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节的诗句重阳
1、关于重阳节的诗句是
(1)、巾欹更觉霜侵鬓,语妙何妨石作肠。——陈师道《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
(2)、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九日齐山登高》
(3)、天知老矣。莫累门生与儿子。不用登高。高处风吹帽不牢。
(4)、(55)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二首·其二
(5)、对青山强整乌纱。——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6)、清尊黄菊红萸佩。两度云岩醉。帽檐今日更清狂。冷雨疏风、著意过重阳。
(7)、载花乘酒上高山,四望秋空八极宽。蜀国江山存不得,刘家豚犬取何难。
(8)、《晋书.孟嘉传》载﹐九月九日,桓温曾大聚佐僚于龙山。后遂以“龙山会”称重阳登高聚会。
(9)、《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10)、远岫对壶觞,澄澜映簪绂。炮羔备丰膳,集凤调鸣律。
(11)、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1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13)、蜀王望蜀旧台前,九日分明见一川。《九月九日望蜀台》
(14)、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15)、西风泼眼山如画,有黄花休恨无钱。——张可久《风入松·九日》
(16)、(64)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17)、诗词中的重阳节及习俗重阳节,时值深秋,是一年中最撩人情思的节日。澄净苍穹,金菊斗艳,秋粮丰收,大地一派成熟与收获;西风萧瑟,草木凋零,人共菊花,内心无限感慨与喟叹。重阳节在展示自然物衰败调零的同时,也预示着成熟与收获,这种特质就具有了引发人的悲戚与快感的双重功能。
(1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
(19)、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20)、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2、关于节的诗句腊八
(1)、降虏意何如,穷荒九月初。三秋异乡节,一纸故人书。
(2)、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3)、明月枝头香满路。几日西风,落尽花如雨。倒照秦眉天镜古。秋明白鹭双飞处。
(4)、初见雁,已闻砧。——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5)、达州从此留下了“元九”登高的传统习俗。人们借此登高眺远,祭天祈福,期待一扫去岁颓势,迎来新年万事畅达。
(6)、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郑谷《菊》
(7)、重阳节最重要的节俗仪式是登高,所以也叫登高节。这九月九的登高,与三月三的临水相对,一春一秋,别具意趣,为历代文人骚客提供了大量的题材,给今天的我们给了个亲近自然的强大理由。
(8)、相传公元815年,元稹(779年-831年,唐代诗人,世称元九)贬谪通州(今达州)任司马,初到任时,通州:“人稀地僻、蛇虫当道”,元稹励精图治,清正廉洁,政绩斐然,为当地百姓干了不少好事。公元818年元稹调任河南,民众便于正月初九元稹离任当天,全城父老登上城南翠屏山和城北凤凰山,万民送别,依依不舍。
(9)、雁尽平沙迥,烟销大漠虚。登台南望处,掩泪对双鱼。
(10)、汉末孔融为北海相,时称孔北海。融性宽容少忌,好士,喜诱益后进。及退闲职,宾客日盈其门。常叹曰:“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见《后汉书.孔融传》。后常用作典实,以喻主人之好客。
(11)、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12)、初见雁,已闻砧。绮罗丛里胜登临。须教月户纤纤玉,细捧霞觞滟滟金。
(13)、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14)、思往事,泪盈眸。共嗟日月去如流。短歌谩寄乡邻友,写入新笺字字愁。
(15)、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16)、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17)、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18)、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19)、祝融峰下逢嘉节,相对那能不怆神。烟里共寻幽涧菊,樽前俱是异乡人。遥山带日应连越,孤雁来时想别秦。自古登高尽惆怅,茱萸休笑泪盈巾。《九日陪董内召登高》唐·廖匡图
(20)、去年同醉流霞。醉中折尽黄花。还是黄花时候,去年人在天涯。
3、关于重阳节的诗句有
(1)、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2)、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3)、今共古,几重阳。休将往事更平章。舞衫歌扇姑随分,又得掀髯笑一场。
(4)、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5)、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沉醉东风》
(6)、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朱阑向晓,芙蓉妖艳,特地斗芳新。
(7)、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8)、琅琅新雨洗湖天,小景六桥边。西风泼眼山如画,有黄花休恨无钱。细看茱萸一笑,诗翁健似常年。
(9)、乾坤俯仰,贤愚醉醒,今古兴亡。剑花寒,夜坐归心壮,又是他乡。
(10)、上客南台至,重阳此会文。菊芳寒露洗,杯翠夕阳曛。务简人同醉,溪闲鸟自群。府中官最小,唯有孟参军。——严维《九日陪崔郎中北山宴》
(11)、张仪旧壁苍苔厚,葛亮荒祠古木寒。独对斜阳更惆怅,锦江东注似波澜。
(12)、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13)、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14)、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
(15)、乾坤俯仰,贤愚醉醒,今古兴亡。剑花寒,夜坐归心壮,又是他乡。
(16)、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17)、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18)、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19)、霜树重重青嶂小,高栋飞云,正在霜林杪。九日黄花才过了,一尊聊慰秋容老。
(20)、蟋蟀催寒服,茱萸滴露房。——《重阳夜集兰陵居与宣上人联句》
4、关于重阳节古诗句
(1)、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2)、一岁重阳至,羁游在异乡。登高思旧友,满目是穷荒。《旅中过重阳》
(3)、香醪欲醉茱萸节,壮志还为出塞歌。——石茂华《九月九日登长城关》
(4)、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5)、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屈原在《远游》中提到:“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此刻的“重阳”指天,并不是节日。
(6)、令节晓澄霁,四郊烟霭空。天清白露洁,菊散黄金丛。《重阳日即事》、
(7)、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
(8)、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9)、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
(10)、天知老矣。莫累门生与儿子。不用登高。高处风吹帽不牢。
(11)、谁道他乡异故乡。泉江风物似湄湘。钗头缀糁萸偏紫,杯面浮金菊倍黄。
(12)、重阳节正值秋高气爽,适宜登高望远。而这个时候也正是菊花盛行开的时期,所以赏菊也成了这个节日的活动之一。重阳节又是丰收的时节,人们丰收的喜悦之余认为这是祖先和上天的保佑,所以人们将重阳节与除夕、清明、中元定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13)、九月重阳还又到。东篱菊放金钱小。月下风前愁不少。谁语笑。吴娘捣练腰肢袅。
(14)、这首诗的抒情手法亦变化多端,第一句用“望乡台”一词突出了诗人乡心之切;第二句以客中送客更突出了在异乡的孤独感;第三句直抒胸中之苦,感情强烈;第四句却委婉别致,借景抒情,以鸿雁的不知南中之苦来反衬自己的思乡之情,这样反复地抒发更是突出了乡愁之浓烈。
(15)、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16)、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九日齐山登》
(17)、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18)、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19)、今共古,几重阳。休将往事更平章。舞衫歌扇姑随分,又得掀髯笑一场。
(20)、李清照的重阳节又是另一番风味,《醉花阴》这首重九怀人之作,创作于李清照婚后不久,是寄赠远在外地的丈夫赵明诚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上阕的时间是从白天到半夜,词人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表现词人孤独凄凉的愁怀。整天坐在愁城里,连云雾都染上了愁苦的颜色。“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下阕中,词人把酒东篱,何其潇洒。“暗香盈袖”,文心极细,颖妙之语。后又借花喻人,以“人比黄花瘦”极写相思之苦怀,一位思念丈夫的憔悴妇人形象印入眼帘。情极深挚,笔姿灵活,清新奇丽,短短数笔,旧人将重阳独自饮酒赏菊,佳节愁苦思人的心绪跃然纸上。这是李清照的重阳节,深闺憔悴思夫。
5、关于重阳节的诗或词
(1)、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3)、九日悲秋不到心。凤城歌管有新音。风凋碧柳愁眉淡,露染黄花笑靥深。
(4)、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5)、茱萸房重雨霏微,去国逢秋此恨稀。目极暂登台上望,心遥长向梦中归。
(6)、每年的重阳节,差不多在“寒露”“霜降”前后。暖空气逐渐衰退,北方冷空气长驱直入我国,而每年的秋天总有几场雨,秋雨以及秋风会带来降温,气温逐渐降低,所以造成了“吃了重阳饭,不见单衣汉”的现象。
(7)、云木疏黄秋满川,茱萸风里一尊前。——《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8)、思往事,泪盈眸。共嗟日月去如流。短歌谩寄乡邻友,写入新笺字字愁。
(9)、今日桓公座,多愧孟嘉才。——阴行先《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10)、至化自敦睦,佳辰宜宴胥。锵锵间丝生,济济罗簪裾。
(11)、炎节在重物华新雨余。清秋黄叶下,菊散金潭初。《重阳日中外同欢,以诗言志,因示群官》
(12)、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朱阑向晓,芙蓉妖艳,特地斗芳新。
(13)、霜树重重青嶂小,高栋飞云,正在霜林杪。九日黄花才过了,一尊聊慰秋容老。
(14)、在唐宋时代,九月十日被称为“小重阳”,诗人说菊花在大小重阳两天内连续遇到人们的登高、宴饮,两次遭到采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作者以醉浇愁,朦胧中,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这个朝廷“逐臣”,他痛苦地发问:菊花为什么要遭到“两重阳”的重创?对于赏菊的人们来说,重阳节的欢乐情绪言犹未尽,所以九月十日还要继续宴饮;但菊花作为一种生命的个体,却要忍受两遭采撷之苦。诗人以其极为敏感、幽微的灵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场上,发现了这一诗意的空间。实际上,诗人是借菊花之苦来寄托自己内心的极度苦闷。
(15)、雁尽平沙迥,烟销大漠虚。登台南望处,掩泪对双鱼。
(16)、荃蘪路远愁霜早,兄弟乡遥羡雁飞。唯有多情一枝菊,满杯颜色自依依。
(17)、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自从归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
(18)、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19)、旧游山路。落在秋阴最深处。风雨重阳。无蝶无花更断肠。
(20)、对酒情无极,开缄思有余。感时空寂寞,怀旧几踌躇。
(1)、重阳登高景色好,秋风送爽艳阳照。鹤发银髯身康健,老有所养无烦恼。敬老爱老好风尚,共创和谐同欢笑。金色九月庆收获,锦绣中华更妖娆!
(2)、重阳佳节到,团聚多欢笑,祝福跟着来,按时作报告老人身体越发好,妻子身材更苗条,孩子学习上层楼,自己财源滚滚到!
(3)、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4)、花飘香,芬芳的是思念;身插茱萸,传递的是牵挂;登高望远,祈求的是平安;斟满美酒,碰响的是祝福;重阳节,愿快乐相伴,平安相随!
(5)、万峰苍翠色,双溪清浅流。已符东山趣,况值江南秋。
(6)、伤怀。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凭阑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
(7)、鱼书经岁绝,烛泪流残月。梦也不分明,远山云乱横。
(8)、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9)、雁尽平沙迥,烟销大漠虚。登台南望处,掩泪对双鱼。
(10)、九日悲秋不到心。凤城歌管有新音。风凋碧柳愁眉淡,露染黄花笑靥深。
(11)、翠色有无眉淡扫。身在西山,却爱东山好。流水极天横晚照,酒阑望断西河道。
(12)、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重阳席上赋》
(13)、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额头,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
(14)、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15)、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16)、琅琅新雨洗湖天,小景六桥边。——张可久《风入松·九日》
(17)、(画外音:诗中的“酥糕”想必指的就是重阳糕了吧。重阳糕亦称"花糕",民间在重阳节时要蒸重阳糕孝敬老人。糕在汉语中谐音“高”,糕是生长、向上、进步、高升的象征。宋代民俗,在九月九日天亮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重阳糕上的诸种饰物也都有着各自的寓意。糕上的枣、栗、狮子之类饰品,都是中国传统的祈子象征物,它们明白地表示着人们在秋收时节祈求子嗣的愿望。)
(18)、《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这首诗的作者是岑参,主要写了重阳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
(19)、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20)、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戴的。
(1)、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
(3)、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九月十日即事》
(4)、而将“重阳”与九月九日并称的记载却在三国时代,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月往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因此,重阳节被定为农历的九月九日,而此时则已明确记载了重阳节的饮宴习俗。
(5)、旧游山路。落在秋阴最深处。风雨重阳。无蝶无花更断肠。
(6)、鸿北去,日西匿。——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7)、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8)、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9)、在古代,民间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所谓登高,也没有统一的规定,不过是登高山,登高塔,举目远望,欣赏风景。
(10)、越久越醇,朋友相交越久越真;水越流越清,世间沧桑越流越淡。重阳佳节,何不把酒言欢共话夕阳。
(11)、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2)、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采桑子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