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精品文案 >

精选150句孟子名篇有哪些(孟子的名篇佳句)

孟子名篇15篇

1、孟子名著

(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2)、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3)、19 (1)《诗经·蒹葭》开篇,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起兴,以凄冷的秋景,衬托出诗人对意中人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

(4)、(2)屈原《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一句,写诗人采集荷叶来作上衣,象征自己要追求高洁的情操。

(5)、(3)苏轼《赤壁赋》中,客人面对滚滚长江,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的句子是:“哀吾生之须臾。”

(6)、21 (1)《庄子·逍遥游》中用“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三句,写出了大棚在海上激起千里浪花,凭借六月大风而高飞万里的壮观景象。

(7)、27 (1)屈原在《离骚》中,埋怨楚国君王糊涂荒唐,始终不了解诗人苦心的两句是:“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8)、(2)李白在《蜀道难》中,描写急流与岸石相击、千山万谷响声如雷的一句是:“砯崖转石万壑雷。”

(9)、25 (1)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朝廷中众小人嫉妒他有高尚的行的一句是:“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10)、我们这几年也就这两三年不怎么说了,以前在读书会读书,那时候常常跟大家相互的勉励,打开经本端身正坐,挺胸收腹,气成丹田,唇齿用力,这个唇齿用力也就是把你发声的器官,嘴唇、牙齿、舌头、口腔甚至整个身体它哪一个不是你吐字发音的机构呢?只不过它表现在嘴巴上,嘴巴舌头也就是吐字发音、读书、说话、唱歌的最前沿阵地。一个人能够在每天每天每一天当中,把打开经典朗读上一小段时间,这种状况尤其是旦旦而伐之这种状况,旦旦而伐之是烦恼习气来侵伐自己的本来性情。我们把旦旦而伐之改成旦旦而读书,旦旦而朗读经典,每天每天每一天养成习惯,身心端正、吐字发音饱满,字正腔圆、中气浑厚。这种状况身体健康,而后这里说的“得其养”,就在读诵经典当中,打开经本是读诵经典,合起经本面对日常生活工作,面对人事物,那可更加是读诵经典的一个场景。

(1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2)、50 (1)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诗人居住环境间接表明“我”内心苦闷的句子是:“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13)、《孟子》首章的开篇写道:“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这段话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梁惠王为什么称呼孟子为老头(“叟”) 孟子当时的年龄到底有多大?二是梁惠王讲的利益(“利”)究竟指什么?是指物质利益还是指其他事物?

(14)、9 (1)韩愈的《马说》开门见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又有千里马。”

(15)、(2)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大漠封冰,满天阴云,意境雄浑壮阔的两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16)、“道”等這些方面闡述了“仁政”、“為民”這兩個核心。《孟子》以《梁惠王》為其七篇之首,蓋有其深意,用心之深,欲人首當明辨“義利”之別也。 

(17)、(3)李商隐《夜雨寄北》中,借眼前景物暗示诗人羁旅他乡之愁汹涌难平的一句是:“巴山夜雨涨秋池。”

(18)、内容:《重刊宋本孟子注疏附校勘记》(藝文印書館),第9頁

(19)、关键词:《孟子》首章;《孟子》末章;义利之辨;仁义;道统

(20)、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2、孟子名篇有哪些

(1)、12 (1)在《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呼吁女性不要和男子沉溺在爱情中,男人沉溺还可脱身,然而“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2)、(3)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达作者渴望报效国家,急切希望朝廷能重用,于豪迈之外,稍含不满之意的两句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3)、35 (1)屈原《离骚》中“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两句,说诗人的芳香和光泽错杂在一起,所以光明纯洁的品质没有亏损。

(4)、但是,三十七八岁就被称作老头(“叟”),似乎有违常识。我们再看两种说法。其钱穆的《诸子生卒年世约数》认为孟子生于公元前390年、卒于公元前305年,享年86岁据此比照司马迁、司马光的记载,梁惠王将五十六七岁的孟子唤作老头(“叟”),就算得上名副其实。其南怀瑾《孟子旁通》认为“叟”是不敬之词。(2)

(5)、(2)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示,渴望建造千万座房屋,这是为了“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抒发了诗人的博大的胸怀。

(6)、(3)卒:通"猝",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

(7)、(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南朝宋武帝刘裕北伐时兵强马壮、气势勇猛的两句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8)、34 (1)《论语》中记载,曾子曾经强调:“士不可以不弘毅”,因为他们任务特别重大,要走的道路还很长。

(9)、★ (2)焦循:《孟子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15頁.

(10)、(2)李白《蜀道难》中谈到蜀道的来历,用“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两句引入“五丁开山”的传说,为诗歌增添了浪漫气息。

(11)、(2)苏轼的《赤壁赋》中,描写作者与客人共饮,吟诵古代咏月诗篇的三句是:“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12)、(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两句,写出了曹操在乘船顺流而下时,手执长矛,对着长江饮酒、赋诗的豪迈形象。

(13)、48 (1)杜甫《登高》中,用“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两句,由高到低,有声有色地描写了诗人登高的见闻,渲染出一幅萧条凄清的秋江图景。

(14)、(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两句,点出了游子孤寂愁苦的羁旅之愁。

(15)、最后,陈岳博士提醒我们,“圣”不仅是道德境界,同时也是美学境界。

(16)、直面“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孟子·滕文公下》)的时代乱局,如何确保伦理政治的家国一体?孟子回答梁惠王的第四番话是:“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这番话的前一句讲仁义是真正的利益,仁义是最大的利益;后一句讲理念利益高于物质利益,原则政治先于利益政治。

(17)、在这里,孟子通过舜的例子指出,“修身”“事亲”与“养老”关乎人间伦理的确立。帝舜以德报怨,不计瞽叟前愆而奉孝于前,这不仅是帝舜个人德行的昭彰,同时也是帝舜以天子至尊的身份,为社会树立了父子纲常的高标。不是通过法律刑罚,而是通过躬身亲践来确立社会的伦常,这也是帝舜能实现“垂衣拱手而天下治”的原因。

(18)、40 (1)在《诗经·氓》中,表现女子对氓和和婚姻决绝而不留恋,体现她刚烈性格的两句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9)、(2)杜牧在《赤壁》中,用“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借写两个女子的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战败的结局,含蓄委婉,富有情致。

(20)、40 (1)在《诗经·氓》中,表现女子对氓和和婚姻决绝而不留恋,体现她刚烈性格的两句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孟子的名篇佳句

(1)、清代刘熙载说:孟子之文,至简至易,如舟师执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费力者不觉自屈。(《艺概·文概》)我们读《孟子见梁襄王》也就可以得到印证。这一章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以孟子见过梁襄王之后,向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

(2)、张公富奢华,孟子贫轗轲。——出自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3)、徙都原因。《史記·魏世家》載:“(梁惠王)三十一年,秦趙齊共伐我,秦將商君詐我將軍公子卬而襲奪其軍破之。秦用商君,東地至河,而齊趙數破我,安邑近秦,於是徙治大梁。”(10)即司馬遷認為是懼怕秦,所以魏國遷都。但上面我們已經明確遷都時間,則此種原因已經不成立了。朱右曾《竹書紀年存真》:“惠王之徙都,非畏秦也,欲與韓趙齊楚爭強也。安邑迫於中條太行之險,不如大梁平坦,四方所走集,車騎便利,易與諸侯爭衡。趙之去耿徙中牟,又徙邯鄲,志在滅中山以抗齊燕。韓之去平陽徙陽翟,又徙新鄭,志在包汝穎以抑楚魏。豈皆為避秦哉?”(11)

(4)、(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用来安慰即将分手远去的朋友,道出了古往今来人们共同心声的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2)杜牧的《泊秦淮》中,描写秦淮河夜间烟水朦胧之景的一句是:“烟笼寒水月笼沙。”

(6)、(2)苏轼《赤壁赋》中“舞幽壑之潜蛟”一句,用夸张手法,借写水底蛟龙的反应,侧面烘托出箫声的哀怨动人。

(7)、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8)、选自《孟子·离娄上》。(译文)人有所不为,然后才有所为。

(9)、(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由于秦始皇的奢靡,“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而独裁者的心,一天比一天骄横顽固。

(10)、38 (1)在《诗经·氓》中,以桑叶的润泽有光,比喻女子容颜靓丽的两句是:“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11)、20 (1)在《庄子·逍遥游》中,汤和棘的对话里描写大棚鸟乘着旋风飞上高空的一句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12)、32 (1)在《诗经·氓》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两句,直接劝告女性不要和男子沉溺在爱情中,表明作者已不再相信爱情。

(13)、39 (1)李商隐的《无题》中,后来常被人用于赞美献身教育事业之高尚情操的两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4)、31 (1)在《诗经·氓》中,用赋的手法写男子不是来换丝而是来向向女子求婚的两句是:“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15)、回到周广业那个大胆的猜测,这两章曾经位于原稿本《尽心下篇》的一头一尾,传世本则将它们调整为《孟子》的一首一末。尽管这个思想史秘密不可能得到验证,但它将永远温暖并激励着《孟子》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代读者——尤其在对《孟子》首章掩卷遐思之际。

(16)、(2)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两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7)、8 (1)《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子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两句是:“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18)、“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19)、孟子曰:“舜之饭糗茹草也①,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②,若固有之。”

(20)、最后一章,还是讨论“王政”的问题。陈岳博士指出,最后一章回应了我们在一开始提出的问题:个人的“仁心”如何由“修身”“养老”跃升至家国的“仁政”的?

4、孟子经典诵读原文

(1)、孟子见梁襄王时,已是七十岁左右,先前已经游历了好多国家,到梁后先和惠王有过多次接触,因此这时是他思想很成熟的时期,也是经验很丰富的时候。他与梁襄王仅此一次接触的记载,虽然时间短暂,言谈简要,可是由此一斑,亦可见孟子的思想核心和讲话艺术。就此,对于我们了解孟子的主张以及散文艺术,是有意义的。

(2)、(2)韩愈在《师说》中借士大夫之口,说出他们耻学于师的原因,他们说,老师和弟子的年纪相近,学问修养相似,那么就“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2)李商隐在《锦瑟》中,借庄子的典故表达美好往事如梦,思念令人伤感的两句是:“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4)、(3)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征人因边患未平,不甘心无功而返的一句是:“燕然未勒归无计。”

(5)、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6)、鴻溝水系歷經前後兩次修建,最早在惠王十年,而據史書所載魏國是在定都大梁後才開始修建鴻溝。因此魏遷都大梁應在惠王十年之前,按照古曆法推算惠王四年、九年四月均無甲寅,六年四月初九日即為甲寅。且從《七年大樑司寇綬戈》的銘文來看魏遷都大梁的時間應在惠王七年之前,而惠王四年遷都的記載應是周顯王四年,即惠王六年,因此本文認為魏惠王六年遷都大梁。”(7)作者為什麽提到“甲寅”呢?是因為《汲冢紀年》中提到“梁惠成王九年四月甲寅,徙都大梁。”

(7)、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8)、先看孟子回答梁惠王的第一番话:“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李贽的《四书评》指出:“劈头初见,便拦截他,也只为其根气劣耳。”(5)唐文治的《孟子大义》指出:“此节一句辟惠王之言利,一句即提出仁义,语意斩钉截铁。”(6)我们也不要小看这番话,因为它不仅设置了道义与功利的义利之辨,而且隐含了仁义乃守正创新之结晶的思想史命题。

(9)、22 (1)《庄子·逍遥游》指出,列子能御风而行,对于求福的事也不在意,但还是认为:“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10)、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1)、“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孙丑上》

(12)、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3)、(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用“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通过描写战马和弓箭,表现战斗场面的激烈与惊险。

(14)、路漫漫211其修远212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15)、(2)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本想说出隐居生活的意趣,却又不知用什么言辞,所以最后直抒胸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6)、(3)苏轼《赤壁赋》中,客人面对滚滚长江,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的句子是:“哀吾生之须臾。”

(17)、元朝 至顺元年(1330年) 元文宗 邹国亚圣公

(18)、(3)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一句,写出了“古仁人”身处朝廷,而心系百姓的情怀。

(19)、23 (1)荀子在《劝学》中从反面设喻,说明学习不能浮躁,不能分心的三句是:“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0)、雷學淇《紀年義證》“魏徙大梁之說,當從竹書。魏之遷都,不必定因秦虜太子,地東至河,逼近安邑也。戰國時,秦及韓趙皆當遷都,豈皆有所逼乎?且《世家》謂襄王五年,始予秦河西地,七年,始盡入上郡于秦。是惠王三十一年時,秦地亦未嘗東至河也。”(12)魏遷都大梁蓋是為控制東部領土,爭取更大的發展機遇,是魏進行東進戰略的必然舉措,則魏惠王東遷并非畏秦,而應有爭强發展、地理位置便利、尋找最佳國都據點等多方考慮之可能。

5、《孟子》名篇

(1)、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齐宣王②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2)、(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

(3)、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4)、(2)李煜《虞美人》一词中,表现词人身为阶下囚,面对良辰美景也无心欣赏的一句是:“春花秋月何时了?”

(5)、更多资源请加入 月刊语文精品资源共享QQ群:257017198

(6)、(2)李白在《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这三句对蜀道艰难的再三感叹,仿佛也是诗人对仕途险阻的嗟叹。

(7)、我们在以往常常都会读到“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一句话。受持的持不就是这里说的“操则存”,就是操持而不要忘失、不迷失,也不会被种种的状况所转移。如何做到受持读诵呢?受持,其实就是这里说的“操则存”,首先是要领纳接受。如何叫受持?下面说的读诵,读诵这个概念我们这个栏目现在说这个话有好多年了。在(悦介茶叙)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总策划跟我们商量这个课怎么说,我们那时候说就叫明静读书。读书的概念、读诵的方式,在儒释道、在一切宗教哲学当中,大家都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一切圣贤很少不读书,除非像六祖大师这样天才型的儿童、天才型的人物,大概他的表现也正是破除人们对于文字、对于读诵的这种执着。读诵、读诵,我们一般都会落到打开经本大声的朗读,合起经本大声的背诵,如果仅仅是朗读和背诵,这也正所谓“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仅仅落在文字书面上的答案,那不是真答案。

(8)、5(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好马从反面设喻来说理的两句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9)、(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三句,描写周瑜年轻有为的风流形象。

(10)、(注释) ①《武成》:《尚书》篇名,早已亡佚。东汉王充《论衡·艺增》上说:“夫《武成》之篇,言武王伐纣,血流浮杵,助战者多,故至血流如此。”②策:竹简。

(11)、4 (1)《左传》的《曹刿论战》里记载,在鲁庄公的战前表现中,曹刿认为做到了取信于民的一点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2)、(3)苏轼《赤壁赋》中,客人向往与神仙同游、与明月永存的境界,但也知道这不能轻易得到,所以只能“托遗响于悲风”。

(13)、本讲承接上讲,讲《离娄上》篇的后十八章。陈岳博士指出本篇前十章,孟子通过对仁心和仁政关系的深入剖析,确立了从个体的仁心到普遍仁政的总体规模。这后十八章,便是孟子实现从“仁心”到“仁政”的具体手段,陈岳博士将其总结为:“修身”与“养老”。

(14)、遷都時間。由於史書記載不同,學界對魏遷都大梁説法不一。大概有梁惠王四年說、六年說、九年說、十八年說、二十九年說及三十一年說。詳見《魏都大梁历史地理研究》一文考證,其作者認為“魏惠王三十一年商鞅率秦兵圍困安邑,安邑被圍便降不合常理。且史書並未見到秦還魏國都城安邑的記載,說明這時安邑已不是魏國國都。桂陵之戰孫臏提出直走大梁以解邯鄲之圍,龐涓與太子急忙撤兵援救大梁,說明魏國此時己定都大梁。

(15)、后面孟子又说到:“声闻过情,君子耻之。”有一种人,名声很大,声望很高,但是可能与他实际的学问不符,这就是徒有虚名。和前面结合起来,就是说这个名声没有根本,虚张声势、制造舆论,这种东西是很容易断绝的。因为时间长了,人们就能判断这个名实是不是相符。具有盛名,但实际情况与之不符,就是孟子讲的“声闻过情”。我们再追问,为什么有那个声名呢?为什么声名不符呢?这里面涉及两个问题。第一就是,人生在世,追求很多东西,比如权力、财富、美德等等。人们都追求声誉,希望受到别人的赞扬,谁也不希望老被谩骂。可是这个好名声怎么来呢?按照孟子所讲,就是要有实有名,或者说有本有名。一个人确实很有学问,造诣很高,那人们自然而然就会称赞你、敬重你,而不是自己去鼓吹。可是有时候就会发生矛盾,有些人特别希望有好名声,可是事实上造诣又不高,甚至差得很远。看到别人名声很大,就特别羡慕,然后就夸大其词、制造舆论来获得一个名声,而不是实实在在地去提升自己。我想,这种情况在各行各业可能都有,有些人总是嫌名声小,就采取各种方法去造势,比如选举里面。但你的实际情况与之不符,就是“声闻过情”了。这个“情”是“实”的意思,名声超过了事实,这是可耻的。用在我们身上,也就意味着我们要实实在在地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不要弄虚作假,不要“声闻过情”。否则,长此以往就是无源之水,一定会干涸的。

(16)、(孟子说:)“梁惠王因为土地的缘故,糟踏百姓的生命驱使他们去打仗,大败后准备再打,担心不能取胜,所以又驱使他所爱的子弟去为他送死,这就叫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

(17)、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18)、在明清两代,官方规定,科举考试的八股文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取,要“代圣人立言”。于是,《孟子》一书便成了明清两代士子们的必读书之一了。

(19)、2 (1)在《诗经·氓》中,“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句,借写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容颜衰老和被抛弃。

(20)、(2)苏轼《赤壁赋》中,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描写出赤壁之下,长江之上清风水静的优美环境。

(1)、孟子来到满目疮痍的魏国,焦头烂额的梁惠王最想从他那里得到立竿见影的社会治理方案。因此,“亦将有以利吾国乎”的“利”字,虽然含有安吉之利的成分,但更是赤裸裸的货财之利。针对政治资本的傲慢无礼,道德资本必然予以回击。孟子的回击是《孟子》首章的文字主体与思想主题之所在。

(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1 (1)在《论语·学而》中,“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三个问题就是曾子每天“三省吾身”之时想到的。

(4)、我们现在考试拿证书、考高分拿名次,在分数上比拼就好比是读诵,好比是在书面上给答案,你回答得再准确,是满分的答卷,但是离开书本、离开那个证书,即便证书拿在手里就能够说明你是一个有文化、有知识、有修养、有境界这样的一个人吗?所谓不立文字,那也正是对读诵的一个破除。受持非读诵不可,读诵读什么?怎么读?当然就我们一般状况来看,人不能不读书,书是圣贤的痕迹,圣贤所留下的成绩。这就好像学医的要先读读前人的药方做参考,而后再结合当下的时弊,再结合当下的状况因时因地予以调整,而后你才能够开一处适合当下疾病的方子。生搬硬套死记答案,仅仅把古人的话背诵下来,这不叫读诵。但是我们就一般来说你没有继承,你没有继承就不可能推陈出新,所以读诵可以说是向古人学习。

(5)、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6)、(3)《小石潭记》中形容小石潭的环境使作者感到极其凄冷,静得让人伤感的两句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7)、(3)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又富于哲理,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高度自信和远大抱负的两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8)、(3)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描写莲花在清水中洗过,依然庄重正派的一句是:“濯清涟而不妖”。

(9)、通俗而言,货财之利是指具体、有形的利益,可以用一串串数字来标识;安吉之利是指抽象、无形的利益,只能用一颗颗人心来表示。如果说货财之利是“1”,安吉之利是“0”,那么,“1”后面的“0”越多越好,一颗颗人心是一串串数字的切实保障。

(10)、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者耶?”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

(11)、《孟子》首章的义利之辨以道义论为特质、以原则政治为皈依、以理念利益为关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首章的“仁义”是守正创新先秦儒家集体智慧的理论结晶,并与《孟子》末章的“道统”首尾呼应,“道统”的“道”即是“仁义”,使得义利观与道统论成为孟子思想的两大核心理念。

(1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3)、(2)《醉翁亭记》中,描绘琅琊山春天和夏天花木景色的两句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14)、3 (1)在《诗经·氓》中,女子诉说,多年做了你的妻子,家务没有不干的,而且“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15)、37 (1)屈原《离骚》中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两句,表明诗人就算被杀,他的志向也不会改变,不会被挫败。

(16)、选自《孟子·告子下》。(译文)忧患能使人奋发图存,安逸享乐可使人败亡。

(17)、考查名句与作者的对应一直都是常识判断一种传统的考法,

(18)、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19)、(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两句,点出了游子孤寂愁苦的羁旅之愁。

(20)、孟子曰:“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

(1)、另外,类比推理、定义判断、言语理解等题型也时常涉及。

(2)、第十八章讨论了家门内外的分别。首先,陈岳博士引用郭店楚墓竹简《六德》篇,“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掩恩”一句,对本章大义进行了系统总结。

(3)、(2)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到,滁州西南诸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就是琅琊山。

(4)、下面第十五章是讲如何学习的问题。大家知道,学习知识从基础的训练到很高程度的掌握,要弄明白并不容易。孟子说“博学而详说之”,就是要广博地学习,并且能够非常详细地说明它。博学的时候可以是生动活泼的,可以是一知半解的,所以孟子说不仅要广博地学,还要很清晰地懂得里面的道理,能够详细地说明它。不过,这样还不够,还要做到“将以反说约也”。这句话读起来很拗口,其实简单来讲,就是“将以反约”。意思是,通过广博的学习,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大的概念产生了,但是可能有些漫无边际,所以还要回过头来把它简化、概括,抓住它的核心和要旨,这就叫“约”。这个也很重要。孔子讲过“学”和“思”的关系,只学习不思考不好,只思考不学习也不好。只学的话,把它记下来了,也能把记下来的讲出来,但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可能并不清楚,所以一定要加上思考。但是只是思考,不去学习,就是空想,也不行。所以,对一个具体知识,要认真学习,还要仔细思考,真正领会里面的道理,特别是要抓住它的核心,这是非常重要的。老子说,“言有宗,事有君”,就是说言论都有宗旨,做事也都有根本。孟子在这里也是强调类似的道理,要广博地学习,但又不能一直限在琐碎的知识里面,要概括出它的纲领,抓住核心的思想。所以我们有时候看一部长篇小说,会关心它核心的东西是什么,或者说我们从中领会到什么精神呢?我们就得去思考,要抓住它的灵魂。人生也一样,要抓住根本问题,有一个明确的价值目标去追求。

(5)、32 (1)在《诗经·氓》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两句,直接劝告女性不要和男子沉溺在爱情中,表明作者已不再相信爱情。

(6)、(2)白居易《琵琶行》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也是主旨句)的两句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7)、13 (1)在《诗经·氓》中,女子用“信言旦旦,不思其反”两句,控诉男子当初誓言真挚诚恳,但没想到婚后竟会变心。

(8)、43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是项羽一把火烧毁了阿房宫的两句是:“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9)、22 (1)《庄子·逍遥游》指出,列子能御风而行,对于求福的事也不在意,但还是认为:“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10)、“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11)、孟子曰:“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

(12)、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不断自得的过程。这个过程不能中断,中断了就前功尽弃了。有人说“有志者,事竟成”,这个话是大实话,人人都知道。为什么没有志就不能成呢?首先是不能坚持。汉代有人说:“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就是强调“恒”。道家和儒家都强调“恒”的品质。孔子说:“人而无恒,不能做巫医。”做一个巫医,都需要有恒心,因为那里面很多技术、很多经验,都需要逐步积累,所以没有恒心只能一事无成。孟子也强调“恒”,“深造之以道”,要坚持,要有恒心。我们说,人是意志自由的,我们可以去选择我们最喜欢的东西,但是选择的过程就必须坚持一个意志、一个斗志。一旦松懈下来,可能我们就获得不了。孟子也讲到了前功尽弃的问题,也就是“自暴自弃”,前面我们已经讲到。那什么叫有斗志呢?斗志有各种各样的,有自愿的,可能也有被动的。儒家讲了很多关于“志”的概念,比如“诗言志”,诗歌是抒发我们的志向和情操的。有了志才会有目标,有了目标,通过志,又能够不断坚持去做。所以我们看《荀子》,第一篇叫《劝学》,就是倡导大家要不断地去学习。志要从小就培养起来。有一个笑话,说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有志。孩子生下来都是呱呱坠地,来到世间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哭,好像到这世上来是很痛苦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生下来不是我们自己的自由意志,不是我们自己决定要来到世间的。所以一来就哭,我不知道,我自己就来了。人离开世界也不是自己能决定的,我们说不想走,但最后也不得不要走。我们来决定不了,走也决定不了,只有中间这部分,我们能自己决定。但在中间其实又有很多影响因素,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决定不了,不过一般来讲人的自由意志是表现在人生的过程之中。那刚才说到,孩子出生一般都是哭,可有个婴儿产下来就哈哈大笑,这个事很奇怪。这个婴儿有什么不一样呢,一看发现他手里握了个东西,握得很紧,护士把他手打开,一看里面是一个避孕丸。这时候这小孩就说话了,说想把我干掉,没这么容易!所以说这个小孩先天就有斗志,而且斗志极强。当然,这是个笑话了。可是有一位哲学家也讲,人都有生存意志,可能一般情况下表现不出来,但是在关键时候能表现出很强烈的生存意志和生存斗志。其实我们平时使用的自身的能量是比较少的,大多只有百分之甚至连百分之四十都没有发挥出来,不过在关键时候潜能就表现出来了。虽然说人的能力不可能无限,但也远远大于我们实际运用的那部分。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我们的意志有多强大,就决定了我们能运用的自身能量有多少。在这一点上,孟子也是特别强调我们人的斗志。大家知道,孟子的思想很豪放,有浩然之气,有大丈夫的风范,这和孔子不一样,和荀子也不一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孟子特别强调意志和斗志。在这一点上,孟子确实能够激发我们的意志和斗志,让我们发挥更多的潜能。

(13)、37 (1)屈原《离骚》中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两句,表明诗人就算被杀,他的志向也不会改变,不会被挫败。

(14)、7 (1)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中,野草鲜嫩,桃花到处飘落的两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5)、(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南朝宋武帝刘裕北伐时兵强马壮、气势勇猛的两句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6)、46 (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代的圣人超出普通人很远,尚且从师求学,紧接着说:“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17)、致原创作者:若发现误侵了您原创保护版权,应系第三方原因,请联系,马上删除!谢谢!

(18)、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符合义的战争。那一次(战争)比这一次好一点的情况,还是有的。所谓征,是指天子讨伐诸侯,同等的诸侯国是不能相互征讨的。”

(1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20)、15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1)、诸位亲爱的悦友:大家早上好!我们继续学习《孟子·告子上》第八章。这一章我们也学习了好几次,这一章在历史上有一个名词就叫“牛山濯濯”,这一篇也是《孟子》当中的名篇。牛山,本来是草木茂盛,为什么光秃秃的一毛不长,成了一个光秃秃就像洗过一样,所以后人总结一个词汇“牛山濯濯”。“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以牛山濯濯来比喻人,“人岂无仁义之心哉?”这个仁义之心是本来就有。只要是个人他就有仁义之心,这是与生俱来、是无始无终。但是“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这两段两句反问。前面说“此岂山之性也哉?”这里说“是岂人之情也哉?”山之性、人之情各有其性情,本来是那么样的美好,但是后来变成牛山濯濯,变成禽兽之行,那都不是它的本来状态。已然显现出这种情状了,孟夫子一句话总结说:“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这里面的消、长,如何消?为何长?一定是得其养而自然增长,如果失其养,当然也自然消亡。以牛山濯濯来比喻人之性情,这个道理也很明白。

(2)、(2)李白在《蜀道难》中,描写急流与岸石相击、千山万谷响声如雷的一句是:“砯崖转石万壑雷。”

(3)、42 (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都不以互相学习为耻,紧接着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4)、(2)李商隐在《锦瑟》中,借庄子的典故表达美好往事如梦,思念令人伤感的两句是:“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5)、(3)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来描写潼关地势险要的两句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6)、(2)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听到客人哀怨的箫声,他面带愁容,问客人为什么吹得如此悲凉,客人于是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3)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直抒胸臆,表示只求留下一颗忠心,永耀史册之上的一句是:“留取丹心照汗青。”

(9)、(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里房屋众多,像蜂巢紧密,像涡旋环绕,多到“矗不知其(乎)几千万落”。

(10)、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闲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