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精品文案 >

精选149句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品质(陶渊明的人生态度议论文)

陶渊明的人生态度

1、陶渊明的人生态度论文

(1)、陶渊明去世的年龄,一直被后人争论不休。无论是五十多岁、六十多岁,还是七十多岁,有什么关系吗?

(2)、影子对身体说:“总有一天,随着你的死亡,我也会无影无踪。为什么不为后世留下美名呢?”

(3)、公元414年,距离陶渊明辞官回归田园,已经过去了八年,他已经五十多岁了。辞官以后,他越发觉得田园生活才是他人生的追求,而闲居田园的生活,也常常引发他对人生的思考,他人生中大量的诗歌,便是在这个时期写下的。而今天要说的,是他《杂诗》中的第一首,前四句感叹人生之无常;中间四句喟生命之短暂,劝人珍惜时光;后四句勉励年轻人,趁着大好时光去努力。

(4)、“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5)、陶渊明自称为五柳先生,“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这就是一种自由自在,与世无争,随性潇洒的生活态度。他喜欢偶遇一个世外桃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6)、一心回来想要过悠悠上古的生活,结果却被现实的石头砸了脚:妻子因难产而死。

(7)、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其归宿;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最后还得回归田园,田园也为己之归宿。诗人在《归去来兮辞》中曾这样写道:“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8)、也许是陶渊明,也许是木心,但更应是我们自己。足够沉着,足够明智,足够冷静,足够的自我,足够的尊重内心。也许这才是生活,这才算是人生!

(9)、孟浩然《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赏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10)、可是建功立业的理想呢?“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的豪情呢?难道一辈子就守着祖上留下来的这几亩薄田生活吗?

(11)、胡砚池老师说,陶渊明性情洒脱,真实自然,不刻意雕琢,不曲意逢迎,形成超旷的人生态度,达到洒落的生命境界,这才是其诗的高妙所在,这种生命境界,比他的诗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学习。

(12)、                       

(13)、可惜路途遥远天未亮,努力前望,哪里才是我的家乡?

(14)、所以,我认为木心先生对他的喜欢,正是因为木心先生和他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二人对生活都有着自己的见解,待人处世,总有一种恬淡处于心中,不谙世事,不困于心,不乱于情,有着自己的世界,享受自己的生活。安之若素,冷暖自如。

(15)、陶渊明的性格是矛盾的。仕与隐的彷徨,双重人格的碰撞,使他身处事理冲突的怪圈,他的卓越在于,通过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人与人的和谐,他的矛盾性格最终趋于“和谐”。而最终他的矛盾人生也无需再纠结!

(16)、古人云:货悖(beì)而入者,亦悖而出。用有悖于常理的方式,大逆不道靠篡位而得到天下者,也必然会以一种惨烈的结局失去天下。

(17)、那时靠篡(cuàn)位得天下的西晋已灭,几乎遭遇民族灭绝的汉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立东晋,统治着江东的大部分地区,而北方经过“五胡乱华”之后,也进入了十六国混战时期。

(18)、诗文入群:goodshiwen;商务合作:goodshiwen

(19)、之后陶渊明娶了第二个妻子,他的妻子为他生下四个儿子后,生病去世。

(20)、在今天,一般读者对这四句诗作如此理解,未尝不可。但在这首诗中,陶渊明的本意却与此大相径庭,是鼓励人们要活在当下,及时行乐。既然生命是这么短促,人生是这么不可把握,社会是这么黑暗,欢乐是这么难得,那么,对于生活中偶尔出现的一点点欢乐,就应该倍加珍惜,不要轻易放过,要及时抓住它,尽情享受。

2、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品质

(1)、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

(2)、《君莫思归》《秋天的落霞》乔维怡《归园田居》

(3)、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4)、陶渊明的仕途在安邦济世的理想中与抵斥灰暗的官场政治中徘徊不断,不断地辞官又恢复官职。最后在担任彭泽县令时,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果断抛弃了仕途之路,隐居田园。

(5)、桓玄是一个很有思想和能力的人,他是北伐名将桓温之子,而且桓玄之前讨伐了把持朝政的司马道子,这次还要讨伐挑起内乱的孙恩,他绝对比王凝之要强得多。

(6)、所以,他的孙子才可以娶到当代名士孟嘉的女儿,也就是陶渊明的母亲。

(7)、生活可以忙碌、疲惫,心态要悠闲、诗意。喝喝茶,饮杯酒,朋友一起聊聊天,都是放松的办法。

(8)、这两句是说,由于命运变幻莫测,人生飘泊不定,种种遭遇和变故不断的改变着人,每一个人都不是最初的自我了。

(9)、陶渊明恨铁不成钢,对这五个儿子非常的失望,于是愤怒的写下了《责子》这首诗:“白发披两鬓……且进杯中物。”诗中描述的五个儿子性格迥异,各有特点。

(10)、我问你们: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就是活到八百岁的彭祖,你现在能留得住他吗?无论是谁,终难逃一死!喝酒没有用!留名没有用!你们记着:

(11)、除了这件趣事之外,陶渊明还有两件小趣事,不过这两件小趣事都与酒有关。

(12)、“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无根蒂:形容飘泊不定。陌:路。这两句是说,人生在世就好像无根之木、无蒂之花,又好比是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

(13)、陶渊明在自然中发现纯净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质朴的人际关系,在田园劳动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14)、公元427年,陶渊明去世。临死之前,他神情平静,嘴里喃喃念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15)、你无法选择你的出身、你的长相、你的智力、你的家庭、你的生活环境,可是你可以选择你生活的态度。

(16)、王通《文中子中说·立命篇》:或问陶元亮,子曰:“放人也。《归去来》有避地之心焉,《五柳先生传》则几于闭关也。”

(17)、《与魏居士书》:近有陶潜,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解印绶弃官去。后贫,《乞食》诗曰“叩门拙言辞”,是屡乞而惭也……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此亦人我攻中,忘大守小,不受其后之累也。

(18)、此后,陶渊明又作《归园田居》组诗六首。透过这几首组诗,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他归隐田园后的心路历程。陶潜因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坚定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欣悦之情,清净的田园、淳朴的交往、劳动的体验,使得这几首组诗,成为田园诗的杰出乐章。组诗第一首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旖旎美好,农村生活舒心愉快,流露出如释重负的感情,表达了对生活与自由的热爱庆幸自己“归田园”、“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第二首着意写出乡村生活的宁静,朴实无华的语言不加雕饰,描绘出一个宁静纯美的世界,表现乡村的幽静和作者心情的恬淡。着意描写田园生活的动态,交往者都是一些农夫,谈到的都是桑麻一类的话题,充满淳朴的动人情景。作者完全抛开了自己的士人身份,向劳动人民的方向转化。反应经过劳作的洗涤,作者的心灵更加明澈,感情更淳朴了。第三首,细腻生动描绘了作者对农田生活的体验,风格清淡,洋溢着陶潜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作者经过生活磨砺,对社会与人生深刻的思考以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与现实社会官场的决裂。第四首讲述作者亲自参加劳动的生活体验,表达对劳动的热爱,不但没有因为早出晚归减少对劳动的兴趣,反而加深对劳动的感情,坚定了终身归隐的决心。作者毅然归隐田园,只求不违所愿不惜劳苦,为的是复返自然,求得人性回归。同子侄们信步的一次漫游,写到生与死、今与昔的对照。既淡薄而又多情、既了悟人生而又热爱生活。面对世间的深刻的感悟和无穷的悲概,却道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背后是一个古往今来,无数哲人迷惘、思考,并从不同角度寻求答案的人生问题。参破、说尽盛则有衰、生则有死,无可逃额避的规律和自然法则。第五首,讲述作者耕种归来的活动,表达其欣然自得的心情,内涵深厚,感情真挚。它以一天耕作完毕以后,回家路上和到家以后的活动描述,反映“归园田居”后的另一个生活侧面。表面上看,他辛苦劳作一整天,孤独无伴,只身奔家,难免惆怅。但深层意思是说,意在抒写欣然自得之情。完美作者的生活情趣,委身自然、与自然融合一体的快适。他躬耕自谋生存,虽然没有山珍海味,只有自酿的美酒,但依然欢欣无比。看似寒酸的生活,却反映诗人潇洒自如、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业余生活的描写,表达陶潜田园生活自得怡然的生活情境,再现了他归隐初期的生活情境。寄其高远之志,抒发超然之情。最后一首讲述诗人一天的劳动生活,揭示劳动体验,田居的用心。在这随意的话语中,显示出一种满意的心情,很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他对于锄禾这样的体力劳动并没有感到很辛苦,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劳动生活。等着他的是一个温暖的归宿,此时他的倦意自然全无了。陶渊明从事劳动、田居的用心,也符合他的实际。组诗,都表达了一个相似的主题内容,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怡然自得,自己终于不再执着于“出仕”和归隐的矛盾。陶渊明追求的是一种真纯、质朴,与天地精神往来更加理想完美的人生,大自然就是他的精神家园。透过这几首诗词,我们能更好地理解陶渊明内心深处的矛盾在此刻终于有了一个看似比较圆满的解脱。

(19)、     陶渊明当然绝不只是一个单纯的隐士形象,他自豪于祖上的功绩,身受正统的儒家教育,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理想抱负,但他在选择归去之后,将前半生的政治理想轻轻放下,将修齐治平的用世情怀深深收藏,虽然他还关心朝政,但却很少再提起年少的猛志,种豆赏菊,斗酒聚邻。正如苏轼所赞:“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20)、它是指示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的标准和信仰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3、陶渊明的人生态度议论文

(1)、胡砚池老师的介绍旁征博引,生动形象,角度新奇,言之有物,搏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本期国学课堂上,部分同学与胡砚池老师就陶渊明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交流。

(2)、但他毕竟没有完全放弃美好的人生理想,本着“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爱精神,他转向官场宦海之外的自然去寻求美,在村居生活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欢乐,和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种欢乐平淡中和、明净淳朴。

(3)、     其实,巧人有巧人的圆满,拙人也有拙人的自恰。生活里从来都不缺玲珑精明的巧人。既然如此,又何必羡慕别人的灵巧?

(4)、陶渊明趣事之我醉欲眠卿可去。陶渊明与人家交往,不分贵贱。只要是来拜访他的,他都会以酒待客。若是在客人先前醉了,他就会说》“我已经醉了,想睡觉休息一下,你可以离去了”

(5)、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6)、陶渊明一生多次出仕,最早是二十岁的时候,为了谋一个生路,出任过低级官吏,但已经不可考证了;到了二十九岁,出任州祭酒,有断断续续地闲居,再出仕;而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出仕,便是在彭泽县当一个小小的县令,那时候他已经四十多岁了。多年的游宦生涯,他对官场上的一切看得明明白白,他也厌恶这样的迎来送往,厌恶卑躬屈膝,所以他选择回归田园。突然的醒悟,历史上少了一个不知名的官吏,多了一个伟大的诗人。

(7)、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8)、生活不是活给别人看的,而是尽力满足自己。它不应该是随大流一样的时间堆积,而是始终如一的为理想倾心。

(9)、面对复杂的生活,聪明人选择理解生活,愚笨的人却选择习惯生活,诗酒一生的陶渊明自然属于前者。

(10)、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出自《劝学》)

(11)、陶渊明自小勤奋好学、博学儒家与道家的思想,深受儒家孔子济人救世思想的影响,有志之年心中就抱有远大的志向,渴望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热情。在二十岁时,陶渊明就开始了为实现政治理想的宦官生涯。

(12)、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13)、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14)、尽管这五个儿子性格迥异,但是他们都一致性的不喜欢读书,不求上进,不像陶渊明那样文采飞扬。面对这些不上进的孩子,陶渊明无可奈何,只能借酒浇愁。

(15)、所有看似随意的选择,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仔细斟酌。

(16)、“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

(17)、陶渊明写这首诗,正是辞官归隐第八年,诗中传递着对现实的勘破、对人生际遇的愤懑和悲凉情绪。

(18)、陶渊明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方式。他淡泊名利,与世无争,所以他辞官回家,过上心中向往的隐居生活。越是相像的人,越是互相喜欢吧。

(19)、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0)、回到柴桑(今江西九江)庐山脚下的那几间茅屋,也许是为了说服自己,证明自己的选择没有错,陶渊明一口气写了六首《劝农》:

4、归去来兮辞陶渊明的人生态度

(1)、所以当接到江州刺史桓玄的邀请信时,陶渊明没有犹豫,便赴任去了。

(2)、陶渊明一辈子都在纠结一个问题:到底是出仕还是归隐?

(3)、钟嵘《诗品》: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颜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邪!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4)、也许孩子们不理解他的选择,甚至会埋怨他。可是难道不应该给他们留下一些精神财富吗?

(5)、他的思想在后世影响了无数人,当人们如痴如醉地读他留下的125首诗、12篇文章的时候,他们不仅喜爱陶渊明“我醉欲眠卿可去”的率真性情,更多的是被他诗文里蕴含的平静力量所打动。

(6)、陶渊明的一生就像逐日的夸父,他总在诗与酒之间一遍遍的拷问自己:本心追寻的是什么?人应该怎样生活?

(7)、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8)、他随便写了一首杂诗,无一生僻字,却句句都是千古名句,句句都是人生的大智慧,让人茅塞顿开,感叹:这都是人生的高境界!

(9)、陶渊明有五个儿子,分别是陶舒俨、陶宣俟、陶雍份、陶端佚、陶通佟。陶渊明对这五个儿子的期望都很高,希望他们以后能为才富五车、卓越超群的杰出人才。可是,事与愿违,陶渊明的五个儿子智力都有问题,难成大器,并不能达到陶渊明的期望。

(10)、人生在世就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又好似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生命随风飘转,人生历尽了艰难,人们都已不再是最初的样子了。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又何必只是骨肉之亲呢?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一起畅饮。美好的青春岁月一旦过去便不会再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努力奋斗,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11)、他坐在那五棵柳树下弹琴,那把跟随了他六十年的七弦琴,弦断了。陶渊明的手在无弦琴上拂过,悠扬的琴声在他的心里又一次响起。

(12)、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寔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13)、他就这样过着一生,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心地坦白的、谦逊的田园诗人,做一个智慧而快活的老人。可是在他那部关于喝酒和田园生活的小诗集,三四篇偶然写出来的文章,一封给他儿子的信,三篇祭文(其中有一篇是自祭文)和遗留给后代子孙的一些话里,我们看见一种造成和谐的生活的情感与天才;这种和谐的生活已经达到完全自然的境地,没有一个人能超越过他。他在《归去来辞》里所表现的就是这种酷爱人生的情感。这篇名作是他在公历405年11月决定辞掉县令的职务时写的。

(14)、这四句诗,语虽寻常,却寓意奇崛,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是为一喻,再比作陌上尘,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中之象,直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至为沉痛的悲怆。

(15)、爱她,就化身为她的衣领、她的腰带、她的发油,化身为她描眉的粉、她身下的席、她脚上的鞋,让她的手指从身上滑过,去感受她的香气、她的呼吸、她的体温……

(16)、他和桓玄也算是世交,两人小时候曾经是很好的玩伴,在感情上也比较亲近。

(17)、阅历的丰富往往使人对人生的悲剧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年龄的增长常常使人更难以寻得生活中的欢乐和激动,处于政治黑暗时期的陶渊明更是如此。

(18)、     他只是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他想过的就是一种质朴而简单的生活:“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卧下,遇凉风暂至,自谓曦皇上人……”   

(19)、我们常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要因为走了太久,反而忘记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20)、身体对影子说:“天地山川可以得到永恒的生命,人却无法长生不老,所以有美酒就喝,千万不要错过。”

5、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意义

(1)、小儿子陶通佟已经九岁了,还是年幼无知、个头蠢笨的样子,整天只知道在外头玩耍,爬树摘果子,一点学习的热情和心性都没有。

(2)、孟嘉落帽,是陶渊明的外祖父留给世人的一个成语。

(3)、     李长之将陶渊明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二十九岁以前主要在种田和读书;二十九岁到四十岁,他做过几次小官吏,由于职务也时常出门;四十二岁到去世,这时他眼看晋室衰微,桓玄的政权倏起倏灭,刘裕已慢慢握起大权,最后逼死了晋朝的两个皇帝,建立了新的王朝。这期间有不少残杀倾轧,陶渊明对时势失望,因而选择像他的偶像长沮、桀溺那样避世隐退,再度躬耕,于是在二十余年中,慢慢把自己的生活理想化,遂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人格和思想的诗人。

(4)、     叶嘉莹称赞道:在中国诗人里边,内心最有持守的、最能够掌握自己的诗人就是陶渊明。”他在早年曾因贫而仕,到了晚年,有机会做一个事少、钱多的清官时,他却拒绝了。都知道,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尽管他也有“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戚,终晓不能静”的遗憾,但最终,他守住了自己质朴的初心,远离了巧俗的尘网,完成了陶渊明到陶潜的人格回归。他的这种坚守,也是我这个笨人所喜爱的。

(5)、内心拥有丰富的平静,就会拥有战胜一切的力量。

(6)、“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难再晨:是说没有第二个早晨。这两句是说,壮年不会第二次到来,一天之内没有第二个早晨。

(7)、他是一个谦逊、简朴、自立的人,交友极为谨慎。判史王弘非常钦仰他,要和他做朋友,可是觉得很难碰见他。他很自然地说:“我性不狎世,因疾守用,幸非洁志慕声。”王弘只好跟一个朋友设计去会见他,这个朋友约他出门喝酒,当他走到半路,停在一个野亭的时候,朋友便把酒拿出来。陶渊明欣然坐下来喝酒,王弘早已隐藏在附近的地方,便在这时候走出来和他相见了。他非常高兴,欢宴穷日,连朋友的地方也忘记去了。王弘看见陶渊明无履,就叫左右为他造履。当王弘的左右请度履的时候,陶渊明便伸出脚来使他们量一量。此后王弘要和他见面的时候,常常在林泽间等候他。有一次,他的朋友们在煮酒,他们拿他头上的葛巾来漉酒,用完还给他,他又把葛巾着在头上。

(8)、陶渊明既无法改变黑暗的官场诡谲,又无法违逆自己心中的道义准则去适应,于是只能孤单出走,保全精神世界的清澈和洁净。

(9)、“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10)、陶渊明二十岁时就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在这十三年的仕途生涯中,他先后担任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官职。东晋年间,权臣恒玄发动叛变战争,陶渊明身先士卒加入到平叛战争中去。在此次战役中,巧妙的运用计谋平定了战争,为此立下了你大功。刘裕非常赏识他,给他加封官职。此战役胜利后,刘裕的私利望欲迅速膨胀,引起了陶渊明的不满。为此陶渊明果断的离开他另寻高就。

(11)、陶渊明在彭泽县任职八十一天,郡里的督邮(督邮书掾、督邮曹掾的简称。汉代各郡守的重要属吏)来到彭泽,要求陶渊明“束带见之”。陶渊明认为这是一种屈辱,叹息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当天,就愤然辞官而去。写下了《归去来兮辞》,以后,陶渊明寄情田园,穷困潦倒:“寒馁常糟糠”,“寒夜无被眠”。饥寒交迫,没有动摇他归隐的意志。饱尝艰辛的陶渊明,对农民生活、生产、感情有了深切地了解和体验。他的思想也有了升华,明白了“衣食终须记,力耕不吾欺”。这期间,他除了喝酒,还写下了大量田园诗作和优美的散文。晚年,他写下了自己的自传体小品《五柳先生传》等作品。今保存下来有《陶渊明文集》。

(12)、“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家贫你喝个什么酒?再说,人家都在斗富,你家贫还好意思写出来?

(13)、陶渊明追求仕途之路是受其家族的影响。陶氏一族自陶渊明曾祖父就是东晋威望显赫的开国元老,陶渊明曾祖父陶侃建立军功无数,官职越做越大,后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外祖父和父亲皆担任过太守职位,陶氏一族风光无限。陶渊明自小就受到家世风范的熏陶,又勤奋学习诗书礼仪,小小年纪心中就萌芽了安邦济世的念头。

(14)、这是怎样惬意的生活啊!在锄完地腰酸背疼地回到家里,悠闲地喝上一壶小酒,然后美美地睡上一觉,这其中的情趣,岂是用语言能表达的?“人生若寄,憔悴有时”,他一口气又写了二十首《饮酒》:

(15)、张戒所说的“味”,当是陶诗醇美的韵味。此种韵味之所以“不可及”,原因固然众多。我们撇开文学修养、艺术才能等条件,可以说这种韵味只有像陶渊明那种不愿随俗浮沉,不肯汩泥扬波的诗人才能写出,也即只有寄心于远、心境“至闲至静”者才能写出。

(16)、陶渊明出生在四分五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上有名的乱世。

(17)、然而,十多年的官场生涯并没有实现陶渊明的理想,反而令他憎恨。官场的黑暗、朝臣的奸污和政治的昏庸,让陶渊明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态度。最终,在督邮刘云检查公务时,他保持着自身高尚的人格“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选择辞官归隐田居。这个时候,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已经发生了大转变。

(18)、那时还没有科举考试,寒门子弟根本没有机会做官,可是他的曾祖——父亲的爷爷陶侃,却在东晋建立之初,用戎马一生为后代拼得了一个跻身上流社会的高贵门第。

(19)、他的人格精神已经植根于中国文化的灵魂之中,历朝历代的文人,几乎都能从陶渊明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并能从中获取精神的慰藉或力量。唐朝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十分崇拜。

(20)、如果没有选择,就不会有千般痛苦、万般纠结。很多事情,一旦决定,就没有回头路可走。

(1)、陶渊明的内心乱得像团麻,难道这一辈子,就这样被白白蹉跎掉吗?“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2)、可如果只是希望避世安稳的过完一辈,那么这种处事风格就是值得学习的了。

(3)、作为晋末处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但他们思想上却未必是完全一致的。对陶诗和陶渊明思想稍有研究就会知道,陶渊明外表追求平淡,内心却是想要出世济世的无神论者。他少年时的建功立业思想只怕是至死也未必真忘的,只是迫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而选择的退隐归耕道路。因为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又有以前文人不曾有过的劳动生活经历,与劳动人民有直接的接触和交往,思想上难免受到一些影响,从而创作出独具风格的田园诗,开创了田园诗派,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大概也最终得益于他终弃官而回归田园的选择。

(4)、还有比现在的形势更乱、更糟糕的吗?陶渊明呀,陶渊明,是你下决心做出决定的时候了。或者为了生活隐忍下去,或者辞职归家继续过贫穷的生活。

(5)、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6)、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

(7)、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兮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8)、忽然,一个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声音哈哈大笑起来:可笑啊,可笑!一个“形”、一个“影”,没有了人的“精神”,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9)、此后的一辈子就这样度过吧,忙时耕种,闲时饮酒,平和闲静、古朴淡远。

(10)、然而陶渊明的内心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陶渊明觉得自己就像是一只失群的鸟一样,怎么和这个时代如此格格不入!

(11)、陶渊明曾说“荣华难久居,盛衰不可量”,生活不会永远都是晴天。人长期呆在同一个环境里,很容易丧失激情与应对风雨的能力。自身潜在的能力很容易被习惯掩盖,被时间消磨。

(1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结尾四句常被人们用来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

(13)、     古往今来,世人都想求巧,唯有他坚持“抱拙”。回看生活,大家都推崇那些长袖善舞,左右逢源的人,即便偶见人“拙”,也是“大巧若拙”。“拙”很多时候,就像“氓之蚩蚩”怀中所抱的布。

(14)、新皇帝执政后,大权旁落,国家发生内乱。大乱之后必定大治,也许这是一个建功立业的绝佳机会,况且他今年已经三十七岁了,人生能有几回搏?

(15)、失望的陶渊明以母丧为由离开桓玄,之后又投奔另一个枭雄刘裕,才发现自己才出虎穴又入狼窝。

(16)、通透明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7)、这首诗被称为《杂诗》因为真的很杂,好像各种名言警句的拼凑,但是每一句都值得仔细品味,每一句都有大境界,都富含哲理。

(18)、陶渊明(约365年~427年),一名潜(一说晋世名渊明),字元亮,刘宋时改名潜,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说宜丰人)。

(19)、胡砚池老师简述了后世对陶渊明的评价变化。同时代的刘勰和沈约论述晋宋诗歌的发展嬗变,都未提及陶渊明。钟嵘《诗品》将陶渊明的诗列为“中品”。唐宋以后,陶渊明才逐渐确立了作为大诗人的地位。如范正敏《遁斋闲览》称陶渊明“晋宋之间一人而已”,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称陶渊明为“诗人之冠冕”,苏轼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王国维说“屈子之后,文学上之雄者,渊明之尤也”。

(20)、东晋末年,奸臣当道,朝政腐败。与陶渊明品行高洁、不慕虚荣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陶渊明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肯定是个别类,也是个被淘汰的对象。按照当时“九品中正制”推举法,公元393年,29岁陶渊明接受朝廷征召,出任江州(今九江)祭酒(管教育的官员)。由于他不会投机钻营、又不会溜须拍马,所以没有多久就辞官归隐。公元398年,陶渊明又先后在大将军桓玄、建威将军刘敬宜、镇军将军刘裕(刘寄奴)手下做过参军(幕僚官)。尽管他们对陶渊明还算不错,但他们的所作所为,让陶渊明很是不满。所以,他又选择了归隐。后来,桓玄威逼晋安帝禅位,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立桓楚。刘裕建立南朝刘宋,为宋武帝。据说陶渊明听说桓玄篡夺了东晋政权,随口吟诗道:“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刘裕当了皇帝,陶渊明“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借此不愿谈及与他们的关系。

(1)、                        

(2)、《晋书·隐逸传》:厚秩招累,修名顺欲。确乎群士,超然绝俗。养粹岩阿,销声林曲。激贪止竞,永垂高躅。

(3)、公元405年,丁忧母亲结束后,41岁的陶渊明在叔叔陶逵推荐下,为彭泽(今属九江)县令。据说,南朝宋武帝刘裕得知后,想招他为车骑将军,统领各州军事,他没有答应。他当上彭泽县令后,“公田之列,足以为酒”,上任后即下令把100亩公田一半种成酿酒的秫谷,一半种上稻米,以保证常有酒喝,有饭吃。他曾私下对人说:“能让我常醉于酒,平生之愿足矣”。由此可见,陶渊明一生不图名利,不慕虚荣,就是特别喜欢喝酒,总是喝得酩酊大醉。

(4)、陶渊明生前贫困、诗文不为时人所接受,然而他的生命犹如阳光下的水珠,散发着五彩的光芒。

(5)、阳休之《陶集序录》:余览陶潜之文,辞采虽未优,而往往有奇绝异语,放逸之致,栖托仍高。

(6)、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风景,学会享受,学会放下,跟自己的内心交流,修炼平和恬淡。

(7)、偶尔抛开红尘,和世外之人聊聊还是很受益的,偷得浮生半日闲。说不定会遇到高人,给你指点一下迷津呢。

(8)、虚名是世上最骗人的东西,生活不过是按照本心过活。熙熙攘攘间,许多人忘了生活的本意,反而让生活凌驾于自己之上,把自己雕刻成千篇一律的模样。

(9)、看似杂乱的拼凑,无一生僻字,其实却向世人道出了人生的至高境界。

(10)、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11)、自信满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12)、他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门第观念大于一切的时代,他也知道“出身”可能比“奋斗”更重要。

(13)、乐观向上: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4)、生活的困苦不是为了阻断你前进的脚步,而是让你的脚步更稳。理解了生活,懂得了艰辛背后的含义,理解了生活的本质,我们才能真正的生活。

(15)、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1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四句叙写诗人归隐之后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东篱边随便采菊,偶然间抬头见到南山。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17)、曾经你迷失了灵魂,现在是你离开的时候了!“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快回来吧,你的禾苗在等着你,你的妻子和孩子们在等着你,你的老朋友在等着你!

(18)、    木心到底在感慨不如陶渊明什么呢?是于乱世中归隐田园的人生抉择?还是豪华落尽见真淳的人格坚守?抑或进退自如敢于出走的勇气?

(19)、人的一生,坎坷在所难免,而所有的坎坷在明天看来都是个故事,所以不要纠结于眼前的不幸,也不要畏惧失去,心怀宽阔,淡然面对。

(20)、白居易《访陶公旧宅》:垢尘不污玉,灵凤不啄膻……连征竟不起,斯可谓真贤……不慕樽有酒,不慕琴无弦。慕君遗容利,老死此丘园。

(1)、另一个声音说:“这和你有关系吗?看看你的上司吧,你在这种人手下做事,永远也不可能有出头之日!”

(2)、“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欢:欢愉。这两句是说,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应该聚在一起共饮。

(3)、这篇传记传出去以后,那些贵族的牙都要笑掉了——这个人太逗了,“好读书,不求甚解”,不求甚解你读个什么书?

(4)、萧统《陶渊明传》: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5)、韩愈《送王秀才序》:吾少时读《醉乡记》,私怪隐居者,无所累于世,而犹有是言,岂诚旨于味邪?及读阮籍、陶潜诗,乃知彼虽偃蹇不欲与世接,然犹未能平其心,或为事物是非相感发,于是有托而逃焉者也。

(6)、陶渊明的趣事之“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故事表现了陶渊明高傲的人格气节。他不甘与贪污受贿之伍同流合污,在充满诱惑、黑暗的官场与世俗中“出淤泥而不染”,始终保持自己高尚的品格。

(7)、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晋代的门阀制度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二十岁时,陶渊明家庭尤其贫困,开始游宦生涯,谋求生路。在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严重,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一直感到苦闷和彷徨。可是因为生计困难的原因,他二十九岁做了江州祭酒,但又不堪吏职,自解归家。不久,州里又招他做主薄,他选择了辞却了事,依旧在家闲居。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五月的时候从都回家,在规林遇到大风,在此作了一首诗《庚子岁五月从都还阻风规林》,表达了他对于回家的渴望,对园林的眷恋。此后,又出任小官,不仅不能施展抱负,而且受制于官场,精神不得自由,苦闷不堪。公元401年,陶渊明母亲亡故,回浔阳居丧。三年丁忧期满,怀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观念再度出仕,希望有所作为,出任刘裕参军。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政治黑暗腐败,尔虞我诈,他又显得有些看不惯。此时,他是非常矛盾的,既想为官一展宏图,又依然眷恋田园。“园田日梦想,安得欠离析”,矛盾于“仕与耕”之间数十年,他已经看透了仕途,也厌倦了这样的官场生活,可是矛盾中挣扎的陶渊明似乎还没有最终放弃自己入世为官的理想。公元405年,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陶渊明被迫要求着官服去见“狐假虎威”的督邮,他觉得自己不能向仗势欺人的小人低头哈腰,献谄媚,遂解印绶,辞官而去。“不为五斗米折腰”,从此传为美谈。归家后作《归去来兮辞》,正式归隐田园,直至终老。表面上,诗词内容表达的都是一些归隐田园后的轻松愉悦,从深层内容,不难看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痛苦。从某种程度来说,陶渊明的隐逸,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归隐田园,既是心灵自由的召唤,更是政治条件的逼迫。所以,即使面临生活的压力,几次三番的犹豫和纠结之下,最终还是选择归隐田园。    

(8)、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9)、我也曾读过一些文,看过一些诗,但总有那么一个人的诗,让我百读不厌,感慨万千。他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耕作农夫,他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乞身仕官,他是爱菊,爱酒,爱自然的靖节先生,他就是陶渊明。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