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风文案 >

精选61句龚自珍的诗歌成就(龚自珍的诗歌内容与他什么的思想主张一致)

龚自珍的诗歌

1、龚自珍的诗歌里写渴盼对人才的选用

(1)、清末民国时期,经学式微,在经学史的梳理中,龚氏之今文学与常州派的关系基本凝固;文学转型,文学史著述兴起,在文学史的梳理中,“龚魏”(与魏源)并称,关于龚氏文章的评说也较为丰富。诗文在中国传统文学的内核中居于高位,也即成为文学史书写的主要内容。作为文学史的组成,西洋式、章节化的诗歌史建构模式以朝代为纲目迅速成型,至如李维《诗史》、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等更是成为独立的诗歌史著。其时中国古典诗歌的阵地日渐萎缩,文学史在教育领域的功能日渐增强,对诗家“经典化”的推动效力自是逐步取代传统诗话写作,因而,民国时期文学史著中的相关书写是理解龚自珍诗“经典化”历程的一大方向,但我们以为,这并没有带来龚自珍诗“经典化”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2)、第多样的风格中有一以贯之的特点。这种一以贯之的特点取决于人的气质。宋儒朱熹认为:天地之间,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二气的化生,人也如此,禀气而生,“但气有清浊,故禀有偏正”。所谓的偏,“如日月之光,若在露地,则尽见之,若在蔀屋之下,有所蔽塞,有见有不见”。结果“气禀之殊,其类不一”,造成千差万别的气质。这种气质与生俱来,而且很难改变,“人之为学,都是要变化气质,然极难变化”。它们表现在多样化的风格中就成为一以贯之的特点,孙过庭《书谱》说:“质直者径侹不遒,刚佷者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染于俗吏。”以名家书法为例,颜真卿书风无论怎样多变,《祭侄稿》《争座位帖》《裴将军诗》等等,不变的是厚重博大,米芾书风无论怎样多变,《蜀素帖》《苕溪诗》《研山铭》等等,不变的是跌宕奇肆。

(3)、和大部分的民国文学史著一样,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初版本对龚自珍诗着墨有限。《中国文学发展史》下卷完成于1943年,出版于1949年(中华书局)。在下卷中,龚自珍被列入性灵诗派,刘大杰介绍其诗仅用了一句话:“诗亦有盛名,其七绝七律,尤多脍炙人口之作。”新中国成立后,这一经典的文学史著数次修改,先是1957—1958年首次修订出版(古典文学出版社),龚自珍部分未见调整;此后1962年再次修订出版(中华书局),清诗部分大幅增订,龚自珍从“性灵诗派”殿后之诗人一跃成为“鸦片战争前后”领首之诗人,原先龚诗的“一句话”简介,转为叙述清人诗歌中的最长篇幅之一。龚自珍诗歌被记上新旧转型的时代内涵,正如书中所说:

(4)、回家途中偶然遇到陌生的奏瑟的佳人询问,就说是为了你这样的佳人归来。

(5)、“箫”这种象征意义,主要是由箫这一乐器本身的特点决定的。“箫”这种乐器不适合正式的宫廷演奏,而常用于夜深人静时独自吹奏,而且由于箫便于随身携带,不似琴、筝那样笨重,因此它便与放浪形骸、追求自由的江湖侠士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点表现在文人身上,就是退隐江湖,不问世事。这与剑代表的战斗力和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是格格不入的。而这两者同时集于龚自珍身上,就形成了巨大的思想矛盾。一方面,“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读书的基本道德标准,在这种思想基础上,龚自珍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他无法压制自己对国计民生的关切之情,正如他所说“何物千年怒若潮”,这是它思想中主导地位的一面;另一方面,他又像陶渊明等人一样,有归隐田园,不问世事的思想,他有时也渴望过一种无拘无束、乐天安命的生活。这在下面几首作品中可以看出来: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谁分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聚今朝。(《已亥杂诗》)这里写自己青少年时代抱负不凡,具有改革社会和拯救祖国危亡的壮志雄心,也与哀怨情深,而今两者都一齐消失了。面对江淮间严冬苍凉的景色,诗人感慨多端,写下了这首诗。从这里看出,诗人从小心中就有一种放任江湖的生活理想,但由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在读书人心中根深蒂固,再面对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又使诗人无法做到清虚。

(6)、深情似海,问相逢初度,是何年纪?依约而今还记取,不是前生夙世。放学花前,题诗石上,春水园亭里。逢君一笑,人间无此欢喜乃十二岁时情事。

(7)、最具风格的大作品应当包括这三重内容,整整一年,我就是根据这种认识来创作的,最后也是按照这种认识来挑选作品的:首先是多样化的结构,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不仅字体上有正草篆隶,幅式上有大小横竖,而且风格各异,浑厚、豪放、端庄、奇肆兼而有之;其次有主次之分,在各种表现形式中特别强调形式构成类的作品,因为它最能反映我的工夫和追求;最后是一以贯之的气质,让厚重与博大成为所有作品共同的基调。

(8)、(赏析)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人外无诗,诗外无人”( 《书汤海秋诗集

(9)、我奉劝天帝能重新du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赏析)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

(10)、蜀冈一老抱哀弦,阅尽词场意惘然。绝似琵琶天宝后,江南重遇李龟年。

(11)、关键词:龚自珍清诗近代诗歌经典化民国文学史著

(12)、释义: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13)、龚自珍诗歌的“经典化”历程,归根结底是在充分解读诗歌文本的基础上如何认定以及规定其意义指向,从而有效地进行诗歌史定位。就诗体来说,其“经典化”始于原生之突出个性,而定位方式以突出个性为牵引,乃好实现流变关系建构上的自圆其说。诗歌史家积极尝试建构流变关系的行为本身带有言外之意,是为对龚自珍诗歌广泛的群体接受及重视,其中过程表现为事实上的“近代”和观念上的“近代”两方面作用,包含文献、文体和文学史的潜在互动与配合。正基于此,龚自珍诗歌的“经典化”更加拥有丰富的思辨价值,其“经典性”方能坐实于又一诗歌传统的“定格”。

(14)、毋庸置疑,维新派是定庵诗歌接受的第一拨主力军,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夏曾佑等人诗中颇多对于龚自珍诗句的化用,亦有人言“当世爱读定庵之诗者众,单辞片语,无不流传人口”,“甲午、庚子前后,凡号称新d,案头莫不有《龚定庵诗集》,作者亦竞效其体”,表现为从量变上推动定庵诗歌的“经典化”,而像“定公四纪开新派,赢得时贤善继声”一般带有诗歌史演进自觉和反思的表述十分罕见。补充说明的是,该句出自丘炜萲《题龚定盦诗集后》一诗,据其诗集当系于庚戌年(1910),已然转到二十世纪以后。在十九世纪,就接受来看,龚自珍的诗文权重无疑以文章占据较大优势,其后,尤其在清民鼎革前后,龚自珍诗文接受的重心开始出现向诗歌一方挪移的趋向。作为当时具有号召力的流派和社团,国粹派和南社先后登上历史舞台,两者的源流关系也常得到史家论证,大致他们又都属于近代史中的“革命派”。国粹派代表人物邓实是龚自珍别集整理的一大功臣,龚自珍之子龚橙编录,邓实校刊的“风雨楼本”《龚定盦别集诗词定本》,增刊文42篇,诗91首,词16阕,是龚集刊刻史上的又一重大发展,时为宣统二年(1910),也是南社崛起的时期。作为文学社团的南社,在近代小说、诗词领域影响广泛,聚焦南社,龚自珍的接受侧重诗词。南社社员构成近代以来龚自珍诗接受的第二拨主力军,较重要者有柳亚子、高旭、黄人、姚鹓雏、苏曼殊、庞树柏等,他们“学龚”集中于清末民初之时。如果说十九世纪末的维新变法时期对于龚自珍诗歌的“经典化”而言只是原始的萌芽阶段,那么到民国初年龚自珍诗歌的“经典化”可说已孕育出雏形。正如前文所言,“经典化”需要读者的广泛接受,南社之于定庵诗歌即在该层面提供一次强力的推进,这种推进不单指向受众数量,也包括接受形式的多样化。南社学龚,大量挦撦龚句,除去“化用”,又多兼以集句、联句、追和等方式,其基础是社员对龚诗的广泛吟诵乃至背诵,方廷楷所谓“近日海内诗学,以龚定庵为大宗”实也就南社而言之。

(15)、“清一代诗,综言之,凡三世……道咸之间,此事稍稍衰歇矣。独定庵龚氏,璀璨环玮,沈雄绵丽,实为一时之杰。”

(16)、同时,诗的后两句以荷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

(17)、龚自珍在他的词《丑奴儿令》中写道:沉思十五年中事,才也纵横,泪也纵横,双负箫心与剑名。作者在这里提到了他的两大人生理想,即“剑”所代表的挽救衰世的宏伟志向与“箫”代表的宁静、自由、儿女情长的世俗生活。作者自叹过去十几年里,既没有实现救国救民、建功立业的壮志,也没有真正做到退隐江湖、不问世事,过一种自由的生活,因此才说“双负箫心与剑名”。

(18)、今日听你高歌一曲,暂借杯酒振作精神。《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清代: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19)、起句“绝域从军计惘然”,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从军疆场的壮志,现在看来是无法实现,这怎能不让人悲伤?所以我非常的惆怅,每天都悲痛万分,可是没有人能够懂我。到了第二句“东南幽恨满词笺”,则又是表现得很忧愁,只能把对于东南形势的忧虑,全部寄托在诗歌中,从而来诉说内心的愤懑。这两句结合得很完美,也体现出诗人远大的志向,还有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20)、“龚自珍先进的思想是他许多优秀诗篇的灵魂……在艺术上而又能不落于以文字、学问、议论为诗。这就是龚诗的不可多得之处”。

2、龚自珍的诗歌成就

(1)、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2)、释义:不向往远古的制度,不效法过去常用的方法。

(3)、该诗作于道光三年(1823),作者时年三十二岁。当时,西北边疆以张格尔为首的分裂祖国的叛乱虽然暂时平息,但他逃亡国外,并在外国侵略势力支持下,正酝酿着更大规模的叛乱。东南沿海,英国派船只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进行经济侵略,清政府屡禁不绝。面对内忧外患日益严重的国势,龚自珍忧心如焚。他希望能以自己的文才武略为国出力。然而,这一年春他第四次参加会试落第,连续的失败使他痛感报国无门便写了这首诗抒发报国志向。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5)、龚自珍诗歌之评论,性灵与艺术、思想与时代是具有关键意义的两大方向。1949年以前的相关接受史文献,仍以就性灵与艺术言之者居多,观点也较明确。而就思想与时代言之者,因为龚自珍散文深刻影响到身后的维新派,那么龚自珍对于晚近思想界的影响,诗歌在其中发挥多少作用,则又缺乏足够的论证。情况在民国后期有所改观,如朱杰勤《龚定盦研究》对龚诗的解读从天才之作、血性人物之言、爱国者之音三方面展开,兼及龚氏之维新思想,已做到两个方向兼顾。1950年代龚自珍诗歌“经典化”定格以后,对龚诗的解读全面代入思想性分析,由此阐释其诗的“近代”意义,亦未尝忽视龚诗性灵与艺术的一面,如季镇淮说:

(6)、历史上让我感动的好诗很多,陶潜、李白、杜甫、苏轼等人的诗,都可以选,我偏选龚自珍,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更主要的是他对我一生影响极大。

(7)、第一二句“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作者直抒胸臆写到了自己远大的人生理想,还有骨子里的那份忧愁之感,”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从军之后依旧还是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骨子里也依旧还是会有忧愁之感,这也着实是令人悲痛不已,面对这样的一种人生怎么能不让人悲伤?一个人在这偏远的地方,只能是望着东南方向深默,然后去写一两首抒情的诗,以此来表达内心的不满。

(8)、西来白浪打旌旗,万舶安危总未知。寄语瞿塘江上贾,收帆好趁顺风时。

(9)、(赏析)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10)、可能有人会觉得唐诗和宋诗是没有区别,其实如果仔细去读的话,那么就会发现唐诗它则是比较抒情,那宋诗则是偏向于哲理,两者之间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别,这也使得后世的诗人在这两者之间徘徊,不知道应当如何选择。当然在这里并不是唐诗就一定好,宋诗的哲理就一定不好,只是两种风格,各有各的特色。那么龚自珍的作品,还是比较偏于哲理,为此也使得他的作品看上去还是有宋诗的风范。

(11)、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全诗主旨在于抒发了自己辞官司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12)、华年心绪从头理,也何聊、看潮走马,广陵吴市。愿得黄金三百万,交尽美人名士。更结尽、燕邯侠子。来岁长安春事早,劝杏花、断莫相思死。木叶怨,罢论起。

(13)、龚自珍一生中提出的许多有积极意义的建议未能被朝廷采纳,甚至根本就没有引起清政府的注意。龚自珍从青年时起,就深刻地意识到封建国家的严重危机,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早在嘉庆二十五年,他已指出“自京师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户”,“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月日”(《西域置行省议》)。在道光年三年,它深刻认识到外国资本主义侵略造成严重的民族危机,不止是敏锐地感觉它,而且也积极地建议挽救它,他肯定未来时代的必然变化,并寄以热情的幻想和希望。

(14)、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忆秦娥》中呤出: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元曲中如曾瑞《感怀》:溪边倦客停兰棹,楼上何人品玉箫?哀声怨满江皋,声渐悄,遣我闷无聊。在这些诗词里,伤别、幽怨之情总是与“箫”相随而来。听箫而幽怨,幽怨则又借箫而抒怀。

(15)、“二十年来,都下经学讲《公羊》,文章讲龚定庵,经济讲王安石,皆余出都以后风气也。遂有今日,伤哉!” 

(16)、似乎在间接上又影响到紧随其后的三校“中国文学史”写作,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门化1955级集体编著的《中国文学史》以及吉林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材编写小组编著的《中国文学史稿》(清及近代部分)均认为龚自珍诗词、散文创作中,以诗的成就最高,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组学生集体编著的《中国文学史》则直接以“爱国诗人龚自珍”作为章节名。自此,文学史著作提及龚自珍,基本再没有忽略其诗的情况出现,诗歌作为龚氏文学拼图不可或缺的一块,并延续到强调人民性、阶级性的文学史写作退潮之后——及至今天,可以肯定的是,龚自珍在清诗史或近代诗史中特出的位置及其观念认定形成于1950年以后。龚自珍诗的流传度也从1950年代后期开始再度提升,尤其毛泽东三度引用的那首《己亥杂诗》,几乎家弦户诵——“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7)、龚自珍晚年创作的组诗《已亥杂诗》,一共有315首,每一首都是写得极为有个性,而且也是诞生了很多的名句,譬如:“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等等,那都是经典名句,每一句都足以令人震撼,这也正是他作品最为独特,也最具有魅力的一个地方。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龚自珍这首别具风格的好诗《漫感》:

(18)、相较于诗歌史定位游离于“隐”与“显”两端的异样反馈,龚自珍的学术史定位是单一鲜明的,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初读《定庵文集》,若受电然,稍进乃厌其浅薄;然今文学派之开拓,实自龚氏”,言说背景指向晚清公羊学骤盛,常州今文经学与维新运动的学术源流关系。定庵文章以经术作政论,开风气之先,已属学术史之常识,实际上也较早被纳入学术史的建构轨范,二十世纪初几篇著名的具有清代学术史性质的文章,如章太炎《清儒》、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邓实《国学今论》、刘师培《近儒学术统系论》《论近世文学之变迁》等均有涉及。问题在于,学术史的“开风气”可否置换为诗歌史的“开风气”,进一步说,学术史的理解和表述尝试进入诗歌史中如何做到逻辑自洽又或难以消除弥漫其间的认知焦虑是值得分辨的命题,亦即反映定庵诗歌经典化历程背后隐含的曲折观念。

(19)、美人清妙遗九州,独居云外之高楼。春来不学空房怨,但折梨花照暮愁。

(20)、例如,从突出的个性切入,龚自珍与性灵派的关系不难钩通。龚自珍文艺思想大要,如其《长短言自序》所谓“情之为物也,亦尝有意乎锄之矣;锄之不能,而反宥之;宥之不已,而反尊之”,《写神思铭》所谓“夫心灵之香,较温于兰蕙;神明之媚,绝嫭乎裙裾。殊呻窈吟,魂舒魄惨,殆有离故实、绝言语者焉”,《己亥杂诗》所谓“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即壮周旋杂痴黠,童心来复梦中身”——尊情、童心、真诗之说,跃动性灵的光辉,与袁枚形成隔代呼应。袁枚制造的“性灵”诗学文化生态,在其身后有各样的深化或变化,如张问陶从诗论角度极端化自我表现观念,陈文述从诗歌活动角度扩大化女性弟子的招收规模,舒位、王昙从诗风整体异端化性灵派诗,闲适诗趣一变奇博恣肆。定庵之门径接近于舒位、王昙(兼之王昙与定庵订忘年交),他称舒位的瓶水斋诗和彭兆荪的小谟觞馆诗“郁怒清深两擅场”,未尝不是夫子自道。郁怒横逸、清深渊雅,虽不同于随园性灵诗的白描、风趣,然诗中之性灵抒张、思想解放是共通的,随园、定庵都被正统派目为狂士。从这点看,随园用性灵一说反对道学、礼法对性情的束缚,之于定庵的先导意义显而易见,身处国势凌夷之际,定庵诗文的社会评判和现实意义也便显现鲜亮的启蒙底色。龚自珍自云“欲为平易近人诗,下笔清深不自持。洗尽狂名消尽想,本无一字是吾师”,诗风之呈现“性灵”化变,世变使然。

3、龚自珍的诗歌内容与他什么的思想主张一致

(1)、“在那个历史转折点的大时代里,由于深化的阶级矛盾和国势日非的感受以及腐败政治的刺激,他认识到国计民生的危机,在他的诗歌里,反映出当日进步知识分子对于这一时代的苦闷、彷徨的感情。”

(2)、落红: 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3)、1940年出版的《龚定盦研究》是第一部龚自珍研究专书,作者朱杰勤有言:“(定盦之诗),在清人中颇堪独霸,而讲文学史者鲜有称之。”又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表示对龚自珍文学三端持平看待:

(4)、释义:就算预先支取了五百年的新意又如何,到了千年的时候还不是一样陈旧了。

(5)、赋诗抒怀和仗剑抗敌是我平生志愿,如今十五年过去,白白辜负了“狂士”声名。

(6)、第一二句写得就很是有趣,更是把内心的那份忧愁,以及悲痛的情绪描写得很是深刻,”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从军疆场也依旧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也使得我内心更加的惆怅,为此我只能是把对于东南之地的形势,还有那份担忧,全部写进了这诗中,为此我也只能是这么做,再也做不其它的事情。在这两句中,诗人更是表达出了一种悲痛的情绪,从而也令这两句别具一格,充满了一种悲痛的情绪。

(7)、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8)、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9)、探讨清朝晚期龚自珍接受,一般都会留意到张之洞的说法:

(10)、催客去,去如水。——龚自珍《金缕曲·癸酉秋出都述怀有赋》

(1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代: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千头万木春。

(12)、龚诗在思想内容上表现出诸多矛盾:无情地揭露了清王朝的种种黑暗、腐败与罪恶,又对它表示一定程度的幻想与留恋;积极地宣传变革并表现出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但在黑暗、冷酷现实的打击下,又企图逃避斗争。龚诗思想上的矛盾,源于作者内心的矛盾。这些矛盾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除了前面提到的作者自叹“双负箫心与剑名”外,最典型的莫过于作者的屡次戒诗。《戒诗五章》突出地表示了这种矛盾,其二云:百脏发酸泪,夜涌如源泉。此泪何所从,万一诗崇焉!今誓空尔心,心灭泪亦灭。有未灭存者,何用更留迹?诗人出于对清王朝高压政策的愤慨与不满,加之自身无法实现理想的苦闷,第一次表示诗戒,但他并未能做到。未做到的原因,作者在其《又忏心一首》里有生动的说明:佛言劫火遇皆销,何物千年怒若潮?经济文章磨白昼,幽光狂慧复中宵。来何汹涌须挥剑,去尚缠绵可付箫。心药心灵总心痛,寓言决欲就打烧。

(13)、1826年,作者第五次会试落第,又兼几位好友相继去世,面对自己人生的坎坷,又看到日益腐败、衰落的清王朝,作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三首诗。在上面这首诗里,诗人即用到了一组意象——“剑”和“箫”。这里“箫”所蕴含的情感值得品味。这个“箫”传达诗人的幽怨之情是不言而喻的,但如果同时说“箫”这个意象也表达出对清政府的愤慨,则多少有些不适合。因为,我们从“箫”这一乐器本身的特点来看,它并没有表达“愤慨”这种思想感情的含义。箫是一种宁静的时候吹的乐器,他的声音低沉而悠长,正如宋代苏轼的《前赤壁赋》中描写的那样: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种感觉,很难与激动、愤怒的情感联系起来。那么这里的“箫”究竟传达的是什么呢?应该说传达的是“愤慨”的衍生物——“孤独”。

(14)、华年心绪从头理,也何聊、看潮走马,广陵吴市。——龚自珍《金缕曲·癸酉秋出都述怀有赋》

(15)、总之,人的本质无论生理的还是精神的,都是一种不断变化的结构,因此“字如其人”的风格也绝非凝固的,不可能只有一种形式,必然是多样化的结构,例如五代杨凝式的作品虽仅存《韭花帖》《神仙起居法》和《卢鸿草堂十志图跋》,但风格件件不同。明代祝允明的书风变化多端,被称为“无一同者”。

(16)、笑今年、鸾飘凤泊,情怀何似。——龚自珍《金缕曲·癸酉秋出都述怀有赋》

(17)、全诗层次清zhi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

(18)、归纳为两个方面:第“经典化”需要作者的写作实绩及其原创性特征;第“经典化”需要读者的广泛接受。介于模糊与清晰之间的流派定位,让龚自珍天才独造的诗歌个性进一步凸显,从而激发定庵诗歌作为经典的潜质。从某种意义上说,辨析龚自珍与清诗又或中国古典诗歌的关系,聚焦于定庵诗歌的个性,在“经典化”的意义上既是因,也是果,中间的由因及果的逻辑转换需要由定庵诗歌的晚近接受实现引渡。

(19)、(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20)、龚自珍的诗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个性鲜明,尤其是晚上的作品《己亥杂诗》,这是一组诗,一共是有三百一十五首,当时诗人由京城回到故乡,于是一路上他写下了很多的诗,据说每写完一首,便把纸条扔进口袋里,久而久之,便是写下了这三百多首诗。而在这三百多首诗中,其中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名篇,特别是这首其中的第二百二十首,更是脍炙人口,其中有两句也是经典名句。

4、龚自珍的诗歌有哪些

(1)、“一部文学作品能够赢得经典地位的原创性标志是某种陌生性……这是一种无法同化的原创性,或是一种我们完全认同而不再视为异端的原创性。”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