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1、战争诗的情感有哪些
(1)、此诗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
(2)、抒发抱负,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离愁别恨,怀远思亲,感时伤悲
(3)、 已拼薄命付危疆,生死关头岂待商?二祖江山人尽掷,四年精血我偏伤。羞将颜面寻吾主,剩取忠魂落异乡。不有江陵真铁汉,腐儒谁为剖心肠?
(4)、苏轼原句说的是马,龚自珍这里说的是社会现象:
(5)、 千里吴封大,三州震泽通。戈矛连海外,文檄动江东。王子新开邸,将军旧总戎。登坛多忼慷,谁复似臧洪?
(6)、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震撼人心,你认为呢?为什么?
(7)、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8)、A.首句中“开”,赋予“朝晖”以人的动态,全句由此而显得生机跃动,意兴盎然。
(9)、离愁别绪——依依不舍的留恋 情深意长的勉励 坦诚心志的告白
(10)、注:繻,古时用帛制成的出入关卡的凭证。弃繻者,原指汉终军。后泛指年少立大志之人。
(11)、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出于传递信息和学习之目的。
(12)、这首诗作者有一个自注,说:“过镇江,见赛玉皇及风神、雷神者,祷祠数万,道士乞撰青词。”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14)、解析:从诗歌标题可知,这是一首与陈贤良的唱和之作,而且由“奉和”可以看出作者对友人的敬重,结合注释对陈贤良的介绍来看,“因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进士”,陈贤良是有才之人,所以诗歌中首先表达对友人才华的赞美。从首联“不学孙吴与《六韬》,敢将驽马并英豪”来看,是说友人虽然不学习孙武和吴起的兵法谋略,却敢以驽马与英雄豪杰同列,表达对友人气度非凡的赞美。从颈联“身外浮名休琐琐,梦中归思已滔滔”来看,在作者眼中,“浮名”是身外之物,“休琐琐”是休要疑虑不定,这是劝告友人不要追求虚名。从尾联前一句“三山旧是神仙地”以及注释二来看,“三山”原是神仙居住之地,此处借以表达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从尾联后一句“引手东来一钓鳌”来看,“钓鳖”,神话传说谓天帝使十五只巨鳌轮番顶戴五座仙山,而伯龙之国巨人则一钓而连六鳌,后以“鳌钓”比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此处作者使用这一典故表达对友人实现抱负成就事业的期望。
(15)、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6)、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二者的情感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汪可逾跟随地方工作队下乡开展群众工作,不想遭遇地方团练武装的包围,汪可逾等七位女兵跳崖舍身取义,只是她们都没有摔死——汪可逾由于跳崖的地段比较陡峭,受伤严重。其余的人都是顺着斜坡翻滚下来,便看见敌人已经端着枪等在那里。解放军和地方团练在中间斡旋人老裁缝的安排下,交换了战俘,只是回到部队发现,六名未受伤的女子全被强暴,汪可逾昏迷多日,难以说清前因后果,但是大家也都心知肚明,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齐竞与汪可逾在部队休整的时候做了一次关于汪可逾是否还是处女的谈话——这直接导致了二者恋情乃至最基本的战友情的完结。如前所述,齐竞作为徐怀中笔下的优秀指战员,他真的有着诸多的优点,可是他却有着顽固的处女情结,文中在表达他这种观点的时候把这种顽固度写到了极致:“我自己也不理解,一旦接受了某种陈旧观念,要从意识中去除很难。总还是认为,所谓‘初夜落红’,是最洁净最珍贵最神圣的一种纪念物。我设想,如果真的有那一天,应该用一整包药棉保存下来,装在一个铁匣子里……”当然,别说在几十年前的旧中国时期,即便放在当前的现代社会,拥有封建保守主义思潮影响下的许多中国男人,依然在秉持着这一顽固的落后的对女性不尊重不公平的贞洁思想,而齐竞在这里和汪可逾谈论这个话题瞬间便显得他内心狭隘的一面的体现,此时汪可逾重伤未愈,身心很需要静养,无论汪可逾是否遭受强暴,他都不应该在这个节骨眼上以逼迫的口吻令其做出回答。以至于在前文中我们感叹敬佩的那个脾气好到极点的汪可逾也被激怒了,那是无论是谁听到齐竞说出那番话,都要严厉斥责的啊!我们甚至会想,这是人办的事吗?是一个文武双全的指战员说的话吗?所以才会有汪可逾痛苦到极点的义愤填膺的回击:“我的履历表上增添了最污浊的一页,不能指望别人使用优美的诗行和我谈话。不过我要请问,是谁赋予你这样的特权?凭什么我应该被你所笼罩?凭什么我只能受你的摆布?凭什么我必然要为你占领?而且还要预先签立城下之盟,保证自己白璧无瑕?”所以,在齐竞心里,从敌方回来的汪可逾要么是一个完好的女人,要么干脆就是一具女尸。如此设计对白和情节是完全站得住脚的,因为通读小说我们发现,齐竞是个极其要强的人,受过高等教育,组织与演讲能力超强,任职从来不担任副职,提拔也是闪电般的速度,正是因为他成长的速度极快,他便也有了完美主义的思想存在——这种近乎强迫症的心理直接葬送了他孜孜以求小心呵护的爱情,直接断送了对其一往情深的汪可逾的痴心,导致汪可逾不仅身体受伤久病不愈,心灵也遭遇了巨大的创伤,乃至她和曹水儿单独行动后,很快便香消玉殒了。这不光是红颜薄命,也可以说是遇人不淑,托付非人。本来这是一对天作之合的神仙眷侣,却因为相爱相伤的互不理解而走到了命运的悲途。当汪可逾牺牲后,齐竞用一生来忏悔,他们的爱情是短暂的恋歌与长久悲剧的统一。
(17)、民生疾苦诗是指关注民生疾苦、揭露社会不公、表达民间呼声的诗歌。
(18)、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9)、(答案)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0)、此诗写一老将年少勇战,转战沙场,后因“无功”被弃,然而他自不服老,在边地烽火重燃时,他壮心复起,仍想为国立功诗中大量用典,几乎句句对仗,层次分明,自始至终洋溢着爱国激情,格调苍凉悲壮,但哀而不伤。
2、战争诗的思想内容
(1)、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2)、龚自珍在《定庵全集》大量的文章中,表明了对腐朽的官僚机构和庸俗官僚的深恶痛绝,建议改革内阁制度,改革科举制,多方罗致“通经致用”人才的政治主张。
(3)、 汪可逾
(4)、(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5)、此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
(6)、龚自珍的这种思想,在当时是具有积极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启蒙意义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期盼“天公” “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愿望。龚自珍生于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二十一岁从父亲任职的徽州府赶到北京参加乡试落榜。
(7)、酬赠诗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或者赠给亲友同仁的诗歌,
(8)、 最著名的抗清将领郑成功在永历十三年(1659)七月曾作《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
(9)、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
(10)、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墨,抒写边塞将士酒宴上激昂兴奋的情绪,开怀痛饮的场面和视死如归的勇气。
(11)、唐代边塞诗一般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的深沉情感,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12)、颔联说,昨南今北,转徙如蓬,叹息人事的变化不定。只有旧岁去了新年来,周而复始,不失常度,才使人感到欢欣。这是紧承上联发的感慨。出句抒发了一种世事茫茫难自料的深沉情感。对句则是无可奈何的自我宽慰,骨子里却潜藏着一种时光蹉跎的复杂心理。
(13)、如前所述,作者塑造的汪可逾是毫无戒备之心的,而且坦荡无疑。有几则小事可以印证,第一是因为齐竞照顾她给她骑马,引起了许多人的嫉妒,以至于流传起不堪的话语,“身上穿了七八个洞,只能给人牵马,身上只一个洞,不愁没有马骑。”这话流传越来越广,以至于让汪可逾都听见了,她直接找到曹水儿问是怎么回事。曹水儿最初紧张到要死,以至于不知怎样解释才能逃此一劫,直到他被逼不得已讲出真相。本以为汪可逾会大发雷霆甚至怎样对他都可以,可是经过曹水儿现场展示他挂花的伤口,和看到他很不自然的表现后,汪可逾才明了究竟是怎么回事,但她不过是一阵大笑了事。汪可逾的坦然表现想必不仅令曹水儿大吃一惊,一定也会令所有读到这里的读者震惊的!因为这样的话放在任何人身上简直都构成了人格侮辱,至少是冷嘲热讽,汪可逾的做法显然是颇具广阔胸怀的,以至于令曹水儿极为感佩,逐渐生出对她如同膜拜偶像的敬畏心——这是一处展现汪可逾坦荡胸怀的典型例子。另一则就是部队行军打仗遭遇暴雨。雨夜,汪可逾把身上所有的被雨打湿的衣物全都撤下,只穿了一条短裤睡在门洞的一块门板上。到这里,我们就明了了作者在前文设置的伏笔——汪可逾心胸坦荡不拘小节,齐竞受过高等艺术教育,在东京学习过人体摄影,到了这里都派上了用场,二者的对手戏进一步升华,齐竞拿起战利品破旧相机,对着汪可逾的玉体拍摄起来。可没等他拍完,汪可逾醒了,齐竞从相机取景框发现了她睁大的眼睛,对着他说:“首长,洗印出来,不要忘了送照片给我。”丝毫没有责备齐竞不打招呼偷拍女性身体的愤怒情状出现,而是坦荡地要求其送给她成片。而当齐竞感觉极不好意思后,发现相机里根本没带胶卷,如得大赦的他如释重负。而汪可逾的回应又是咯咯咯地笑个不停,她真的是对任何人都没有戒备心与防卫心,并且以最大的诚意去爱护他们。而读汪可逾的过程中,读者有个很明显的发现,那就是作者对她的塑造,比如对别人谈吐大方、举止得体、心无城府、毫无架子,其形象与语言动作特点与《红楼梦》中的史湘云极其相似。而拍照事件带来了风波,部队采取了舍车保帅的方式,调离了无辜的汪可逾,但汪可逾仍然在曹水儿和滩枣的帮助下回归了队伍。此时,齐竞也是极为不舍汪可逾的离开,等到得知她又回来的时候,颇有失而复得的快乐。他不仅面对面放肆地盯着汪可逾的领口看,还捧起了汪可逾的脸,打劫去了一个炽热的吻。到这里,对于汪可逾和齐竞情感的美好书写可以说到了巅峰,而往后二者的情感是往下坡路走了。
(14)、古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都渗透着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评价,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在高考中,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主要考查角度是分析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寄寓的感情,并且有时会和表达技巧、形象鉴赏结合在一起。
(15)、(3)四书五经(M).京华出版社,2010:4
(16)、南京钟山的上空,笼罩着一片黑黄色的云层。接着,狂风暴雨大作,解放军百万雄师渡过了长江。
(17)、所谓“青词”,是道教举行斋醮时献给上天的奏章祝文。
(18)、颔联,诗人感叹人事无常,变化不定,只有自然的时序,周而复始,不失常度。
(19)、 明清世变下的战争诗记录了明清之际文人们复杂的心态变迁轨迹
(20)、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3、战争题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战火纷飞,硝烟弥漫,这只是战争生活的现象。我们表现战争不能离开这真实的生活现象。但真正的任务,应该是在这样一幅像油画一样鲜明的战争背景上,突出着一种什么精神。
(2)、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本词上阕通过严肃、紧张的行军气氛,侧面表现了战争的激烈。面对艰难险阻,诗人有勇猛前行的豪情壮志;通过猛烈的西风声、凄厉的雁叫声、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时断时续、悲咽带涩的喇叭声,暗示战斗紧张激烈。下阕通过描写海涛般起伏的苍山、如鲜血般殷红的残阳,表现了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激战情景,表现了作者面对激烈战争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和面对重重困境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心。
(3)、宋·苏轼《三马图赞》序说:“时西域贡马……振鬣长鸣,万马皆喑。”
(4)、如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你只有了解了他在政治上的失意(被贬黄州),有远大的抱负等,才可以读懂该词所表达的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5)、注:本文全稿两万五千余字,在《南腔北调》刊登出两万余字,感谢《南腔北调》的约稿刊登。本文徐老部分图片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提供,特此致谢。
(6)、 徐老在家里客厅
(7)、曹水儿之所以会引起读者们的广泛好评,自然不是因为他总是喜欢露水姻缘,而是身上强烈的革命性战斗性忠诚性的责任感的绽放。第他对首长齐竞的守护是全力以赴的。男人之间的战友情是超乎兄弟的生死情义。在那个战争岁月,军队的高级指挥员往往少不了“四大件”:一匹好马,最好是汗血马;一块好表,最好是炮兵表;一支袖珍小手枪,最好是比利时出品的勃朗宁;一名呱呱叫的贴身警卫员。曹水儿无疑是警卫员最好的模范:高大英俊威武,格斗擒拿翘楚,心细点子频出,枪法精准独步。如此优秀的警卫员当然引得一众首长疯抢,齐竞自然有他的办法,他用心爱的勃朗宁手枪换取了曹水儿,甚至毫不掩饰地放言:“曹水儿不分配给我,跟了哪一位,都委屈了人家孩子。”这种知遇之恩确实是极其难得的,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曹水儿在日后行军路上的确对齐竞做到了鞍前马后的守护。那么令人称奇的是,小说在前进的过程中,齐竞和曹水儿都和主人公汪可逾有对手戏出现,常常,还有三人同时出现的场景,正是在这些场景里,我们通过对比阅读发现,齐竞对汪可逾的爱是霸道的强烈的甚至是自私的,而曹水儿对汪可逾的爱是敬畏的呵护的甚至是崇拜的。《牵风记》对比写作的三者的爱的关系绝不是狗血的三角恋,而是在紧张战争环境下由三人共同演绎出的悲壮而细腻的战地恋曲,他们都是参与者,只是扮演的角色与投入情感的分量与性质有差别。并且,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对曹水儿的喜爱程度是越来越深的。他和汪可逾本身不在一个文化阶层上,本来在他眼里,汪可逾如同小知识分子甚至小资的形象,他本来和她完全也就是最基本的战友情,可由于汪可逾夜盲症和平板脚的先天不足,导致曹水儿不得不对她多加照顾,这自然增加了二人亲近的机会,甚至他们二人在一起的时间超过了齐竞和汪可逾的时间。而正是曹水儿这一面镜子的出现,带我们一起见证了汪可逾是多么的纯洁无瑕与对革命和战友们的赤诚之情。曹水儿通过和她的相处,逐渐升起了对她的敬爱之心,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最初军队里部分人诋毁汪可逾说她功劳不大却总骑着首长坐骑的污蔑语言,汪可逾一笑了之的大方态度,曹水儿便觉得眼前的这位女子非同小可,“对这位女八路的一片敬慕畏怯之情油然而生,心服口服,五体投地。”她甚至觉得汪可逾该是仙宿下凡,他以九十五度仰视对方,举目万里夜空观测,看天上那些运行的小行星,该有一颗明亮的应该以汪可逾的名字命名才对。这是瑰丽神奇的笔法,把汪可逾的美誉度推向了极致。本来,汪可逾和曹水儿朝夕相逢,曹水儿俊美的形象和已经修炼成熟的御女之术,让他和汪可逾在一起似乎也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事儿,可是曹水儿已经把汪可逾视为神女在身边了,对她的爱就是纯洁的尊敬的战友之爱,他甚至打定了主意,务必以自己的全部力量来守护身边的女神,让她不再受任何的伤害,更不必说对她生出邪念的主意。就以一个最简单的上马例子来看,汪可逾较小的身材和单薄的力量,无法自己完成上马动作,每当她往马上爬时,“她浑圆的臀部便一览无余地暴露在曹水儿面前。托着臀部‘送’她一下,事情再简单不过,曹水儿却从不伸手,宁可看着汪参谋一连几次失败。现在,小曹总是主动蹲下身去,摆出一个‘马步’,让小汪踩着他的膝头上了马。”
(8)、(答案)(1)形象: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2分)。
(9)、 分析“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10)、 说西江近事最销魂,啼断竹林猿。叹灌婴城下,章江门外,玉碎珠残。争拥红妆北去,何日遂生还。寂寞词人句,南浦西山。谁向长生宫殿,对君王试鼓,别鹄离鸾。恐未歌此曲,先已惨天颜。只小姑端然未去,伴彭郎烟水月明间。终古是,银涛雪浪,雾鬓风鬟。
(11)、 在情感内容上,本诗末两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12)、 可与此诗对照的是徐孚远作于北伐前的《北伐命偏裨皆携室行因歌之》:
(13)、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 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14)、国风式写作当然可以看做是中华传统文化在《牵风记》当中的体现,而且几乎是贯穿全篇的,但笔者认为这是本书的总领性特色,而还有几个方面务必以专题来论述,这几个方面以更加细化的形式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小说中的巨大魅力,它们依次为古琴、书法、墓志铭等。在众多关注该小说的评述中,大家都注意到了徐怀中先生在该小说中对广大指战员全新形象的描写树立。因为,在战争小说中,无论是对比国外的《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永别了,武器》《太阳照常升起》等小说,还是国内的《林海雪原》《烈火金刚》《历史的天空》等等,主人公塑造得要么高大全令人感觉虚假,要么线条过粗难以留有深刻印象,特别是男女主人公多骁勇善战,却缺乏儒雅睿智的一面,比如口碑较好的《林海雪原》中的少剑波也是因为儒雅知识形象树立得不够,影响了他形象的进一步完满。实际上,在“七七事变”前夕,已经有诸多优秀的青年知识分子来到延安充实到了革命队伍中,许多人成长为优秀的指战员。因而,他们在革命战争中的形象不可能再是赳赳武夫的武断模样,必然是有勇有谋,甚至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的一面的呈现。徐怀中先生亲历了抗日战争后期与整个解放战争,他本身就是这些知识分子士兵中的一员,因而他的观察体会是极其令人信服的,而他书写出的如此丰沛的中华传统文化要素在《牵风记》里的多处呈现,不仅大大充实了小说的精英文化含量,也使得塑造的汪可逾、齐竞、曹水儿等指战员的形象变得更加立体新颖——他们比起之前的军旅文学作品有了全新的个性与定位,令人们久久难忘他们的形象与故事。
(15)、 浪激风帆高入云,相看一半石榴裙。箫声宛转鼓声起,江左人称娘子军。长江铁锁一时开,旌旆飞扬羯鼓催。既喜将军挥羽入,更看素女舞霓来。挥戈筑垒雨花台,左狎夫人右酒杯。笑指金陵佳丽地,只愁难带荔枝来。
(16)、这首诗紧扣题中“新年”发感慨,表心愿,娓娓道来,意脉相联,轻松自如。当然,像尾联这样的文字也多少存在为官君侧心过切而不惜媚上之嫌。
(17)、个人抱负、怀才不遇,家国之忧,指摘时弊离愁别恨,怀远思亲,感时伤悲
(18)、接下来,又写了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三国的诸葛孔明曾经说过,这个地方“虎踞龙盘”,风水绝佳,是一个作为王都的好地方,因此历史上曾经有六个朝代定都于此。
(19)、 明清纷乱的战争搅乱了诗人们的思想与情绪,这一时期的诗文关照了复杂的文人情感与心态。
(20)、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4、战争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1)、解放战争初期,国民d军队号称有四百万人,解放军充其量只有前者的四分之一多一点。比起楚汉相争时,刘邦、项羽的兵力对比,还要来得悬殊。
(2)、解析这一现象级文本,务必要先了解该书的作者。在我国长篇小说发展历史进程中,以古典小说为例,公认的两部最为伟大的长篇小说《金瓶梅》与《红楼梦》,以现有的资料与考证结果来看,对于兰陵笑笑生、曹雪芹等,如果以严谨的学术标准来看,难以令所有人信服他们的生平情况乃至写作这两部书的前因后果,以至于产生了“金学”“红学”来对它们相关的所有情况进行解读考证。但恰恰是因为自明清以来对这两部奇书的广泛阅读研究,以至于两本书的阅读热情至今方兴未艾,成为中华文化的两座高峰。所以,解读《牵风记》,也很有必要先了解该书作者的相关情况,以期利于我们进一步解读清楚这本小说的相关思想。
(3)、《出塞》创作背景:《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4)、B.首联写细草在微风中飘摇,孤船漂泊独立长夜,营造了孤寂凄凉无助的氛围,衬托作者的心情。
(5)、辛弃疾: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壮志难酬,词风豪迈悲壮
(6)、设置的题型以两道选择题为主,每题3分共6分,常问“不恰当”的一项。常考内容(写什么)、手法(怎么写)、思想感情(为什么写)。
(7)、 2019年11月13日至11月18日初稿
(8)、(注)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后作这首诗。岳阳:天岳山南面。
(9)、(1)准确判断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失落等。
(10)、 明清世变,兵戈满地,烽烟四起,民生多艰,社会生活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隆武元年(1645),在福州称帝的唐王朱聿键刺谕道:“狂彝污我宗庙,害我子民,淫掠剃头,如在水火。”战争对社会的破坏是全方位的,从士人的诗文里感受到的乱世之痛,往往更甚于史书上的记录。
(11)、爱情诗的主题是写爱情。对美好爱情的追求,求而不得之苦,离别相思之苦,渴望团聚之愿等
(12)、于是刘邦趁着项羽不备,追上去痛打落水狗,就这样把楚军打散,逼得项羽在乌江自刎。“鸿沟之盟”签订时,楚汉两军的形势和解放军与国民d军队有一些相似之处。
(13)、(2)作用:营造了萧杀的氛围(1分),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1分),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1分)。
(14)、其时,清王朝已经千穿百孔,风雨飘摇,内忧外患,大厦将倾。
(15)、赞美自然、热爱田园,闲适安逸,超脱避世,伤春惜春等。
(16)、D.运用烘托手法,全诗没有句直接描写楼高,却无处不显出楼高。
(17)、《出塞》的原文是“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意思是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离家万里的士卒始终没能回还,如果有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跨过阴山。
(18)、(解析)第一问实际上问的是颈联两个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而不是问某一个字的炼字艺术。因此,第一问至少有两个答题要点:一是表面意义是什么,回答自然环境;二是深层意义是什么,回答人物的心理感受。当然,第一问也可以从“坏”“低”这样的用字特色以及“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个表现手法的角度来加以补充回答;可惜高考所提供的答案有所局限。
(19)、边塞诗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土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
(20)、(赏析)前两句写眼前景物,同时点出了所写的地点、时间、天气、季节。首句“边城暮雨雁飞低”,把人的视线引向一群低飞的鸿雁,并使人看到雁飞的地点是边城,时间是日暮,天气是阴雨。次句“芦笋初生渐欲齐”,再把人的视线引向一片出芽的芦苇,并从芦苇的长势说明已是春暖季节。这前两句:一写从边城仰望的天空景(远、高、动);一写在边城俯视的地面景(近、低、静),都是在视线所及的范围之内的景物。诗的后两句则把诗境扩展到浩瀚遥远的大漠彼方,一直把诗思推到视线之外。
5、战争诗的意象
(1)、赵匡胤素知花蕊夫人艳丽,一见之下,大为倾心。令花蕊夫人作诗一首以试其文才。
(2)、 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人物形象。(5分)
(3)、对美好爱情的追求,求而不得之苦,离别相思之苦,渴望团聚之愿
(4)、上天如果也有人类的情感,它也会为一个历史王朝的兴衰更迭黯然神伤,进而衰老吧。但是五百年沧海桑田的变化,就是世界运行的正常规律。
(5)、 D.“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写出了夫妻虽然分处两地,但彼此之间却是寄相思于彼此都思念牵挂着对方,足见两人之心心相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