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舍生取义的诗句
1、
(1)、他的腿受了伤,鲜血直流。他抱着炸药包迅速猛冲到桥下。这桥离地面有一人多高,两旁是砖石砌的,没沟、没棱,哪儿也没有安放炸药包的地方。
(2)、1957年毛泽东主席写的一首词《蝶恋花·答李淑一》,使得李淑一为后人所知。李淑一是杨开慧的好友。杨开慧是毛泽东的妻子,也是毛泽东恩师杨昌济的爱女。毛主席在这首词的第一句就写:“我失骄杨君失柳”,1930年11月杨开慧被军阀枪杀,是为“我失骄杨”;“君失柳”指的是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荀。
(3)、突然,身后响起了嘹亮的冲锋号声,总攻的时间到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威震敌胆。大批的后续部队像潮水般地涌了上来。
(4)、(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6)、“倘国人皆以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余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7)、他在能够活下去情况下没有出走,而是选择了舍身取义,准备用他的鲜血来唤醒沉睡的国人。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有人说他愚昧,而事实上,谭嗣同的死,对后世的影响及其长久深远,绝对如他自己所说,是死得其所!这也是大义,不是一般人的大义,也更值得人们尊重和景仰!
(8)、“五四”的火炬照耀下的一代青年,北走苏俄,南下乡野,终于找到了劳工神圣、世界大同的真理。而他们常常动情地回忆起的,是《仁学》对自由平等的启蒙……
(9)、1937年9月,任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主任委员,与共产d人合作创建山西新军。
(10)、洋务运动后,士大夫都认为中国有了坚船利炮,就可以成为一流强国。谭嗣同看穿了“同光中兴”背后的局限,指出仅有技术而无科学思想,不能真正走向现代化:“算学即不深,而不可不习几何学,盖论事办事之条段在是矣。”
(11)、孟子认为,“义”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之舍“义”而不足以为人。生命固然可贵,但生命却并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目的和意义。因此,当保全生命与坚守道义发生冲突的时候,人不应背义苟活,而应牺牲生命以捍卫道义。
(12)、在这昼短夜长且寒冷的天气里,你是选择躺在热被窝里抱怨人生,还是选择早起奋斗?
(13)、前面一句表达了谭嗣同赴死的决心的原因。思张俭,是因为张俭在逃亡过程中投靠了不少亲友,结果这些亲友都因为收留张俭而被朝廷迫害。待杜根,是因为自己留下来或许有机会保存性命。(请自行搜索这两位名人的事迹。)所以,谭嗣同不逃跑,是因为不想连累别人,也心存侥幸能够得以幸免。这首诗写在狱中的墙壁上,就是写给狱卒看的,希望狱卒能像对待杜根一样对待自己。在内心深处,谭嗣同是不想死的,但是也不想逃亡,以免波及自己的亲友。所以,后一句诗应该是颂扬狱卒申明大义,保全忠良。(有拍马屁的嫌疑)
(14)、父亲经过研究,将一封封信札拓裱后,汇编成集。如他将赵翼等九位学者写给孙星衍的信合为一册,称《平津馆同人尺牍》;将钱大昕、翁方纲等人给钱泳的信合为一册,称《梅花溪同人手札》;将冯桂芬、郑观应、杨锐、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信札合成一册,注明“此册所收乃晚清输入新思想者”。
(15)、“我自横刀向天笑”是承接上两句而来:如若康、梁诸君能安然脱险,枕戈待旦,那么,我谭某区区一命岂足惜哉,自当从容地面对带血的屠刀,冲天大笑。
(16)、由于这首绝诗最后一句提到的“两昆仑”是比拟还是专称,引起了当时和后来研究者的诸多推测和猜疑,它究竟是指谁呢?
(17)、舍生取义,是豫让甘愿自毁容颜吞下火炭的勇敢,是吉平忍受酷刑痛骂曹贼的忠心,是苏武宁食野鼠而不屈服的气节。历史长河中,如孟子所说的“舍生取义”“先义而后利者荣”的人比比皆是。在演讲中,杨毓星还讲了以下事例。
(18)、正、实,这应该是船山学最鲜明的三大特征,总体上,先生学问已臻于“六经责我开生面”的自许,也配得上郭嵩焘的礼赞:“笺疏训诂,六经于易尤尊,阐羲文周孔之道,汉宋诸儒齐退听;节义词章,终身以道为准,继濂洛关闽而起,元明两代一先生。”如果说缺憾,先生对儒家正学的强调无可厚非,虽然对佛老之学也曾“入其藏而探之”,但力辟佛老略显矫枉过正,对儒释道三教社会角色不同而精神实质归一似乎洞察不足。也有证据表明,先生对陆王心学的批判亦带有猜度的成份,歧异似乎被人为夸大。另一个缺憾应该就是渊博而显枝蔓,先生之学虽可称一元论,但逻辑主线仍不够清晰,一以贯之仍不够鲜明。总而言之,先生之学一可更纯、正宜微调、实已彻底。
(1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20)、他为什么这样痴情,这样痛切,竟不肯“假以天年”呢?
2、
(1)、这首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
(2)、这颗“种子”是精神的共振,是行为的呼应;这株“种子”承前,也启后。
(3)、西哲尼采有云:凝望深渊过久,深渊亦回以凝视;缠斗恶龙过久,自身亦化为恶龙。
(4)、他团结各路抗日武装,创建了以罄石县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随后,杨靖宇联合这些反日义勇军、山林队,发动了围攻大兴川、攻克伊通县营城子镇、进攻八道河子、破坏吉海铁路、攻打东集场子等战斗,使反日部队逐渐团结在游击队周围,进而要求在组织上实行联合。在这种形势下,1933年7月,抗日军联合参谋部成立。杨靖宇任政治委员。
(5)、指导员接过小纸包,紧紧地握住董存瑞的手,深情地望着他说:“你一定要回来,我们都等着你胜利归来!”董存瑞挟起炸药包,弯着腰冲了出去。
(6)、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在菜市口被杀,消息传来,李闰自号“臾生”,“臾”即须臾、片刻之意,表示余生不过苟活。
(7)、在延安,父亲还有幸结识了著名学者范文澜,俩人成为忘年交。在范老的教诲和影响下,父亲在近代史研究上逐渐有了方向。可以说,范老是他走进清史研究大门的引路人。
(8)、楚顷襄王即位后昏庸无道,听信令尹子兰的谗言,再次驱逐屈原。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带。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9)、投稿邮箱:455547717@qq.com
(10)、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火花和白烟!董存瑞巍然挺立,纹丝不动,像是一尊雕塑。这时他高声喊道:“为了新中国,冲啊!”突然间,一声巨响,地动山摇。
(11)、父亲的知心好友梅行这样评说:人死后是不会再有知觉的,家英并不会知道这些,但个人的情操、品性、业绩是可以流传下去的,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增添人们的精神力量。这就是彻底唯物主义者的愿望。
(12)、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
(13)、古训有“不学诗,无以言”;有“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有“诗言志”。言为心声,诗为心志,循此而进,可以得出诗歌不能藏侥幸的结论。以诗论史,是因为诗歌可以抉微。
(14)、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15)、他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
(16)、参谋长当即任命黄继光为6班班长。黄继光接受任务后,立即提上手雷,带领两名战士向敌军的火力点爬去。他们在照明弹的亮光下巧妙地前进,当离敌军火力点只有三四十米时,一名战士牺牲,另一名战士负重伤。
(17)、120年前的那个秋天,一场秋雨一场凉。慈禧发动政变,重新垂帘听政,各项新政被裁撤,同情变法的权臣或罢官,或隐退,或缄口自保。局势又恢复到变法前的阴晴不定。
(18)、武陵源,就是陶渊明笔下的理想国桃花源。传统文人都把归隐当作寄托,可谭嗣同敏锐地感到,真正的安宁,不是远离尘世,而是拥抱这个宽广、多变而艰难的世界。
(19)、随后进行的诗词吟唱会,由五个部分组成,即:序曲,崩霆琴韵;第一篇章,春帆细雨;第二篇章,天涯神州;第三篇章,肝胆昆仑;尾声,浏水颂歌。让与会人员在声情并茂、美仑美奂的湘剧演唱、吟唱和朗诵中,深切感受谭嗣同矢志报国、舍生取义的爱国精神,勇于担当、敢于变革的创新精神,探索真理、追求进步的科学精神。
(20)、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1865年3月10日出生于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灾难深重之际。为救亡图存,谭嗣同奔走呼号,1895年开始在湖南尝试推行新政,创办新学。湖南因谭嗣同等人的维新变法活动而成为当时“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
3、
(1)、女先生先是自己范读,声音发颤:“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一字一句,她从第一句就已经完全感同身受,语调哽咽,不知何时已经是泪流满面。读到“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时,她更是难以抑制内心的悲痛痛哭流涕,满堂学生也由于受到老师的强烈感染而整整哭了一节课。
(2)、 ——《山寺》
(3)、在硝烟弥漫、烈火滚滚中,苔山顶峰的砖塔,被我军的大炮轰倒了,炮楼也被打掉了,不一会儿,胜利的红旗就插上了苔山的顶峰。下午3点30分,第二次总攻开始。
(4)、理解:这句话强调了一碗饭、一碗汤虽关乎生死,而下文行道之人和乞丐都拒绝接受,可见面临生死的考验,人人都会不失本心。
(5)、光明正大以身报国舍己为人乐善好施成仁取义为国损躯舍身求法视死如归大公无私成语大公至正释生取义杀身成仁从容就义以身许国为国捐躯公而无私公而忘私大公无私舍身取义铁面无私视死若归
(6)、当谭嗣同被后来者崇为“种子”,他也曾被先贤的“种子”熏染鼓动,最后化作他果敢决绝的成仁之举。
(7)、狼牙山上,有五位勇士,他们奋勇杀敌,敌人接二连三的倒在陡峭的山路上,以寡敌众却丝毫不占下风,为的是什么?
(8)、梁启超对原诗之词句作了一些修改,其根据源于戊戌年刑部主事唐烜所写的《留庵日钞》。这是一本私人日记,出现有关谭嗣同《狱中题壁》细节描述:
(9)、有人说:“元军人那么多,你这么点人怎么抵挡?不是虎羊相拚吗?”文天祥说:“国家有难而无人解救,是我最心疼的事。我力量虽然单薄,也要为国尽力呀!”
(10)、他之所以力推变法,可能也是感到人生无常,能在有生之年为改变国家羸弱困境而奔走也算是人生一大幸事吧。
(11)、世人读此诗时,常常争论康梁的出走是否有担当,而谭嗣同已经说得明明白白:“去留肝胆两昆仑。”伟大事业的成功,舍生取义和薪火相传同样重要。殉道者的血色,让大众受到感召,看见希望;而活着的猛士,带领群众奋力前行。这首诗,不仅是烈士的战歌,更是一位政治家对战略格局清醒的评判,也是一位哲学家对历史规律的敏锐洞察。
(12)、每为父亲的小莽苍苍斋旧藏做一点事情,每看到父亲传承民族文化的作为带给人们文化上的享受,就会唤起我们对父亲无尽的怀念。
(13)、东山书院(师资培训+读经教育六小篇测评)7日精进班(第九期,2020—26)招生公告
(14)、反击部队在邱少云伟大献身精神鼓舞下,当晚胜利攻占了391高地,全歼美军1个加强连。
(15)、温生才,同盟会员,出身于广东的一个贫苦家庭,后赴南洋谋生,服膺孙中山先生的主义,加入同盟会。
(16)、《临终歌》是李白临终之时长歌当哭而作的诗,可以看作是李白自撰的墓志铭。李白一生,既有远大的理想,而又非常执着于理想,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了一生。这首《临终歌》让我们看到,他在对自己一生回顾与总结的时候,流露的是对人生无比眷念和未能才尽其用的深沉惋惜。
(17)、潼关是地势险要的兵家必争之地,峰峦如聚,波涛如怒。面对天地之悠悠,诗人感到的不是自己的渺小,而是化身山河,去拥抱自然的伟力,投身历史的洪流。
(18)、读谭嗣同的著作,会发现,学术的境界竟可以这般雄浑瑰丽,如翱翔九天的凤凰。
(19)、几位日本友人力请他东渡日本,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乏,请自嗣同始。"
(20)、长夜寂寂,愁绪无从消解,有时李闰在孤灯下哭泣,谭嗣同之父此时已被罢官在家,在窗外对她说:“七嫂,你不要过分伤心了,使我及全家都很难过。你要知道,复生(谭嗣同的字)已不能复生了,他将来的名声,必然在我之上,你应引以为慰。”(刘萍君:《先祖母李闰二三事》)
4、
(1)、以个人体验的写作,对付生活和社会的挤压,虽然极为脆弱,但张乐朋做到了。而且我们看到,正是在努力生活的过程中,他把诗歌渐渐植入生命,使其须臾不可分割,同时获得了思想的自由和诗人的尊严。
(2)、单于命人把苏武关进一个露天的大地穴,断绝提供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
(3)、(乙)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早在二千多年前,孟子就告诉世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不管多难你都必须舍弃一个。
(5)、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在狱中,意态从容,镇定自若,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6)、当年北京的琉璃厂、隆福寺、东安市场、西单等地的古旧书店和一些地摊是父亲经常涉足的地方。因清朝年代较近,当时没有人把清人字画当作有价值的文物收集,然而有心的父亲却在其中发现了许多宝贵资料。
(7)、“仁”就是“通”,打破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自然的阻隔,因为宇宙万物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封建礼教要求儿女绝对服从于父母,妻子绝对服从于丈夫,百姓绝对服从于君主,表面看起来很和谐,实际上人与人之间只有压抑没有沟通,是最大的“不仁”,
(8)、除北京外,父亲还利用和毛主席外出开会、调查的机会,跑遍了上海、杭州、成都、武汉、广州等文化名城的文物商店。
(9)、黄彰健对原诗的存疑观点,是依据1908年出版的一部演义小说,名为《绣像康梁演义》。书中是这样写的,戊戌变法“六君子”在就义前,一个叫林旭的吟咏了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