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精品文案 >

精选87句对联的起源简介5字(对联的起源简介100字)

对联的起源简介

1、对联的起源简介30字

(1)、我国最早的对联,一般认为是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的“题桃符”。

(2)、作为江东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陆机、陆云兄弟很为自己祖辈、父辈感到骄傲,然而现实是如此的不堪,内心痛苦可想而知。居然还出现了卢志当众羞辱陆氏兄弟之事。据《世说新语●方正》载:“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君何物?’答曰:‘如君于卢毓、卢廷。’……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敢耳。”

(3)、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4)、对联起源于桃符。它是用纸,布或竹子,木头或柱子写的双重陈述。这些单词简洁明了,它们是相同的艺术形式,相同数量的单词和相同的结构。它是一种独特的中国艺术形式。

(5)、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

(6)、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领袖人物的诗词被直接引作春联的较多,常见的有:

(7)、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8)、“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说是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有一年,在除夕之前颁布了一道御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春联,贴在门框上。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贴春联。

(9)、“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10)、《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易传》中,分别以各种具体事物象征阴阳二爻。阴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与此相对应,阳则代表乾、天、男、夫、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黄、刚健等。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中华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而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对联格式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11)、      书画考级|书法展|书法赛|

(12)、春联的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13)、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因此,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它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个单词长短不只表音,不表义,更无可视性,只能横排,不能竖排,无法从形体上实现真正的对称。下面试举两个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对偶句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说明为何只有汉语才有真正的对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则不能。

(14)、中国楹联学会蒋有泉、叶子彤会长在联都2017年度颁奖典礼上的讲话

(15)、谈及对联,首先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对联的源起。关于对联的起源,学界内有种种讨论,至今未能有定论。当前普遍为大家所认可的一种观点梁章钜(或者说纪盷,前者师从后者)所提出的最早的对联是五代时后蜀孟昶的桃符。

(16)、但是通篇读下来,我还是不知道什么是对联概念,大概就是得出了一些特征:第一得是独立文体,第二得独立创作,第三得悬挂。基于这些,刘教授把几种起源说统统驳倒,结论就是他们的错误在于把A当成了B。

(17)、而且敦煌遗书时间上也有疑问,8月5日应是秋天,写的内容是岁日和立春日;若是认定是春联,三者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这些都有待解释。

(18)、对联与包括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等在内的其它文学体裁、语言、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

(19)、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

(20)、细细体味《野客叢書》之语,有二点体会:一是王楙认为‘日下荀鳴鶴,雲間陸士龍’虽是‘相謔之辭’,确是对偶之语,且出现在沈约诗歌声律之前;己含有对仗的诗。若理解成律诗中对仗之先声,并无不妥。二是“不期对而对”是指对仗‘出於自然’,而且‘非如後人牽強紐合以為工也’。

2、对联的起源简介5字

(1)、文学和艺术是严肃的,人们反对文学、语言的那种不严肃的创作态度。但对于楹联来说,情况就不同了。楹联有严肃性创作,也有性的。

(2)、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荀子·礼论》)《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

(3)、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4)、当代人关于对联起源的讨论特别热烈,有很多新论点,其中较主要的有持晋起源说,有持唐起源说。因此,如何认定,如何判断,这就要求有一比较科学的、规范的标准。

(5)、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6)、又据《诚斋杂记》卷下所载:“孝綽屏門不出,為詩十字,以題其門。曰:‘閉戶罷慶弔,高卧謝公卿。’令嫺續之曰:‘落花掃更合,叢蘭摘復生。’”

(7)、蓮衣宜著雨,竹錫好隨雲。(皎然)見鶴還應養,逢鷗自作群。(崔子向)

(8)、从语言上看,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性的特殊语言。楹联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完全取决于汉语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质。这种“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使得楹联创作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迥异于其它文学形式。

(9)、(3)应具有史学价值,或者为权威史学著作所采信,等等。

(10)、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11)、上例中“—”为平声,“丨”为仄声。“淡泊”对“清贫”、“从来”对“自古”、“多雅士”对“孕贤良”。无论如何变化,每副楹联的上联尾字必须是仄声;下联尾字必须是平声。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则不称其为楹联。

(12)、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观其形式与内容,与中国早期基督徒有关联。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13)、通过对上述对联的四种起源一一考证,可以认定:谭嗣同所持的起源于南朝●宋●刘孝绰说是不正确的,是把诗歌的联句当成了对联。当代学者所持西晋陆云起源说是不正确的,是把对话当成了对联。当代学者所持唐代敦煌遗书起源说是不正确的,是把刻辞或者诗歌的摘句当成了对联。从现有的资料而言,梁章鉅所持的起源于五代●蜀●孟昶说仍可继续认定为对联起源。较五代更早的起源说尚有待于学者发现和证明。

(14)、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对联,但是,对偶并不等于对联。对偶要转变为对联,还必须具备外在的形式。这种使对联获得独立的外在形式,是我国古代一种民族习俗——挂“桃符”。因此,对联始于古时的“桃符”,即对联源于春联,春联始于桃符。“桃符”又称“仙木”。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原人民在旧历辞旧迎新之际,用两块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样,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旁,意在驱邪祛鬼,祈福避祸。根据神话故事《山海经》等书记载,相传在东海度朔山有一棵弯屈伸展三千里的大桃树,它的枝丫一直伸向东北的鬼门,山洞里的鬼神都要由此出入。桃树下有两位神将把守,名叫神荼、郁垒。他们一旦发现有害人的恶鬼,就用苇索捆住送去喂虎,使人们得以安居乐业。

(15)、春联,又称对联。它的文字长短不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16)、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观其形式与内容,与中国早期基督徒有关联。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17)、(ps: 第一次写文,有一些观点和提法可能凝练度还不够,先发出来交流,欢迎大家提出批评意见,后面再作完善修改。)

(18)、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19)、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

(20)、回复"10":五言古诗一首(硬笔大字临摹版)上回复"11":如何开办书法培训部?开办前要掌握哪些基础常识!回复"12":硬笔书法都有哪些技法训练?一起来学习吧~回复"13":书法该怎么学,我来告诉你~回复"14":思齐书院书法教育体系(中小学书法教育主题课程)回复"15":思齐书院书法教育体系简介及课程设置

3、对联的起源简介100字

(1)、我一直思考,陆云为何如此高调自报家门?陆云(262~303年)字士龙,晋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六岁能属文。少与兄(陆)机齐名,号曰‘二陆’。吴郡陆氏是当时江东地区最为显赫的家族之一。三国●吴时,陆氏一门有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尤其是二陆之祖陆逊、父陆抗都是吴国重臣。

(2)、(关键词)对联起源  孟昶  陆云  刘孝绰  敦煌遗书  

(3)、认为对联起源于西晋陆云的是当代人。支持这一说法的是常江教授。常江依据的是《晋书·列传陆云》。他在《对联知识手册》说:(陆)云与荀隐素未相识,尝会(张)华坐。华曰:“今日相遇,可勿为常谈。”云因抗手曰:“云间(指今上海)陆士龙。”隐曰:“日下(指今洛阳)荀鸣鹤。”

(4)、自幼喜好古诗词,作品发表于《中华诗词》、《燕赵诗词》、《新建安诗刊》、《邯郸日报》、《邯郸晚报》。

(5)、对偶是汉语修辞格之一。对偶是“对仗”和“骈偶”两个词的演化综合。对仗是诗词曲联中语句的一种对偶形式。“对仗”缘于古代宫中卫队的行列仪仗队。这种仪仗队是两两相对地排列的,其队形、人数、服饰、旗号等都整齐对称排列,所以叫“对仗”;骈偶的“骈”是指两匹马并驾齐驱,“偶”指两个人结合在一起。合成“骈偶”,也是成双成对的意思。对偶和对仗二者疏密有间,宽严有别,对仗忌重字,对偶不忌。

(6)、观其形式与内容,与中国早期基督徒有关联。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

(7)、四言诗是古体诗的一种,是我国古代诗歌最早形成的诗体。例如,《诗经》大都是四言体。曹操的《观滄海》、《龟虽寿》都是著名的四言诗。《龟虽寿》有‘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之句,有祈福的意义,也可以作刻辞。北朝的《陇头歌辞》:“朝发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也是四言诗。隋唐以来,四言诗渐少,五言诗兴盛,而司空图作《诗品》二十四则全是四言。

(8)、同样的客观对象和内容,楹样总是设法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事物,并且努力把语言“整形”规范到二元的对称结构之中去。

(9)、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10)、其实,《诚斋杂记》写得很清楚,‘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分明是诗,而不是对联。若是从韵脚看:卿和生押韵。我们知道诗押韵,对联无韵。

(11)、到了宋代,人们开始普遍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

(12)、真正贴于门框门柱而独立的对联应首创于五代后蜀主孟昶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对联。到宋朝对联渐成世风,王安石有诗为证:《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由此而见,宋朝贴对联,过年贴春联就很普遍了。

(13)、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14)、“桃符”指的是古时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画着门神或者写着门神名字,用于辟邪的桃木板,相当于门神像。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15)、晋灭吴后,二陆隐居达十年。终于在西晋太康十年(289年)离家入洛。入洛后,大受欢迎,一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谣。然而西晋统一之初,北人鄙视南人为“亡国之余”,南人则有丧亲亡国之痛。姜亮夫先生在《陆平原年谱》太康十年条的案语中指出:“中原人士,素轻吴、楚之士,以为亡国之余,……,故于机兄弟不免于歧视,故兄弟悔此一往也。”可见南北之争是很激烈的。

(16)、五代时,神像在桃符上消失了,联语被题于桃木板上,据说此种现象是拜孟昶所赐。后蜀广政二十七年,(964年),后蜀主孟昶突发奇想,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可是群臣写来写去,孟昶都不满意。于是,他亲自挥毫,在“桃符板”上写出:

(17)、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

(18)、书法教材|师资培训|教学教案|环境创设|教学教具

(19)、我们认为:对楹联的这种认定是沒有说服力的。也从三点来辨析。

(20)、为客户送上一份诚意满满的祝福也是本次行动的重中之重,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春联贺词资料,让员工及领导们共同参与春联措辞内容的讨论。最终敲定了藏头形式、大众喜闻乐见、最能接地气的对联内容,用以确保我们独一无二的特有特征。

4、对联的起源简介5字组词

(1)、今天,河北省诗词协会常务理事、河北省楹联协会常务理事、邯郸市诗词楹联协会副会长甄艳芳为您带来有关春联的起源与发展的知识。

(2)、最早的一副楹帖,即春联的出现,根据史料记载,是在五代时期。《宋史·西蜀孟氏世家》载:公元964年,孟昶(919—965)命学士辛寅逊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后蜀主孟昶所题的这副楹贴,就目前来讲,被公认为是第一副春联。至此,对偶的修辞手法,便“分娩”出春联这种独立的文体。

(3)、等街坊邻居家的对子写得差不多了,也到了大年二十九了。这下该轮到自己家的了,再不写,三十中午就没对子可贴。照例,在写对子前爸爸洗头洗脸洗脚,他说这样才在写对子时能集中精力,有精神写。

(4)、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5)、春联,又叫“春贴”、“门对”。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汉族特有的文学形式。每个人小时候肯定有跟父辈一起写春联和跟兄弟姐妹一起贴春联的经历。但是关于春联,很多人却只知其一不知其如春联的起源、发展和其中的讲究等。

(6)、九重城接天花界,三五秋生一夜風。(廣宣)行聽漏聲雲散後,遙聞天語月明中。(廣宣)

(7)、常江认为:这一则发生在文学家张华家中的文坛轶事,是中国对联史上重要的一笔。陆云(字士龙)与荀隐(字鸣鹤)所对的,不是诗,而是联,应视为正史最早的关于对对子的记载。二人本不相识,出对求偶,与至今人们对对子所具有的斗智情绪相仿,且出句确有难度,整个对句运用嵌姓名、借音(借陆为鹿,借士为是,除通报了姓名外,还构成另一意思为“云间陆士龙”。)、字形分离(日在荀字之下,除通报了姓名外,还构成另一意思为“日下荀鸣鹤”。)等多种手法,是艺术性很强的对子。

(8)、关于对联的起源,主流的看法还是认为:最早的对联是五代时后蜀孟昶的桃符题词。

(9)、以上文字写在第0610卷背面,前后均无题记。其正面为《启颜录》的抄本,尾题:“开元十一年捌月五日写了,刘丘子投二舅。”

(10)、   本次活动我们邀请到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乐清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徐云峰。 分享会当晚,徐云峰老师与现场的市民朋友们分享春联背后的故事,向大家介绍了什么是春联,春联的起源和发展,并通过展示历代名家春联书法的作品图片,让市民更直观地了解书法的不同风格。

(11)、不难看出,敦煌遗书立春日的四言6句文字和刚卯刻辞两者在形式高度一致;从内容上看,也都有禳灾的话头;而且也押韵。所不同的是文字,一俗一文,这大约是用于民间和用于士大夫的不同吧。从时间上看,或可以认定敦煌遗书是刚卯刻辞的延伸。

(12)、    肖泽龙,96年生,湖北襄阳人,中共d员,中南民大在读研究生。网名“馬不鳴”,系中国青年楹联研究会副秘书长,襄阳市楹联学会副秘书长,诗词对联爱好者。曾获第二届中国对联甘棠奖“十佳新秀”,202018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等。

(13)、原因在于楹联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诚如前所述,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

(14)、对联在历史上的正式记载是五代时期,而明清时期则是最兴盛的时期。史料记载为:“每岁除,命学土为词,题桃符,置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号长春’”。

(15)、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16)、第关于对‘书门左右’的解读。‘书门左右’只是全诗的一句,可有四解:其一是将五言诗(立春日)书门;其二是将四言诗(立春日)书门;其三是将四言诗(立春日)中的偶句书门;其四是仅仅是一句诗而己,是假设语气,表示如果将它们写在门之左右是能够辟邪的。我觉得其三的可能性是最少的,其四的可能最大。其一和其二都似指书‘春帖子’。‘春帖子’不是写在门上,是‘书门左右’的。‘春帖子’也是诗,正如梁章鉅所言,“但宋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则不知始于何时也”。‘春帖子’有硏究者认为起于唐代,一直延续到清。据清代吴振(1792-1870)《养吉斋丛录》载:“立春制春帖子,乾隆初年,首数无定,庚辰后,以五绝二首、七绝一首为率。……又有端五帖子、中秋帖子。”可资佐证。

(17)、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18)、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19)、(2)必须是独立的对联创作;因此需要把对联和所谓的摘句联分清楚。

(20)、    分享会的最后,乐清市文化馆文化驿站的工作人员还为市民们准备了空白的对联和笔墨,满足大家书写春联的愿望。现场人头攒动,热闹朝天。一些有书法功底的市民已经开始研墨写字,另一些市民则纷纷驻足围观,与书法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并挑选自己喜欢的对联,让书法老师帮忙书写,市民们手里拿着书写好的对联,笑得十分开心。

5、中国对联的由来

(1)、若是认为从诗中摘出符合对仗的句子,就是对联的话,从《诗经》中就能找到,如“山有扶苏,隰有荷花”;“青青子吟,悠悠我心”。又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岂不是说,《诗经》是迄今为止,得以保存下来的我国最早的楹联。”这样,那还有什么唐代敦煌遗书起源说呢。

(2)、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3)、现在对联丰富多彩,层出不穷。如:百世岁月当代好,千古江山今朝新。横批,万象更新。如: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横批财到福到。如:正气留千古,丹心照万年。

(4)、《笔意集》(张兴贵楹联作品集2017年度)

(5)、卢志是什么人?卢志字子道,范阳涿(今河北涿县)人。始为(西晋)成都王(司马)颖谘议参军,后曾任卫尉卿、尚书郎。其少年好学,朝夕惟焚香读书,尝与书盟曰;“誓与此君共老。”(详見《晋书卢志传》)。

(6)、关于“对”的形式至少在《诗经》中就已有体现了,尽管没有这个概念产生,但是我们也可以说这是“对”的意识的萌发过程,其后和诗歌一样继续得到发展。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把这样的对句或者说联语,挂在楹柱上形成了“楹联”这种新的形式,但是“楹联”本质还是“对”或者说“对子”。因此,不妨作一个大胆设想,即对联和楹联有别,更准确说是对联应该包含楹联,楹联只属于对联的一部分。只是我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楹联这种功用性使其得到广泛地普及,而将两者混到一起,武断的认为楹联应该从“对”中单独剔出来,作为单独体裁,割裂了二者的本质联系。显然,我们现在把孟昶的桃符称之为史料下可考证的第一幅楹联或者说春联,问题不大,但称之为对联的起源,这就成了一种谬误。

(7)、刘孝绰应为梁朝人,谭说不确。刘孝绰(481-539)字孝绰,本名冉,小字阿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载入《梁书》卷33列传第27(王僧孺张率刘孝绰王筠列传)。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