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精品文案 >

精选99句法家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和代表作(法家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有哪些)

法家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1、法家代表人物思想主张是什么

(1)、法家,普遍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2)、韩国灭掉郑国后,韩昭侯重用他为丞相,在韩国主持改革,他在韩为相15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使韩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3)、其主张“民一于君,事断于法”。即百姓、百官听从于君主的政令,而君主在做事时必须完全依法行事。而且,立法权也要集中于君主之手,各级官吏只要“以死守法”,百姓则要“以力役法”。

(4)、核心思想: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

(5)、激烈的社会大变革和阶级关系变动,促成了各种政治主张的产生和不同哲学派别的形成。

(6)、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讲述诸子百家时,将某一学派的思想主张概括为“构建理想社会:互爱互利、兼爱、非攻”。这一学派最有可能是(  )

(7)、李斯(?-公元前208年),战国末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岗乡李斯楼村)人。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8)、D.当时社会比较发达,这些思想家有许多空闲时间去思考

(9)、墨家:墨家出现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子,他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

(10)、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儒家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因此,孔子也被称为“至圣”。

(11)、法家思想作为一种主要派系,他们提出了至今仍然影响深远的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这就足以见得他们对法制的高度重视,以及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这些体现法制建设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

(12)、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中国人代代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

(13)、哲学思想:“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源,提出“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14)、丁说:国家应该严格限制纹身,应该规定人们的行为选择。

(15)、李悝最早在魏国,就废掉世袭制,选贤任能,按能力选用人才。这使得魏国骤然强大,李悝当年采取了相当多的具体办法,我们在这里没有时间做详细介绍。我只举一个例子,大家看看他做到何等的细节。

(16)、儒家学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我国历史影响极大,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包括( )

(17)、法家:提出富国强兵、以法治国。是中国古代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代表作品:《韩非子》。

(18)、主要观点:仁、义、礼、智、圣(信)、恕、忠、孝、悌等。

(19)、韩非是韩国的王公贵族,但是他的学说不被当时的韩王所采纳。在悲愤之下,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

(20)、其一君之忠臣不若一国之能臣。慎到把法治条件下的君主驭人之术总结为两条:一曰“尚法不尚贤”,二曰“君无事臣有事”。慎到反对“尚贤”而提倡“任能”。慎到坚持“不用忠臣”,不相信那种“空言忠心”的臣子。

2、法家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和代表作

(1)、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就提出了将三者相结合的思想:法,是健全法制,执法公正;势,指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韩非认为法律与规章制度非常重要,“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2)、商鞅与李斯的不同点也有很多:商鞅决定了秦国的崛起。而李斯见证了秦国的一统六国,为天下统一作出了贡献。可以说没有商鞅的变法,就没有秦国的强大。没有李斯秦国照样可以统一六国。他们两个的性格和志向不同。李斯原本只是一个在看守仓库的小官。李斯看到这个粮仓的老鼠,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境遇,便决心改变自己的境遇,从而便有了他以后的各种各样的人生境遇发生。商鞅则不同。,商鞅立志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并没有从个人的一个利益去考虑。这也就能够理解商鞅最终以身殉法。而李斯就是更多是为了个人的一个利益而篡改秦始皇的遗嘱,进而导致秦国的灭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鞅是一个为理想而活着的人。李斯,这是一个为个人利益活着的人。看起来似乎李斯是更像是一个小人,一个投机者,不能成为国士。

(3)、李悝重农刑法、奖励耕战,导致魏国在战国初期成为所有国家中最雄强的一国。李悝在魏国最早变法,著作有《法经》,是第一部以著作形式,有理论框架和详细条目的法论著作。这个《法经》后来遗散,我们现在对《法经》的了解,只能通过《商君书》和韩非子的法论文章略有了解。

(4)、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时,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是指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驾驭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历代里权均处心积虑地运用法、势、术其目的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5)、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国家的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之一。

(6)、  战国时期一批从事政治活动的谋士,以审察时势、陈明利害的方法,以“合纵”、“连横”的主张,游说列国君主,对当时形势有一定影响,苏秦主张合纵,说山东六国之力以抗秦。张仪主张连横,说六国以事秦。当时谋士一般分属合纵、连横两派。

(7)、灭六国统一天下的主张,最早是李斯提出来的。秦王还听取了他离间各国君臣之计“诸侯名士可以财下者(接受其贿赂),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良将随其后。”

(8)、  核心思想:主张以法治国。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9)、代表作:《孙子兵法》,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兵法。

(10)、(2)义:孟子强调道义,认为无论是君还是臣,都要遵守道义,不同的身份道义不同,君王的道义是实行仁政,臣子的道义是要忠心不儒家的思想有利于统治。

(11)、2016年8月19至21日,北京大学华商国学研修班的学员们在英杰交流中心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学习。

(12)、本次课程的第三天,邀请到蔡毅臣老师主讲《法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蔡老师是国家认证管理咨询师,国家认证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北大总裁班特约高级培训师。

(13)、对于当前的纹身现象,四个大学生从各自的角度表达了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14)、他们最大的悲剧在于他们倡行“法治”却又最终“为法所治”。他们主张的“法治”缺乏了法治应有之义,法家“法治”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但最直接的目的是维护帝王之治。他们主张的“法”是君主之下的法,将法异化为最高统治者手中的工具,这种“法治”实为帝王一人而左右,“法治”与帝王的贤愚紧紧相连,是帝王之法,于是貌似“法治”实则是“人治”。“人治”的随意性最终决定了他们的悲剧命运。

(15)、韩非子另主张‘‘名实相符’’,认为君主应根据臣民的言论与实绩是否相符来决定功过赏罚。

(16)、从管仲起,到韩非综合法家思想提出“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历时已数百年。在这期间,法家的思想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成为先秦最具代表性的法理学。  

(17)、墨家主张“兼爱”和“非攻”,创始人是墨子。

(18)、核心思想:主张以法治国。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19)、核心思想:主张以法治国。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20)、商鞅,也叫公孙鞅,其在秦国实施变法,提出帝道、王道和霸道,主张建立军功爵制,激励士兵奋勇杀敌,奖励耕织,保证后方粮草充足等,商鞅变法实施后百姓各司其职,安分守己,使得秦国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诸侯国。

3、法家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有哪些

(1)、二百三十年前,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从人利己的本性出发,讨论了利己主义的利益观,他说“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人们把《国富论》奉为经济学的圣经,把“看不见的手”当成市场经济永恒的基本原则,当成经济学“皇冠上的明珠”,把亚当斯密的思想与牛顿的科学发现、瓦特的蒸汽机发明并列,作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三大变革事件。

(2)、习总书记指出,我国历朝历代在吏治方面留下了很多思想与做法,比如_____中说“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_____说“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_____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等。

(3)、前者主要以连为主,故可知如何能用外交手段联合团结,是为阳谋多阴谋少;后者主要以破为主,故可知如何利用矛盾和利益制造裂痕,是为阴谋多而阳谋少。

(4)、在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艺术地再现了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的文化特色。其中“圣人”指的是()

(5)、阴阳家是以阴阳五行来解释世界的学派,代表人物是邹衍。

(6)、解析:甲认为身体天然完整,纹身是自虐,对应道家“自然”思想;乙认为纹身与身份有关,体现等级观念,对应儒家“礼”思想;丙认为纹身费财费力,简单就好,对应墨家“节用”思想;丁认为国家应限制纹身,体现了法治的观念,体现法家思想。

(7)、法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8)、二千三百年前,一个叫韩非的中国人也清楚的表达了这个思想,而且在叙述方式上惊人的相似,韩非理论的直接结果,就是促成了战国末期秦国的强大,加速了战国局面的终结和统一王朝的到来。这个思想,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法家思想。

(9)、熟悉春秋战国历史人都知道,秦国以法家为统治思想,在秦国法家有两个重要的人物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分别是商鞅和李斯。他们两个有许多共同点,也有许多不同点,而且他们的不同点更为重要,也是决定了他们各自的人生命运。

(10)、对于民众,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恶”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未萌”。因此他认为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

(11)、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

(12)、后来这些著作传到了秦国,秦王政看完后,发出了“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但韩非在出使秦国时,没有得到秦王政的信任,更被李斯、姚贾陷害,被毒死在秦狱中。

(13)、慎到(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史称慎子,诸子之一。战国时期赵国邯郸人。《史记》说他专攻“黄老之术”。齐宣王时曾长期在稷下讲学,是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是从道家中分出来的法家代表人物,为道法家创始人之一。

(14)、墨子反对战争,他为了阻止一场战争,曾用腰带作城墙,与鲁班进行过守城演练。

(15)、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

(16)、中国古代早期的财务管理思想成果也是丰富的,值得我们去挖掘,如管仲的思想,儒、道、墨家论贫富,孟子与商鞅的治国理政思想,桑弘羊之问,值得我们去以科学的态度深入挖掘。

(17)、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法家的祖师爷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鱼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鱼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之可治也。”

(18)、战国时期一批从事政治活动的谋士,以审察时势、陈明利害的方法,以“合纵”、“连横”的主张,游说列国君主,对当时形势有一定影响,苏秦主张合纵,说山东六国之力以抗秦。张仪主张连横,说六国以事秦。当时谋士一般分属合纵、连横两派。

(19)、核心思想:主张以法治国。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20)、大约从公元前7世纪起,周朝的封建统治开始衰落,皇族子弟的教师,以及有些皇室成员本人,都散落在民间,以教授经书为生,有的因谙习礼仪而成为人家婚丧嫁娶、祭祀或其他礼仪的襄礼(司仪)。这些人被称为“儒”。

4、法家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作品

(1)、法家思想的三派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法家思想又分为三派。在历史大剧《大秦帝国》中就有这三派的大佬级代表人物聚首的片段,他们就是以慎到为首的势治派;以申不害为首的术治派;以商鞅为首的法治派。

(2)、申不害的“术”对于国君的能力要求就比较高,君主英明有才,国家就会兴旺,如果君主昏庸无能,则很有可能天下大乱。所以韩昭侯一死,韩国很快就衰落了。

(3)、21日下午课间休息期间,蔡毅臣老师在班主任赵东明老师的陪同下,在英杰交流中心一层大厅,与北京大学华商国学班的同学们亲切合影留念。

(4)、李悝,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法家的发表人物之李悝在变法上的贡献很大,堪称中国变法之始,包括出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都是延续李悝变法的实践。

(5)、他们都属于权臣,是臣子中的翘楚,君王一人之下,百臣万民之上。有言听计从之君王宠爱,有一呼百应之属下奔走,手握权柄,决断大政;他们都为秦国的富强立下汗马功劳,都受到君王无比的信任和宠爱,都在新君即位后以谋反罪被清算,一个被车裂,一个被腰斩,惨不忍睹。

(6)、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势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7)、法家:法家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申不害、韩非、李斯,主要思想是“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即用法治国,法家思想也被历朝统治者采用。道家:道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泰古二皇时期。春秋时期,老子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这也标志着道家思想的正式成型。道家代表人物有黄帝、伊尹

(8)、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战国时期的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乐毅、剧辛、韩非、李斯。

(9)、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10)、墨家,代表人物:墨翟、禽滑厘、田鸠、孟胜等,代表作品:《墨子》、《胡非子》等,学术主张:非攻、非命、天志、明鬼。

(11)、思想:以“道”为核心理念。主张清虚自守、无为而治、道法自然、逍遥自在。

(12)、申不害(前385年-前337年),亦称申子,郑国京邑(今荥阳东南京襄城)人。《史记》说他专攻“黄老之术”。战国时期法家重要创始人物之思想家。以“术”著称,著有《申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代表人物。

(13)、孙膑是著名的军事家,虽然瘸了双腿,却指挥了著名的“围魏救赵”。

(14)、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15)、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法家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子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16)、核心思想:政治上提出“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制天命而用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伦理观上提出“性恶论”。

(17)、核心思想: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并且以善辩成名的一个学派,又称“辩者”、“刑(形)名家”。围绕“名”和“实”的关系问题,展开论辩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但由于他们的研究方法奇特,按汉代司马谈所言,是“控名指实”,“参伍不失”,因此,虽然名家擅长论辩,但其论辩又流于“苛察缴绕”,疙疙瘩瘩,诡谲奇异,所以历史上一直名声不好。

(18)、核心思想:政治上提出“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制天命而用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伦理观上提出“性恶论”。

(19)、他有这样一个奇怪的规定,凡是在诉讼场上,被告原告的官司纠缠不清,怎么办?双方举行射箭比赛,谁箭射赢了,官司谁赢。他在干什么?鼓励民间训练兵战。由于这个原因,因此魏国在战国初期是整个中原各诸侯国,尤其是所谓七雄之中,其实是最强大的国家。

(20)、  核心思想:政治上提出“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制天命而用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伦理观上提出“性恶论”。

5、法家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人之初性本恶

(1)、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孟子提出“春秋无义战”,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主张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保护自然资源。

(2)、慎到,法家重要代表人物,著有《十二论》《慎子》四十二篇,不过失传了很多。慎到长期在齐宣王稷下讲学,对于法家思想的的传播做出了很大贡献。

(3)、桑弘羊(公元前152年--公元前80年),西汉法家人物、理财家。出生于洛阳,父亲为当地商人。汉武帝时期的政治人物,专长为财政。桑弘羊13岁时"以心计"入赀为侍中,因能"言利事,析秋毫",深得汉武帝赏识,被委以重任,历任大农丞、大农令、搜粟都尉兼大司农等要职,统管中央财政近40年之久。终武帝一代,桑弘羊忠心耿耿,聚敛资财以增强国力,为武帝屡败匈奴,多次出巡耀武扬威,打通西域,开发西南等奠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其理财之功连对之十分不满的司马迁也不得不击节赞扬,称弘羊时代"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公元前80年桑弘羊因与权臣霍光政见不和被杀。

(4)、法家思想在事功上也不断有重要的传承者,“后此者惟诸葛亮专任法律,与商君为同类。故先主遗诏,令其子读《商君书》,知其君臣相合也。其后周之苏绰、唐之宋璟,庶几承其风烈”。应该说,诸葛亮身上儒家、纵横家、阴阳家的色彩也很浓厚,是一个复杂的文化人物,不能全以法家视之。

(5)、中国人基因中的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与专制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到现在还是华人的主流思想。

(6)、吴起一生为名利所扰,先后在鲁国、魏国、楚国为将。他既有“杀妻求将”的恶名,也有“强魏扶楚”的功绩。可以说是一个有着颇多争议的历史人物。据记载,吴起一生组织的大型战役有72次,小型战役无数,竟无败绩;而且在魏国和楚国都主持过改革活动,其政治才干也颇引人瞩目。然而,也正是因为他的改革,使他成为楚国贵族的众矢之的,最终惨死于乱箭之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因变法而亡的法家人物。

(7)、哲学思想:“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源,提出“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8)、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竞争加剧。为了因应这种局势,黄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术、势、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学术摆脱了理想主义的窠臼,开始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在此基础上,黄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张,不但解决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问题,还为道家治世开辟了道路。

(9)、法家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国家政权、伦理道德、时代要求、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

(10)、管仲不仅强调“以法治国”,同时也注意建设道德体系,使法治与道德教化相结合。他以“礼义廉耻”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体系,并且上升到关系国家存亡的地位,他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11)、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12)、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法家不是纯粹的理论家,而是积极入世的行动派,它的思想也是着眼于法律的实际效用。

(13)、哲学思想:“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源,提出“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14)、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商鞅、申不害、韩非、李斯,代表作品:《商君书》、《韩非子》,学术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15)、《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16)、(1)仁政:更有针对性,主要针对统治者,是对统治者提出的希望,希望统治者要有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希望君主要爱惜民力,将老百姓放在重要的地位。

(17)、这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从根本上铲除了诸侯王国分裂割据的祸根,对巩固国家统促进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所以,这一制度在秦以后的帝制社会里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

(18)、主要观点: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争(非攻)。重自然规律(天志)。

(19)、核心思想:政治上提出“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主思想。在伦理观上提出“性本善”。被尊称为“亚圣”。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