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雨的古诗文
1、描写雨 的古诗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2)、(注释):红蓼:开红花的水蓼(一种水生植物)。整鬟:梳理发鬟。含颦:愁眉不展。浦:水宾。棹船郎:撑船人。
(3)、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
(4)、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5)、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6)、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7)、(卢注)《唐书》:天宝十三载秋,霖雨害稼,六旬不止,帝忧之。杨国忠取禾之善者以献,曰:“雨虽多,不害稼。”公有感而作是诗。 雨中百草秋烂死①,阶下决明颜色鲜②,著叶满枝翠羽盖③,开花无数黄金钱④。凉风萧萧吹汝急⑤,恐汝后时难独立。堂上书生空白头⑥,临风三嗅馨香泣⑦。 (首章,叹久雨害物。上四喜决明耐雨,下则忧其孤立而摧风山,赋中有比。申涵光曰:凉风吹汝二句,说君子处乱世甚危。) ①庾信诗:“烂草变初萤。”②《本草图经》:决明子,夏初生苗,叶似苜蓿而大,七月开黄化结角,其子作穗,似青绿豆而锐。杜定功曰:《神农本草》:决明子,生龙门川泽间,与石决明同,皆主明目,故有决明之号。宋人史铸《百菊集谱》云:注杜者,以为《本草》决明子。此物乃七月作花,开如白扁豆,叶极稀疏,焉得有翠羽盖与黄金钱耶?彼盖不知甘菊一名石决,为其明目去翳,与石决明同功,故吴楚间呼为石决,子美所叹,正指此花。注家乃认为决明子,疏矣。③《说苑》:鄂君乘青翰之舟,张翠羽之盖。④杨方诗:“黄花如沓金,白花如散银。”⑤《月令》:“孟秋之月,凉风至。”荆卿歌:“风萧萧兮易水寒。”《诗》:“箨兮箨兮,风其吹汝。”⑥《南史》:宋江湛之谓沈庆之曰:“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⑦《论语》:“三嗅而作。”宋子侯诗:“安得久馨香。”-----------仇兆鳌《杜诗详注》-----------
(8)、《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9)、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水蓼冷花红簌簌,江蓠湿叶碧凄凄。——唐·白居易《竹枝》
(10)、腾云似涌烟,密雨如散丝。---(晋张协《杂诗十首》)
(11)、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12)、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辛弃疾《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
(13)、译文: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清早会听到小巷深处在一声声叫卖杏花。
(14)、雨余花落,酒病相续——宋·晁端礼《雨霖铃·槐阴添绿》
(15)、唯有闲愁将不去,依旧住,伴人直到黄昏雨。——段克己《渔家傲·诗句一春浑漫与》
(16)、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1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蒙通:濛)
(18)、柳枝经雨重,松色带烟深。---(唐张谓《郡南亭子宴》)
(19)、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傍有堕钗横。
(20)、(杜甫《春夜喜雨》)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描写雨的古诗100古诗
(1)、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更无人处一凭阑。——朱彝尊《卖花声·雨花台》
(4)、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431346433当春乃发生。
(5)、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6)、奈云溶溶,风淡淡,雨潇潇——宋·蒋捷《行香子·舟宿兰湾》
(7)、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秦观《鹧鸪天·枝上流莺和泪闻》
(8)、回首向来潇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宋·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
(9)、泪眼不曾晴,眉黛愁还聚。明日相思莫上楼,楼上多风雨。
(10)、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唐.王维.《山居秋暝》)
(12)、注释: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约在阳历四月五日左右。 欲断魂:指心里忧郁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样。 遥指:指向远处。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赏析: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可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朱丽云) 《人民日报海外版》 〔19990426№g〕
(1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唐·杜甫《春夜喜雨》
(14)、译文:春天到来野花在雨中开了,一枝花的开放说明春天的到来。(我)走到山谷里的小溪旁,惊起了成百上千的黄鹂鸟儿。
(15)、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妻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姚培谦在《李义山诗集笺》中评《夜雨寄北》说:“‘料得闺中夜深坐,多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是魂飞到家里去。此诗则又预飞到归家后也,奇绝!”这看法是不错的,但只说了一半。实际上是:那“魂”“预飞到归家后”,又飞回归家前的羁旅之地,打了个来回。而这个来回,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对比。桂馥在《札朴》卷六里说:“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这着重空间方面而言,指的是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复对照。徐德泓在《李义山诗疏》里说:“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这着重时间方面而言,指的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环对比。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宋人王安石《与宝觉宿龙华院》云:“与公京口水云间,问月‘何时照我还?’邂逅我还(回还之还)还(还又之还)问月:‘何时照我宿钟山?’”杨万里《听雨》云:“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疏篷听到明。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这两首诗俊爽明快,各有新意,但在构思谋篇方面受《夜雨寄北》的启发,也是显而易见的。 (霍松林)
(16)、袅袅水芝红,脉脉蒹葭浦。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
(17)、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唐)李商隐
(18)、云一緺,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19)、孤负金尊绿醑。来岁今宵圆否。酒醒梦回愁几许。夜阑还独语。
(20)、潇湘一夜雨,滴碎客中心。——憨山德清《咏竹五首》
3、描写雨的古诗文名篇
(1)、逐胜归来雨未晴,楼前风重草烟轻。谷莺语软花边过,水调声长醉里听。款举金觥劝,谁是当筳最有情。
(2)、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宋·秦观《好事近·梦中作》)
(3)、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4)、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5)、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张继《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
(6)、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7)、——唐·白居易《夜雨》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水蓼冷花红簌簌,江蓠湿叶碧凄凄。
(8)、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朝。——石孝友《眼儿媚·愁云淡淡雨潇潇》
(9)、对宿烟收,春禽静,飞雨时鸣高屋——宋·周邦彦《大酺·越调春雨》
(10)、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花。---(宋赵师秀《有约》)
(11)、最是一年春好处的春雨,在古代诗人的眼中笔下如星光闪耀,璀璨夺目。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几首
(12)、杨柳舞风,轻惹春烟残雨。——顾敻《酒泉子·杨柳舞风》
(13)、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飘袖野风香。
(14)、青林枕上关山路,卧想乘鸾处。碧芜千里思悠悠,惟有霎时凉梦、到南州。
(15)、一雁下投天尽处,万山浮动雨来出。——清·查慎行《登宝婺楼》
(16)、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
(17)、宋-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18)、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宋·刘攽《雨后池上》
(19)、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唐·杜甫《春夜喜雨》
(20)、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宋·李廌《虞美人·玉阑干外清江浦》
4、描写雨的古诗大全
(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5)、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6)、水国楼台晚,春郊烟雨收——唐·李中《江南春·千家事胜游》
(7)、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者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8)、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唐·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二》
(9)、——唐·崔颢《行经华阴》????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10)、雨后轻寒犹未放。——欧阳修《蝶恋花·面旋落花风荡漾》
(11)、(注释):飒飒:风吹帘帷的声音.欹:(音qi一声),通敧,倾斜.别作"依".漫:枉然.宜:应当,可以.此乌夜啼较上调不同,乃"锦堂春"之别名.与"相见欢"又名之"乌夜啼"为完全不同的两个词牌.是后主入宋后的作品.夜很深了,可是词人依然无法入睡,耳听得帘外风雨相侵,风吹帘帷发出飒飒的声音。蜡烛即将燃尽,更漏也要滴尽了。词人起身斜靠在枕头上,久久不能平静。想起往事,徒如同流水一样一去不返,人生如同一场梦,再美的梦也都是要醒的,而梦醒了,什么也留不住。就如同美好的往事,如覆水难收,再也无法回头,无法重新拥有。想回到过去,会到故国,也只有在醉梦中了吧。因此不妨经常醉酒吧,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忘掉现实的愁苦,回到过去的办法。(只是醉梦醒来,也还是终于要面对,那难以面对的现实。也只是借酒浇愁,愁更愁罢了)本词充满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现实的无奈,以及人生如梦的感慨。只是美梦已经醒了,噩梦却仍要持续下去,不知何时才能到尽头。一个漫字,充分表达了心中虚无空洞,无可奈何,想留却留不住,只能任其来去的心情。任何努力与不舍,都是徒然。
(12)、描写雨的古诗留得残荷听雨声:描写雨的古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秋风秋雨愁煞人描写雨的古诗窗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古往今来多少事、都随风雨到心头描写雨的古诗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描写雨的古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且无描写雨的古诗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描写雨的古诗秋风吹花做落红,秋雨碾辗化春泥。今夕秋意不怜人,明朝秋霾亮春霁。
(13)、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14)、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唐·杜甫《春夜喜雨》????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
(15)、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17)、——唐·杜牧《清明》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18)、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19)、尽日空蒙无所见,雁行斜去字联联。——韦庄《登咸阳县楼望雨》
(20)、蜀魄关关花雨深,送师冲雨到江浔。——贯休《春送僧》
5、描写雨的古诗文初中
(1)、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高适《送魏八》
(2)、(注释):楚江:长江三峡以下至濡须口一段,古属楚国,称楚江。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县。(简析):这首诗的特点是在暮雨中送行,将别泪和雨丝联系起来,别具一格。(诗文解释) 长江笼罩在细雨中,正是建业寺晚钟敲响的时候。江水茫茫,船在雨中行进得很吃力,天色昏暗,鸟儿也飞得很慢。海门遥远,无法看到,岸边的树,远远望去,带着水汽。怀着无限情意为你送行,泪水像雨丝一样沾湿衣襟。(诗文赏析) 诗人伫立在暮雨中为友人送行,暮雨纷纷好像也饱含着情谊,友人要到遥远的地方,不免惜别难舍。泪水与雨丝同时落下,情与景也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全篇紧扣暮雨二字,以疏淡有致的笔墨,绘出一幅动静相生、富有情味的江上烟雨图,表现诗人对自然景物细致的观察和精微的刻画。全诗自然形象,朴实深远,前后呼应,浑然天成。--------------------------- 这是一首送别诗。李曹,一作李胄,又作李渭,其人,其事,以及他与韦应物的关系,似已无考;从此诗看,想必两人的交谊颇深。诗中的“楚江”、“建业”,是送别之地。长江自三峡以下至濡须口(在今安徽省境内),古属楚地,所以叫楚江。建业,原名秣陵,三国时吴主孙权迁都于此,改称建业,旧城在今南京市南。 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 首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起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二字。“暮钟时”,即傍晚时分,当时佛寺中早晚都以钟鼓报时,所谓“暮鼓晨钟”。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正伫立江边,这就暗切了题中的“送”字。“微雨里”的“里”字,既显示了雨丝缠身之状,又描绘了一个细雨笼罩的压抑场面。这样,后面的帆重、鸟迟这类现象始可出现。这一联,淡淡几笔,便把诗人临江送别的形象勾勒了出来,同时,为三联画面的出现,涂上一层灰暗的底色。 下面诗人继续描摹江上景色:“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虽是写景,但“迟”、“重”二字用意精深。下面的“深”和“远”又着意渲染了一种迷蒙暗淡的景色。四句诗,形成了一幅富有情意的画面。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海门、浦树为静,但海门似有波涛奔流,浦树可见水雾缭绕,这又显出相对的动来。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广阔;海门深,浦树远,显其邃邈。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而且无不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无不染上离愁别绪。 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诗人总是选取对自己有独特感受的景物入诗。在这首诗里,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固然是诗人着力渲染的,以求与自己沉重的心境相吻合,就是那些用来衬托暮雨的景物,也无不寄寓着诗人的匠心,挂牵着诗人的情思。海门是长江的入海处。南京临江不临海,离海门有遥遥之距,海门“不见”,自不待言,何故以此入诗?此处并非实指,而是暗示李曹的东去,就视觉范围而言,即指东边很远的江面,那里似有孤舟漂泊,所以诗人极目而视,神萦魂牵。然而人去帆远,暮色苍苍,目不能及;但见江岸之树,栖身于雨幕之中,不乏空寂之意。无疑这海门、浦树蕴含着诗人怅惘凄戚的感情。诗中不写离舟而写来帆,也自有一番用意。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是以离帆入诗的,写出了行人远去的过程,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感情。此诗只写来帆,则暗示离舟已从视线中消失,而诗人仍久留不归,同时又以来帆的形象来衬托去帆的形象,而对来帆的关注,也就是对去帆的遥念。其间的离情别绪似更含蓄深沉。而那羽湿行迟的去鸟,不也是远去行人的写照吗? 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连同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形成了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置身其间的诗人,情动于衷,不能自已。猛然,那令人肠断的钟声传入耳鼓,撞击心弦。此时,诗人再也抑止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离愁别绪喷涌而出:“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随着情感的迸发,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又在结句用一个“比”字,把别泪和散丝交融在一起。“散丝”,即雨丝,晋张协《杂诗》有“密雨如散丝”句。这一结,使得情和景“妙合无垠”,“互藏其宅”(王夫之《薑斋诗话》),既增强了情的形象性,又进一步加深了景的感情然彩。从结构上说,以“微雨”起,用“散丝”结,前后呼应;全诗四联,一脉贯通,浑然一体。 (周锡炎)
(3)、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4)、沉沉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
(5)、睡觉绿鬟风乱,画屏云雨散。——韦庄《归国遥·春欲晚》
(6)、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吴激《诉衷情·夜寒茅店不成眠》
(7)、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唐·崔道融《田上》
(8)、(邵注)草堂水亭之槛,言凭槛眺望以遣心也。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①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②。 (此章咏雨后晚景,情在景中。(,)中皆水槛前所眺望者。未联,遥应郭村,以见郊居之清旷。八句排对,各含遣心。)。 ①梁简文帝诗:“细雨阶前入。”②黄希曰:成都户十六万九百此云“城中十万户”,虽未必及其数,亦夸其盛耳。叶石林曰:诗语忌过巧,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如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细雨着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淰。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胜。惟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句。 其二 蜀天常夜雨①,江槛已朝晴。叶润林塘密②,衣干枕席清③。不堪祇老病,何得尚浮名。浅把涓涓酒④,深凭送此生⑤。 (次章,说初晴晓景,下四言情。叶润承雨,衣干顶晴。老病忘名,酒送余生,此对景而遣怀也。)。 ①蜀中雅州,常多阴雨,号曰漏天。②王勃诗:“林塘花月下,别是一番春。”③陶潜诗:“夜中枕席冷。”④《杜臆》曰:浅把,见无奢愿也。⑤(远注)公诗喜用送字,如送老、送此生之类,然亦有本。谢脁诗“远近送春日”,沈约诗“送日隐高阁”,亦曾用之矣。-----------仇兆鳌《杜诗详注》-----------
(9)、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魏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10)、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邓剡《浪淘沙·疏雨洗天清》
(11)、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1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13)、――――杜甫《春夜喜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14)、谁信碧云深处,夕阳仍在天涯?。——王夫之《清平乐·咏雨》
(15)、——唐·白居易《杨柳枝》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16)、风雨送人来,风雨留人住。草草杯盘话别离,风雨催人去。
(17)、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18)、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有约》
(19)、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20)、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秦观《春日》
(1)、(注释)(1)天街:旧称帝都的城市。稣: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脂肪,即酥油。(译文)初春的小雨落到京城的街道上,犹如酥油一样柔腻光滑,绿茸茸的细草,远看似青,而近看似无。这种景致正是一年中最美的,胜过春末满城佛动着的如烟如雾的杨柳。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象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还能不新吗?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还能不美吗? 临了,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呢?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象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为贵”,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这一些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这时那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新鲜感。 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是呀,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钱仲联徐永端)
(2)、那堪疏雨滴黄昏。——欧阳修《少年游·栏干十二独凭春》
(3)、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一一白居易《夜雪》
(4)、雨馀时候夕阳红。——侯蒙《临江仙·未遇行藏谁肯信》
(5)、残虹收度雨,缺岸上新流。---(《南朝陈张正见《后湖泛舟》》
(6)、楚天云雨却相和,又入阳台梦。——李存勖《阳台梦·薄罗衫子金泥凤》
(7)、译文: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8)、―――-志南和尚《绝句》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9)、才过斜阳,又是黄昏雨。——晏几道《蝶恋花·笑艳秋莲生绿浦》
(10)、我坐看天空中浓密的乌云含着雨水喷洒在前方的山峦上,而这里却依然阳光灿烂。
(11)、——唐·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12)、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一一关汉卿《大德歌冬》
(13)、只应与朋好,风雨亦来过——唐·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
(14)、译文: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飘洒在艳丽的杏花上,使花儿更加灿烂。阵阵微风,吹着我的脸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格外轻飏。
(15)、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16)、-听雨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描写雨的古诗少年听雨花丛前,细雨绵绵中年听雨秦楼馆,大雨倾盆老年听雨僧舍后,雨滴空阶:描写雨的古诗惨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17)、夜云起河汉,朝雨洒高林——唐·刘禹锡《早秋雨后寄乐天》
(18)、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19)、一犁足春雨,一丝摇晴风。——叶茵《耕钓境》
(20)、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1)、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唐·李商隐《春雨》
(2)、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墉处处蛙。
(3)、偷弹清泪寄烟波,见江头故人,为言憔悴如许。——袁去华《剑器近·夜来雨》
(4)、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宋·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5)、头上云俱黑,一片雨浪浪。——张玉娘《咏夏雨》
(6)、应难奈,故人天际,望彻淮山,相思无雁足。——史达祖《八归·秋江带雨》
(7)、沉沉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
(8)、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9)、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10)、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虞美人》
(11)、雨抛金锁甲,苔卧绿沈枪——唐·杜甫《重过何氏五首》
(12)、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13)、岸柳垂金线,雨晴莺百啭。——顾敻《醉公子·岸柳垂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