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精品文案 >

精选72句马雅可夫斯基作品(马雅可夫斯基经典语录)

马雅可夫斯基的介绍

1、马雅可夫斯基是谁

(1)、(图:三岛由纪夫,他企图恢复日本武士道,并发动政变)0.殉情而自杀者:日本作家有岛武郎 (ありしまたけお):

(2)、和其他人一样,诺拉也被马雅可夫斯基情绪的剧烈波动惊到了:“我不记得马雅可夫斯基有过平稳、安静的样子:他要么火花四射,吵闹,快活,惊人地有魅力,总是来回叨念某几行诗,用他自己谱的独特的音乐动机唱出这些诗,要么就阴沉沉,一连几小时保持沉默。”

(3)、对这首诗,列宁给予了有保留的积极评价:“我不是他的诗才的崇拜者,但是从政治和行政的观点来看,我很久没有感到这样愉快了。”诗人终于感到“我在共产主义上做出了成绩”。

(4)、高尔基,前苏联作家、诗人、政论家,他的作品有(海燕)(童年三部曲)等。

(5)、勃洛克早就断定马雅可夫斯基是个“了不起的天才”。身处新旧时代交替的大转折时期,许多人都成了交替时代的牺牲品,作为旧俄罗斯文学代表的马雅可夫斯基也不例外。他是一名语言的勇敢挑战者,是新社会文学无可非议的先驱,他“在两个时代还未愈合的伤疤处”写作。他的悲剧就在于,勇敢地寻找自己与革命和时代的联系,又不由自主地、固执地捍卫艺术生命的天然正直。正如托洛茨基所认为的,革命的普遍矛盾对于追求完美形式的艺术来说,只能是痛苦的,在马雅可夫斯基的诗作中,有激情的热浪,也有与时代和阶级极不相称的放荡不羁。最终,诗人在极度的痛苦中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但是,马雅可夫斯基作为开一代诗风的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所闪耀的光辉永远是不可磨灭的。

(6)、Mr.Blue:上海市徐汇区天平路326号

(7)、马雅可夫斯基和布尔柳克等诗人小伙伴受此影响,1912年发表《给社会趣味一个耳光》,宣告了俄罗斯未来主义的崛起。他们把遵循传统称为“过去主义”,宣称“只有我们才能代表我们的时代的面貌……要把普希金、陀斯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等从现代生活的轮船上扔出去”。

(8)、在《已经过了一点》中,诗人表达了对莉莉娅的相思:

(9)、马雅可夫斯基,这位文艺街垒上的革命诗人,把爱情当成自己的一切,最后选择了一种让所有人都倍感痛心惋惜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他死后5年,斯大林重整文化圈,他的声望才被推至到顶点,斯大林对他的评语:"马雅可夫斯基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我们苏维埃时代最优秀的、最有才华的诗人。"

(10)、{47}  卢那察尔斯基:《革新家马雅可夫斯基》,蒋路译,《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389—411页。文中所引《革新家马雅可夫斯基》均出于此。《论文学》中有这样的注释:“本篇是1931年4月14日作者在共产主义学院马雅可夫斯基纪念会上发言的速记记录,初次发表于同年第6期《文学和艺术》杂志。”

(11)、此后,马雅可夫斯基被迁葬到了等级更高的新圣女公墓,有了自己的墓碑。莫斯科的凯旋广场改名为马雅可夫斯基广场,地铁站命名为马雅可夫斯基站。诗人高大的雕像在广场矗立。

(12)、从相爱到无休止的猜测、争吵,此刻的马雅可夫斯基内心充满了孤独和痛苦。那一天,他哭着哀求娜拉·波隆斯卡娅别去剧院,别在工作了,可是娜拉·波隆斯卡娅坚持回去排演。马雅可夫斯基最后无奈地同意了,安静地问“你还有打的的钱吗?”波隆斯卡雅说没有,马雅可夫斯基给了她20卢布。

(13)、现代中国的傅雷、老舍、陈梦家、杨朔、远千里、闻捷等,因迫害而被迫自杀。

(14)、糜绪洋,俄科院俄罗斯文学研究所(普希金之家)副博士研究生。译有《撕下面具!二十世纪俄国的身份认同与冒名顶替》

(15)、写于1922年的《开会迷》,是一首思想和艺术臻于成熟的好诗。它是作者深刻地观察和发掘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并把它真实地再现的艺术珍品。这首诗写得振聋发聩,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生活中矛盾的本质方面——人民群众同官僚主义的矛盾,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用夸张甚至荒诞离奇的艺术形象描写出来。

(16)、Mr.Blue3F:上海市徐汇区天平路326号3楼

(17)、洪子诚|与《臭虫》有关——马雅可夫斯基,以及田汉、孟京辉

(18)、{17}  1921年5月6日,列宁在写给卢那察尔斯基的便条中写道:“赞成把马雅可夫斯基的《一亿五千万》出版五千册,这难道不害臊吗?荒唐,愚蠢,极端愚蠢和自命不凡。依我看,这种东西十种里只能出一种,而且不能多于一千五百册,供给图书馆和怪人。”(《列宁论马雅可夫斯基》,岳凤麟编《马雅可夫斯基评论集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5—27页。)

(19)、{14}  在《我自己》的1927年部分,马雅可夫斯基写道:“我继续当游吟诗人。收集了大约两万个意见条,现在真想写一本《总的答复》(答复那些小纸条)。我知道读者群众想的是什么。”(马雅可夫斯基:《我自己》,庄寿慈译,《马雅可夫斯基选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6页。)

(20)、未来  并不会自行到来,咱们必须    采取些办法。共青团,    抓住它的鳃!少先队,    揪它的尾巴!公社  并非童话里的公主,让人们夜夜为她      害相思病。计算好,    考虑妥,      看准了,        就前进,哪怕是小事    也要抓紧。共产主义    不仅仅存在于田地  和工厂的汗水里。在家庭饭桌边,        相互关系里,          亲属间,日常生活中    也有共产主义。谁要是    骂起娘来      整天没个完,比那不上油的大车        吵得还厉害,谁要是    在三弦琴的尖声中          懒洋洋地瘫痪,这种人    没资格      迎接未来。前线上    机枪      扫射个不停,--战争  不止是      这一种类型!家庭  和宿舍里的侵袭对我们的    威胁      并不更轻。谁顶不住      家里的压力,躺倒在    纸玫瑰丛中         酣卧,--这种人   目前     还没资格迎接未来的     强有力的生活。光阴  就象一件皮大褂,生活的蛀虫     会蛀食它。共青团员们,      把我们积压的日月象衣服似的     翻出来拍打拍打! 

2、马雅可夫斯基作品

(1)、在莫斯科卢比扬卡广场附近,马雅可夫斯基最后居住的公寓楼现在成为马雅可夫斯基纪念馆,一座奇特的象征主义和未来主义风格的纪念馆。设计师在楼房正面毛糙的花岗石墙壁背景上,加上方格的钢铁框架,上面缀有很大的俄文字母я。这是在马雅可夫斯基的诗和文章里遇到的频率最高的词:我、我自己、我爱、我的革命、我的大街……埃尔莎20世纪30年代末写的《马雅可夫斯基小传》也提到马雅可夫斯基纪念馆,情况却与现在的不同。纪念馆与它邻接的一所有好几层的大厦的砖墙上,用斗大的字体标着:

(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随着俄国革命情绪的蔓延,马雅可夫斯基感觉自己是“在革命中找到了精神出路/并站到了文艺街垒上的俄国青年诗人”。二月革命爆发后,马雅可夫斯基在新政权一个通讯社的宣传部门工作。他用图画来鼓舞革命,并给每幅画配上充满力量的诗。

(3)、马雅可夫斯基只活了37岁。他用自己独特的人生,演绎着革命、爱情和诗歌的故事。

(4)、他被视为酒精、浪漫、幻想的传染病源。他传染了狗。它们看见人吃饭,就献殷勤谄媚。一旦被它们咬,人就会被传染上阿谀作风。一个少女听了他演奏的音乐后,得了狂热的恋爱症流行病。他最终成为“可怕的人形的伪装者”,被关进动物园的铁笼里和臭虫展览。

(5)、20世纪80年代开始,现代派在中国开始变得不那么“反动”,逐渐从文艺思潮的负面清单里移除,加上当时“文学主体性”的强势提倡,批评家已无须讳言、遮掩马雅可夫斯基与未来派的关系。前面提到的1980年武汉研讨会上,马雅可夫斯基与未来派的关系就是主要议题。后来进一步的观点是,苏联早期左翼文艺的探索也是很前卫的,或者说,无产阶级文艺与现代派的前卫艺术之间并非总是对立关系。例如,倡导“假定性戏剧”的剧作家特列季亚科夫既是未来派诗人,也是左翼作家;而马雅可夫斯基的《澡堂》《臭虫》等剧,有些是在梅耶荷德剧院演出的,有些就是梅耶荷德导演的。因此,有论者提出,未必一定要纠缠与未来派的关系,问题应该放在俄国“白银时代”以及20世纪初文艺整体背景下考察。马雅可夫斯基的贡献是在“诗歌民主”的提出和实践上,刘文飞指出:

(6)、在自杀前他曾留下了一句诗句“爱之船已撞上生命的礁石沉没。”

(7)、第十章 美国(1925)第十一章 新规则(1926-1927)第十二章 塔季亚娜(1928-1929)第十三章 大转折的一年(1929)第十五章 第一个布尔什维克之春(1930)第十六章 生命是赌注第十七章 马雅可夫斯基的第二次死亡参考文献常用资料和基本文献致谢索引译后记

(8)、不知不觉中,时光过去了85年。诗人身在美国的女儿,依然不相信自己的父亲是自杀的。

(9)、⑨  后结集为《第一声春雷——“报头诗”第一集》《我们插遍红旗——“报头诗”第二集》(李季、闻捷合著,敦煌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

(10)、第十三章大转折的一年(1929)............497

(11)、 茨维塔耶娃 始终将马雅可夫斯基视为自己的精神弟兄,并写信给阿赫马托娃说,“马雅可夫斯基是诗人中唯一的朋友”。

(12)、他的自杀原因是个谜。中国翻译家蓝英年认为:“这时单独的任何一次打击都不足以导致他自杀,但所有打击合在一起,他便经受不住了。现实杀害了骄傲、敏感、自尊心强的诗人。”

(13)、第十七章马雅可夫斯基的第二次死亡............641

(14)、{34}  刘文飞在1993年和2011年纪念马雅可夫斯基诞辰100和118周年纪念活动上的演讲,分别使用了《我们和马雅可夫斯基相遇》和《再遇马雅可夫斯基》的题目。

(15)、他主要写小说和剧本,但他也喜爱诗歌,在家里写了很多诗,一直没好意思拿出来发表。

(16)、1928年,诗人在巴黎曾经爱过一个法籍的俄罗斯少女塔季扬娜。离开法国回莫斯科的时候,他还给花店留下钱,让店家每天给姑娘送花。后来诗人想赴法和少女结婚,却意外地被国家拒绝出境。

(17)、中苏分裂在20世纪60年代初公开化,对苏联文学的介绍、翻译的数量逐渐减少,马雅可夫斯基也不例外,“文革”的十年中则处于停滞状态。但是,狂热的“革命”正好是政治诗滋生的丰厚土壤,马雅可夫斯基的那种诗歌体式继续拥有极强的生命力。“红卫兵战歌”{27},郭小川、张永枚等人这个时期的诗,“工农兵学员”的《理想之歌》,“文革”后到80年代初贺敬之、张学梦、叶文福、骆耕野、曲有源、熊召政等人的创作,都受到马雅可夫斯基的影响。自然,这里列举的诗人、诗作的思想艺术水准高低互见,甚或差距悬殊。

(18)、⑦  《好!》有余振、飞白等译的五种,《列宁》有赵瑞蕻、余振、黎新、飞白等译的十种。

(19)、Dr.White:上海市徐汇区衡山路880号

(20)、这样的名声显赫,并非靠政治、文学权力的刻意营造,也因此,他生前和死后的几年间,围绕着他的评价也纷杂而矛盾:

3、马雅可夫斯基经典语录

(1)、最终,他和他身边的人,都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悲剧英雄。

(2)、很可能这已不是他们第一次吵架。我们知道,马雅可夫斯基要求朋友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服从于他,并要求亲密的女性只属于他一个人。于是这个故事接下去的发展就是非常典型的马雅可夫斯基式的套路了。每当起冲突时,他就会大搞情绪讹诈,面对埃尔莎和莉莉时甚至会威胁自杀。至于埃莉,由于她曾向马雅可夫斯基保证“只和他相见”,所以他没有走得这么极端;但腔调还是一样的。

(3)、马雅可夫斯基之所以“必须活下去”,吉狄马加给出的理由是:“那些对明天充满着不安和迷惘的悲观者/那些在生活中仍渴望找到希望的人/他们都试图在你脸上,找到他们的答案。”

(4)、斯大林批示:“马雅可夫斯基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我们苏维埃时代最优秀的、最有才华的诗人。”马雅可夫斯基遂成了苏联诗歌乃至苏联文学的样板。

(5)、还有马雅可夫斯基“最后的爱”、他在遗书中提到的韦罗妮卡·波隆斯卡娅(诺拉)。

(6)、在文学界里有很多学者早已总结出这种真实的现象,大凡写好文章的人学历都不是太高。因为写出好文章的人或是作家,需要的不是学历而是文化阅历(本文所说阅历包括阅读)。学历高的人知识面是单纯的,它只是文化阅历的一个组成部分。

(7)、(图:陈天华)0.为文化和信仰而自杀者:晚清民国之际的王国维:1927年,诗人兼学者王国维自沉昆明湖。按照陈寅恪先生说法,王国维是中华文明的殉道者。不过,也有人认为他是满清遗老,为清朝、为溥仪而死,也有人认为与罗振玉交恶、心理疾病是他自杀的重要原因。0.因精神疾病而自杀者:苏联诗人叶塞宁:

(8)、1925年在美国时,他和美国俄罗斯移民女子伊丽莎白恋爱,并且留下了一个女儿叶莲娜。后者成为了一位作家。

(9)、 列夫·托洛茨基 写信与他探讨未来主义诗歌,马雅可夫斯基很快就写了回信,称文学是一门艺术,“最重要的就是创作语词”。

(10)、有人说好的文章如同生长的花生棵,看起来和其它作物一样,其实精华深藏,实质地下。

(11)、从此,《穿裤子的云》就成了这首长诗的名字,流传至今。

(12)、另一位革命领导人托洛茨基,在1922的《文学与革命》中,则认为未来主义者有“乌托邦宗派主义的色彩”。

(13)、叶圣陶的《怎样写作》,我们在小学时候语文课本中就有的,说明了在写作时应注意的问题。要扣准文题,概括或完整叙事,生动描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14)、2020年6月12日周五19:00-21:00

(15)、婚礼上的闹剧引发了火灾,新娘和宾客都被烧死了。消防用水则把普利绥坡金和一只臭虫一同冻在了地窖里。

(16)、据相关资料①,最早在中国介绍马雅可夫斯基的文章,是1921年刊于《东方杂志》第18卷第11号上胡愈之的《俄国的自由诗》(署名化鲁),之后是1922年《东方杂志》第19卷第4号上胡愈之的《俄国新文学的一斑》,沈雁冰1922年10月刊于《小说月报》第13卷第10期的《未来派文学之现势》。瞿秋白在20世纪20年代初,也写了题为“马霞夸夫斯基”②的文章,对这位诗人情况的介绍与他在苏联活跃的时间同步。至于作品的翻译,最早是1929年李一氓译、郭沫若校的《新俄诗选》(光华书局1929年版)③,里面收入《我们的进行曲》等作品。此后在三四十年代,各类报刊刊登了不少译文和评论文章。不过,中译作品专集,在“现代”时期只有两部,一是1937年上海Motor出版社的《呐喊》,译者万湜思(姚思铨),书名取自马雅可夫斯基长诗名字(该诗后来通译为《放开喉咙歌唱》)④;二是时代出版社出版于1949年的庄寿慈译的《我自己》。

(17)、不过,“再遇”的双方发现对方都发生了改变,都不是原来的样子。从阐释者说,因为不再遵循统一的阐释规范,基于不同处境、理念的“想象的分裂”,自然会引导出多个马雅可夫斯基“图像”,但他们首先也要面对这样的共同问题:如何处理他的诗的主要题材和思想倾向——对布尔什维克、苏维埃革命和新建立的政权的倾心颂扬,而对它们的评价现在存在激烈争议;如何重新评价马雅可夫斯基的未来主义;如何看待马雅可夫斯基在20世纪20年代末身陷的困境和自杀;对诗歌本身来说,则是有关诗与人、诗与现实政治关系的问题。

(18)、今天,又看到了这个问题对我的提问,不好三四再推,那就说几句吧!

(19)、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1942年2月22日,作家与其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绿蒂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近郊的寓所内服毒自杀,时年61岁,妻子33岁。茨威格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罗曼·罗兰一样,他是世界主义者,具有一颗博大的爱心。然而,他对人类已经彻底绝望。黑格尔说,“历史的唯一教训便是,人类从来不记取任何教训。”茨威格可能即因这种悲哀绝望的现实而自杀了。

(20)、高尔基是二十世纪新一代俄苏现实主义文学作家的杰出代表,他的小说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如《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1906年,高尔基写下长篇小说《母亲》,标志着他的文学创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母亲》也成为了俄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作之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他的剧本《小市民》《避暑客》《野蛮人》等,深刻地反映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与斗争。

4、马雅可夫斯基是什么流派

(1)、当然,马雅可夫斯基的朋友圈还包括与他有着密切关联诸位女性:

(2)、而据俄罗斯第一频道透露,1920年,诗人曾和一位有夫之妇有染,有了一位私生子尼基塔·拉温斯基。后者成为了知名雕塑家。

(3)、从诗歌史和读者的角度说,则是禁锢解除之后,中国读者终于获悉,20世纪的俄罗斯诗歌,马雅可夫斯基并非唯而且也不一定就是“最高”,同时代的诗人还有勃洛克、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曼德尔斯塔姆、茨维塔耶娃……当然,评价上的这一变化,也是“偶像化”留下的后遗症。有论者抱怨,1993年马雅可夫斯基诞辰一百周年在俄国的纪念活动,规模不大,显得冷清,没有往常纪念会少先队列队鼓乐献花,报刊也没有了大量颂扬文章,“这与前几年马雅可夫斯基的同时代人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曼德尔斯塔姆、茨维塔耶娃等的百年诞辰的纪念活动的热闹景象形成强烈的对照”{30}。这与中国的情况也非常相似。对文学史经常发生的这类现象,有学者引用英国作家卡内蒂的话来解释:“只看见过一次的东西不曾存在,天天看见的东西不再存在。”{31}阿赫玛托娃们已经被冤枉、诬陷和埋没了半个多世纪,马雅可夫斯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则“天天看见”。

(4)、可见一个满怀期望的诗人在屡次遭受感情沉重的波折后,积累的重负真的会在某一刻击垮他。而此刻,在爱情中寻寻未果的马雅可夫斯基同时在诗歌文学上也没有达到他所理想的状态。他的作品受到了评论界的冷眼相望,这更让他心里雪上加霜。

(5)、马雅可夫斯基与未来派的关系历来颇费口舌。在苏联和当代中国,现代派在很长一段时间被认为是资产阶级颓废流派,自然要将马雅可夫斯基从它那里剥离。切割的路径有两条,或者指出他虽与未来派“搞在一起”,可“实际上”即使在创作的早期,他“就是与未来主义,以及所有其他颓废主义的流派对立的”{40};或是运用我们熟悉的发展阶段论:“早期小资产阶级的无政府主义倾向比较严重,后来才认识到无产阶级有组织的自觉斗争的必要;艺术观点从虚无主义转变为批判继承,并力求创新;风格上从矫揉造作到朴素自然,从粗俗化的单调到多样化;语言上从晦涩难懂到简练有力……”{41}

(6)、阿·托尔斯泰,我们较为熟悉的一位俄国作家。他的长篇小说《苦难的历程》以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俄国社会现实为背景,描写了捷列金与达莎、罗欣与卡佳四个知识分子他们探索人生道路的苦难历程,表现了知识分子只有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休戚与共,才是正确的道路。

(7)、马雅可夫斯基不怎么喜欢 高尔基 ,他曾请卢那察尔斯基转告高尔基,“之所以不揍他,是因为他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当然,高尔基也不喜欢马雅可夫斯基。两人的决裂源于一次关于梅毒的谣言。

(8)、楚国人哀悼屈原之死,便用苇叶包着熟米,投入江中,给鱼儿们吃,希望他们不要损害屈原的遗体。据说那天是农历五月五日,这天后来成了端午节。现在端午节,也被称作诗人节。

(9)、1925年12月28日,因精神抑郁,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上吊自杀,年仅一般认为叶赛宁死于精神疾病。不过,在死之前,他曾用血字写下生命的最后一首诗:再见,我的朋友,再见,亲爱的,你已在我的心间。今天我们决定分手,那是因为我们已约好相见。//再见,朋友,不相握,不交谈,无须把愁和悲写在眉尖,——在这样的生活中,死并不新鲜,但活着,当然,更不稀罕。离世一年后,他的情人加丽雅·别尼斯拉夫斯卡娅,在他的坟前开枪自杀,据说绝命诗就是写给她的。另一位情人美国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因叶赛宁之死而精神恍惚,一日,颈上的围巾被所开汽车的车轮卷走,因而身亡。邓肯曾说,“与叶赛宁恋爱的日子,比她一生其他岁月的总和更有价值!”

(10)、{21}  参见法捷耶夫《马雅可夫斯基》《作家与现实》(《马雅可夫斯基评论集萃》,第77—98页)。法捷耶夫1939年在《作家与现实》中检讨自己过去对马雅可夫斯基创作认识上的错误,认为他的《列宁》《好》《穿裤子的云》与那些写配合时事的诗,同样“都是伟大的”。

(11)、2007年,ISBN:9789146212126

(12)、比如说现在的莫言,沈从文和过去的柯仲平,艾青,赵树理,老舍先生等这些文学巨匠,很多都是小学学历,虽然有上过初中的如老舍但他也教过初中,可他的文章无论短篇中篇的都脍炙人口,世人无不称奇。甚至有人说他的作品和鲁迅先生的作品不是一个类型,不然会并驾齐驱。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