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言文翻译
1、赵普读论语文言文翻译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2)、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3)、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便会迷惑,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4)、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5)、(评析)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6)、从三十岁左右就从事教育的孔子,在任何时期也不曾放弃教育活动的孔子,随时想到自己培育的人才出众而感到欣慰的孔子,随时感到自己的主要生活可以拿“学不厌,教不倦”来概括的孔子,现在更意识到教育工作才是自己的本行了。
(7)、曾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很多次。你有没有尽力为别人?你对朋友诚实吗?你复习了老师教的知识吗?”
(8)、汤若望、卫匡国…北外高翻姚副院长谈人名回译
(9)、《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10)、孔子说:“定期学习复习不是一种乐趣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愉快吗?别人不了解(认识)我,但我不怨恨(生气),也不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11)、(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1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4)、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5)、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6)、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17)、可是子贡就有陷于一偏的倾向,所以他就批评子贡说:“你只是个器具呵!”子贡问道:“什么器具呢?”孔子说:“还好,是祭祀时用的器具。”意思是说,从个别的场合看来,子贡是个体面的器具,却没有注意全面地发展。(见《论语·公冶长》篇,第四章。(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18)、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19)、《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体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后在2006年12月由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该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20)、“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今义:数词,三
2、论语文言文翻译带原文
(1)、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3)、(注释)(1)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
(4)、(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7)、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士礼》《周易》《春秋》五部。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四书五经翔实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
(8)、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9)、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0)、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11)、这套书品质也非常好,全6册,纸张厚实、柔韧、 翻页流畅,经久耐读。
(12)、(评析) 本章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这是修养方法之即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见。
(13)、尽管如此,孔子的教育方法还是有很多可取的特点,这就是:因材施教,注重启发,以身作则,踏实虚心。
(14)、翻译:仁,距离我远吗?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随着心念到了。
(15)、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1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7)、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8)、既然不管从考试角度还是从孩子成长角度,都必须要学论语,那么问题又来了,怎样学呢?
(19)、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
(20)、④敝緼袍:敝,破坏义。緼,乱絮。古无木棉,袍皆以絮。絮之好者称绵,如今之丝绵
3、论语文言文翻译题目及答案
(1)、曰:“夫子何晒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惟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宙、会同,非诸候而何?赤也为之小,塾能为之大?
(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4)、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5)、评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6)、转折。(可译为却)例:人不知而不愠。
(7)、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8)、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9)、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1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1)、(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12)、翻译:到了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13)、②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4)、威译:TheMasterwantedtosettleamongtheNineWildTribesoftheEast.Someonesaid,Iamafraidyouwouldfindithardtoputupwiththeirlackofrefinement.TheMastersaid,Wereatruegentlemantosettleamongthemtherewouldsoonbenotroubleaboutlackofrefinement.
(15)、(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16)、孔子就是这样看重实际问题,而不喜欢空论的。孔子也很少谈怪异、武力、变乱、鬼神。在做人道理方面,如果提得太高而不切实,孔子也是不许可的。
(1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8)、士:①士不可以不弘毅:是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19)、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20)、(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4、论语十二章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2)、又如《子张篇第十九》:“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3)、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4)、学习和思考都重要,他说:“光是学习,不去思考,就得不到什么;光是思考,不去学习,也是白费精神。”(见《论语·为政》篇,第十五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③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来做枕头,这样做我很快乐。用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贵,这对我如同浮云一般(指不值得关心)。”
(6)、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7)、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8)、《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9)、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0)、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11)、(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12)、全套书以“孔夫子穿越收徒”的故事切入,构思巧妙,有趣,争取一下子就能激发孩子的阅读热情,努力学《论语》,争做小儒生。
(13)、学习《论语》,能让孩子从小懂孝道、知忠信、有抱负、敢担当,启迪智慧、完善品格,成就美好人生。
(1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逾同:逾)
(15)、孔子在河岸上说:“逝去的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6)、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17)、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18)、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9)、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20)、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5、论语文言文翻译搞笑
(1)、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2)、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3)、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4)、全套书上百个游戏,玩法多变,花样百出,迷宫、数独、连连看、找不同,让孩子欲罢不能,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完成了复习。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6)、(新书X搞事)曹文轩作品,王志庚、孙莉莉、九儿、李一慢共同推荐,陪伴虽有期限,给孩子的爱却永恒
(7)、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8)、子贡问:“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崇拜?”孔子说:“这可能是宽恕!”不要把你不想做的事强加给别人。”
(9)、(评析)“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10)、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11)、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新,新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1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3)、曾子说:“有雄心壮志的人必须坚强勇敢,因为他们有伟大的责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把促进“仁爱”视为自己的责任难道不重要吗?难道这场斗争直到死都没有停止吗?它离我们很远吗?
(14)、故:①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15)、为了解决国学内容深奥枯燥、孩子不爱学的问题,我们选择以幽默漫画的形式来解读,能够瞬间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对经典产生兴趣,轻松自主学习。
(16)、关于学《论语》,我们打造了一种让人捧腹大笑的打开方式。
(17)、(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18)、每个角色都个性鲜明,每句话都符合人物特点,每件事都取材于孩子的日常生活,读起来仿佛就是身边人身边事,让人禁不住要对号入座。
(19)、跟着万小童穿越时空,和“孔老师”坐而论道,学《论语》,谈人生,学颜回,学子贡,学曾子,学子路……
(2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2)、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3)、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的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5)、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优点长处”。
(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7)、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办事却不尽心吗?与朋友交往却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知识却不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