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谚语的解释
1、气象谚语的解释有哪些
(1)、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气象学成为一门专门科学。但是气象科学是一门极其深奥、复杂的学问,至今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是有限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固然能比较准确地为人们做出短期的、中长期的天气预报,但正如谚语中所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要让省、市的气象台精确地预报到每个小范围地区的天气状况,无疑有相当的难度。而崇明的气象谚语正好在某种程度上弥补气象台预报的不足。
(2)、“蚂蚁成群,明天勿晴。”意思是当我们在路上发现有成群的蚂蚁在不停的搬家走动,或者是看到有蛇在马路上快速过道时,就很有可能意味着明天要遇到阴雨的天气。
(3)、天气谚语中还有充满乡土气息的民间俚语,例如“四月初一难得勤,皮匠娘子要嫁人”、“九月廿七催懒妇,十月初五拖勿过”、“一日南风十日暴,三日南风狗钻灶”、“云如海和尚,风雨响叮当”等。
(4)、“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意思是热雷雨,这种雨的特征是雷雨范围小,常常是先雷后雨,持续时间短,下了就停,雨量小。
(5)、1929年,国际气象组织以***科学家路克·何华特(Luke Howard)于1803年制定的分类法为基础,按云的形状、组成、形成原因等把云分为十大云属。而这十大云属则可按其云底高度把它们划入三个云族:高云族、中云族、低云族,根据云的形态还可以再细分为29类,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族十属二十九类。古代人类没有那么细化,但他们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
(6)、解释:无数白色云片并排成行,状如鱼鳞,这种云称卷积云。它往往是由于高层空气不稳定形成的,常出现在低气压前方。
(7)、 大家好,我是创新街花溪小学一三班的李帛宸,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在世界气象日来临之际,我为大家介绍几条有关气象的谚语:
(8)、文昌市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一般都在1800毫米以上,但各个季节的降雨量不均匀。夏秋(5—10月)为多雨时节,全年80%的雨水大都在此期间洒落大地。雨季高峰期一般在8—10月,也是洪涝灾害防汛期。到了冬季至次年春(11月至次年4月),便是旱季,降雨量仅占全年的20%左右。旱季严重的时间多在4月。《民国文昌县志》中说:“文地滨海,水易泄,苦旱较多于苦雨。”可见,旱灾和水灾对文昌的影响很大。
(9)、例如“乌龟背冒汗,出门带雨伞”、从气象学角度分析,这是因为乌龟身体贴着地面,龟背光滑阴凉,当***暖空气移来,就会在龟背冷却凝结,出现水珠,于是天将下雨,反之,空气干燥,龟背也干燥,暂时不会下雨。
(10)、其实这一句谚语指的是先打雷后下雨的那种情况,而这样的情况就会下不了多少的雨,但如果你可以做一个统计你就会发现其实说的还是比较准确的。从气象学的角度去解释,这一种的雷其实为热雷,是因为空气受热不均匀所导致的,从而经常都是先打雷后下雨。再者又因为热雷所形成的积雨云不是很多,而在通过一个地方的时间也是比较的短促,所以说下的雨也就自然不多了。
(11)、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
(12)、2021年一九时间:2021年12月21日-2021年12月29日
(13)、这是春季内的冷暖的对立统一。春季一般是由初春逐渐变暖的。如果春头暖得太快,那么到春尾就可能会偏冷。这是一个季节内寒暖的补偿和平衡。
(14)、 了解谚语,学习气象知识,帮助我们预知天气,做好防护,方便我们出行。大家一起来学习吧,谢谢大家。
(15)、雨水是决定农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之直接关系到一年的年景的好坏。在文昌,有不少谚语和俗话讲到了雨水和年景的关系。《民国文昌县志》中亦有不少关于晴天或下雨的宜和忌的讲法,且录于兹:
(16)、 海风,男,文昌清澜人,文化程度大学。曾在***机关、企业负责办公室文秘工作,现为自由撰稿人。热衷于海南话研究和海南乡土文化的传播。
(17)、缸穿裙,大雨淋;盐出水,铁出汗,雨水不少见。
(18)、对于这句谚语小农相信很多的朋友都有听说过,并且在现实生活中也都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并且其准确度还蛮高,而这其实是因为动物们对其自然现象的变化有预知的本领。蚂蚁搬家,其实是因为蚂蚁为了不让水把洞穴淹没所以才搬泥土来堵住洞口;蛇过道,在即将要下雨的时候,因为蛇为了要赶快回到自己的洞穴,所以就不得不横穿马路;燕子低飞,因为快要下雨时因为空气***度大很多的昆虫无法飞的很高,从而燕子飞的很低是为了捕食昆虫;鱼儿跳,这是因为快要下雨时空气压力会较大,导致鱼儿无法获得更好的氧气,从而跃出水面呼吸。
(19)、***悠久的文化积淀体现在许多气象谚语中。***气象谚语体现了***的辩证的哲学思想与科学思维。
(20)、这一句谚语说的是如果在中秋节的时候,如果说天空被云雾给遮住或是下雨、阴天这样的,从而无法看到中秋的月亮,那么在来年正月十五的这一天就很有可能会是下雪或者是阴天的天气。按农历整整计算了5个月的时间,便可以算作是为一个长期的天气预报,与此同时以历史数据来看其准确度还是比较高的,真的不禁让人拍手叫绝啊!
2、气象谚语是什么有哪些
(1)、天气谚语是广大劳动人们集体创作的口头通俗文学作品,是气象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天气谚语是广大农民集体创作,在民间代代相传,在实际生产和生活被广泛应用并不断修正,所以它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远比其他气象文学作品大得多,天气谚语和其他谚语一样丰富了汉语的词汇,成为汉语多彩词汇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学角度来分析,天气谚语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2)、其实蜜蜂也同样对大自然有预知的能力,在蜜蜂感觉到马上就要下雨的时候,它们就会在外面多采点密回家,度过风雨交加的天气,从而自然而然的就会推迟一点回巢穴的时间了。
(3)、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4)、预测天气冷暖方面的如“立春东南风,回暖早相逢”、“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煞牛”、“立冬晴、一冬冰,立冬阴、一冬温”、“腊月打雷回暖早”等。
(5)、预测旱涝方面的如“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春交六九头,春寒多雨水”、“雷打惊蛰前,四十五天不见天”、“雨落黄梅头,四十个老日头”等。
(6)、2022年六九时间:2022年2月4日-2022年2月12日
(7)、例如“上看初下看十六”、“六月晒龙袍”等看农历关键日来预测天气。为什么这些关键的天气容易出现变化呢?从气象学角度来分析,冷暖气团会在农历的一些固定日期出现。因为农历与月相有密切关系,月亮朔望对大气和海洋的引潮力有周期性变化,会使冷暖气团在某些固定日期比较活跃,影响时天气就会发生变化。
(8)、八月初八日宜晴,九月初九日则宜下雨。解释说,因为据传八月初八日八仙渡河,如下雨则日后干旱八个月。又有民谚曰:“九月九日晴,披簑割稻芽。”
(9)、战略合作伙伴:马来西亚***丝路商会、 马来西亚民族中兴基金会
(10)、解释:钩钩云是一种钩状卷云,多出现在低气压前方。
(11)、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久雨见星光,明朝雨更狂。
(12)、“十雾九晴”意思是深秋、冬季和初春的时候,大雾多发生于晴天。
(13)、说明农作物与天气的关系,这方面的天气谚语描述了天气与农作物生长的密切关系,促使人们在农业生产中注意农作物的种植和有关灾害的预防。如“四月初一天漏,种花不及种豆”、“正月半夜风飕飕,蚕豆油菜要歉收”、“六月里三个阵(雷),白米吃来剩”、“四月初一见晴天,高低田里好种田”、“夏至西北风,黄花要变脓”、“四月十四雨绵绵,今年花地收成歉”等。
(14)、 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气象知识、学习应对气象灾害常识、树立从小学科学的观念,管城区创新街花溪小学二五中队,为大家展示气象谚语《数九歌》。
(15)、俗话讲:“三月棉胎抾起担。”意为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之后,气温已经回升,但要提防“倒春寒”,棉胎(被)还不到完全收起的时候。又有民谚讲:“清明谷雨肚,颳死老牛牯。”讲的就是“清明”至“谷雨”期间,可能出现“倒春寒”天气。“倒春寒”对农作物的破坏是很严重的,所以俗话讲:“稻怕清明风。”
(16)、《民国文昌县志》中也讲到不同的时间对风的宜忌,如:“元霄内,俱不宜南风,南风一日,飓风一次”、“己卯东风好,果子满园闹;己卯东南风,捕鱼载满舡”、“惊蛰南风,寒到芒种”、“四月东风,拨裙走稻花”、“小熟惧北风,大熟惧南风”、“六月,天空北风以非雨,则必有飓风”、“寒露风、霜降雨”等;还有,“天作好,海响铜鼓头;天作***,海响铜鼓角”、“有雷不成飓”、“北风老则无飓”……
(17)、五月初五端阳节宜雨。俗话云:“端阳有雨是丰年。”
(18)、解释:在我国北方,天气系统都是自西向东移动。当日落时,西方升起乌云,表明阴雨天气系统正向本地移来,有可能降水。
(19)、解释:晕是日、月光穿过由冰晶结成的卷层云时,光线发生反射或折射而形成的光环。卷层云多产生在低气压前方。
(20)、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
3、气象谚语的解释是什么
(1)、 你要知道谚语小知识,你就是天气预报!
(2)、(气象谚语集锦) 天象 久雨刮南风天气将转晴 云绞云雨淋淋 朝起红霞晚落雨晚起红霞晒死鱼 天有铁砧云地下雨淋淋 直雷雨小横雷雨大 南闪四边打北闪有雨来 月亮撑红伞有大雨 月亮撑蓝伞多风去 日落射脚三天内雨落 西北天开锁午后见太阳 星光含水雨将临 久晴天射线不久有雨见 对时雨连几天 朝有棉絮云下午雷雨鸣 风静又闷热雷雨必强烈 物象 燕子低飞天将雨 燕子窝垫草多雨水多 群雁南飞天将冷群雁北飞天将暖 蚂蚁搬家天将雨 大榕树冬不落叶兆春寒 猪衔草寒潮到 狗泡水天将雨 鸡晒翅天将雨 蜜蜂迟归雨来风吹 蚯蚓封洞有大雨 日暖夜寒,东海也乾。
(3)、2022年七九时间:2022年2月13日-2022年2月21日
(4)、③许多谚语反映了天气前后期变化的物理关系、气候关系。
(5)、在文昌市,从市北到市南、从海圯(滨海)到山里(山区),人们长期流传着一种用海南话表达的谚语或俗话(俗语),内容涉及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语句简练通俗、节奏明快、多押韵,念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别有韵味。有人把它比作民间社会的百科全书,也有人称其为通俗的民间格言,更有人把它赞美为盛开在乡村田野的野花,绚丽而芬芳。
(6)、正月元旦喜晴,俗话云:“冬***年干,禾米满仓。”又云:“雨雪纷纷是旱年。”
(7)、俗话讲,“风大雨下”。很多时候,风和雨都是相伴而行的。上面讲了气温和雨水,那就不能不讲到“风”。
(8)、 大家好,我是创新街花溪小学一三班的赵若希。
(9)、水灾、旱灾和台风是文昌市的三大主要自然灾害。
(10)、“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意思是春季或者春夏过渡时期在下雨的日子里,中午云层一度裂开,太阳露一露,但不久云层又聚积变厚。
(11)、一般来讲,过了“谷雨”,人们睡眠便不需盖棉胎(被)了。夏天来了!
(12)、春季连绵阴雨,往往影响棉花适时播种,造成早稻烂秧,三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流行。
(13)、 大家好我是创新街花溪小学一三班刘皓天,大家知道世界气象日是哪一天吗,是3月23日,我给大家介绍几句彦语小知识:
(14)、 春分,春分,麦苗起身。进入春分时节,冬小麦进入生长旺季;雨停知了叫,报告晴来到。夏天下雨时,能听到蝉的叫声,很快就会转为晴天;蚂蚁垒窝要下雨。蚂蚁垒窝预示着大雨将至;春得一犁雨,秋收万担粮。春天雨水充足,有利于植物生长,秋天就会有好的收成。
(15)、还有如五个月韵律测气候。许多天气谚语反映天气气候五个月的变化与联系,大约相隔一个季节,例如“不得春风,难得秋雨”、“三九欠东风,黄梅无大雨”、“九里一场风,伏里一场雨”、“四九南风六月旱”、“伏里西北风,腊月船勿通”等,这些谚语主要是根据冬春冷空气活动来预报五个月(150天)左右的降水天气,经气象工作者对这些天气谚语进行论证,用五个月韵律预测气候变化,可靠性是比较强的,可以作为长期天气预报的科学依据之一。
(16)、例如“雷公先唱歌,有雨也勿多”,指的是未下雨之前就雷声隆隆,表明这次下雨是局部地区受热不均匀等热力原因造成的,又叫热雷雨,雨量不大,时间很短,而且很可能是局部地区的。
(17)、冬至日宜下雨。俗话云:“冬至晴,禾谷不登。”
(18)、 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气象知识、学习应对气象灾害常识、树立从小学科学的观念,管城区创新街花溪小学一三中队,为大家展示气象谚语。
(19)、文昌市(陆地)位于海南岛东北部,地处热带北缘沿海地带,属热带海洋季风岛屿型气候区,一年四季,气候温和。人们赞其为“四季如春”,但实际上还是有春夏秋冬之季节变化的。进入冬季,文昌市常会出现低温阴雨天气,而一旦气温降到13°C以下,大多数的本地人都会觉得很颳(gua,寒冷)。而这种天气在常年的冬天里一般都会有。《民国文昌县志》中说:“文地居郡东北,气偏阳,四时皆花,三冬不雪,交春已觉温和,深秋尚未徂暑,冬风雨而寒不过数日。若东南风则暖春,北风秋淫雨便凄冽。”这是对文昌一年四季的气温变化的概括性总结。
(20)、语言简练化。一般天气谚语都具有言简意赅、表述形象、易于上口和传播的特点,便于记忆、传授、传播,深受广大劳动农民喜爱。天气谚语的语言构成材料经过精心挑选,在语言结构上非常紧凑。例如浓霜一般出现在寒潮过后,天空晴朗少云,本地区在西北气流控制下,所以天气继续晴好,天气谚语则说:“霜重见晴天”。又例如预测头九里多雨,则春分、清明、谷雨时节将少雨,天气谚语则说“水九旱三春”等。这种表达方式确实便于记忆和传播,非常适合口头语言的传播。
4、气象谚语解释其中的含义
(1)、春季低温(即春寒),造成早稻烂秧死苗,影响夏熟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2)、⑤有的谚语是说天气变化与大气层之外的因素的影响和触发机制等有关,诸如天体的引潮力、太阳黑子等的变化、甚至其他星座与日月地的相对位置等。
(3)、 气象谚语是关于预测天气变化的词语,我们要善于观察和运用哟!
(4)、如若在农历的八月十二或是十三下雨,那么未来一个月很有可能都会出现连续的阴雨天。在以前的农村所有的路都基本上是土路,一旦碰到长时间下雨的情况就会使得路变得很是泥泞,很容易粘脚。因此如若在农历的八月十二三这两天下雨就被农民称之为“路粘雨”。而这一句谚语也不能说百分之百准确,但会十有五六都还是比较的准确的。
(5)、总顾问:翁诗杰,马来西亚前交通部长、文人***家
(6)、总编:王明娟(海南乡音),***海南话研究会常务会长、海南华之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7)、气象谚语所指出的关系也和其他预报方法一样,不是必然性预报而是较大可能性预报。谚语有普遍性,有的有地区性、时间性,另外由于传播以及对文字的理解等原因,还需要推敲和结合当地的实况验证,用时就会更加可靠。
(8)、在耕种方面,崇明人历来善于垦拓,种粮种棉是崇明的传统,崇明老农熟练掌握农时节气,一年四季勤于耕作,崇明天气谚语中相当一部分是利用廿四个农时节气的天象物象来“猜天”的。崇明土质以沙土为主,有悠久的种植棉花历史,也促进了民间纺织业的发展,“男耕女织”成为崇明农耕社会的普遍现象。历史上农家几乎家家自备织布机,据有关史料记载,民间最多时有十万余台织布机。崇明土布紧密平滑,柔软坚牢,而且花色品种繁多,销往福建、浙江、江苏、山东、河北、辽宁等地,还曾一度销往南洋群岛。航运业也成为崇明经济支柱之一。帆船在江海上航行,尤其是长途航运,迫使船老大和船工们要具有善观天象、海象和物象变化来研究天气变化规律的本领。
(9)、讲到“风”,自然离不开“风台”(热带风暴、台风)的话题。因为文昌是个多“风台”地区,进入夏秋季节,尤其进入秋季之后,常有“风台”前来光顾。因此,县志中称文昌是“风台路”(“台风走廊”)。
(10)、“乌头”与“白头”是指两种云的云顶颜色来说的。“乌头”是浓积云的一种,“白头”是积雨云的一种。这两种云常在夏天出现。“乌头”云,云底平,顶部隆起,主要是由水滴组成,云中小水滴吸收和散射了部分太阳光,使云底和云顶显得浓黑。“白头”云顶部凸起,由于空气对流旺盛,垂直发展很快,云越来越伸高,云顶扩散,发展非常旺盛,不久就占据了大部分天空,云顶是冰晶结构,所以呈白色。
(11)、解释天气现象。这方面的天气谚语主要解释或描述某种天气的含义与特征,使人们了解它,从而在农业生产中更好地利用它。如“霜前冷,雪后寒”、“乌头风,白头雨”、“久雨勿停,雷响天晴”、“单雾日头,双雾雨”、“霜重见晴天”、“满天星,明天晴”、“东鲎日头,西鲎雨”、“日出胭脂红,无风便是雨”等。
(12)、雾紧靠山顶往上飘、烟往上飘时晴天,横散时下雨。
(13)、风的民谚还有:“三月东风晒死草,四月东风拨裙走”、“南风不过篱,北风过针鼻”。
(14)、(解析)D。A、B、C三项全是与天气变化有关;D项是关于哲学道理的谚语,告诉我们困境只是暂时的,总会有峰回路转的一天。故选D。
(15)、天气谚语在语言结构上比较讲究表达的对仗及韵律,使语言富有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很有韵味,例如“寒食东风紧,黄梅雨水勤”、“东风送***西风干,南风送暖北风寒”、“冬青花开得旺,黄梅雨落得狂”、“行得春风,必有夏雨”等。
(16)、 “夜星繁,大晴天。”意思是说当晚上星星很多的时候,明天必定是一个大晴天。“鱼儿出水跳,风雨要来到。”当鱼儿跳出水面呼吸氧气的时候,就说明快要刮风下雨了。“蚂蚁搬家,早晚要下。”如果你看到蚂蚁搬家的话,就说明快要下雨了。“久雨闻鸟鸣,不久即转晴。”当雨下了很久你听到鸟叫声的时候,就说明要转晴了。“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一场秋雨就会给我们带来一场寒冷,十场秋雨就要穿棉衣了。“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当冬天下大雪的时候,第二年小麦就会获得大丰收。
(17)、“雨中知了(蝉)叫,报告晴天到。”意思是在雨中听到知了叫声,说明天气即将转晴了。
(18)、还有如三个月韵律测气候。相距一定时间两种气候之间有一定的变化联系,气象学上把这种联系叫做韵律,有许多气候预测的天气谚语是属于韵律性质的。
(19)、立春日天气晴朗,年景好。俗话云:“喜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
(20)、 气象谚语是有关天气变化的俗语,用来预测天气晴朗还是刮风下雨,我们要多多观察哦。
5、气象谚语的解释和意思
(1)、预测后期天气。这方面的天气谚语根据前期出现的天气特征来预测后期不同时效的天气,做好影响农业生产气候的防护工作,这类谚语在天气谚语中所占比例最大,从预测的对象来看,都是人们日常最关心的晴雨、冷暖以及灾害性天气等。
(2)、正因为如此,崇明天气谚语才能够得到广泛传播和代代相传,成为崇明传统文化中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崇明方言传承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不少学者专家所著的崇明方言研究著作中,对大量的崇明天气谚语从语言学的角度做了分析。一些崇明籍作家撰写的小说、散文或戏曲中,也引用了不少的崇明天气谚语,生动地反映出崇明人的生活和地域特色,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3)、②我国地处季风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大部地区四季分明,天气气候多变。使人们必须对天气气候进行观察和适应,所以就形成大量而丰富的气象谚语。
(4)、郭安胤,岭南师范学院吴川文化研究所专家,茂名市俚人文化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专家。
(5)、例如“云往东,车马通;云往西,穿蓑衣”,从气象学角度来分析,云往东或东南移动,表明高空吹西到西北风,天气较晴好,故有“云往东,车马通”之说,“云往西”,指春夏之交,云从东或东南伸展过来,常常是台风侵袭的征兆,台风来临,常伴随有暴雨,所以会穿蓑衣。
(6)、俗话讲,“春寒则雨”,意为冬末初春时节,冷空气一来,总会出现低温阴雨天气。又有民谚讲:“日溢夜溢鸡啼溢雨十二日。”《民国文昌县志》则曰:“日间有雨只一日,夜间有雨日历鸡鸣有雨十二日。”意为如果在白天开始降温下雨,过了一天便放晴;如果是夜间开始降温下雨,则这种天气会持续七天;而如果是在夜间鸡鸣时分(凌辰3时前后)开始降温下雨,则这种天气会持续十二天才会放晴。这样的天气总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
(7)、2022年三九时间:2022年1月8日-2022年1月16日
(8)、 大家好,我是创新街花溪小学一三班李柏雨。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在第62个世界气象日来临之际,我为大家说一说有关气象的谚语。
(9)、崇明天气谚语是崇明先人在长期预测天气变化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智慧,是气象知识的结晶。除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研究价值外,还成为民间文学和方言研究的一部分,它的内容朴实通俗,生活气息浓厚;它的语言明白晓畅,朗朗上口;甚至还形成了不少传说歌谣,具有较强的人文价值。
(10)、从科学的角度讲,谚语和俗话来自生产生活实践,是人们生产生活中各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但并不能保证“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不能将之当成铁打不移的“金科玉律”。
(11)、 “雨后生东风,未来雨更凶 ”意思是即雨停后,仍有四级的偏东风,这是降雨暂停的征兆,表明西边还有低气压移来,未来会下更大的雨。
(12)、 大家好,我是创新街花溪小学一年级三班的张横溢。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在气象日来临之时,我与大家分享一些气象谚语:
(13)、在文昌,“闪电”、“打雷”也是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常见的自然现象。民谚讲:“天闪东,塍(田)畦崩;天闪南,塍畦***;天闪西,塍畦槙(意同“硬”);天闪北,塍畦凹。”这就是说,如果闪电打雷来自东方和北方,那么,带来的将是狂风瀑雨;闪电打雷来自南面和西面,下雨不会太大。
(14)、天上钩钩是指天空出现一端成为钩状的洁白云丝,这种云一般产生在锋面的前部,因此预示着锋面即将到来,将来可能有雨。
(15)、所以说,今天从气象学的角度来剖析天气谚语,论证天气谚语,前人积累的天气谚语在气象学上还是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16)、崇明劳动群众创造的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天气谚语,经世代相传,广泛应用,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成为家乡一份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2006年“天气谚语及其应用”被公布为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秦卫堂老师被确定为代表性传承人,《解放日报》《东方城乡报》和崇明电视台等多次报道了他的事迹。那么,在气象科学发达的今天,它还有什么价值呢?笔者认为,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7)、民谚讲,“冬至在古(月)首,天颳在年脖(年前);冬至古“担窝”(月中旬),无雪也无霜;冬至在古尾,颳在正二月”。《民国文昌县志》则曰:“冬至在月首,风霜年内有;冬至在月中,无雪无寒风;冬至在月尾,寒在正、二月”。
(18)、预测霜冻方面的如“春霜勿过过三半月干”、“霜降东风迟来霜,霜降西风早来霜”、“十月无风冻煞人”、“冬前勿见冰,冬后冻煞人”等。
(19)、用气象谚语预报天气气候有较好的效果是因为:
(20)、解释:钩钩云是一种钩状卷云,多出现在低气压前方。
(1)、STEM小小气象站:模拟温室效应的多功能私人天文台,引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清明日天气宜晴,而四月初八日和芒种日则宜下雨。
(3)、云是地球上庞大的水循环的有形结果。是天气变化最直接的反映者,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的天气变化。
(4)、那么,文昌一年之中的颳天(寒冷日子)在什么时候结束呢?
(5)、在农耕社会,没有科学有效的手段来预测天气为农业生产服务,崇明岛上广大农民一年农作物的种收,在天气变幻莫测的环境中完全是被动的。如果对天气变化一无所知,随时可能遭到不可预测的灾害,面对比其他地方更加***劣的生存环境和各种***劣天气的袭击,我们崇明岛的先人意识到预测天气的重要性,凭着聪明才智,在日积月累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了大量丰富的气象知识,特别是勤劳的农民们,在与大自然进行斗争的农耕活动中,通过各种迹象和征兆,掌握了天气变化的基本规律,总结了一套预测天气变化的经验,形成天气谚语并广为流传,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一句句家喻户晓的、普普通通的天气谚语反映出崇明岛的风云雷电、旱涝干***、寒暑凉热等气候变化的规律和特点,所以在崇明岛,这些世代流传下来的天气谚语具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广大农民掌握了这些反映天气变化规律的天气谚语,可以科学地安排日常农业生产活动,顺应农时,不废农事,预防各种灾害,争取农业生产丰收,所以天气谚语在农业生产中的实用价值是十分巨大的,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