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精品文案 >

精选88句论语十个经典句子(论语最经典的二十句话)

论语十句最高深的话

1、论语最经典的一句话是什么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1)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3)、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提出了关于教育教学的一系列主张,比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之”等,这些思想和主张有些成为现当代教育教堂的基本原则,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4)、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5)、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译文: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6)、鲁迅对儒学的批判确实相当激烈,但他并不是要置儒学于死地,而是要它起死回生,他是在做医生给病人做手术的工作。他在1936年致尤炳折的信中说:“日本国民性,的确很好,但最大的天惠,是未受蒙古之侵入;我们生于大陆,早营农业,遂历受游牧民族之害,历史上满是血痕,却竟支撑以至今日,其实是伟大的。但我们还要揭发自己的缺点,这是意在复兴,在改善……”。

(7)、孔子说:“仁道不会远离人世众生。先知先觉的人(君子、贤人、圣人)在传播、实行、弘扬仁道的过程中如果疏远众生,这样的人是不可以传承并发展仁道的。”

(8)、在人们的心目中,鲁迅是儒学的克星,但实质表现是鲁迅和儒学的传承关系

(9)、可是它天天叫嚣“克已复礼”不就是想“回到古代去”吗?孔子这不又一次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10)、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思想上提出“仁”和为政以德的主张,被后世统治者确立为治理国家、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影响深远。一直到今天仍然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11)、即使到30年代,他也没有放弃对儒学的批判,而是把文化批判和政治批判结合起来,通过对中外反动派利用儒学倒行逆施行为的鞭挞,揭示了儒学在现代社会所可能产生的种种负面效应。可以说,鲁迅终其一生都在做着儒学的批判和清理工作。

(12)、在大家潜意识里,“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是源自宋代一代明相赵普所述,但是根据中国政法大学宋定国教授考证,“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在赵普生前及整个北宋,一直到南宋朱熹生前(1200年),都未曾出笼。在大师朱熹将《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正式定义为《四书》,在整个社会大面积宣传儒学之际,也未见有相关记载。

(13)、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4)、(6)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1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16)、“每事问”,“韦编三绝”,“吾十有五志于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勤奋好学的故事很多,而且他终生都在学习,“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看看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是娱乐至上,娱乐到死,在娱乐的过程中抽空骂骂孔子,彰显自己比较前卫。

(17)、(9)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18)、有感:松柏的韧性几乎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这种顽强的生命力,展现了中华民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19)、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2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论语十个经典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关于如何做学问的深刻思考和体会。

(2)、我笃信,读鲁迅的文章,能让我们少些肤浅,少些小家子气,少些庸俗,少些丑陋,先生的文章就像一面明亮的镜子,照出你我的真实的内心。读先生的文章,我们才逐渐成熟,正视人生,直面社会,以最坦荡、热烈的心,爱我们的国家和人民”,“鲁迅作品读多了,我突然有一种历史交接般的不断前进的责任感”,“经过这一个学期的接触,我发现生命中多多少少挂些鲁迅的影子,是可以帮助我衡量自己存在的意义的。至少有这样一个标杆式的人物出现在我的世界里,我的眼界会开阔许多,我自己也再不会只局限在原本的那一点点不透风的空间里了”

(3)、笔者认为鲁迅 将启蒙、忧患意识发展为唤醒意识。鲁迅先生是用“笔杆子”当“枪杆子”在战斗的,弃医从文便是他真诚的面对现实和人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揭露社会人性的内在,是先生的性格和个性。直竖坚硬的发型与横眉冷对的态度,在黑暗中划开了一道口子,让一束阳光射了进来。鲁迅的思想中也有与儒家思想相通或相同的地方

(4)、也许(基层)国人道德水平高的人太多,也许(基层)国人有道德水准高的缘故,基本保持了传统观念。如含蓄、本分、厚积薄发等特征。按照正常,提拔成领导,道德水平越高越会得到提拔。但道德水平比较高的人一般不会“安能弯眉折腰事权贵”。无形中,让无德的人趁机钻了空子。无德人,甚至不择手段,甚至抛弃人格,爬向领导的岗位。

(5)、(5)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6)、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7)、孔子关于“义利”的观点,在今天更有现实意义。孔子承认人的私利,但更强调大义,把大义置于个人私利之上。在功利主义泛滥的今天,很多人把个人私利高置于公义之上,由此引发的问题多不胜举,各种因为金钱和私利的经济犯罪也是数不胜数,这样的风气是非改不可的,还是多读读《论语》吧。

(8)、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任何时代都存在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在根本上涉及到个人的素养问题,所以儒家强调“修身”,这不仅是人际关系良好的基础,更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个人素养即道德问题,是体现在日常行为之中的,《论语》中我们从孔子日常言行中就可以感知到孔子的道德情怀。

(9)、066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10)、(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

(11)、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12)、鲁迅先生被称为“黑暗中的斗士”,我们熟悉的代表作品有《呐喊》《狂人日记》《彷徨》《阿Q正传》《朝花夕拾》。这些作品有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汇集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文学见解。

(13)、理解上述句子的难点在于句子中的“人”含义并不相同,第二个人指“先知先觉的人”,指君子、贤人、圣人,而前后两个“人”指众生、百姓。《论语·第十六章·季氏篇》中有这样的句子: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先知先觉的人”即为“生而知之者”。

(1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5)、汉传大藏经当中还有一部分是中国人写的。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六祖慧能口述弟子注录而成的坛经。除了此书以外,还有一些非常明显的中国人写成,但是托名佛经的著作。比如佛说父母恩重经。此书明显是受儒家思想影响而写成的,其目的就在于调和儒家与佛家的思想矛盾。古印度人没有这样一种思想意识,是不可能写这种书的。

(16)、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8)、孔子,西历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儒教的集大成者,是华夏文明的至圣,是华夏民族的先知。

(19)、有人将原话简化成“道不远人,远人非道”,简则简矣,而情味和含义大变。

(20)、“道不远人,远人非道”陈述的对象是“道”,指出了道和人生社会水乳交融的亲和关系:道,源于社会又服务社会,指引人生。

3、论语最经典的二十句话

(1)、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2)、仁者安人,知者利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放于利而行,多怨、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3)、赏析:这句话出自春秋·鲁·孔子《论语》。没有仁德之心的人,不会长久的处于困境,也不会长久的身处按了。有仁义之心的君子会安守仁道,有智慧的人会通晓仁道的利处。

(4)、(译文)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5)、译文: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6)、赏析:这句话出自春秋·鲁·孔子《论语》。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其他人。这句话是孔子所主张的处事原则。

(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8)、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9)、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 为政》

(10)、赏析:这句话出自春秋·鲁·孔子《论语、里仁》。孔子认为,君子之间的交往,与利益无涉,而是出于道义。如果牵涉到利益,往往就产生很多纠葛。

(11)、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12)、0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论语·子罕》译文:三军中最重要的统帅是可以换人的,但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以改变。孔子说这话的目的是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13)、大乘佛教的兴起,自然要有相应的经典来进行阐述和表达。在这个过程当中就有了所谓的龙树取经的传说。龙树是一个传奇性的人。他的活动年份现在都没有办法确定。关于他的很多传说,非常传奇。也有学者认为,很有可能是多个人都拥有这样一种称呼,所以才引发了后世解读的混乱。根据传说,佛陀在世的时候,世人愚钝,佛陀只能讲小乘法,也就是提供自我解脱的法门。而佛陀其实还讲过大乘法也就是能够普度众生的法门。记录这些佛法的经典就是大乘经。龙树在机缘巧合之下进入龙宫,得到了龙王赠送的大乘经。于是大乘经就开始传播开来。这是传说当中对于大乘经由来的一种解释。汉传佛教是大乘佛教。所保存的经典,除少部分以外都是大乘经。

(1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春秋战国孔子弟子《论语·里仁篇》。

(15)、赏析:这句话出自春秋·鲁·孔子《论语·学而》。礼仪的作用是要与人们和平相处。就是告诉我们人为设置这些礼仪是为了达到人和人之间和谐的状态,并不是把人约束起来。

(16)、《论语》中有不少关于为政的章句,很多论断今天依然很有价值。

(17)、047 犁牛之子,驿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18)、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春秋战国孔子弟子《论语·里仁篇》。

(19)、(2)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20)、069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论语最好的句子

(1)、大乘经的由来当然不能够用传说来解释。根据现在学术研究的成果。是当时大乘佛教的僧侣写成的。因为佛经总是以佛陀或者菩萨的身份通过对话来阐述佛法,所以不可能保留作者的名字。

(2)、译文: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3)、(译文)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4)、请儒家弟子论述一下,以孔子的伟大,怎么能到过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灭亡呢?反倒是他从没去过的秦国统一了中华!你们不是半部《论语》治天下吗?怎么就把孔子的祖国鲁国治没了呢?

(5)、赏析:这句话出自春秋·鲁·孔子《论语为政第二》。君子会讲究团结,而不相互勾结。小人会相互勾结在一起,而不会顾全大局,讲究团结。

(6)、孔子是历史上唯一的“圣人”,他有着极高的道德情怀:重义轻利、宽恕忠信、仁爱博学、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敬老爱幼、乐于进取,勇于担当……孔子的人格和精神是后世人们永远的榜样——万世师表。

(7)、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8)、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译注》。《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则见于《里仁》篇,第七则见于《述而》篇,第八则见于《泰伯》,第九则见于《子罕》,第十则为《卫灵公》,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其中一共有20卷。

(9)、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d。观过,斯知仁矣。”——春秋战国孔子弟子《论语·里仁篇》。

(10)、孝的问题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今天,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现代社会不同于封建时期,孝的形式和具体内容必然有改变,但本质和精神不会变。

(11)、赏析:这句话出自春秋·鲁·孔子《论语》。已经完成的事情就不要再说了。已经做过的事情就不要再去议论,过往的事情不要再去追究。孔子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被那些过去的事情所困扰。

(12)、《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13)、汉文大藏经当中的阿含经,和南传大藏经当中的经部,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阿含是梵文的音译,有久远之意。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阿含经和南传大藏经的经部,应该是佛教经典当中历史最悠久的佛经。其中的杂阿含和南传大宗经当中的相应部,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其中最古老的一卷。很有可能是源于最早的由迦叶主持的结集所形成下来的经典。

(1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5)、”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习总书记在《之江新语·要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等文中引用了孔子的话,足见其是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常说领导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孔子将其说得更有哲理和诗意。

(16)、赏析:这句话出自春秋·鲁·孔子《论语·里仁》。君子在言语上迟钝,但做事情却能十分敏捷。

(17)、叶公所说有点像咱们现在提倡的所谓“大义灭亲”,具有法制精神。但孔子认为叶公所说的事情不符合人的本性,它枉顾守法的无辜公民人身被伤害、财产被掠夺的客观前提,犯了包庇罪,苦了受害者,好了害人者。

(1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9)、《论语》上说:“子不语乱力怪神”,“敬鬼神而远之”,显示了执着于现世的儒家情怀。而鲁迅也说:“仰慕往古的,回往古去吧!想出世的,快出世吧!想上天的,快上天吧!灵魂要离开肉体的,赶快离开吧!现在的世上,应该是执着现在、执着地上的人们居住的。”

(20)、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5、论语十句最高深的话语

(1)、(7)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2)、大乘佛教兴起以后,逐步成为了印度佛教的主体。到了公元九世纪,大乘佛教进入了衰落阶段。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进入了密教发展阶段。所谓密教也叫密宗。指的是通过隐秘的师徒相传的方式进行佛法的传承的宗派。原本是大乘佛教的一个宗派,后来成为了大乘佛教的主体。密教的特点是吸收了大量的婆罗门教的内容。因此特别重视佛教的仪式仪轨。而密教的发展时期恰好又是藏区吸收佛教的一个重要阶段。这就使得藏传佛教呈现了以密教为主的这样一种特点。藏文大藏经当中就保留了大量大乘佛教晚期密教经典。这是和汉文大藏经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密教经典当中的一些修行思想和方法与儒家文化有很大的冲突,因此在宋代时候设立的官方佛经译场当中,并不翻译此类经典。 汉文大藏经当中密教经典文献就远不如藏文大藏经丰富。但是早期大乘佛教经典的保存,汉文大藏经要优于藏文大藏经。

(3)、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春秋战国孔子弟子《论语·里仁篇》。

(4)、在这近千万的文字中,让我们清楚的看见了那个半封建、半殖民中国的现实,更通过大量的翻译作品,让当时的中国人在“五四”运动的思潮下,看见了外面的世界。 民族的劣根性。在《祝福》《阿Q正传》《孔乙己》中都有体现。

(5)、译文: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6)、065 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7)、“有教无类”,涉及教育的公平性问题,孔子弟子贫富都有,大多都出身贫穷。孔子没有区别对待,没有分重点班,普通班。国家现在加大对偏远落后地区教育的投资,要求教师轮岗到乡下学校,无非是解决教育的均衡化问题。

(8)、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人,知者利仁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