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精品文案 >

精选145句天气或农业的谚语(关于天气农活的谚语)

关于农作与天气的谚语

1、写天气或农业的谚语

(1)、2鸡抓泥晒翅,主有雨。(巧家县。说鸡眠地上抓泥,连抓连将翅膀张开,辗转晾晒)

(2)、北方很多地方,立冬有吃饺子的习俗。南方很多地方,不知道是因为以前生活水平较低,常年吃不到几次米糕,所以要趁立冬节气,狠狠地吃一顿呢?还是缘于对米糕的极度钟爱?以至于很多地方,竟流传着带有些须诅咒性质的“立冬不吃糕,一死一旮旯(gālá屋子里或院子里的角落。泛指一切角落)”的民谚,令人不寒而栗!谁还敢立冬时,以贫困、忙碌等种种借口,不做、不吃米糕呢?能创造出这样一条民谚的人,用今天的时髦话说,妥妥滴狠人一枚!

(3)、在古书《孝经纬》中有一段描述立秋的,是这样说的:“大暑后十五日,斗指坤,为立秋。秋者,揫也,物与此而揫敛也。”这里面的“揫”是指聚集,所以,“揫敛”就是聚集收敛的意思。

(4)、1三九不冷,三伏不热。(宣威等县。各地数九法:月大隔冬数,即隔冬至一日起算;月小连冬数,就是接着冬至那一天起算;九天为一……。三伏指来年夏天)

(5)、八月南风二日半,九月南风当日转,十月南风转一轮。

(6)、16岁时应童子试,在各级考试中均列前茅。清末废除科举,遂入高等学堂学习法文。又以第一名考取到比利时学铁路的名额,惜因滇督锡良担心留学生出国后可能会成为革命d人而阻止,引为终身遗憾。时值高等学堂改两级师范,只好入优级理化选科,仍不堕其志,勤奋不懈,终以最优等毕业。此后,40多年任省各中学校教员,教法谨严,各校争相聘请,倍受师生尊重。

(7)、虹在东,天气晴;虹在西,多雨水;虹在南,有刀兵;虹在北,有瘟疫。(兰坪县)

(8)、日出红云升,劝君莫远行;日落红云升,则日是晴天。

(9)、当然,农谚是有地域性的,有的地区干旱,有的地区经常下雨。所以,这个地区下雨不好,但是换了一个地区,下雨反而是有利的。例如,农谚还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的说法。

(10)、其实在立夏的时候刮北风对于农事来说也有影响,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尤其在北方,这刮风就意味着天气转冷,并且一般不会下雨,就像立冬的时候刮北风很少就会出现下雨了,其实在立夏的时候也一样,这对于入伏的时候的农作影响非常大,一般很难看到下雨天,很容易导致干旱,因为一旦干旱还是会对庄稼生长有影响。

(11)、例如,在封建社会时期,还没有同代的温度计、湿度计等仪器,农民就拿多年生树木的生长状态作为预告农事季节的依据,因为多年生树木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客观气候条件,于是产生了“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的农谚。

(12)、这刮阵风可就有说道了,也就是老辈人说的邪风,它没有固定的风向,并且一旦刮阵风的时候这地里的庄稼就会倾倒,在农村种过地的人应该都注意过,晚上刮风之后很多人第二天庄稼都会倒一大片,这样的庄稼一般没有成熟,并且影响生长,关键是收割比较麻烦,尤其让收割机收割,他们给再多的钱都不愿收割倒了的庄稼。

(13)、20初三不见日,阴雨半个月。(昆明、迤东各县同)

(14)、乌云拦东,不下雨也有风。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小。

(15)、满天星,未必晴。(巧家县。久雨豁然晴朗,万里无云,但转眼仍阴)

(16)、解释:晕是日、月光穿过由冰晶结成的卷层云时,光线发生反射或折射而形成的光环。卷层云多产生在低气压前方。

(17)、东虹日头西虹雨;北虹有雨四十日。(巧家县)

(18)、1六月不热,苞谷尽瘪。(迤东各县。瘪,不饱满也)

(19)、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天上堡塔云,地下雷雨淋。

(20)、同时,我们也有qq资料群,群号:8566499群内有大量文史类电子资源分享。

2、天气或农业的谚语

(1)、2布谷鹊唤水,主有雨。(巧家县。布谷鹊,即苞谷雀。连叫数声后,忽有声如嗽口带笑者,称为“唤水”)

(2)、云走东,骑马空大红;云走西,骑马披簔衣;云走南,有雨下不长;云走北,有雨下到黑?(洱源县。因洱海盆地在东南也)

(3)、星宿稀,披簔衣;星宿密,晒塌皮。(元江等县)

(4)、一个星,保夜晴;有了一个星,大雨下不成。(巧家县。天变有雨象,但只有少数星露面,雨即不下)

(5)、火闪无雷不下雨;男女无媒不成亲。(迤东各县同。火闪即电光)

(6)、孩子觉得这些民间谚语太有意思了,说的就是身边生活的事,好像听的懂,但又好像不太明白,这激发起了他们对探究节气的兴趣,开始将节气与自己生活经验建立起了联系。

(7)、1霜降不下雨,到了三月四月晒河底。(缅宁县。三四月指来年言)

(8)、日落红通通,天气暖烘烘;日光白卡卡,天阴水渣渣。(巧家县)

(9)、所以胶东农民的小麦产量,现在来看没有什么不收。那我们再看一下秋庄家长势如何,现在不敢确定秋收的时候肯定会丰收,但是就像我刚才所说的,今年雨水比较充沛,地里的各种庄稼都不缺水,去山里看一下花生玉米大豆,都是绿油油的一片,可以说长势很旺盛。就眼下地里庄稼的长势而言,秋收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10)、2布谷鹊:推磨叫,主高处谷好;舂碓叫,主低处谷好;勤叫主丰;少叫主歉。(昭东各县。叫时头左右频频摆动,如推磨然,称“推磨叫”;叫时头上下频频点动,如舂碓然,名“舂碓叫”)

(11)、从汉代开始,民间把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定为“秋社日”,传说是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此时,作物已经收获完了,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到了宋代时,秋社日这天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等一些习俗。

(12)、1雨洒清明头,阴沟无水流;雨洒芒种头,卖了白米买水牛。(昆明等县)

(13)、1冬前冬后,冻破石臼。(鹤庆县。言冬至前后,天气异常严寒)

(14)、头八(正月初八)晴,好年成;二八(二月初八)晴,好收成。

(15)、 高达:《二十四节气谚语新编》,安徽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16)、全文完,都看到这了,麻烦您帮忙转发一下,让更多的农民朋友了解,谢谢您了,感谢阅读!

(17)、1冬雨晴;夏雨阴。(昆明县。言天气转变不同)

(18)、在农历的六月份地里的庄稼是马上快要结穗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孕穗期,雨水不足会影响这小麦结穗晚还有收成,这老话说的“不怕五月旱,就怕六月干”,在立夏的时候东南风就会可能在六月的时候的大旱。

(19)、1冬月无冷气,碓头无糠面。(昆明县、盐丰等县同)

(20)、1八月连绵不为多,九月连绵吃麦种烧鸡窝。(巧家县。此言九月雨不宜多也)

3、关于天气农活的谚语

(1)、1九月里,寒气降,十月来临瓦上霜。(蒙化县)

(2)、早晨发霞,点火烧茶;晚间发霞,晒死草芽。(平彝县)

(3)、这凉爽的气候,的确是适合人类身体的温度,不需要吹空调,连电风扇都免了,早晚要穿长袖衣服,晚上也要盖被子睡觉。今天是大暑第一天,外面依然冷飕飕的,出去健身的人都长衣长裤,完全没有上蒸下煮的那种感觉。我们北方不同于南方一些地区,我们这里四季分明,冬天滴水成冰,夏天酷热难耐,这才是正常的季节,这样也才利于各种农作物生长。今年夏季一直二十多度,几乎就没有达到三十多度的日子,三伏天本不该这样的气温,这样的气温很不利于农作物成熟,闷热多雨才对。

(4)、雾露上山,有雨不干;雾露下坝,有雨不下。(云县南区。各地同有此语)

(5)、1过年大雪飘,来年是丰年。(昆明及迤东各县。或言:瑞雪兆丰年)

(6)、当然这只是针对我们胶东当地的局部而言,因为今年的特殊情况,有的地区雨量过多,农作物可能已经遭受到涝灾,而北方有的地区却还在遭受着干旱,再加上今年闰四月立秋早,气候一直有些反常,对于部分地区的农作物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

(7)、3月16日,晴,气温16度。这天的发现更多了,除了前几天找到的几种小虫子,还发现了臭大姐和小飞虫。

(8)、300.四季无寒暑,雨雪下成冬;凡雨冷加衣。(邓川,楚雄,迤西各县同)

(9)、在雨季中后期,西南方对流云云块不断移来,一阵阵雨过后,停一会儿,又一阵阵出现,每阵降雨强度属中或大雨,所以人们外出常遇到要走也澹,不走也澹。)

(10)、这两种云比较,“乌头”云不如“白头”云发展旺盛,因此一般下雨不大或不下雨,只刮一阵风,所以叫“乌头风”。但如果“乌头”云发展旺盛,逐渐变成“白头”云,便造成较强烈的雷雨,所以叫“白头雨”。

(11)、有雨山顶云密布,无雨云在山中腰。(邓川县)。

(12)、四月海风起,五月干到底,苍山北风来,雨雪即时来。(凤仪县。每年四月,洱海风由北而来,冷透骨,五月必主干旱,如从苍山西北来风,黑云大作必主雨;黄云大作必下雪)

(13)、在孩子们方案的基础上,老师也结合大班孩子认识钟表的学习目标提出了用绘画钟表时间的方式记录黎明与黄昏时间的建议。于是从春分的第二天开始,孩子们就开始按照排好的时间表,每天一名孩子记录并分享当天的黎明与黄昏时间,并呈现在班级环境中。每两周老师就会带着大家一起回顾一次时间记录,孩子们发现,真的是春分之后的每天黎明时间都会早一些,而黄昏时间都会晚一些呢!经过近3个月的持续记录,孩子们最终鉴定的验证了“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的民间谚语啦!

(14)、2要知天气好不好,只看太阳早不早。(石屏县)

(15)、一年24个节气,按9月开学到次年7月计算,孩子们将在幼儿园经历大约20个节气,节气探索成为了一年中老师和孩子生活化的常态游戏。

(16)、有的地方的民众将立冬这天是否有霜,作为判断来年春天气温高低的依据,故有“立冬无见霜,春来冻死秧”的民谚。

(17)、这个谚语是一个奶奶分享的,奶奶说,这个谚语的意思就是惊蛰节气一到,很多冬眠的小虫子就开始出来了。好多孩子表示好奇:“惊蛰这天也没真的打雷,小虫子怎么知道的呢?它们会出来吗?”“我看现在都没有小虫子呀,这谚语是真的吗?”……

(18)、还有些谚语是说立春下霜的。如:“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意思是说如果在立春节气当天出现了降霜天气,那在后期就可能会有倒春寒,这样会冻坏秧苗,这对春播农作物都是不利的。

(19)、2六月三泼雨,遍地出黄金。(巧家县。言庄稼好也)

(20)、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日,今年的立夏是5月6号,也就是今天,立夏过后就意味着进入了夏季。在农村关于立夏的农谚还真是不少,“立夏不下(雨),高挂犁耙”;立夏不下,旱到麦罢”“立夏日晴,必有旱情”这些农谚俗语都是千百年来人们从日常生活中总结的经验,它在很大程度上与当时的生产力以及生产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4、关于天气和农作物的谚语

(1)、2天下太平,晚雨日晴。(迤东各县。言年丰也)

(2)、云彩跑东,越跑越空;南彩跑西,骑马披簔衣。(祥云县)

(3)、1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六雨洒灯。(昆明县、盐丰县)

(4)、4)腊雪不烊,种田人饭粮;春雪不烊,断脱人肚肠。

(5)、云走东,一场空;云走西,披簔衣;云走南,水潭潭,云走北,好晒麦。(巧家县)

(6)、有的地方的民众认为,立冬这天是否刮风,风向如何,将预示着这年冬天的温度高低。因而流传民谚说:“立冬刮北风,皮袄贵如金;立冬刮南风,皮袄挂墙根。”意思是说,如果立冬这天刮北风,冬季的天气就会很冷,御寒良器皮袄的价格就会飞涨,甚至象黄金一样昂贵;反之,如果立冬这天刮南风,天气暖和,皮袄就会被闲置而不值钱了。与之相似的民谚,还有“十月小阳春,无风暖融融”等。

(7)、同时我们也略备薄酬,欢迎广大文史爱好者惠赐稿件,具体投稿要求可在公号首页点击“联系我们”查看。

(8)、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昆明、呈贡、安宁、石屏、宣威、盐津、巧家、弥渡等县同)

(9)、按:此类日月,皆系旧历。端阳、重阳、节日亦同。

(10)、班上的孩子有些是可以把《二十四节气歌》背得烂熟的,但由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通过农耕感受季节变化的机会实在有限,因此他们对于每个节气的含义特点理解并不深刻。老师们便抛开了关于节气知识性的交流互动方式,每到一个节气,老师就会把搜集到的有意思的民间谚语带到了孩子们身边。例如:

(11)、天上豆英云,地上晒死人。云低要雨,云高转晴。

(12)、2天干三年吃白米,水涝三年吃粗糠。(昆明湖滨各乡谚语。盖天干得收,水涝无收也)

(13)、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天上堡塔云,地下雷雨淋。

(14)、2白露白露,黑白分明。(鹤庆县。言收成丰歉已分明了)

(15)、15)八月南风二日半,九月南风当日转,十月南风转一轮。

(16)、13)河底泛青苔,必有阵雨来;烟囱不出烟,一定阴雨天。

(17)、八月凉风下大雨,五月凉风大天晴。(元江县)

(18)、 温端政:《中国谚语大全》,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

(19)、在农村老人的眼里,立夏这个时节下雨最好,立夏时节下雨,预示着一年会风调雨顺,作物收成。倘若是这个时节不下雨,那么这一年就会少雨干旱,什么作物也种不上,家中的犁耙也就派不上用场,只能高高的挂起来。还别说,这种说法在过去生产力低下,农民靠天吃饭的年代,到了播种季节老天不下雨,那可真是干瞪眼的。就像现今的年代,虽然科技发达,但若是天旱严重,井里的水量都会减少很多,我们农民在给作物浇水时都会发现,大旱之时,井里的抽水量明显减少,平时2个小时就能浇完的地块在旱情严重的时候水量减少,就需要双倍的时间。

(20)、今年八月七号立秋,阳历跟往年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农历晚了一些,因为今年闰四月的缘故。

5、有关天气或农业的谚语

(1)、2猫鹰:早叫则天阴;晚叫则天晴。(平彝县。猫鹰,即猫头鹰,亦名角鸱,形与枭同)

(2)、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

(3)、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

(4)、烂“落苏”(即茄子)多,烂铃(指棉花)也多。

(5)、有雪云黄黄,农收连夜忙;无雪云黑黄,农收不必忙。(邓川县。看苍山黄云起,飞跑四山,必有大雪;若黑云黄云同起,则无雪)

(6)、立冬日之天干逢壬字,来年高处之田有歉收之虞。

(7)、拦腰的云,一般都是由于夜间冷却生成的地方性云。云层不厚,当太阳升高后,云也就消散了,所以“云拦腰”未来是晴天。

(8)、1九月打雷谷堆多;十月打雷坟堆多。(禄丰县)

(9)、解释:在我国北方,天气系统都是自西向东移动。当日落时,西方升起乌云,表明阴雨天气系统正向本地移来,有可能降水。

(10)、有些谚语是说立春打雷的。如:“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意思是说,如果在立春节气就开始打雷了,那一直持续到惊蛰节气的这段时间都会以阴雨天气为主。再如:“立春打雷,十处猪栏九处空”,这个是说立春节气就开始响雷,那以后还会出现比较寒冷的天气,导致六畜不安。

(11)、意思就是冬至在月初的话,冬天要冷一些,这个月初,应该指阴历,这也是人们多年以来总结的经验。当然,各地区跨度比较大,说法也不一样,有的说法是冬至头,天气暖。

(12)、雾露雾山头,淋死老水牛;雾露下坝,有雨不下。(元江县。雾露即雾也)

(13)、夏天,烈日当空,地面受到强烈的日光照射,使局部地区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并夹带大量的水汽上升,水汽升到天空变冷便凝结成云。这种云叫做地方性的对流云,它的范围不大,又是移动的。对流发展旺盛,便形成带电的雷雨云。这种云在远处打雷下雨,我们就只能听到雷声。在近处也只下场阵雨,一下子过去,雨过天晴,所以“有雨不多”。也称“未雨先雷,有雨不大”。

(14)、解释:钩钩云是一种钩状卷云,多出现在低气压前方。

(15)、“白露的时候是不是天上就会有白色的雾气?”……

(16)、立冬,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时间一般在每年公历的11月7日或8日。与立春、立夏、立秋三个节气,合称“四立”。之所以叫立冬,是因为立有“始”之义;冬有“终”之义。立冬,标志着冬季的来临。古人总结立冬的三个阶段(每阶段为5天)的气象特征(古人谓之“候”)曰:“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立冬后,水开始结冰,土地开始上冻,野鸡进入水中,变成了蜃(蛤)。虽然古人关于立冬的“第三侯”表述,今天看来纯属无稽之谈,但其对立冬后,水开始结冰、土地开始上冻的气象观测与特征的概括,比较符合我国东北、华北、青藏高原等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特征,但与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温暖宜人的华南部分地区的气候,显然存在较大差异。

(17)、1九月绵绵雨,田家人人忧,牛圈拆了当柴烧,麦种磨了做粑粑,当柴烧,婆媳吵,吃粑粑,一家含泪看犂耙。(丽江县)

(18)、北方很多地方的民众,根据长期的观察和经验的积累,提出了立冬节气适宜或不宜播种的农作物的农谚,如“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卜”、“立冬种豌豆,一斗还一斗”等。还有的农谚,指出了立冬日的某些气候、气象,将会有灾害发生。如有的民谚说“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江西等地则有“立冬暗(阴天),禾谷倒田坎”的民谚。

(19)、1941年,中国天文学会成立。同年,在天文研究所所长带领下组织视察团赴甘肃临洮观察日全蚀。这是一次十分难得的天文实践机会,一得闻讯后便申请自费加入视察团。同行的10余个团员,都是国内各大学天文学教授及各天文台专员,有的还是留洋博士,惟一得学历浅,所以在分配工作时,只让他做些清闲的纪录。团中预备观测角度、安置仪器观测某一星座,经三夜都未能寻到。因一得为天文学会变星观测员,便向他询问此星座近期有无变动,一得十分肯定地回答:“没有变动,我试为诸君寻找。”当夜,众人仍旧继续观测,一得却若无其事地早早睡下,大家都以为他是在说大话。待众人观测结束,无果而睡,快到天亮时,一得突然唤醒大家起来观看,并说明该星在本季节当月此时才会出地平线升至天顶,无不惊叹称赞。通过此次观测,一得终获各团员的钦佩与尊重。此后,所到各地的学校、团体邀请该团讲演,大家都推举他前往。省内也有不少学校邀请他讲授天文、气象知识,当时的航空学校请他讲气候学,讲武学校请他讲天文知识,如夜行军对北极星及其他容易辨识之星座的认知,令学生获益匪浅。

(20)、2槐花开,把秧栽;槐花落,栽秧谷子割不着。(元江县)

(1)、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农业站”,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有关的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2)、为了度过一个更有意义的假期,也为了进一步宣传张雪门教育思想,辐射和引领更多园所践行行为课程的理念,朱继文工作室将二月份作为学习月,为大家持续带来张雪门研究会第二届征文的优质获奖文章,与您共享全国教师的教研成果,抓住时光,携手进步。

(3)、2晴久腰痛必阴雨,雨久腰痛主天晴。(三迤老人,同有此语。或说:“晴腰痛主雨,雨腰痛主晴”)

(4)、今年的立秋很特别,不仅是“闭眼秋”还是“母秋”,还是“大包伏”,总之就是一个字“热”!

(5)、古代中国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长期的观察、感受,通过经验的日积月累,创造出一条条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立冬节气谚语。对待这些传统民谚,我们现代人应秉持辩证的心态:既要承认这些传统民谚中,蕴含着符合现代科学知识和认知的因素,因而自觉地将其传承和发扬光大;也要充分注意到这些民谚因受时代、地域、科技文化发展程度等因素,而难以避免的存在错误或迷信糟粕等局限性,不宜盲目、不加辨析的全盘接受。

(6)、2一阵太阳一阵雨,栽黄秧,吃白米,谷子田中多要水。(昆明县。或说:“又出太阳又下雨”)

(7)、早霞阴,晚霞晴。(石屏县。又:早红有雨,晚红晴)。

(8)、这个谚语也是来源于老人。孩子们觉得这个谚语特别有趣,他们认为这个谚语最容易验证,如果白露之后,他们不再被蚊子咬包就是真的啦。

(9)、西山大云起,即时下大雨,东山黑云飞,大雨河水起,东西山无云,有雨下不起。(楚雄县)

(10)、云跑东,晒干葱;云跑南,雨成团;云跑西,骑马送棕衣,云跑北,晒干麦。(宣威县)

(11)、找虫子行动让孩子们有了这样的认知:他们认为惊蛰节气谚语说的虽然是真的,但并不是真的是打雷吓醒了小虫子,而是因为惊蛰之后天气就慢慢变暧和了,所以小虫子就都喜欢出来啦!这个实践验证的过程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惊蛰节气之后温度的变化,也了解了温度与小虫子之间的关系,感知了节气的特点。

(12)、清明风从南方起,农稼田禾大有收。(昆明等县)

(13)、节气民间谚语不仅孩子们喜欢,还激发起了爷爷奶奶的参与兴趣,他们成为了丰富孩子民间谚语的重要资源,而且爷爷奶奶带来的谚语也更贴近生活,比如:

(14)、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时间中,经过长时期的观测及经验的积累,逐渐发现立冬日的气象征候与即将来临的冬季,来年的春季,甚至是明年一年的气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进而概括出许多相关的民谚。

(15)、今年的立秋交节时间是农历七月初阳历8月7日,也就是明天。立秋以后白天的温度和没什么变化还是很炎热,但是到了晚上已经渐渐地有了凉风。

(16)、他对滇池的保护也极为重视,曾针对当时有人提出“尽泄滇池,可得田300万顷”的言论,专门撰文《昆湖水位之变迁》客观论述泄湖造田的十大危害,进行了科学有力的反驳。

(17)、云盖住山顶,叫“山戴帽”。云层挡住山腰,可见山顶,叫“云拦腰”。

(18)、解释:钩钩云是一种钩状卷云,多出现在低气压前方。

(19)、2春前十日燕子来。(巧家县。春,谓立春也)

(20)、2树梢叶子先发,雨水早;树根叶子先发,雨水迟。(易门县)

(1)、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

(2)、一落(下雨)一个泡,落过就好跑;一落一个钉,落煞落勿停。

(3)、南风转东风,三天不落空;雨后西南风,三天不落空。

(4)、乌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乌云接日低,有雨在夜里。

(5)、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下半年是八廿三。

(6)、1清明要晴,谷雨要淋。(昆明县、盐丰、巧家等县)

(7)、1十年难逢一斤霜。(巧家县。一斤霜的意,说由十月初一到十六日,连续十六天打霜,主丰收)

(8)、虹出现的位置,与太阳所在方向相反。上午太阳在东,虹在西边。下午太阳在西边,虹在东。因天气系统运动的规律,是自向东移动,西边出现虹。表明西边的雷雨区会移来,本地将有雨,东边有虹,表明雨区在东,它会东移出,就不会影响本地。所以也叫“东虹日头,西虹雨”。

(9)、云南省地处高原,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等7个温度带的气候类型,兼具低纬气候、季风气候、山原气候的特点。因此,各地气候变化急速,难于掌握。在没有引入现代气象学以前,古人生产农作,只能“靠天吃饭”,但也有不少凝结了前人智慧的“气象谚语”代代相传,也不失为对气象研究的参考。为此,陈一得先生自己搜集调查多年,在张服真、饶继昌、褚守庄等同事朋友及昆明市政日刊社、民国日报社、昆华民众教育馆、昆华师范学校,昆华农业学校等机构学校的协助下,在全省范围内征集与气象有关的谚语,根据搜集资料“字句皆照原录,不加修饰,以存本真,音义注明,亦循原稿,略加解释,每条附记流行县区,及调查者姓名”,共整理出300条。参照此前中山大学《中国气象谚语》的体例,分为七类:风雨类;云雾类;光象类;时节类;物候类;农事类;不分类。最初发表于《教育与科学》1939年第5期,后辑入《续云南通志长编》,前后内容大致相同,但在排序归类方面作了完善调整,今据二者整理后,具体如下:

(10)、1931年,在云南省政府的支持下,与全文晟在昆明西山海拔2300多米的美人峰创建太华山气象站,历时五年才建成,初由全文晟任台长,后陈一得继任台长。他亲自拟订气象站的组织简章、办事细则、观测凡例等规章制度,各项操作必须严格按规操作。按时编辑出版月份、季度、年度气象报告,积极为社会提供服务。

(11)、当阴雨天气来临时,云层比较低,云底盖住山顶。云层越厚,云罩山越低,表明空气中的水汽越多,这就越容易形成雨天。但是,如果山戴帽了,云层不增厚;或者在雨后出现的云抬高的“山戴帽”,就不是有雨的.预兆。所以有“有雨山戴帽,快晴帽抬高”的说法。

(12)、烧火天:早烧阴,晚烧晴。(昆明县、呈贡、澄江、安宁、禄丰、易门、洱源、缅宁、宣威、昭通、大关、盐津等县同有此谚。天红如火烧也)

(13)、2先响雷,后下雨,不及一朝大露水。(镇雄县、巧家、盐津、大关各县同)

(14)、2元旦听鸟叫,随色栽种好。(兰坪县。黑鸟前叫,今年种黑的;若白的花的,随鸟色栽种得收)

(15)、经过孩子们的一番探讨,最终他们决定,自己验证会更有意思更好玩,于是亲身体验民间谚语的探索活动由此开始。

(16)、“闭眼秋”比较容易理解,古人把立秋交节时间在午前称为“睁眼秋”,把立秋交节时间在午后称为“闭眼秋”。有啥区别呢?这里是一个比喻的说法, “老虎”眼睛挣得很大,说明天气没那么热,老虎眼睛眯成一条缝,说明天气很热。是形容“秋老虎”的炎热程度。

(17)、在蔚蓝色的天空,有时可看到排列整齐而又紧密的白色小云片,好似鱼鳞,在气象学上叫卷积云。卷积云一般出现在五千米以上的高空,形成后只能维持几分钟到一个多小时。出现这种云,表明地上空有低压槽移近。影响地面的天气,一般多靠高空的大气运动。因此卷积云出现,是晴天向阴雨天气移换的时候。“鱼鳞天,无雨风也颠”,就是风雨的预兆,一般一两天内就会有风雨。

(18)、雨后天开得早,莫想天气好;雨后天开得晚,天气定好转(鄂)

(19)、虹高日头低,明朝着蓑衣;虹低日头高,明日晒得背皮焦。

(20)、什么是白露水?白露水在哪?成为了孩子们探究的兴趣。他们通过和爸爸妈妈一起查找资料了解到白露是指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近地面的凝结而成的小水珠。于是孩子们就开始在离地面近的地方开始寻找,但都没有找到资料里说的小水珠。就在他们认为这个谚语不真实的第二天,早晨7:30入园时,几个孩子有了新发现,幼儿园树下草地中小草上有好多好多的小水珠!但这些水珠等到上午户外活动时就没了。接下来的几天观察中,他们有了这样的发现:白露水只在早晨才会有,太阳一出来就没了,因为早晨的温度很低。

(1)、这个谚语说明春分过后,白天会越来越长,夜晚就会越来越短,孩子们不禁好奇:“白天每天长多少呢?”“我感觉好像没什么变化呀?”“是一直长下去吗?”对于这样的好奇怎样去验证,孩子犯了难。孩子的这些困惑也引发了老师的思考,怎么能让孩子感受到春分后日夜长短的变化呢?

(2)、人们会通过节气判断一些农事活动,立秋的时候种什么立夏的时候种什么,在立夏的时候还有很多谚语,人们把一些总结下来经验简单概括让后人熟知这个时候的一些变化。

(3)、在寻找白露水的探究中,孩子们发现白露节气和我们生活之间的关系——从白露开始,天气转凉,虽然白天还是挺暖和的,但早晨和晚上温度会比较低,所以大家早晚要多穿衣服啦!

(4)、“我们可以轮着,请每天播报天气预报的值日生来记录。”

(5)、处暑种高山,白露种平川,秋分种门外,寒露种河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