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日休的诗
1、皮日休的诗如何看待隋炀帝
(1)、这首诗是《茶中杂咏》组诗中的最后一首诗,诗人较详细的描写了用好水煮茶的情形,并表达了隐士以茶代酒的一种生活情怀。
(2)、其实二人所作之诗也并非全部如此,清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卷九中称:“陆鲁望古风律体,不散漫则凑帖,佳诗甚寥寥;每览其诗,仓卒惟恐不尽。然有三绝句可喜,皮袭美不能为也。”潘认为陆龟蒙佳诗太少,但有三首绝句却超过了皮日休。这三首绝句所指,第一首是《白莲》:
(3)、天刚刚拂晓的时候,茶人携带着茶篮出门,这种竹篮比桑树制作的要好很多。到达茶园后,茶人开始采摘鲜嫩的茶芽,不断地将紫笋茶芽放进茶篮,不一会儿,身上就沾满了露水。累了的时候,茶人就在高耸入云的山泉边休息片刻,归来时,倒出茶叶后,就将茶篮挂在院子中的树上。这样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充满诗情画意,即使黄金放在眼前,也不会改变心意。
(4)、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5)、许认为皮、陆所作之诗“怪恶奇丑”,他如果见到这二人,一定会将一口浓痰吐到他们脸上。许学夷为什么对皮、陆如此之狠呢?其在文中又称:“王、杜、皮、陆律诗,实流于恶,而或以为巧,此千古大谬。”
(6)、携来沙日微,挂处江风起。纵带二梁冠,终身不忘尔。
(7)、鹿门寺始建于东汉建武年间,是汉唐以来的佛教胜地和文人雅士的集聚地。建武年间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因神道口刻有二石鹿,俗称鹿门庙。西晋改名为万寿禅寺,唐复名鹿门寺。寺内有聪明泉,据说是皮日休或孟浩然常饮之处,泉被石栏杆围了起来,石栏杆的侧边还立着两块牌子,其中之一是皮日休所作的《聪明泉》:
(8)、这首诗顺读起来倒并无特别之处,但是还可以把此诗从最后一个字的“匀”读到第一个字的“平”,却仍然是一首从内容上讲得通,同时也符合格律的诗。这种高难度的写诗方式,皮日休当然不肯认输。皮在收到陆专门写给自己的这首回文诗后,立即回应了一首《奉和鲁望晓起回文》:
(9)、描写出茶人在茶舍中艰辛地制茶过程,从早上起来打水开始,一直忙到晚上月亮高挂夜空,才能完成制茶。借茶舍暗喻茶人们的辛劳和茶叶的来之不易。
(10)、晚唐文人皮日休是中国儒学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推尊孟子、文中子王通和韩愈,上书请以《孟子》设科取士,并构建了从孔子、孟子、荀子到王通、韩愈的儒学道统,强调“穷理尽性”(《十原系述》),这些都已开导有宋一代理学先河。作为儒学的重要人物,皮日休与晚唐诗礼文化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
(11)、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2)、而另一块牌子则写着警示语“禁止将钱币投入井内,珍惜水源,节约用水”,旁边还放着个木盆,里面有一点水。我站在旁边观看一番,不确定是否可以将水舀上来饮用。动一番脑筋,还是想不出办法怎样把水汲上来,最终还是错过了让自己变聪明的机会。
(13)、陆龟蒙撰《耒耜经》,民国十一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张氏照旷阁本,书牌
(14)、此诗语言形象、幽默、传神,把螃蟹的形象和神态写得活灵活现,全诗不著一个“蟹”字,对蟹的写照可谓极致。
(15)、月夜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6)、嫦娥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7)、这段话中所说的最后两句,“亚”字下面添一个“心”,就组成了“恶”字,以此来调侃陈亚之名,而陈亚则反口相讥,称蔡襄的“襄”字去掉那两个“口”,就成了“衰”。这本是一种文字游戏,古人多以此来相互戏谑,而到了皮、陆这里,二人将其难上加难,将离合诗和药名诗合二为皮日休作有《怀锡山药名离合二首》:
(18)、——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晏殊《中秋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9)、茶鼎,古代烹煮茶的一种工具,诗人通过茶鼎煮好茶来暗喻饮茶清闲宁静的境界。
(20)、画角在寒风中悲鸣,《单于》曲调一声声落在谯门,我们的马车匆匆赶路投宿,来到这弥漫着飞雪的小孤村。
2、皮日休的诗句殿前拾得露华新
(1)、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皮日休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2)、《坐隐斋先生自定棋谱全集》,明书林至王氏刊本皮日休序言一
(3)、依旧是半暗半明的淡月,到如今,这一切景物却令我落魄伤魂。
(4)、——苏轼《念奴娇·中秋》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苏轼《阳关曲》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
(5)、茶瓯,古代饮茶用的茶碗,赞美了工匠们的精湛技艺,用这种精美的茶瓯品饮好茶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
(6)、西江月苏轼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
(7)、 本文系上海大学诗礼文化研究院院长邵炳军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诗经»与礼制研究"(16zda172)阶段性成果。
(8)、古代的诗歌中还有一种有趣的玩法,叫“回文诗”,这种诗写起来也很有难度,陆龟蒙作过一首《晓起即事因成回文寄袭美》:
(9)、皮日休诗友陆龟蒙在《读〈襄阳耆旧传〉因作诗五百言寄皮袭美》一诗中说日休自幼受到诗礼文化的熏陶,面对唐末礼崩乐坏的现实,怀抱重建当代诗礼文化的自觉担当:“尝闻儿童岁,嬉戏陈俎豆。积渐开词源,一派分万流。先崇丘、旦室,大惧隳结构。次补荀、孟垣,所贵亡罅漏。”用皮日休自己的话来说,他在尝试重建当代诗礼文化主要是礼制文化上所做的贡献就是“上剥远非,下补近失”(《〈文薮〉序》)。
(10)、此诗作于唐末动乱时期。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作者本人曾参加黄巢起义军,做过黄巢政权的“翰林学士”。据题意,此诗是呈给浙西从事的,浙西从事不详何人,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也难以考证。
(11)、鹿门寺门口与其他寺院不同的是,立的不是两只狮子。初见这两只动物,我没弄明白此为何物,后来联想到寺名,我觉得这里立着的应当是两只鹿,但我不能确定,也许是什么特殊的神兽。在山门上遇到了一位僧人,我特意向他证实自己的判断,这位僧人瞥了一眼那两只动物,他蹙眉咧嘴,一脸的痛苦:“就是鹿,但是太难看了!”他的这个神态,差点儿让我乐出了声。看来修行也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每日面对这种缺乏美感之物,还真是需要一些定力。
(12)、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13)、其实二人的诗作中也并非都是游戏之作,他们也同样有着各自的代表作品,比如皮日休有一首七律名叫《送从弟归复州》:
(14)、这种遭遇只能说是二人友谊的契机,但并不能说明他们为什么喜欢提高难度来作倡和之诗。王锡九在《皮、陆诗歌研究》中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他认为皮、陆游戏性质的倡和诗,是受到浙东、浙西两大诗人群倡和诗的浸润。
(15)、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16)、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17)、胡曾则直接认为开凿大运河是导致隋朝走向灭亡的开端,忽视了大运河产生的文化以及经济作用。
(18)、✦嫦娥:多种说法,有说中国神话人物、后羿之妻等。
(19)、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0)、可能皮、陆二人觉得在倡和上只是次韵,难度还是不够,他们为了增加趣味性,又开创了不少的新形式,皮日休将这种新形式统称为“杂体诗”,他在《杂体诗序》中说:“至如四声诗、三字离合、全篇双声叠韵之作,悉陆生所为,又足见其多能也。”这里所说的“四声诗”,就是将一首诗用一个调写出来。这本是古人说的一种“诗病”,因为平仄相间所写出的诗,才能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而以同一调写出之诗,被古人视之为“诗病”,但皮、陆间倡和的诗,则是有意地犯这种“病”,胡震亨谈到唐人的杂体诗时称:“又有故犯声病,全篇字皆平声、皆侧声者,又一句全平、一句全侧者,全篇双声、全篇叠韵者。”但皮、陆却将这种做法推到了极致,明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说:“皮、陆集中有全篇字皆平声者,有上五字皆平声,下五字或上声、或去声、或入声者,有叠韵……”
3、皮日休的诗
(1)、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云*(左车右并)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2)、文学上,皮日休标举诗教传统,倡导《诗经》的美刺教化功能。在《正乐府十篇》序中,他不满于当时诗坛“唯以魏晋之侈丽、陈梁之浮艳谓之乐府诗”的现状,称颂古代圣王“采天下之诗,欲以知国之利病、民之休戚”的采诗观风传统,以及采诗入乐、立官设教,“诗之美也,闻之足以观乎功;诗之刺也,闻之足以戒乎政”的诗教传统。在谈到唱和诗这类看似无关风雅的诗歌创作时,皮日休也往往有意识地将其与诗礼文化传统关联起来。比如,在为自己与陆龟蒙等人的唱和集《松陵集》撰序时说:“词之作,固不能独善,必须人以成之。昔周公为诗以贻成王,吉甫作颂以赠申伯。诗之酬赠,其来尚矣。后每为诗,必多以斯为事。”(《松陵集序》)即以《诗经》中周公赠成王的《鸱鸮》、尹吉甫赠申伯的《崧高》这类和合人际关系、体现诗礼互渗共成的诗歌作为自己唱和诗“诗可以群”(《论语·阳货》)的写作依据。《松陵集序》还借古人赋《诗》言志的传统,来说明松陵唱和集的创作同样寄寓了自己和陆龟蒙的“道义志气,穷达是非”。
(3)、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上将下虫)鸣露草。
(4)、隋炀帝时,发河南淮北诸郡民众,开掘了名为通济渠的大运河。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黄河,经黄河入汴水,再循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运河故道引汴水入泗水以达淮水。故运河主干在汴水一段,习惯上也呼之为汴河。
(5)、再次,是对前人有关礼制的言论以及制定礼仪行为的绳愆纠谬。例如,《韩诗外传》曾指责舜乐《韶》用干戚之舞非至乐,舜不告父母而娶尧之二女不合礼仪,分封黄帝之子十九人有违法度义理,舜遭父亲、后母虐待迫害,号泣于天,为人子未能尽命。针对以上责难,皮日休批评《韩诗外传》用后世礼制审视非难前贤(《读〈韩诗外传〉》)。《非沈约〈齐纪论〉》一文则对南朝沈约《齐纪论》所谓“太庙四时之祭,各以平生所嗜飨之”的观点及其对汉明帝祭祀亡母光烈皇后时“躬拂帷幄,亲易粉泽”行为的评价“前史以为美谈。此亦先代之旧典也”进行了批驳,认为礼器祭品、祭献礼仪等素有定制,不得率意更改,批评沈约“修其书,不正而反赞之”。司马迁在《史记·叔孙通列传》中赞颂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皮日休《题叔孙通传》则不认同司马迁的评价,批评叔孙通“不明于古制,乐通于时变”,认为“国之大祭,不过乎郊祀、宗庙”,指出汉朝建立之初“礼坏文毁”,叔孙通不致力于正郊祀之礼、立汉室宗庙,却舍本逐末,忙于制订朝会仪礼,致使刘邦身为高祖“身不得郊见,享不及七庙”。
(6)、说了这么一堆,无非就是想表明,我将此二人放在一起来谈,那绝对符合“合之双美,分之两伤”。撇开两人的关系,单从诗学角度来论,皮、陆二人并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诗歌的创作上,大量的写作倡和诗。以诗词来倡和当然不始自皮、陆,早在汉末建安时期,就有了这种诗作,但那时的倡和诗是“和意不和韵”。所谓的倡和,就是你写一首,我再写一首予以应答。这样的诗从声律角度上讲,没有太多的关联性。到了盛唐时代的倡和诗,仍然是这种做法,洪迈在《容斋随笔》中称:“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非若今人为次韵所局也。观《文选》所编何劭、张华、卢谌、刘琨、二陆、三谢诸人赠答,可知已。唐人尤多,不可具载。”
(7)、如果不是修龙舟巡幸江都的事情,隋炀帝的功绩可以和大禹平分秋色
(8)、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
(9)、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伛伛黄发媪,拾之践晨霜。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几嚗复几蒸,用作三冬粮。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如何一石馀,只作五斗量。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
(10)、首先是梳理匡正古今各类礼仪礼俗的谬误。比如,《原祭》以蚩尤“乱逆”、“不道”驳斥师祭礼当祭蚩尤之说,提出“今之师祭宜以轩辕为主,炎帝配之”。《正尸祭》纠正汉、魏以来尸祭礼之“弊怠废阙”,认为“夫礼者,足以守,不以加,加则弊;足以加,不以阙,阙则怠;足以阙,不以废,废则乱”,据此指出汉、魏以来所加匜盥礼之弊,所阙“射牲”礼、“惟以毛血为荐”之怠,“梁氏祀以蔬食”之“非礼”。《鄙孝议》上、下篇则认为圣人制礼的目的“非所以惩其不足,抑亦戒其有余”,由此抨击了当时割股疗亲、“庐墓三年”这类悖逆人情、欺世盗名的伪孝行为:“今之愚民谓己肉可以愈父母之病,必剸而饲之。大者邀县官之赏,小者市乡d之誉。讹风习习,扇成厥俗”,“今之愚民,既葬不掩,谓乎不忍也;既掩不虞,谓乎庐墓也。伤者必过毁,甚者必越礼。……过毁者谓得仪,越礼者谓大孝。奸者凭之以避征徭,伪者扇之以收名誉。”
(11)、按陆游所说,元、白是次韵的创始人,而皮、陆是次韵的广泛使用者,正如那十卷本的《松陵集》,几乎整本书都是二人的倡和之作,元辛文房在《唐才子传》卷八中称:“夫次韵唱酬,其法不古。元和以前,未之见也。暨令狐楚、薛能、元稹、白乐天集中,稍稍开端,以意相和之法渐废、间作。逮日休、龟蒙,则飙流顿盛,犹空谷有声,随响即答。韩偓、吴融以后,守之愈笃,汗漫而无禁也。于是天下翕然,顺下风而趋,至数十反而不已,莫知非焉。”当然,辛的这段话是站在批评的角度所说,他认为如此往返数十次的倡和是一种流弊。
(12)、诗意: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下边撒落下来,拾起殿前的桂花,花瓣带着露珠更显湿润。到现在也不知道天上发生了什么事,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
(13)、为了能够让您看得清楚,我把这首回文诗彻底倒着写一遍如下:
(14)、成千上万的彩船行驶在运河两岸的翠柳中间,但这支船队载到扬州后再也没有回还。
(15)、我们重在分享。所有文字和美图均来自网络,对原作者表示敬意与感谢!
(16)、《坐隐斋先生自定棋谱全集》,明书林至王氏刊本皮日休序言二
(17)、对于皮、陆二人所作的联句诗,翁方纲在《石洲诗话》中评价说:“联句体,自以韩、孟为极致。然韩、孟太险,皮、陆一种固是韩、孟后所不可少。”看来,翁对皮、陆二人所作的联句予以了肯定。虽然从质量角度来讲,皮、陆比不上孟、韩,但也是联句诗中重要的作家。
(18)、酒市里的灯火渐渐稀少,只有枯叶乱纷纷,敲打着窗门。
(19)、成千上万的彩船行驶在运河两岸的翠柳中间,但这支船队载到扬州后再也没有回还。
(20)、茶人在碧岩山下,凿了很多焙茶的坑,这些坑有二尺深。烧火焙茶,烟气缭绕,形成了深山云雾的源头,但是再大的火也不能破坏深山的石脉。刚开始的时候用来干燥茶饼,渐渐地能焙美味的茶叶。这些焙坑建在山的两侧,遥遥相望,绵长而壮观,与旁边的杉树林一起,交相辉映,自然和谐。
4、皮日休的诗句让人想起中秋佳节
(1)、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2)、那么,二人的关系为什么能如此密切呢?王锡九在《皮陆诗歌研究》中称:“皮、陆互相推赏诗才,倾倒折服,也是他们互相交契、往复酬酢的重要原因。”王先生的这个结论可由皮日休所写的《松陵集序》为证:“(咸通)十年,大司谏清河公(崔璞)出牧于吴,日休为郡从事。居一月,有进士陆龟蒙字鲁望者,以其业见造,凡数编。其才之变,真天地之气也。近代称温飞卿、李义山为之最,俾陆生参之,未知其孰为之后先也。太玄曰:‘稽其门,辟其户,眼其键,然后乃应,况其不者乎?’余遂以词诱之,果复之不移刻。由是,风雨晦冥,蓬蒿翳荟,未尝不以其应而为事。苟其词之来,食则辍之而自饫,寝则闻之而必惊。”
(3)、中秋见月和子由苏轼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4)、皮日休在诗中批判隋炀帝的同时,也不抹杀隋朝大运河在客观上所起的积极作用。他在《汴河铭》中曾说:“隋之疏淇、汴,凿太行,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今自九河外,复有淇、汴,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至今千里赖通波”“共禹论功不较多”等诗句所表达的也有这样的意思。
(5)、皮日休是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
(6)、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7)、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8)、以上所写的是平上声,另外再说一首他写的平去声:
(9)、关于皮、陆倡和的吴体诗,前人也曾注意到其特点,清黄生在《杜诗说》卷九中称:“皮陆集中亦有吴体诗,大抵即拗律诗耳。乃知当时吴中俚俗为此体,诗流不屑效之。独杜公篇什既众,时出变调,凡集中拗律皆属此体。偶发例于此曰‘戏’者,明其非正声也。”
(10)、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11)、取一合清澈甘甜的泉乳,当煎煮到有连珠水泡冒出时,就可以品饮了。茶汤刚沸时,冒出像螃蟹的眼睛一样的小气泡,泛起像鱼鳞一样的水纹,发出像松鸣声一样的响声,茶沫呈翠绿色,青烟袅绕。如果在这深山中能够以茶代酒,必然不会有酩酊大醉的情形出现了。
(12)、应该是上天教人们开通汴河,这里一千余里的地面上看不到一座山峦。
(13)、这首诗在艺术表现技巧上很有值得称道之处。首先,是多侧面的形象描写。首句“未游沧海早知名”,是通过诗人久闻螃蟹大名,从远处来极写蟹在诗人心中的崇高地位。一个“早”字,既显示了螃蟹所负盛名时间之久,又表现了诗人对螃蟹品格爱慕之日深。次句“有骨还从肉上生”,重在描写螃蟹的外形。“有骨”,有甲壳,是螃蟹与无骨软体动物的重要区别,也是它赖以生存的手段。“有骨”二字暗寓了诗人对螃蟹身有傲骨的赞美之情。四两句“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是从心灵世界的角度为螃蟹敷彩。传说天帝是宇宙的最高统治者,海龙王是水族的主宰,雷电是天帝怒气的产物。螃蟹不仅不怕天帝雷电,而且更不惧龙王的强权,即使在龙王的龙庭中,它也敢于“横行”。正是由于这多方面的镂刻,从而使螃蟹不畏强权的叛逆性格具有了立体感。
(14)、中秋登楼望月米芾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15)、这首诗被沈德潜视之为“诗中画本”。而陆龟蒙所作的《别离》,则是潘德舆所言的第三首佳作,此诗也同样受到了后世的高度评价。即此可见,皮日休与陆龟蒙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在。虽然历史上对二人的诗词有褒有贬,但他们的开创之功却不容抹杀。
(16)、如果没有打造龙舟纵情享乐之事,炀帝赫赫功绩几乎可比治水的大禹。
(17)、诗虽只描写了一幅“夜赏月桂图”,却让我们得知民俗——中秋必看月赏桂,这也是八月十五中秋节的重要活动,使得诗的节气扑面而来。
(18)、这首诗描述了制茶人用茶灶制茶的情形,因为制茶过程不能间断,所以制茶人常常错过吃饭的时间,借茶灶暗喻茶人们的辛劳。
(19)、古代还有一种联句诗,也是倡和的一种方式,那就是你写一句,我写一句,而后再共同组成一首诗。这种形式的创造者,应当是汉武帝跟君臣之间所作的《柏梁诗》。到了中唐时期,这种诗在诗人之间盛行了起来,而后固定为每人一韵两句的形式。这种作诗方式让孟郊和韩愈颇为喜爱。而皮、陆二人关系如此密切,这种好玩的做法,他们当然不会落下。二人的共同偏好是在诗词的创作上难上加难,所以他们把药名诗又用在了联句诗里。下面节选一段他们二人跟张贲共同倡和的“药名联句”:
(20)、桂子:特指为桂花,本质是樟科植物天竺桂的果实。
5、皮日休的诗有哪些
(1)、成千上万的彩船行驶在运河两岸的翠柳中间,但这支船队载到扬州后再也没有回还。
(2)、对于陆龟蒙的性格,元好问竟然连用了三个“太”字。也可能正是这种怪癖的性格,使得后世认为皮、陆体的诗歌特征有着僻、涩、险、怪的一面,清叶燮在《原诗》中称:“涩险则自以为皮、陆。”而沈德潜则在《唐诗别裁集》中称:“龟蒙与皮日休倡和,另开僻涩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