多以花草或几何形图案为主。插图和尾花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需要的,并非多多益善,应得“画龙点睛”之效。
(20)、据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80%-90%的人靠的是情商,(即高尚的人格,优秀的道德品质)只有10%-20%的人靠的是智商。因此,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品质,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品质的一条最好的捷径。我班的孩子大多来自农村,又绝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孩子的各种习惯都很差,我觉得《弟子规》是一本很好的育人教材。它告诉我们从小就要做到“首孝悌、次谨性、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才学文。”这些基本人做人处事的道理,同时说明学知识之前,首先要学会做人。我利用课余时间让我班的学生诵读,并按其中的道理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比如,我班有个杨超文的孩子,年龄不大,特别聪明,就是不爱护书本,一本新书在手里几天就变得又脏又乱,究其原因是他经常、乱拿乱放,于是我让他背“列典籍、有定位,读看毕、还原处。”不光要能背,还要能讲出这句话告诉他的意思,从此他就“照章”行事,每当有学生出现乱丢乱扔现象时,我就让全班孩子将上面那一句背给他们听,这方面的坏习惯就渐渐改掉了。当我们的孩子坐姿站姿不正确时,我就让他们背诵“步从容、立端正......,”;当我们的孩子过分讲究吃穿时,我会让他们时时以“以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提醒自己。经过两年的诵读实践,我发现,我班的孩子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与同年级孩子确实有不同之处,得到学校一些老师的认可,还得到家长们的支持和赞同。不同的读物里面有不同的知识,能懂得许多课本上或家长老师讲到的之外的道理。
(1)、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五代李煜乌夜)
(2)、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3)、No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4)、1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宋朱熹读书之要)
(5)、每个星期四的中午12点,我总要和几个同学去少年宫参加经典诵读。
(6)、这是践行《弟子规》的第二周,前几天闹钟一响我就起床,玩完了玩具也都收拾了,表格里的“A”多了起来,我的心情也越来越好。原来紧绷的神经也放松了,于是在行动上又有些散慢,于是表里又出现了可恶的“B”,这还得怨我自己呀!
(7)、No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8)、诵读了经典,我从中学会了许多,这本书,像朋友一样,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告诉我什么该去做,什么不该去做,我喜欢它!
(9)、我们先画一边云朵状弧形,大小适中不需要太过于对称。然后再画另一边画好后用黑笔勾勒一下。
(10)、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11)、一提到“国学经典”四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我觉得《千字文》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12)、No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六本》
(13)、《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带着弟子到楚国去,路上经过一个树林,在树林中有个驼背老人正在用竹竿粘知了。他粘知了非常轻松,就像在地上捡知了一样。孔子问:您的动作真是巧啊!有什么门道吗?老人说:我确实有自己的办法,我经过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叠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这样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叠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这样失手的情况十次也不会超过一次;叠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就会像在地上拾取知了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立着的断木桩,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大地大,万物品类繁多,但我一心专注于知了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这样为什么不能成功呢!最后孔子转过身来对弟子说:“专心致志,本领就可以练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就是驼背老人所说的道理。”
(14)、No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风相鼠》
(15)、No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16)、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五代晏殊蝶恋花)
(1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8)、第三种:唯美花朵型。用铅笔勾边,再用彩笔上色(这种用彩铅上色效果会比较好)切记:上色时要认真,这种类型的图画都比较细致。
(19)、No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章》
(20)、才艺、体育、劳动等技能的学习变得很轻松――“心灵手巧”是诵读经典的另一种效益。通过诵读经典,可使头脑里和躯体内的气血很好的畅通,健脑效果明显,大脑支配手指的能力得到了强化,从而在才艺、体育、劳动等技能的学习上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