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精品文案 >

精选105句苏霍姆林斯基论家庭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经典语录)

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

1、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

(1)、近两年我接到了你们寄来的数千封信,对来信逐一回复是不可能的,但又非回不可。每当我打开放着许许多多学生家长来信的文夹时,就觉得好像触摸到了一颗颗赤诚的心——每一张信纸都诉说着父母们遇到的痛苦和悲伤。今天邮局又给我送来了九封信。读着读着,我的心里充满了痛苦。如果对这一张张的信纸无动于衷,如果我不设法帮助来信的每一个人,那么又由谁来帮助呢?

(2)、他的一生中有三十五年从事教育工作。在帕夫雷什中学他进行了大量的教育实践和创造性工作,使这所普通的农村中学成为闻名国内外的教育实验室。也就是在这里积累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他在三十五年辛勤实践的基础上写了四十多部专著,六百多篇论文,一千多篇童话故事,现多已翻译出版。

(3)、但目前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以下弊端:

(4)、帕夫雷什中学有一个学生,全班去远足,同学们都带一些好东西一起吃,可这学生把最好吃的一块牛肉放在自己口袋里不拿出来。苏霍姆林斯基后来才问明白。

(5)、苏霍姆林斯基是20世纪苏联杰出的享誉世界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的著作和教育思想传播到了中国,并在教育界形成了一次次学习的热潮。

(6)、下面我把中美儿童做家务清单与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家长们能够成为有心人,不再包办代替孩子做本该属于他们自己的事。假如你再包办替代,你会让孩子聪明的智商下降,因为懒惰而不愿意动脑动手,且不要说孩子将来会有想像力和创造力,你会直接导致孩子独立生存能力变的越来越差。

(7)、缺乏高尚情操和人格的家长播下的是不幸的种子,收获的是恶的果实。

(8)、在教育孩子对待学习的正确认识方面,父母的教育很重要。无论父母的文化程度是高是低,只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学习教育和引导,就会对孩子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9)、绝对不要放松对孩子早期的教育工作,要慢慢把孩子引向我“应该”服从别人的“需要”这样一个正确的轨道。让孩子敏感地从大人的眼神中看到大人的情绪。孩子应该知道大人今天高兴还是不高兴,是累了还是不累,是病了还是没有病。要让孩子知道,我有愿望,别人也有愿望,为了别人的愿望,我要克制自己的愿望,并肯为别人的快活而牺牲自己的快活。要让孩子懂得,我长得这么大,父母为我已付出很多,生活当中的许多幸福应留给父母,因为生活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就这样逐步引导孩子关心周围的小朋友,鼓励孩子为集体、为他人牺牲自己的利益,限制自己的愿望,从小爱父母、爱小朋友,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10)、   郑建业,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班主任成长研究会核心成员郑建业结合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并结合当前我国家庭教育的基本情况,全面阐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思想。

(11)、家庭生活,教育子女――这是一种既复杂又细致的事情,只有夫妻双方都不断地关心这个幸福之源泉,并使之长流不断,而且不断增加新的内容,才会有一个真正幸福美满的家庭。

(12)、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人生不仅有快活,而且还有悲伤、痛苦和死亡。否则,孩子将来难以适应复杂的生活。

(13)、每一个人都担负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的知识,科学育儿是这个时代的需求,孩子的教育没办法重头再来。当然还有一部分家长确实是不懂教育不会教育也很苦恼,还有的是爷爷奶奶带孩子,留守儿童问题相对会多些,学校应多一些讲座班会之类的加强宣传给予指导。

(14)、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后,他立即奔赴前线,受过重伤。伤愈后不能重上战场,被委任为一所中学的校长。家乡解放后回到当地,任区教育局长。

(15)、•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16)、•对人来说,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

(17)、•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18)、•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19)、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教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这就说明了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

(20)、县管校聘是中国教育管理基本框架,校长没有办学自主权,校长一直在“你必须这样做之下”办学。这样,校长不可能去办真教育,一直搞以应试教育为主线的形式教育。这样,校长不可能去发现,也不会有一百条建议。

2、苏霍姆林斯基论家庭教育

(1)、•友谊是培养人的感情的学校。我们所以需要友谊,并不是想用它打发时间,而是要在人身上,在自己的身上培养美德。

(2)、如果父母在学前期对孩子放任不管,那么他入学以后,学校要进行的就是再教育的工作了,而“再教育”付出的代价要比“教育”昂贵得多,且教育的效果恐怕就很差了。因此,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入学前对孩子的教育。即使入学后,家庭教育也必须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这样才能收到成效。

(3)、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要通过各种方式,比如栽种亲情树、父母玫瑰园等活动,培养孩子尊敬父母、孝敬老人的情感。

(4)、1933年毕业,翌年进入了短期师资训练班。

(5)、我们主张:儿童道德养成,家长要学会大手牵小手,手把手地带着孩子走。每个家长的手上都有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拇指,把大拇指竖起来吧,孩子的内心深处需要肯定、赏识、激励与开发。家长不要因为严厉拉大你与孩子的亲情距离,更不要因为吝啬你的表扬而荒芜了孩子生机勃勃的心田。

(6)、道德是人本能的东西,更是后天养成的合乎行为规范和准则的东西。它是社会生活环境中的意识形态之它是做人做事和成人成事的底线。它要求我们且帮助我们,并在生活中自觉自我地约束着我们。以下是一篇关于家庭教育中的儿童道德的培养的研究论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7)、如果在家庭中,父亲把自己的义务仅理解为保证孩子的物质需要,而母亲又没有成为儿童精神生活的中心,那么,这种孩子就会处在精神空虚、贫乏的气氛中。

(8)、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家长怎样教育孩子,要尽可能少请家长们到学校来对孩子进行道德训斥,用父母的“强硬手腕”来吓唬儿子,说什么“如果再这样继续下去”是危险的来警告孩子。而应尽可能多地让孩子同父母在精神上交往,这种交往能给母亲和父亲带来欢乐。

(9)、他认为,有些孩子冷漠、孤僻,倒不是家庭经济情况不好,而这些家长往往给孩子买很多的玩具用品,错就错在家长误认为在物质上保证了需要就尽到责任了。要知道孩子首先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滋润。孩子孤僻、冷漠,多半是因为在家缺乏父母精神上对他的爱,他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如父母在家整天闹离婚,不是骂架,就是打架,都说不要孩子。孩子就觉得家里是一个冰窖,再也无心学习,对什么也不感兴趣,当他看到别人高兴时,故意做一些粗野、残酷的事,使大家都不幸都难过,这才幸灾乐祸。

(10)、他说,绝不允许父母养而不教。他提到过,人类曾经有30多个被野兽夺去而后来又回到人间生活的孩子,可是他们之中没有一个被教育成为合格的人。原因当然在于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最敏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如果缺乏教育,日后就很难弥补过来。

(11)、•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12)、•从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候开始自我教育呢?有一句古老的格言说:“战胜自己是最不容易的胜利”。

(13)、在第三封信里我看到的已经不是担心,而是痛苦和绝望。“我只有一个儿子……”一位母亲来信说,“不久前曾在九年级学习。我把全部心血和精力都用在他身上了。我放弃了个人的幸福,为的是使他成为幸福的人。我一点也不顾惜自己,为的是让他感到事事称心如意。可是我突然遭到了极大的不幸。有一天儿子回到家说:‘我已经三天没去上学了,我不想学了。如果你强迫我去上学,我就离开家……’我哭了,劝了他好久。可是儿子怒气冲冲地说:‘我去干活、挣钱,把你在我身上花的钱都还给你,从此我再也不想认你了!’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要知道,这就好像在我心上扎了一刀!为什么我要受到这样的屈辱?我是为了他才活着……”

(14)、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教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这就说明了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

(15)、•热恋中的人要彼此敞开心扉,如通常所说,互表衷肠,吐露自己的全部思想。在这里的隐讳不坦率的行为,是自私的一种表现。

(16)、家庭是爱国主义和信念这条长河之发端的第一源泉。

(17)、苏霍姆林斯基说,惩罚,尤其是体罚,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每打一次,自尊心就会减少一分。如果孩子变得麻木不仁、毫无自尊心,那就谈不上教育了。而在教育时,特别要重视自我教育,那就是不为了奖励而做好事,不背着人做坏事。没有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就没有正常的教育效果。而体罚在损害孩子自尊心,消弱自我监督方面是尤为明显的。孩子认为我做了坏事,他打了我,帐已经抵消,就从自我责备中解脱出来了。而且越打越麻木,越没有自尊心,而没有自尊心就什么教育都谈不上了。

(18)、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教育瑰宝,其中他的教育名言深深影响着我们教育界。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欢迎阅读,希望能够带给你们启发与帮助。更多资讯尽在名人名言栏目!

(19)、我并无过人的特长,只是忠诚老实,不自欺欺人,想做一个“以身作则”来教育人的平常人。——吴玉章

(20)、08教师节不是“优秀教师”节,也不是“教育教师”节

3、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经典语录

(1)、杨绛谈教育:“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学习兴趣

(2)、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也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非常热爱教育事业,非常热爱儿童。

(3)、论文摘要: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就像一块大理石,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塑像需要六位雕塑家,依次是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以及偶然出现的因素,家庭无疑位列首位。那家庭教育中儿童道德教育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还要"以德为先、以德为主。"

(4)、09“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潜藏着一个卓越的自己!”

(5)、苏霍姆林斯基说,父母用自己的行动进行无声的教导,往往比长篇大套的说教要有效得多。

(6)、•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7)、他决定在他的学校培养孩子做父母的义务感,具体做法是直接给学生开设相关的课程。比如,他为他学校的高年级学生开设了一门课程:《家庭、结婚、爱情、孩子》,教导他们对于将来的结婚、过家庭生活应该如何从道德上做好准备。他特别要求他的教师无论如何也应当克服困难把这一门课讲授好。“因为这一门科目的重要程度并不次于数学、物理、化学,甚至是最重要的。你想想看,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做物理学家、数学家,可是所有的人都要做父母、丈夫或妻子。”

(8)、而在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 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环境。

(9)、进而会形成个人的行为习惯。无论是对待个人事务、学习生活还是将来踏入社会以后待人接物的处事方式,包括对待生活工作当中的顺境、逆境时的态度和应对措施都是和个人的行为习惯紧密相关的。

(10)、“每当我打开放着许许多多父母来信的文夹时,我觉得好像触摸到一颗颗赤诚的心——一张张的信纸都诉说着父母们遇到的痛苦和悲伤。我读着读着,心里充满了别人的痛苦。不,不是别人的痛苦。如果对一张张的信纸无动于衷,如果不设法帮助来信的每一个人,那么又由谁来帮助呢?”

(11)、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样的孩子心头留有创伤,长此下去,他会在这些不合格的家长影响下走向犯罪道路。所以,他呼吁父母一定要在孩子这面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形象而不脸红。他号召家长能以孩子来改造提高自己,真正来一个“第二次诞生”。

(12)、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实践是丰富而深刻的,他的教育理论思想是博大精深的。近几年,我只是翻阅学习了一些有关的书籍和文章。上面,我也仅从品德教育方面介绍了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的实践和理论思想,恐怕是断章取义、挂一漏万。但我相信,对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工作是不无补益的。

(13)、这件事对苏霍姆林斯基触动很大。此时,他才明白了,这孩子对于责罚,心里是多么难受。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以前的做法,是不自觉地对孩子的一种疏远,使孩子感到了委屈。因为孩子弄断花枝是无意的,而且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愿意做些好事来补偿自己的过失,而自己却粗暴地拒绝了他这种意愿。对这种真诚的、儿童般的懊悔,报之以发泄怒气的教育影响,这无疑是对孩子的当头一棒。

(14)、我从事中学教育多年,我从来都认为任何一个孩子首先是其父母的作品。我曾教过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叫叶诚,他不但学习勤奋,成绩拔尖,而且思想纯正,为人朴实,对同学特别善良。有一次我去家访,他母亲给我说了很多叶诚在家孝顺父母和爷爷奶奶的事,他母亲说:“我为我有这样一个懂事的儿子而自豪。”碰巧的是,有一次叶诚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我为我的爸爸妈妈而自豪》,文中写道:“本来我们家的住房条件是不错的,妈妈单位分的房子很宽很宽。但我们现在一直住在几十平米的旧房子里,因为妈妈说,爷爷奶奶身体不好,而他们又不愿搬家,和他们住在一起好照顾他们。”从这里,我找到了叶诚为什么如此孝顺的原因。我还有一位叫钟楠的女生,学习自觉性特别强,有着一般女孩子没有的毅力。奇怪的是,她的爸爸妈妈是很少管她的。我去家访时,给她的父亲谈起这事,她父亲说:“我的科研所任务特别多,我的确没多少时间具体管孩子。但我认为我时时刻刻都在管孩子,这就是用自己的勤勉给孩子以感染。当女儿看到深夜的我还在伏案疾书时,她会明白,勤奋才是生活真正的内容。”对这样的家长来说,所谓家庭教育首先不是“说”,而是“做”。如果说叶诚和钟楠是优秀学生的话,那么首先因为他们的家长是合格家长。家长的人格对孩子无声的感染,这是家庭教育的上乘境界。

(15)、有时候,由于父母太注重孩子表面的需求,忽略了孩子看不见的心理需求,纵使孩子具有优秀的先天条件,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当孩子想跑、想玩时,有的父母会害怕孩子受伤而禁止他;如此的话,孩子便会养成不好动的习惯,身体变得迟熟、孱弱多病,心智的发展也必然受到阻碍,性格也会变得退缩胆小、缺乏自信、无法面对困难。

(16)、他认为,教师只有了解每一个孩子个性发展情况,了解孩子的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孩子的教育,也就能够有针对性地指导孩子的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17)、苏霍姆林斯基常讲这个故事,他说:“因为这反映了人类精神的完美。人类的爱是教育的强大力量,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心地善良、温和、健康、真诚,相信人的美好。

(18)、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小学阶段学生应具备的各种能力中,阅读能力居于首要的地位。学生如果不能完善地掌握阅读这个工具,就不能顺利地学习,"如果你的学生具备了良好的阅读能力,你就不必担心会再出现落后学生。"他指出没有掌握基本的阅读能力是最可悲的,许多后进生之所以学习困难,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具备进一步获取知识的工具,而教师已经源源不断地把新知识塞给学生。"这样的学生好比没有牙齿的人:他被迫把没有咀嚼的食物吞咽下去,开始感到胃里不舒服,以后就生气病来,以至最后无论什么都不能吃了。"因而快速地、会思考地阅读,使学生在课堂和在独立读书时进行完善的逻辑思维的最重要的条件之是学生学好各门学科的基础。

(19)、教育者要在少男少女谈情说爱之前就教会他们怎样去爱——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个观点即使放到今天,可能也是惊世骇俗的。他说:“我们年纪较长的一代应当学会跟儿童们、少年们谈论这种伟大、美好的人类感情——爱情、结婚、生孩子、至死不渝的忠诚之情;在我们未学会谈论、思考这些问题之前,我们是不会培养孩子具有高尚、纯洁的心灵和情感的。无知识、无礼貌的环境,早晚会变成孩子的眼泪和愁苦。”

(20)、  郑建业  著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4、苏霍姆林斯基的家长教育学

(1)、体罚决不是严格要求,切忌体罚利用温馨的用餐时间

(2)、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苏霍姆林斯基

(3)、苏霍姆林斯基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被列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

(4)、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责,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讥讽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疚,宽容中的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赞扬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赏,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正直,支持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信任,赞同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友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寻找关爱。

(5)、▪ 做父母的对于子女的早年教育决不是一种无效劳动。虽然在某些年月里,好像被教育者处于沉睡状态,没有见到效应;但是,到后来终有一天,会看见大有好处的。 丹尼尔·笛福

(6)、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就应当努力求得好的习惯。习惯如果是在幼年就起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习惯,这是一定的,这个我们叫做教育。教育其实是一种从早年就起始的习惯。——培根

(7)、他还提到一个叫玛利亚的女学生,她在毕业前对老师说:”我七岁那年,母亲患了重病我父亲彻夜守在床边。一天黎明时分,母亲呼吸困难,我见父亲弯下腰去细细察看母亲的脸,我看到父亲的眼里充满了难忍的痛苦,从那时起,在我的心里展示了人类生活中最完美的品质,那是父亲对母亲的忠诚。从那天起,我真正地爱起了父亲来。我十年来从未对他撒过一次谎。

(8)、他讲过,一个叫尼娜的孩子在九岁过生日时,妈妈、奶奶为她做了一个很大的生日蛋糕,然后请小朋友来庆贺生日。那天,妈妈特意铺上了一块新桌布,小朋友们陆续来了。这时,小尼娜对母亲说:“奶奶吃饭手老是颤抖,勺子总放不到嘴里去,会把汤洒在新桌布上,小朋友会笑话我,今天是不是别让奶奶与我们一桌吃饭了。”

(9)、•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运用一样。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末观察就是思考和识记知识之母。一个有观察力的学生,绝不会是学业成绩落后或者文理不通的学生。

(10)、在阿列克赛·马特韦耶维奇家,父亲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们懂得珍惜母亲。夏天和早春,畜牧场的活儿要比在大田栽种甜菜轻松一些,于是在大田活重的时候,父亲就去大田工作,让妻子去畜牧场。父亲总是挑最重的活儿干,孩子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他们学习父亲,也用一个男人刚强、大度的胸怀拥抱母亲。

(11)、家庭中要重视藏书和读书,要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家长要做孩子读书的榜样,要重视亲子阅读的作用,跟孩子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交流活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他曾自豪地介绍说:“我和苏霍姆林斯卡娅的私人藏书共有95万册,包括文艺、历史、教育、艺术理论及艺术史等方面的书。”

(12)、苏霍姆林斯基,一个普通乡村中学校长,为什么能获得中国当代教师如此的热爱和追随?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朱小蔓给出了答案:“苏霍姆林斯基的确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先锋、思想的超前者、卓越实践的创造者。对他思想和实践的诠释在现今时代依然有着巨大的张力,依然具有无穷的魅力!”

(13)、在中国很多家庭里,家长或老人大都忽略教孩子学做家务劳动,普遍认为孩子大了就会做了。但是这样的观念根本站不住脚,你看那些学业能力差的孩子,往往特别懒惰,不愿意动脑,不愿意动手,哪怕写个作业也喊累,而这一切都拜托家里大人的错误观念所致,相反,家长在孩子稍大一些时,会怪孩子懒惰不堪,这种矛盾的心理很多人不去思考问题到底出在哪。

(14)、•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

(15)、用食指指出来吧,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感知着成人世界的一切,他需要你的指引、示范与提醒。

(16)、首先是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要使孩子感到是生活在人们当中,善于克制自己的欲望和考虑他人的利益。要使孩子怜悯、爱护、保护、关心某人某事,使他为某事焦虑,为某人悲伤。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以后接受学校教育打好情感基础。如果在家里不打好这个基础,只是在上学以后才由教师去从头培养情感,孩子就不可能用心灵去认识世界和听取教师的话。对于教师的话,他只了解其逻辑意义,而情感上、心灵上的潜台词,他是不会明白的。

(17)、•如用几句话来表达家庭教育学的全部精华,那就是要使我们的孩子成为坚定的人,能严格要求自己。我在这里似乎有点夸张地说:若请他参加婚礼,即使那里所有的人都喝成醉鬼,他母亲相信自己的孩子会清醒地回家。

(18)、当孩子进入青少年时期后,家长要对孩子采取平等的、商量的态度。讲话要有分寸,特别要让孩子信任,跟你说真心话,把他的欢乐、痛苦都向你说出来。假如意见不同,你要耐心听完,同他商量,甚至可以做出适当让步,这会使孩子更加信任你、尊重你。对进入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家长尤其要注意分寸,决不能粗暴干涉。如偷看日记、信件等,这都是不允许的。要尊重年轻人的人格,决不能说你是我的孩子你必须什么都告诉我。

(19)、帕夫雷什中学的学生尤利克打死了一只麻雀,老师见了,就拨开树枝,让他看那窝小麻雀。尤利克毕业后回校看望老师说:“如果你当时打我罚我,我就不会为打死麻雀内疚。你没有打我,我内疚了很多年。”

(20)、苏霍姆林斯基就在帕夫雷什中学,展开了大量的家庭教育方面的工作和研究。他曾对几名犯罪儿童进行了调查研究,对一些所谓“难以管教”的儿童进行了补救性工作,他把这种工作称之为医治儿童的心灵创伤。

5、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

(1)、纵观人类进化文明史,始终没变的是:父母是儿女第一任教师,更是终身的教师。家庭是人的第一课堂,也终身的学堂。国民教育的平台是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大支柱支撑的,现代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有法律的规范、科学的指导、现代技术的支持,而家庭教育几乎仍然是自然原始状态、缺乏科学指导、忽视甚至抵触现代技术的作用。

(2)、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夸美纽斯

(3)、苏霍姆林斯基本人是一个非常模范的丈夫、非常模范的父亲。他十分推崇周围的好丈夫和好父亲。他经常用村子里的外科医生尼古拉同妻子的关系来启发教育家长们。

(4)、母亲在家长会上说的规矩,它的实质就在于必须用人的眼光看待人。奥列霞(最小的孩子)四岁那年外婆去世了。孩子们在外婆坟前栽上了鲜花,在自家的屋旁也栽上了玫瑰,孩子们把它叫作“外婆玛丽娅玫瑰”。每年的五月(外婆是五月去世的),三个孩子都会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到外婆的坟前献上一束鲜艳的玫瑰。阿列克赛·马特韦耶维奇家把这一天叫作外婆日。

(5)、父母和教师的个人榜样是孩子们通往世界的第一个窗口。在孩子们面前展现出来的通往世界的第一个窗口,是父母和教师的个人榜样。

(6)、母亲对孩子的要求要跟父亲对他的要求保持一致。只要孩子感到母亲和父亲对“可以”、“不可以”、“应当”、“不应当”等概念有不同的看法,那么最合理的事情在他看来也是暴力、强制,是对他的自由、欲望的践踏,这就会养成任性、蛮不讲理的恶习。

(7)、父母从小培养孩子的义务感,要从小事和细节做起,让孩子分担父母的忧愁,共享父母的欢乐。

(8)、帕夫雷什中学的学生尤利克打死了一只麻雀,老师见了,就拨开树枝,让他看那窝小麻雀。尤利克毕业后回校看望老师说:“如果你当时打我罚我,我就不会为打死麻雀内疚。你没有打我,我内疚了很多年。”

(9)、朋友是宝贵的,但敌人也可能是有用的;朋友会告诉我,我可以做什么,敌人将教育我,我应当怎样做。——席勒

(10)、让中指和无名指收起来吧,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需要空间,需要体验。家长要学会等待,学会忍耐,学会宽容,宽容孩子当然的幼稚与偶然的失误,有时家长更应允许孩子在错误中学会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11)、      本文为小编精心整理,篇幅较长,内容非常生动有价值,希望读者能耐心阅读,欢迎收藏转发。

(12)、苏霍姆林斯基问他:“你具备做爸爸的条件吗?”

(13)、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14)、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也曾有过这样的失误。那时,他刚参加工作。一个名叫斯捷帕的男孩,由于过分顽皮,在一次玩耍中无意把教室里放着的一盆全班十分珍爱的玫瑰花给碰断了。对此,苏霍姆林斯基大声斥责了这个学生,并竭力使这个闯祸的孩子触及灵魂,吸取教训。事后班上孩子们又拿来了三盆这样的花,苏霍姆林斯基让孩子们用心轮流看护,惟独斯捷帕没有获准参加这项集体活动。不久这个学生变得话少了,也不那么淘气了。年轻的苏霍姆林斯基当时想,这倒也好,说明自己的申斥对这个学生起了作用。

(15)、有的父母不顾孩子的发育情况,强迫他提早学站、学走路、学写字……造成孩子身心严重失衡,导致孩子出现脾气暴躁、焦虑、冷淡、退缩等问题,还可能会出现拒绝学习的问题,也不懂与人和谐相处。

(16)、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蔡元培

(17)、•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18)、苏霍姆林斯基同时也强调,父母对孩子要尊重信任,如果整天叨叨不休,孩子不知所措,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孩子就会觉得家里不温暖。父母不尊重孩子,孩子就会失去自尊心,而没有自尊心的孩子是很难教育好的。

(19)、身为父母而缺乏责任感,疏于教育,这是人性的堕落。

(20)、•教师常常忘记,品德首先是在人们相互交往中形成的。伟大的义务感,只有当它能在生活实践的每一步中得到生动体现时,才能成为人的行为准则。在培养未来的一代人时,我们应当首先在个人领域,即在青年人靠良心的驱使而产生并得到控制的相互关系领域里,培养最纯洁,最富有人道主义的情感。

(1)、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在教育中也是如此。虽然有明确的目的,但是没有掌握实现愿望的方法,甚至本末倒置,结果也可能是南辕北辙。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我们会碰上很多问题,比如上不了好学校,一次成绩落后了,孩子在某个阶段不如别人……这些都不过是暂时性,或许在那时看来,是会让人有些焦虑,然而放在更广阔的人生来看,都算不上什么大问题,甚至都不是最关键的因素。作为家长,更应静下心来面对孩子,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2)、众所周知,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一所永远不会毕业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生学习的老师。父母就是教育者;生活琐事就是教育内容;处理的方式方法也就是教育的方式方法,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起点基础。教育目的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其中掺和着这个家庭所特有的文化素养、品格气质、道德观念、价值倾向,这一切的综合就形成这个家庭所特有的家庭教育。儿童模仿的第一位对象就是与其朝夕相处的父母。一个人从降生,到完全独立走向社会,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因此父母良好的道德人格示范是儿童道德养成的重要条件,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基本要素。

(3)、爱孩子首先一定要把孩子作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对待,把孩子看成是未来的公民。绝不能把孩子当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和自己愿望的复制品。

(4)、父母与子女间相互关系中最可怕的东西,就是父母那种轻率的满足物质快乐的“供养”与孩子精神上、心灵上、生活上的空虚和贫乏。这就是说不善于去爱。

(5)、▪ 人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快乐和幸福如果得到的越容易,那么他在成年的生活中就越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