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式爱情和苏格拉底式爱情
1、柏拉图式爱情和苏格拉底式爱情区别
(1)、爱情是灵与肉的统两者相互补充和推进,缺一不可,无法偏颇。
(2)、在以爱情为主题的柏拉图对话集《会饮篇》和《斐德若篇》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发表了许多关于爱情的见解,它们集中体现了柏拉图的爱情观。不过,在这些篇目中,柏拉图的爱情观念要比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柏拉图式爱情”拥有着更加丰富的哲学内涵。
(3)、一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我和友人在餐厅吃饭,在听完他对另一半的牢骚抱怨并给予善意的安慰和严谨的分析之后,他眼睛直勾勾地望着我,突然来了一句,好想找个人谈一场柏拉图式的恋爱,爱到天荒地老永远都不分离。我听后,只觉后背一凉,环顾四周,并没有发现帅过自己的男性同胞,于是,故作镇定地说道,你还是找其他男生谈一场柏拉图式的恋爱吧,我回头帮你介绍几个。
(4)、但这则故事揭示了一个事实,人们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面临着天然的巨大的信息不对称困境。
(5)、柏拉图式爱情是一种理想式的爱情观。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站在爱人的身边,静静地付出,默默地守候。不奢望走近,也不祈求拥有;即便知道根本不会有结果,也仍然执着不悔。也许这种不求回报注定了一个悲剧的结局。最终,也只能是两条在远处守候的圆弧,留下回忆中最为美好的片段当作永恒!
(6)、失恋者:“但愿我也有这一天,可我第一步应该从哪里做起呢?”
(7)、柏拉图式爱情认为如果双方是因为原始欲望的需要而相互结合的恋爱,其本身是不纯洁的。而双方只有在灵魂的契合,在精神层面互相交流的恋爱才是恒古不变的。
(8)、别看希腊神话里的女神多的不得了,其实当时的女人地位低下,讨论爱情这件事,竟然是与她们没多少关系的。
(9)、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在欧洲,很早就有被我们中国人称之为“精神恋爱”的柏拉图式的爱,这种爱认为肉体的结合是不纯洁的是肮脏的,认为爱情和情欲是互相对立的两种状态,因此,当一个人确实在爱着的时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体上同他所爱的对象结合。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柏拉图的爱情观让人不可思议。
(10)、柏拉图说道:当我走在田间的时候,曾看到过几株特别大特别灿烂的麦穗,可是,我总想着前面也许会有更大更好的,于是没有摘;但是,我继续走的时候,看到的麦穗,总觉得还不如先前看到的好,所以我最后什么都没有摘到……
(11)、从头再来的人生,必然是个假命题;一路走来总要留遗憾,那绝对是真的。
(12)、之后又有一天,柏拉图问他的老师什么是婚姻,他的老师就叫他先到树林里,砍下一棵全树林最大最茂盛、最适合放在家作装饰用的树。其间同样只能有砍一次的机会,以及同样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照着老师的说话做。这次,他带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树回来。老师问他,怎么带这棵普普通通的树回来,他说:“有了上一次经验,当我走到大半路程还两手空空时,看到这棵树也不太差,便砍下来,免得错过了后悔,最后又什么也带不出来。”老师说:“这就是婚姻!”
(13)、苏格拉底:“那是曾经,是过去,可她现在并不这么认为。”
(14)、有一天,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15)、回到正题,现在我们说柏拉图式的爱情,可能是一种异性之间的精神恋爱,追求的是心灵相通和心灵契合,可能会有心灵的升华,但不一定达到美本身,更不一定实现纯粹的客观精神,当然不求肉体结合。这要比柏拉图、费西罗所指的爱情低一个层次,又比“地下的爱”那种肉欲的追求高了不知多少。
(16)、 爱情,无疑是使人向善、向上的力量。
(17)、人如何才能再次见得这些真理,从而在下一世的轮回中恢复灵魂的羽翼,复返天外之境呢?这就要靠爱的迷狂中的灵魂回忆。
(18)、与苏格拉底这个谜一样的男人相比,柏拉图更像是一个只能想象的符号。这对师徒之间有过很多段意味深长的对话,诸如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婚姻,什么是幸福,凡此种种,称不上“苏格拉底式诘难”,多少有点矛盾律的意味在里面,最终衍生出柏拉图式的爱情。
(19)、 “凡是带欺骗性的东西,总是起一种魔术般的迷惑作用。”(你受骗了,是因为想的太丰富了)
(20)、失恋者:“依您的说法,这一切倒成了我的错?”
2、柏拉图式爱情和苏格拉底式爱情哪个好
(1)、但该概念并非由柏拉图直接提出,最早由马尔西利奥·费奇诺于15世纪提出,作为苏格拉底式爱情的同义词,用来指代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之间的爱慕关系。
(2)、柏拉图认为人们生前和死后都在最真实的观念世界,在那里,每个人都是男女合体的完整的人,到了这世界我们都分裂为二。所以人们总觉得若有所失,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这个词也来自柏拉图的理论)。柏拉图也用此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有”恋情”。
(3)、参加了一个网上读书会,最近的活动是读柏拉图的《理想国》,然后心得交流。很耐心地读完,忽略许多废话,画了不少记号,比如:
(4)、柏拉图摇摇头说:“开始我觉得很容易,充满信心地出去,但是最后空手而归!”
(5)、柏拉图叹了口起气说:“很难得看见一株不错的,却不知道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无奈只好放弃;于是,再往前走,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可是我越往前走,越发觉不如以前见到的好,所以我没有摘;当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原来最大的最饱满的麦穗早已错过了,只好空手而归咯!”
(6)、苏格拉底:“丢了就丢了,何不继续向前走去,鲜美的葡萄还有很多。”
(7)、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这片田野,去摘一朵最美丽的花,但是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而且你只能摘一次。
(8)、后来董贤睡醒了,看到了被割断的那个衣袖,感动得不要不要的,然后就和汉哀帝更恩爱了。汉哀帝让他“位列三公”还不够,差点要把皇位也传给他,效仿尧舜禅位,不过最后被大臣阻止了。
(9)、苏格拉底只好走进树林里找他,最后发现柏拉图已在树林里安营扎寨。
(10)、美帮助人进入爱的迷狂,通过灵魂回忆到达理念世界。
(11)、作为一个正常的现代人,我们向往一下就可以了吧。
(12)、在这世上有,且仅有一个人,对你(你)而言,她(他)是完美的,而且仅对你(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都有其完美的对象,而且只有一个。
(13)、可是,我总想着前面也许会有更大更好的,于是就没有摘。
(14)、柏拉图式爱情,也称为精神恋爱,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爱情,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的精神上的纯洁爱情。
(15)、当我们缺乏一种东西,就会去追求它,这在一般的意义上就叫做“爱”。追求的那个目标会填补这个匮乏,使之得到满足,因此“匮乏”和“满足”是爱情里面的两个最关键的因素。对于我们人来说,究竟缺乏什么呢?要了解这一点并不难。从我们爱什么可以倒推出我们缺乏什么,一般人爱美食、爱美酒、爱首饰、爱运动、爱锻炼、爱荣誉、爱美德,一直到爱智慧(哲学的本意就是爱智慧)。
(16)、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17)、我们现在理解的柏拉图式的爱情,却是一种误解。
(18)、这时,苏格拉底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幸福。
(19)、苏格拉底:“的确不公平,我是说你对所爱的那个人不公平。本来,爱她是你的权利,但爱不爱你则是她的权利,而你想在自己行使权利的时候剥夺别人行使权利的自由,这是何等的不公平!”
(20)、有一天,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3、爱情除了柏拉图还有几种
(1)、柏拉图回答道:我如果把它摘下来,它马上就枯萎。即使我不摘它,它也迟早会枯。所以我就在它还盛开的时候,住在它边上。等它凋谢的时候,再找下一朵。这已经是我找着的第二朵最好看的花。
(2)、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
(3)、说到西方古代文化,就不得不提到古希腊文化,其作为整个西方哲学发源地之诞生了众多的思想家,哲学家。其中,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更是被誉为希腊三贤,而;柏拉图的思想感念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与柏拉图式爱情”都成为了后世哲学思想家们探索的素材。所谓的柏拉图式爱情,是源于柏拉图对话录《会饮篇》中提到的最崇高的精神之爱,简单来说就是抛弃了性”的概念而追求极致的浪漫与爱情,不过这种爱情是仅限于同性之间,也就是现在大部分人说的同行才是真爱,异性只为繁衍”。柏拉图式爱情认为,当人类没有对肉欲有着强烈的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的兽性,而人之所以能够成为所谓的高级动物,也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大于兽性。而且在古希腊时期,同性之间的爱情是受到法律保护的,甚至被认为是对无节制生育”的一种控制方法,当然在某些社会学者眼中将柏拉图式爱情”定义为是只是神交的纯爱情”。
(4)、爱情是一种把好的东西归于自己所有、并且永远归于自己所有的欲望,所以追求不朽必然是爱情的目的。如何达到不朽呢?靠生殖,以后一代接替前一代,新的代替旧的。生殖需要选择美的对象,所以美是孕育生殖的土壤。肉体的生殖就是通过肉体的结合生育子女,得到名字的久传和后世无穷的福气;还有一种生殖是心灵的生殖,他们长于生长思想智慧和其他心灵的美好品质。诗人以及各行技艺的发明者就是这一类,他们凭借心灵的子女得到不朽的英名。
(5)、于是柏拉图去做了。许久之后,他捧着一朵比较美丽的话回来了。
(6)、这份贴心!简直可以进入上下五千年之中国十大最贴心男友名录啊!
(7)、失恋者:“可是,她现在不爱我了,我却还苦苦地爱着她,这是多么不公平啊!”
(8)、当然,这种哲学化的阐释似乎让我们觉得柏拉图式的爱情根本不是人间真正能够具有的爱情。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作更加生活化的理解。在我看来,爱情本身是一种崇拜,我从幼时便隐约觉得如此,至今反而更坚定些了。我所说的这种崇拜本质上与柏拉图所说的是一致的,我们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神,拥有着我们孜孜以求的美好品质,现实中,我们很容易将其投射到理想的爱人身上。崇拜向来产生于对方拥有而自己缺乏的东西,只有当对方足够优秀,能够引起我们的崇敬,我们才会放下周围世界,沉迷于爱情的迷狂中,并且努力使自己变得完善。在爱情中,我们“一方面尽力模仿那神,一方面督导爱人,使他在行为和风采上都和那神相似。”所以,真正的爱情是让人成长的,这个过程不是轻易的,我们需要面对自己在对方面前一无是处的痛苦,但正是从这里,我们获得了成为更完善的个体的机会。如诗人雪莱所说:
(9)、总的来看,“柏拉图式的爱情”的本质在于,永远追求自己没有的善,通过迷狂回忆本体世界,重塑回归天外世界的羽翼,通过美的阶梯攀登本体世界。总之,爱情的学问即是哲学,最终目的在于通向最高的不朽——柏拉图所谓的理念。
(10)、御车人驾驭着两匹马在天外之境飞行,这天外之境中存在的正是绝对的真实体,这就是柏拉图的理念世界。理念世界只有凭借理智方可到达,所以这时就要看御车人的本事了。好的御车人在周游中能够全然看见真实体,如其本然地看见正义、美德和真知;御车人本事不够的,便会受到劣马的牵引,时升时降,只得瞧见本体的局部;还有的对于上界真是有心无力,只得困于下界熙攘中,与真知无缘。灵魂天然长着羽翼,完美的灵魂会一直向上飞升,到达天外的神境,成就不朽;若是中途失了羽翼,还未见着全部真理便坠入凡尘,套上肉体的躯壳,便成为可朽者——人。所以人天然是在前世窥见过上界的,他此生的境遇便是取决于前世探见了多少真理。
(11)、苏格拉底微笑着说:“你去麦田里摘一株最大最好的麦穗回来,在这过程当中,只允许摘一次,并且只能往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按照苏格拉底的话去做,很久才回来。
(12)、理想式的爱情观(比喻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
(13)、 真正的柏拉图式爱情是不爱任何人的,它追寻的是美本身。在这一漫长大过程中,我们无法将肉体关系和精神恋爱彻底割裂开来,这是一个顺其自然又无所谓先来后到,丢此弃彼的过程。我们所渴求的东西是我们所缺乏的东西,没有任何事物会去谋求它不缺乏的东西,在这一动力因的推动下,我们来往于天地间,传递和解释爱情。
(14)、柏拉图式爱情是一种完美的爱情观。感情的事没有谁对谁错。正如歌里唱的那样:“不在乎天长地久,只愿曾经拥有”。在你的意念里,这个世界上存在一个生动而又完美的他,他对你而言是毫无瑕疵、唯一永恒的。也许他不会出现在现实,但永远存活在你的心底。
(15)、再有一天,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幸福?”苏格拉底就叫他到田园里去摘一朵最美的花,其间同样只能摘一次,而且同样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照着苏格拉底的话去做了。这一次,他带了一朵美丽的花回来了,苏格拉底又问了他同样的问题。这次柏拉图是这么回答的,他说我找到一朵很美的花,但是在继续走的过程中发现有更美的花,我没有动摇,也没有后悔,坚持认为自己的花是最美的,事实证明花至少在我眼里是最美的。
(16)、失恋者:“我要等到海枯石烂,直到她回心转意向我走来。”
(17)、第三和第四个意义才真的是柏拉图的爱情观或两性观
(18)、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这片稻田,去摘一株最大最金黄的麦穗回来,但是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而且你只能摘一次。
(19)、在这世上,有,且仅有一个人,对你而言,她(他)是完美的,而且仅对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都有其完美的对象,而且只有一个。
(20)、最早由Marsilio Ficino于15世纪提出,作为苏格拉底式爱情的同义词,用来指代苏格拉底和他学生之间的爱慕关系。
4、柏拉图式的爱情和苏格拉底式爱情
(1)、(文章中部分资料整理自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先刚在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二十年系列讲座第二讲:何谓“柏拉图式爱情”?)
(2)、柏拉图对于爱情有个一针见血的分析。不管是男女之间的爱情还是同性恋,都可以追问:爱情的本质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有爱情?对于爱情这个现象,比如一个人A爱上一个人B,柏拉图会提出如下几个问题:第A是出于什么原因爱上B?第A爱上B有什么目的,或者说想要达到什么目标?第A爱上B究竟是爱B本身,还是爱某种依附在B身上的东西?
(3)、但在这本书里,他关于男女婚恋关系的设想的确是糟糕的。
(4)、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的婚姻生活里,精神出轨也被认为是不道德的。同时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盛行,获得生理欲望的满足似乎又比较容易,“地下的爱”倒是很常见。这不能不说是悖论。这些表明,柏拉图式的爱情在人类社会里,以往极少,以后也不会多,倒更显示了它的可贵和奢侈。
(5)、柏拉图式爱情根植于古希腊的理性主义传统和同性恋爱风尚,追求心灵沟通,倡导理性的、纯洁的精神爱情。然而,柏拉图式爱情并不是“有爱无性”的精神恋爱,他并不反对肉体关系在爱情和生命延续中的重要性,甚至在《理想国》中设想了一套优生制度。在他看来,精神恋爱是一个阶段,是一个循序上升的过程,精神恋爱和肉体关系并不能完全割裂开来,它不会凭空出现,而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有形到无形的渐变过程。
(6)、 柏拉图式爱情,也称为精神恋爱,只爱灵魂不爱肉体的一种方式。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爱情,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理性的精神上的纯洁爱情。
(7)、以上这则故事估计也是胡诌,我有想把事情搞明白的冲动,通过很多途径找了半天一无所获,连我都佩服自己的执着。它竟然是,一本正经转发的传说。
(8)、有的不吝用最优美动听的言辞赞美爱神,虽然在这种热烈的情感下不知所云。
(9)、苏格拉底微笑着说:“你去麦田里摘一株最大最好的麦穗回来,在这过程当中,只允许摘一次,并且只能往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按照苏格拉底的话去做,很久才回来。
(10)、第二个意义也经常被使用,但基本上也是误解。这误解来自柏拉图的形上学,他认为思想的东西才是真实的而我们看见的所谓的”真实世界”的东西反而不是真实的。
(11)、金岳霖算得上是最痴情的男子,他终生未娶,因为一生爱恋林徽因。金岳霖和梁思成夫妇交情很深,长期以来一直毗邻而居,金岳霖对林徽因始终呵护有加,林徽因对金岳霖也一直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金岳霖90岁高龄,林已去世多年,他还记着她的生日。
(12)、(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3)、北大哲学系教授先刚也提出:柏拉图在谈论爱情时,如果不是全部,那也绝大多数都是指同性恋,尤其是指成年男子与少年男子之间的爱情。
(14)、基本上是大家的一个共识。这也不能说完全偏离了柏拉图的本意,但是它太片面了,因为柏拉图可是费尽了很多的论证、阐释才达到了这个所谓的精神恋爱的结论。而且这个结论究竟意味着什么?这其实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至少对于真正想要了解柏拉图的人而言。歪曲他的历史原因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哲学家费西罗在翻译希腊文的“爱情”(Eros)这个词的时候,不是太谨慎,用了“Amor”和“Caritas”这两个词,但“Caritas”这个词实际上是表达人们对于上帝的无欲无求的敬爱之情,和柏拉图所说的那种充满强烈欲望的爱情是两码事。
(15)、 在西方哲学史和文化史上,柏拉图是一位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他的老师是苏格拉底,学生是亚里士多德。这三个人对西方的文明和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16)、这个时候,一个美男子上场了,借着酒疯坦言对苏格拉底的爱,爱的幸福又爱的羞辱,这又触动了另一美男子的醋意。(整个场上飘荡着一股子隐秘的怪酸味)年长的苏格拉底身边总有几个年轻貌美的男学生,在当时是很正常的事。
(17)、宠到这个份上,可见董贤招了多少人的嫉恨。后来汉哀帝死了,董贤立马也被处理了。
(18)、孑然一身的哲学家们似乎是离爱情最远的一群人,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确实是最早试图对爱情做出解读的一群人,场面最为欢脱的莫过于《会饮篇》中边饮边谈的大party。在哲学家看来,爱情包含诸多充满人类理性光芒的社会化衍生物,比如道德、责任、义务等,在女性接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希腊社会,男性较难从女性中找到精神对手和伴侣,加之在古希腊城邦制度的影响下,男女之间的婚姻不过是为了社会的构建,而男性之间的爱情才是真正属天的爱情。
(19)、柏拉图式的爱情强调精神交流,摒弃肉体的欲望。在欧洲,很早就有被我们中国人称之为精神恋爱的柏拉图式爱情,这种爱认为肉体的结合是不纯洁的、肮脏的。认为爱情和情欲是相互对立的两种状态,因此,当一个人确实爱着他人的时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体上同他所爱的对象结合。
(20)、苏格拉底说,你去摘一串麦穗来,但采摘有规矩:
5、柏拉图跟苏格拉底的爱情故事
(1)、关于同性恋在中国古代有着两个典故,一直广为流传。之所以被流传,是因为,第主角是代表着最高地位的帝王;